采用定时采集技术实现多台地震仪器联合施工
EPS 便携式数字地震仪 用户指南说明书
EPS便携式数字地震仪用户指南在使用本产品之前,请仔细阅读并妥善保管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2016年11月尊敬的用户:您好!首先感谢您购买本企业产品,相信这一全新的产品会给您的工作带来帮助和便利;为了让您能更好的使用EPS系列仪器,请仔细阅读本用户指南。
本用户指南专门用于指导您了解该系列仪器的功能和使用。
在使用本产品前请您认真阅读产品使用指南,并妥善保存。
因违反本用户指南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使用说明事项而导致的事故,本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
请先阅读说明文件·使用仪器之前,请先仔细阅读全部安全注意事项和本用户指南,以确保安全和正确使用。
·本用户指南中的说明基于仪器的出厂设置。
·本用户指南中所用的图像、屏幕截图可能与实际产品的外观不同。
·本用户指南中所介绍的功能及配置可能与用户实际选择的配置和功能有所不同。
·本用户指南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与服务提供商或服务商提供的软件有所不同,如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
请访问获得用户指南的最新版本。
·可用功能和服务可能因为设备、软件或服务提供商而异。
·安装仪器配套软件请根据具体要求操作,因操作系统而导致的性能问题或不兼容性,本企业概不负责。
·您可以访问下载或致电我厂销售技术部索取最新的相关程序,对仪器的工作软件及操作软件进行升级。
·无线网络通讯功能的使用可能会产生其他费用,有关详细信息,请联系服务提供商。
·本仪器提供的软件、图像及其他内容被许可在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各所有人之间有限使用。
将这些资料引用并使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是违反版权的行为。
我们对用户的此类版权侵权行为概不负责。
如果您在阅读本用户指南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销售技术部,将会为您详细解释。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欢迎致电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务热线)。
感谢您对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的支持与厚爱,祝您使用愉快。
沙特沙漠区地震采集方法技术研究
于改善 深层 资料 的成像 效 果,提 高 资料信 噪 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一
’
: L二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音 的作 用 。但 由于震源 车体 积较 大 ,如果 震源 数量 过
多 ,组 合 图形 较大 , 组 内震 源 信 号 很难 得 到 同相 叠
加,造 成高 频信 号 的损失 。目前高 精度 地震勘 探 的趋 势 是减 少每 组震源 数量 。常用 的组 合方式 有 :单 台震
源,两 台震 源横 向组 合,四台震 源紧 密矩 形组合 、雁 行 式组 合 等 。 从图 4可 以看 出, 采用第二种 组合方 式进行 采集 , 压 制噪音 效果 较好 ,有效 波 能量强 。
压 制针 对来 自侧面 的线性 干扰 和散 射 噪音干 扰 。 验 为
证 大基 距组 合效 果 ,对两 种基 距 组合 进行 试验对 比,
一
对 以往二 维勘 探 资料 和试 验资料 分 析 , 该工 区干 扰 波 发育 ,包 括多 组强 振 幅的面 波 、高速 折 射波 干扰
以及 速度 在 2 0  ̄ 0 s 0 2 0 的线性 干扰 ,干 扰波 类型 0 5 m/
波 器 的垂直 排列 的锯齿 型 组合方 式如 图 3右 所示 , 一 方 面 可 以 增 加接 收 地 震 信息 的点 数 ,增 强 了记 录 能 量 , 同 时 采用 多 检波 器 组 合 接 收 ,有 效地 提 高 信 噪 比,另 一方 面采 用横 向 15m 的大基 距组 合 _ 可以 0 3 J ,
地震监测实施方案
地震监测实施方案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提前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和实施地震监测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地震监测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首先,地震监测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应覆盖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包括地震台、地震监测站等设施。
这些设施要布局合理,互相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并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监测网络要与国家地震局的监测系统相连,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以便及时准确地获取地震活动信息。
其次,地震监测需要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
地震仪、地震波传感器等设备要具备高灵敏度、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的发生和变化。
同时,监测设备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地震监测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
监测数据要进行及时、准确地采集和存储,建立完整的地震活动数据库。
对监测数据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及时发现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地震预警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震监测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
监测人员要具备专业的地震监测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监测设备和系统,及时准确地反映地震活动情况。
同时,要加强技术支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地震监测的水平和能力。
最后,地震监测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旦发生地震活动,要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地震监测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只有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建立健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才能够有效地监测地震活动,提前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级地震监测机构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地震监测工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的水平和能力,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
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测地震活动对地震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是实现地震监测和预报的核心,本文旨在探讨此技术的相关内容。
数据采集是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基础,通过采集地震活动相关数据,可精确地分析和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数据采集通常分为地震台站数据采集和微震数据采集两个方面。
首先,地震台站数据采集是地震监测预报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地震台站主要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收集地震波和地震参数等数据,并将其传输给地震监测中心进行处理分析。
地震台站的布设关乎到地震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目前,地震台站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了地震仪、传感器和数据传输等方面。
地震仪作为地震台站数据采集的核心设备,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到台站的波形信号,从而分析地震的强度和震源信息等。
地震仪的发展经历了模拟地震仪、数字地震仪以及网络化地震仪等多个阶段。
网络化地震仪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传输,大大提高了地震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传感器是地震台站数据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转换地震波的物理量为电信号,进一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地震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宽频带和稳定性等特点,可以准确地捕捉地震波的变化,为地震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数据传输是地震台站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数据的实时性和传输的稳定性。
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采用有线传输,如电话线、光缆等,但由于其受限于传输距离和成本等问题,限制了地震监测的范围和效果。
而如今,无线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例如,利用无线网络、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地震数据的远程传输和实时监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度和及时性。
除地震台站数据采集外,微震数据采集也是地震监测预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察仪器原理与结构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与结构5.1地震勘探对仪器的基本要求5.1.1地震波运动学特征对仪器的要求为了利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来推测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和形态,就要求记录多道地震信号,以便进行波的对比,识别同相轴;记录震源激发信号作为计算反射时间的起点;记录计时信号作为计算反射时间的标尺;在采用炸药震源时还要记录井口信号,以测定地震波从炮井井底的炸药爆炸点传到炮井井口的时间—τ值,进而依据已知的炮井深度h来推算表层的速度v=h/τ,为今后地震资料处理时进行静校正提供依据。
除地震信号以外的这些需要记录的信号统称为辅助信号。
通常所说的地震仪记录道数指的是地震道的道数,辅助道不包括在内。
地震仪对地震信号的数据采集过程从震源激发时刻开始,一直持续到最深目的层反射信号完全到达时为止。
采集过程的持续时间称为记录长度,采用炸药等冲激震源时,记录长度T为:T=2h/v式中h---勘探目的层最大深度;v地震波的平均速度。
在地震勘探中,有意义的最大反射界面的深度很少超过10km,而达到这样深度的平均地震波速度,至少是3500m/s。
因此,通常要求的记录长度为6s。
深钻、地质解释和地震信号穿透力等项技术改进后,需要的记录时间还可能增加。
反射时间的标记是根据磁带上记录的计时信号进行的,如果计时信号本身不精确的话,依据它测出的反射时间也就不精确,由此推测出的反射界面的位置也就不准确,因此,一般要求计时信号的可重复性和绝对准确度都应保持在0 .05%的容许范围内。
5.1.2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对仪器的要求为了能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持征来推测地下岩性,甚至直接找油找气,就要求地震仪高保真、高信噪比、高分辨宰地把地震波记录下来。
具体来说,应满足以下几项基本要求:(1)地震仪允许输入的幅度范围(简称仪器的动态范围)必须大于需要记录的地震信号的动态范围。
需要记录的地震信号的最大幅度是从震源到最近的检波点的直达波幅度,它与偏移距的大小有关;需要记录的地震信号的最小幅度是最深目的层反射波传到地表时的幅度,由勘探深度要求决定。
SSS_300_301主从同步功能在多台地震仪同步采集中的应用
・经验交流・SSS -300/301主从同步功能在多台地震仪同步采集中的应用陈友祥(江汉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湖北潜江)摘 要:SSS -300/301作为成熟的震源同步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地震勘探领域,其主从同步功能能实现多台地震仪器同步采集。
文章分析了SSS -300/301主从同步原理,给出了它与地震仪器的连接方法,并总结了其应用领域。
关键词:主从同步;地震仪;采集;编码器;译码器中图法分类号:P631.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9134(2004)01200602031 引 言SSS -300/301是美国I/O 公司生产的震源同步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实现地震仪采集时刻与震源激发的同步,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地震勘探领域。
SSS -300/301除了具有上述的基本功能外,它还具有主从同步功能。
利用它可以实现多台地震仪遥控同步采集,扩大一次采集的地震道数。
在含盖不同地表、地貌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可以利用SSS -300/301主从同步功能,实现多台遥测地震仪同步采集。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现有的不同类型遥测地震仪优越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它还能发挥现有采集道数偏少地震仪的作用以及减轻仪器工程师的劳动强度等。
本文从分析SSS -300/301主从同步原理入手,给出了它与遥测地震仪连接方法,并总结了其应用领域。
2 SSS -300/301主从同步原理2.1 主从同步的概念SSS -300/301震源同步系统是由编码器和译码器两部分组成的。
编码器安装在地震仪器车上,译码器放在炮点。
在进行地震资料采集时,编码器输出C L K T B 控制地震仪采集,译码器在编码器输出C L K T B 的同时,控制震源激发,从而实现地震仪采集与震源激发同步。
SSS -300/301主从同步的实质是实现编码器与编码器之间的同步,为了达到该目的,把参与同步的编码器分为主、从编码器。
主、从编码器同步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主、从编码器同时输出启动信号ST ART ,启动地震仪器初始化;其二是主、从编码器同时输出钟时断C L K T B ,启动地震仪开始采集。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篇一:地震勘探规范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漫话地震仪与地震观测(二)
58现代地震仪特点:数字化、低噪声、大动态范围、宽频带在前文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地震仪如何拾取地面运动过程,即传感器部分,行业上称为“地震计”,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地面运动“感觉”出来直接或者换能后输出。
为了把地震计的输出记录下来供后续分析研究,还需要一套“数据记录仪”,地震计和数据记录仪一起构成一套完整的地震仪。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数据记录主要采用纸式、光学照相和磁带记录几种方式。
以电磁换能设计为例,地震计输出电流驱动机械笔头、光笔或者磁头将模拟信号输出“画”在纸或者胶卷上。
在后续研究中为了读取这些数据,需要以人工方式采用机械尺等工具在记录纸或者胶卷上进行度量,人为数字化后再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非常烦琐耗时并且测量精度也受到严重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发展,地震观测也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
模数转换采集设备出现,使得数据采集系统能够记录的信号范围有了质的提升,同时由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记录使得地震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换、处理等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力平衡负反馈”以及“差分电容换能”等技术的采用使得地震计的频带宽度、动态范围等核心指标也大幅度提高,现代地震仪进入了“低噪声、大动态范围、宽频带”的数字化时代,这些技术仍是我们今天研发宽频带地震仪用到的主要技术。
如图12所示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瑞士Streckeisen 公司生产的STS-1和STS-2型地震计,是现代高性能地震计的典型代许卫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地震仪器研制及测试等工作。
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数字地震网络工程子课题等项目。
以第一作者在BSSA、SRL、《中国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 篇。
漫话地震仪与地震观测(二)许卫卫 郭心59表,即使放在今天这两种地震计在性能上仍然是一流水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固定地震台站上有部分设备目前仍在服役。
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实施方案
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实施方案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地震防灾减灾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抗震设防信息的采集是抗震设防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采集方面,我们需要对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区划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便为抗震设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和设备,及时准确地获取地震相关数据,为后续的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持。
其次,抗震设防信息采集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网络是保障信息采集工作的关键。
监测网络的布设应考虑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合理确定监测点的位置,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监测网络的建设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维护保养,以确保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和质量。
在实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方案时,还需要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工作。
通过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科学分析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抗震设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预警预报工作可以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群众,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除此之外,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
地震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救援工作对于减轻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抗震设防信息的采集和应急救援能力的整合,建立健全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抗震设防工作的整体效能。
综上所述,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实施方案是抗震设防工作的重要环节,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只有加强抗震设防信息的采集和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地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抗震设防工作,切实加强抗震设防信息的采集实施,共同为地震防灾减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预警系统施工方案
地震预警系统施工方案一、系统构成1.监测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地震前兆信号。
可以使用各种地震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倾斜计、陀螺仪等,来监测地震前兆信号。
这些传感器应该分布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并且要保持高灵敏度和稳定性。
2.数据传输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监测到的地震前兆信号传输给数据处理子系统。
可以使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3.数据处理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处理从监测子系统传输过来的地震前兆信号数据,并进行地震预测和预警。
数据处理中心应该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和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4.警报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地震预测结果进行预警,向受影响的地区发送警报信号。
可以使用各种警报装置,如声音警报器、短信通知等,向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二、施工步骤1.需求分析: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地震预警系统需要满足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这包括监测范围、预测准确度、预警响应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地震预警系统进行整体设计。
具体包括各子系统的选型、布设计划、数据传输方案和警报装置方案等。
3.设备采购: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采购所需的监测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和警报装置等。
要确保设备的质量可靠,并能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
4.系统部署:根据设备采购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安装和布设工作。
监测设备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安装在合适的位置,确保能够准确地采集地震前兆信号。
数据传输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需要进行联网和配置,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
警报装置需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部署,确保能够及时向受影响地区发送警报信号。
5.运维管理:在整个系统部署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
包括设备的巡检和维修、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警报装置的测试和维护等。
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更新和升级,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为地震灾害的减轻提供有力的支持。
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
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这也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地震预警系统是现代防灾减灾技术中的重要一环,但其实现需要多种关键技术的支持。
本文将就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探讨,旨在为读者介绍其实现的技术原理和应用价值。
1.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
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观测、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地震观测技术包括地震仪器的摆放和校准,这些仪器需要能够稳定、准确地记录地震发生时的振动信息。
其次,地震数据采集技术需要快速、稳定地获取地震仪器的数据,并进行质量检查。
最后,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需要进行多种算法设计和实现,以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分析和识别等操作,以便后续的预警决策。
2. 预警算法技术地震预警算法技术是地震预警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判断地震的强度和危害程度,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常用的预警算法包括P波到达时差算法、滑动窗口算法、小波变换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等。
这些算法都需要高效的计算和运行能力,以便在最短时间内给予预警信息。
3. 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地震预警系统需要从地震监测仪器中采集并传输大量的数据,并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
为此,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需要满足高效、快速和稳定。
地震预警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负载均衡、并行计算等技术,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处理和运算的速度。
4. 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地震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有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技术需要满足多种需求,如:应对不同预警级别、实现实时更新、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等。
同时,预警信息也需要兼容各种移动设备、应用软件,以便实现地震预警信息的快速、准确、全面传达。
5. 预警信息服务管理技术预警信息服务管理技术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后台管理技术。
eSeis节点仪器与G3i有线仪器的联合应用
• 74 •PETROLEUM TUBULAR GOODS & INSTRUMENTS2020年12月-仪器设备与应用-eSeis 节点仪器与G3i 有线仪器的联合应用严皓】,刘进宝】,尚永生】,蔡敏贵】,韩忠伟】,沈卓2(1.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地震仪器研发项目组 河北 涿州072750;2.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辽河物探处辽宁盘锦124010)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仪器也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满足不同勘探任务,达到高效、低成本采集的技术需求,不同类型的地震采集仪器在同一地震勘探项目中联合使用越来越频繁&针对无线节点仪器与有线仪器联合采集的要点,从仪器一致性、节点关键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阐述了 eSeis 节点采集站与G3i 有线仪器联合采集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应用结果表明,eSeis 节点采集站与G3i 有线仪器联合施工达到了节约成本、提高地震数据质量的目的。
关 键 词:节点地震仪器;有线仪器;联合采集;GPS 授时中图法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0077( 2020)06 -0074 -04DOI :10.19459/j. cnki. 61 - 1500/te. 2020. 06. 017Joint Acquisition of eSeis Wireless Node and G 3 i CableInstrement in Seismic AcquisitionYAN Hao 1 , LIN Jinbao 1 , SHANG Yongsheng 1 , CA 【Mingui 1 #HAN Zhongwei 1 #SHEN Zhuo 2(1. Research and Deelopment O Seismic Instruments Department BGP , CNPC , Zhuozhou , Heibei 072750, China2. Liaohe Gophysical Exploration Branch BGP , CNPC , Panjii , Liaoning 124010, China )Abstracc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vy, seismic exploration instoments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 velopm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dimeI•ent exploration tasks and elicient and low-cost acquisition , dVI'erent types ofseismic acquisition instrument are used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same seismic exploration project. Aiming at the difficulty of jointacquisition of wireless node instrument and wired instrument , the application and elect of joint acquisition of eSeis node station and G3iwired instrument are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seismic data consistence , node key technolory and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ry. The ap 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pose of sav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ismic data quality is achieved in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eSeis nodeacquisition station and G3i wire instrument.Key wors : nodal seismic instrument ; cable seismic instrument ;joint acquisition ; GPS timing随着通、GPS 及接 等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地震 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线仪器、无线仪器、三 节 器等不同类型的采集 育而生,各具特色⑴。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地震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对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有效采集和快速传输,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地震活动的情况,为预测地震、减轻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的背景、数据采集方法、数据传输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技术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技术是地震研究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准确有效地采集地震数据。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包括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地震预测和灾害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常用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地震台网观测技术地震台网观测是最常见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方法之一。
通过在地震活跃地区布设一系列地震台站,利用地面仪器和设备记录地震的振动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输到地震台网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地震台网观测技术通过多个观测点的联合观测,可以提高地震活动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2.移动观测技术移动观测技术是一种灵活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在车辆或船只上安装地震仪器和设备,实时记录地震的振动信号,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移动观测技术可以快速部署和撤离观测点,适用于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和复杂地形的环境。
3.遥感观测技术遥感观测技术是一种无接触式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震活动区域的地表形态、地貌和其他相关信息。
遥感观测技术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区域,获取大量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二、地震流动观测数据传输技术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传输技术是确保地震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关键环节。
分析g3i仪器激发前获取可控震源多台组合中心的施工方法
37伴随野外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中,通过G3i仪器的使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数据的接受及处理,时刻保持作业速度快的优势,充分满足当前野外地震探测的需求。
G3i仪器使用中,可以将原始数据进行计算,针对地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针对性的控制指标,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保证项目监测的合理性。
由于相位指标发生的原因较多,通过震源性能的使用,可以控制元件调整不当、储能器压力不足以及发动机功率不足的问题,提升G3i仪器使用的有效性,提升设备控制以及设备分析的整体价值。
1 G3i仪器激系统的可控震源的施工原理技术发展1.1 可控震源的施工原理 通过对可控震源施工状况等分析,主要使通过原始资料与参考系信号的分析,进行数据信息的计算,之后通过地震资料的信息处理得到地面的振动反应。
通过原始资料与参考资料的使用,可以分析滤波以及降噪能力,实现野外地震勘测的有效性[1]。
1.2 G3i仪器支持可控震源的方法在G3i仪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支持可控震源,通常状况下其技术形式包括:第一,滑动扫描;第二,滑动扫描同步激发;第三,可控震源交替扫描。
在交替扫描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可控震源的特点,实现常规扫描的最终目的。
2 G3i仪器激发前获取可控震源多台组合的参数设置2.1 Pelton软件在Pelton软件设置中,需要激活SP-RTI以及相对应的串行接口,针对分组震车源进行文件的扫描,以有效提升Pelton软件使用的参数扫描技术,并将相关数据及时发送到编码器之中,以实现软件系统设计使用的最终目的[2]。
2.2 G3i的仪器参数设置在G3i仪器激发前为了实现可控震源多组合的分析目的,需要打开G3i的仪器的工程测量量,通过坐标系统的分析,进行组合以及组合中心的控制。
首先,在编码器以及通信界面设定中,应该选择相应的编译码以及串口,以保证仪器参数设定及选择的有效性,数据资源记录的过程中,应该将滑动的时间控制在合理的数据状态,通过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替扫描,对编码器的设定参数进行分析,以实现系统参数设定的合理性,实现G3i的仪器参数设置的有效性。
测绘事业单位的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案例探讨
测绘事业单位的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案例探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因此,地震监测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测绘事业单位的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这方面的应用。
一、地震监测的目标和方法地震监测的目标是通过检测、记录和分析地震活动,以便及时预警、准确判断和应对地震风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震监测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地震仪、地震台网、地震波传播等。
二、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案例1. 精确地震仪器的制造在地震监测中,需要使用精确的地震仪器来测量地震信号并准确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强度。
测绘事业单位利用其精密制造工艺和技术优势,生产了一批高质量的地震仪器,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项目中。
2. 地震站点的选址和布设地震台网是地震监测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多个地震观测点的布设,实现对地震活动的全面监测。
测绘事业单位利用其专业的测绘技术,对地震站点进行选址和布设,确保地震台网的覆盖范围和布局合理,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建模和分析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建模和分析对于地震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测绘事业单位利用其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地震波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和分析,为地震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支持。
4. 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于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测绘事业单位通过其高精度的测绘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提高了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 地震活动的时空分析地震活动的时空分析是地震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
测绘事业单位利用其丰富的空间数据和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对地震活动进行时空分析,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地震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局限性和挑战尽管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地震监测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对测绘事业单位的技术和人力有一定的要求。
地震多发地区基坑施工监测施工工法(2)
地震多发地区基坑施工监测施工工法地震多发地区基坑施工监测施工工法一、前言在地震多发地区进行基坑施工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因此需要采用监测施工工法,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地震多发地区的基坑施工监测施工工法,包括工法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该工法的特点是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实时监测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测,以及对地震活动进行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监测系统,可以实时获取基坑变形信息、土壤力学参数等关键数据,以指导施工工作,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控。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地震多发地区的基坑施工,适应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公路、桥梁、建筑物等工程。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采用实时监测系统,通过监测系统获取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并与实际工程进行比对分析,以指导施工工艺的调整和优化。
同时,监测系统还可以关联地震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地震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包括基坑的开挖、支护、回填等各个施工阶段。
在施工过程中,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基坑的变形、土壤力学参数等关键数据,并将数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以指导施工过程中的调整和优化。
六、劳动组织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设置合理的劳动组织,包括施工人员的分工与协作、施工进度的安排和控制等,以确保施工工艺的顺利进行。
七、机具设备为了实施该工法需要安装监测设备,包括变形传感器和土壤力学参数获取设备等。
同时,还需要配备适用于基坑施工的机具设备,如挖掘机、吊车等。
八、质量控制为了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包括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验证、施工工艺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的评估等。
九、安全措施基于地震多发地区的特点,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安全事项,包括基坑支护的稳定性、地震发生时的安全预警和应急措施等。
十、经济技术分析对该工法的施工周期、施工成本和使用寿命进行分析,以便读者进行评估和比较,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施工工法。
节点和有线仪器联合应用的关键技术特性测试方法探讨
节点和有线仪器联合应用的关键技术特性测试方法探讨发布时间:2023-01-13T07:35:49.246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6期第8月作者:韩庆军[导读]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逐渐向复杂的地面区域扩展,采用了接触网和电缆接触网的方法。
韩庆军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涿州 072750摘要: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逐渐向复杂的地面区域扩展,采用了接触网和电缆接触网的方法。
不同的仪器厂家,不同型号的地震仪器,其技术特点也各不相同,其中,节点和有线仪器使用的关键技术特点是地震资料的时序、相位、振幅、精度等特征。
本文提出一种节点和有线联合应用的关键技术特性测试方法,从时间同步、采集通路响应特性以及数据融合等多方面对整个联合采集系统的一致性进行全方位考核和验证,同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式和应用案例,以期交流探讨。
关键词节点仪器有线仪器联合应用系统一致性1联合采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势1.1基本原理在进行联合采集时,有线仪器和节点仪器按照施工方案布置相应的位置,参加采集的仪器系统通过卫星授时的方法来同步数据。
工作流程在图1中显示。
图1有线、节点联合采集工作流程1.2实现联合采集的基本要求由于有线和节点联合采集的方法与设计理念、工作原理、质量控制方法有很大差异,为了保证采集资料的质量,必须具备下列技术要求:1)参与采集的地震仪器时间延迟特性应一致,若不一致则系统之间的时间延迟差值应固定,达到记录地震数据初至时间无样点差的目的;2)参与采集的地震仪器能够支持相同采集参数(包括前放增益、滤波类型、采样间隔等)且采集电路响应特性基本相当,确保采集地震数据形态相吻合,最终地震资料的幅频特性一致;3)参与采集的有线仪器主机需具备GPS授时功能,可以将自身记录的地震数据标记GPS时间,并能够输出包括有炮点桩号、激发GPS时间等信息的辅助数据;4)在进行脉冲源激发方式采集时,可使用仪器主机系统软件或其他专用软件根据施工设计较为方便地实现有线、节点仪器采集地震数据的合成,输出单炮记录、SPS文件、采集班报等辅助数据;5)在进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采集时,可使用仪器主机系统软件或其他专用软件较为方便地实现有线、节点仪器采集地震数据的合成和相关处理,输出单炮记录、SPS文件、采集班报以及可控震源扫描属性报告等辅助数据。
多类型地震仪器联合采集技术在复杂区的应用与展望
多类型地震仪器联合采集技术在复杂区的应用与展望夏颖;甘志强;杨茂君;黄磊;刘一帆【期刊名称】《物探装备》【年(卷),期】2024(34)3【摘要】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国内各探区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复杂地表、复杂地下地质目标的技术攻关,而以“两宽一高”为特征的大道数高精度物探技术是重要手段之一。
在实际勘探作业过程中,由于实时带道能力、复杂地表适应性差等方面的限制,传统有线地震仪器已无法满足大道数、高效率和高质量地震数据采集的需求。
新近出现的无缆式地震仪器采用的自主采集、数据本地存储工作方式可不受实时采集道数的限制,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复杂地表区的排列布设难度大的问题,但无法实现采集数据的现场实时下载和质控,数据交付相对滞后。
为突破传统使用单一类型地震仪器带来的效率和质量瓶颈,本文给出基于卫星授时的多类型地震仪器联合采集技术的工作原理、作业流程和技术关键点,并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探区的某项目为例阐述该勘探作业新方式的技术优势和应用效果。
最后,结合地震勘探需求对多类型地震仪器联合采集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总页数】7页(P141-146)【作者】夏颖;甘志强;杨茂君;黄磊;刘一帆【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物探装备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装备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滑动扫描高效地震采集技术在辽河外围盆地复杂地表区的应用2.三维复杂地表区井震联合地震采集技术在库车东探区的应用3.塔里木盆地大沙漠区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及展望——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在MGT地区的试验及应用4.节点仪器与有线仪器联合采集技术在复杂地区的应用5.地震仪器联合采集技术在塔里木探区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 同 步系 统 ( 括 可 控 震 源 的 电子 控 制 箱 和遥 控 爆 包 炸 系 统) 负责 控 制机 械 振 动 或 引爆 炸药 来 产 生 地震
规定( 定) 设 的时 间点 、 照预 定 的方 式 ( 按 包括 前 放
增益 、 采样 间隔 、 波 方 式 、 集 长度 等 数 据 采 集 记 滤 采 录参 数 ) 对地 震 数据 进行 采 集 , 并且 记 录存 储 的一 种 地震 数据 采 集记 录方 式 。定 时 采集 实 际上 包 含对 目
式进 行两 台仪 器的 同时采 集外 , 台仪器 就会 因采集 多 同步的问题 而不能 同时使 用 以达 到道扩展 的 目的 。
本 文 阐述 一 种 定 时 采 集技 术 , 地 震 仪 器增 加 给 这 样一 种定 时采 集 方 式 , 类 型 或 多 台 地震 仪 器 采 多
震仪 器要 求 向实 时 、 道 数发 展 。而 要 实 现 大道 数 大
原因, 阐述 了定 时 采 集 的定 义 和 采 用定 时采 集 方 法使 多 台地 震 仪 器 同 步采 集 的方 法 。 关 键 词 定 时 同 步 采 集 多 台联 合 时 钟 同 步 高 精 度 时钟 系 统 延迟
ABS TRACT
Yi jn I tg a i rg ei gtc n lg o raiesn h 0 iainsimi d t c ust nwi li e es ci- i . ne r l metig rn e h oo yt e l y c r nz t es c aaa q iio t mut st imi Bi t z 0 i h - s n
讯 或数 据传 输技 术 的 限制 , 目前 能 够 实 现 实 时 地 震
资 源来提 高勘 探作 业 效率 的效 果 。
数 据 采集 的有 线 地 震 仪 器 或无 线 地 震 仪 器 , 采 其
集 的 总道数 都 在十 万 道 以下 。而 且 由于各 种仪 器本
1 定时采集的概念
目前 的地 震勘 探数 据采 集实 际上 是 由两套 独立
2l 0 2年 4月
物 探 装 备
第2 2卷
第 2期
・
专论 与 综述 ・
采 用 定 时 采 集 技 术 实现 多台地 震仪器联合施工
易 凳 金
( 洛 瓦 物 探 装 备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中 国研 发 部 ,河 北 涿 州 0 2 5 ) 英 7 70
一一 ~~ 一一 ~一 ~~ 一一 ~ 一~ ~ 一
7 2
物 探 装 备
21 年 O2
的 系 统 — — 地 震 仪 器 和 激 发 源 同 步 据 采 集 设 备 ( 器 ) 某 就 仪 在
一
的 。地 震 仪器 负 责 采 集 地 震 数 据 , 激 发 源 同 步控 而
前 常用 的两 个 系统 ,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系 统 和 激 发 源 即
波 ; 者 通过 简 单 的指令 信 号进 行交 互 , 地震 仪 器 两 使 在 震 源激 发 时开 始 采 集 , 达 到 地 震 仪 器 在 地 震 波 以
一
开 始传 播 时开 始 采 集 地 震 数 据 的 目的 , 之 为 震 称 源与 仪 器 同步 或是 称 为 同步地 震数 据 采集 。
一一~ 一一 ~ ~一
摘
要
易 碧 金. 用 定 时 采 集 技 术 实 现 多 台地 震 仪 器 联 合 施 工 . 探 装 备 , 0 2 2 ( ) 7 4 7 采 物 2 1 ,2 2 : 1 4
本 文 基 于 同 步采 集 的 原 理 提 出 了 一种 新 的 地 震 仪 器 间 的 同 步采 集 方 法— — 定 时采 集 方 法 , 种 方 法 不 仅 能 够 这
实 现 多 台( 类 型 或 不 同 类 型) 震 仪 器 的 同 步 采 集 , 同 地 而且 可 以 利 用 地 震 仪 器 对 地 震 数 据 的后 处 理 功 能 实 现 仪 器 道
数 的 扩 展 和 资 源 的 共 享 , 一种 地 震勘 探 数 据 采 集 方 法 上 的 创 新 。 文 中详 细 分 析 了地 震 仪 器 不 能 联 合 同时 采 集 的 是
sr me t GP, 0 2, 2( ) 1 7 t u n .E 2 1 2 2 :7 ~ 4
_ m. 蓥眦 一 川一 甜- m 叭 . 一吾 呲耐 一
是 同一种类 型 的仪器 )除 了使 用专 门开 发 的 主从方
0 引言
为 了提 高 地 震 勘探 开 发 的效 益 和 勘探 精 度 , 地
身采取 自成体 系 的时钟 同步系 统 , 各种 仪器 ( 使 即使
* 易 碧 金 , ,9 3年 出生 , 级 工 程 师 , 方 地 球 物 理 公 司 专 家 。 18 男 16 高 东 9 5年 毕 业 于 江 汉 石 油 学 院仪 器 专 业 , 直 致 力 于 物 探 装 备 的研 一 究开发及其应用技术支持工作 。
由于控 制数 据 采集 的仪器 一般 离 实 际 的震 源点 较远 , 因此 激发 源 同步 控制 系统往 往 分 为两部 分 , 例 如 , 控 爆 炸系 统 分为 编码 器 和译 码 器 , 控震 源控 遥 可
同 步控 制 系统 的操 作 , 确 保 在 激 发 源 激 发 的 同时 以
的实 时地 震数 据 采集 , 有 采 集 道 的 同 步 一直 是 地 所
用 这种 方式 作业 就 可 以 实 现不 同仪 器 的 同时 采 集 ,
从 而实现 仪器 道数 的扩 展 , 到充 分 利 用 仪 器设 备 达
震 仪器 最 为关键 的技 术 之 一 , 据 采 集 的 同步 也 是 数 制 约地 震 仪器 采集 道数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之 一 。受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