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诗学中的陌生化

合集下载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9)陌生化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9)陌生化

现代诗歌技巧十二讲(9)陌生化九、陌生化诗歌虽是语言艺术,它有别于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是一种实用语言,它无时无刻都在使用,就有自动化性质,它的司空见惯,也就钝化了人们的感受,我们的感觉常处于麻痹状态。

诗歌语言则不同,为了给读者以新鲜感,它常以反常的方式出现,即对见惯的实用的语言实施阻挠、变形、扭曲的特别处理,使原先熟悉变成不熟悉的,需要重新加以审视。

它就是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罗夫斯基所主张的“陌生化”,也可称为“反常化”。

他说“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感觉事物,而非已知事物,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如何造成诗歌语言陌生化,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创造出日常语言中没有的新的词语,或旧词新用,如李纲的《蓝水兵》:蓝水兵/你嗓音纯得发蓝,你的呐喊/带有好多小锯齿/你要把什么锯下来带走/你深深的呼吸/吸进那么多透明的空气/莫非要去冲淡蓝蓝的咸味的风。

嗓音发蓝带有锯齿,这是闻所未闻,用呼吸的空气去冲淡海水更是石破天惊,它生动地传达出士兵以特殊的感受对大海的眷恋之情,虽然有悖于日常的语义逻辑,但诗人的超常体验是可以被读者所领会的。

在被称为朦胧诗的作品中,上述用法更属常见。

如:在颤抖的枫叶上/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来自热带的太阳鸟/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早晨,阅读我的皱纹/书打开在桌上/瑟瑟作响的,好象火中发出的声音。

对这些被扭曲变形的语言,读者无法跃过它,否则准将一无所获,只有当你把它视为诗歌语言时,你就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感受眼前的世界,并从而惊叹诗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

二是突出诗的韵脚以显示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如徐志摩的《残诗》:怨谁?怨谁?这不是春天打雷?关着锁着,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别瞧这白石阶儿光滑,赶梦儿,唉,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春的全是霉!那廊下的青玉缸养着鱼,真凤尾,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谁给喂?要不了三无天准翻着白肚鼓着眼,顶可怜是那就个红嘴绿毛的鹦哥,不浮着死,也就让冰分儿压一个扁!让娘娘教得顶乖,会跟着洞箫唱歌,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现在,你叫去就剩空院子给你答话!尽管这是首未完成的残篇,人们还是喜爱它,原因是不仅有密集的尾韵,甚至还有句中韵:“怨谁怨谁?”、“关着锁着”、“换水”、“给喂?”。

《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阅读题及答案

《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阅读题及答案

《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阅读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1~3 题。

在当今诗坛,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于语言的陌生化。

诗评家陈仲义认为:“就语言层面来说,陌生化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因其特别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陌生化的合唱一浪高过一浪,陌生化终成为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

”但我要说的是,由于诗人们过于偏好陌生化的语言,导致诗歌偏离了读者的审美趣味,诗歌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远离诗歌和诗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当前的诗坛需要有一种让读者觉得亲切和亲近的诗歌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从学术层面看,任何把某种诗学理论极端拔高的结果,都会导致诗歌创作生态发生不必要的偏离。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出不同的诗学观点和理论,显得比较艰难。

尽管这样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中国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

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恰恰对深入本体世界构成了一次障碍、一种抵消;它只是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一极,而忽略了潜在的另一极——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朴、归真。

诗评家陈仲义也认为在某些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一点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

诗人王立世是这种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他这方面的代表诗作,我认为当推他的《夹缝》。

《夹缝》这首诗就这么短短几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和体味却是无限的丰富的。

就是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诗人王立世,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将满腔的情绪完全倾倒而出,而是很节制地选取了“夹缝”这一中心意象,同时撷取人们常见的花草、空气、鸟鸣、风雨等意象进行了丰富而又亲切的描写。

他不像有的诗人板着面孔,更不像有的诗人故作高深,在那里写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

应该说,当今诗坛不缺少法官般刻板的诗人面孔,也不缺少哲学家般缥缈的诗意述说,更不缺少那些让人感到陌生和新鲜的现代或者后现代诗篇,缺的恰恰就是像《夹缝》这种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让人读之觉得亲近而又诗意深邃的诗篇。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分析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违反习见、常情、常理、 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惯性、俗常、重复、老旧,以 情思和形式的新异与独特,使人们从对生活的漠然和麻木 中惊醒,从而对世界获致全新的认知和感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有的人》
一、陌生化体现在语言上,与自动化相反。写诗,就是一场 与习惯语言(自动化语言)的搏斗,语言的痛苦与突围,是诗人恒 久的,一刻也不能擅离的艺术宿命 。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 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 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傅天琳的《迪斯科· 在西柏林布达舞厅》
三、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来源于情感的极化和意念的精深。 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自然状态的原生情感,而审美情感。审美情 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别,在于它的变异性。变异,即极化。或强,或 弱。诗中情感只有极化,才能以超常的力量,打动人心。
一次分手,一次小小的死亡。
——王渝(台湾) 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舒婷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的《重量》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陌生化与“不隔”——中西两种诗学观念的比较

陌生化与“不隔”——中西两种诗学观念的比较

障碍重重还是顺畅 自然上正相反 对。这种差异的深层 原 因在 于 , “ 陌 生化 ” 出 自西方 注重 自我 感觉主 义的诗 学, 趋 于动 态和 不断更新 , 而中国的传 统诗 学更 多追 求的是 偏向外在情境 的境界之 美, 偏 于静 态与和谐 圆融 ;
此外 , “ 陌生化” 是现代工业都市文明下的现代性 文学艺术体验 的诉 求, 而“ 不 隔” 仍是 中国前现代社会 的雅正
有如 此不 同 的对 于诗 歌语 言的要求 ?本 文拟从 诗
别, 但其 中的“ 我” 之有无 , 所着眼的其实是情之
浓淡 , “ 无 我之境 ” 中 的抒 情 主 人公 表 现 出 的情 怀
往往更为云淡 风轻 , 浑然忘我 , 如“ 采菊 东篱下 , 悠然 见 南 山” , 而在 “ 有我之境” 中 的抒 情 主人 公 往往或悲或喜 , 感情稍浓 , 以致 移情于物 , 物都带 上 了我 的色 彩 , 如“ 泪 眼问花 花 不 语 , 乱 红 飞过 秋
“ 陌生 化” 是俄 国形式 主 义 提 出的核 心 概 念 ,
而“ 不隔” 则 是 王 国维 文 学 思 想 中 的 重 要 一 环 。
境, 融情人境 , 追求境生象外 ,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
意境之 美也 成为 中国诗 词乃 至整 个 中国古代 艺术
二者都生成于 2 0世纪初 , 但对诗歌语言的要求却
是 背道 而驰 : 一 个认 为 诗歌 “ 是一 种 障 碍 重重 的 、 扭 曲 的言语 ” , _ 1 ] 2 2 是“ 对 普 通 语 言所 施 加 的有 组
精神的主要方 面。王 国维作 为意境 论 的集大成 者, 其要求诗词在语言上的 自然无碍 和“ 不隔” 正
体现 了这种 意境 论 的审美 旨趣 。

诗歌“陌生化”的发展嬗变

诗歌“陌生化”的发展嬗变

诗歌“陌生化”的发展嬗变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维克多·什克罗夫斯基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求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一般人的境界)。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势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是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简而言之,陌生化就是要使日常生活、日常语言通过扭曲变形、夸张拉伸等反常化、复杂化的手法,唤起人们对日常生活和事件的审美感受,从“自动化”的惯性中凸显出审美性,获得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

虽然陌生化主要针对诗歌语言而论,但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非凡的意义,在诗歌推进的过程中,陌生化是促使诗歌反叛过去、革新图变的重要动因,它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语言的范畴。

以下将从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中来考查诗歌“陌生化”的嬗变史。

“陌生化”理论虽然流行于1915年至1930年,而且是外国人提出的理论,但回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却能够发现,古典诗歌发展的行程中早已不自觉地印证和践行着陌生化的理论。

从二言、四言到五言、七言诗,从骚体、乐府、古体到格律诗的变化,不仅在外部形式上确立与日常语言不同的审美范式,而且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最重要的格律诗最后固定在五言和七言上而非六言、八言上,究其原因就是五言、七言能够做到简练而丰富,以最简练的语言包容最多变复杂的形式。

以“独钓寒江雪”为例,是二三节奏,二个轻重不同的音步,换成七言“孤舟独钓寒江雪”是二二三节奏,三个轻重可变化的音步,而且多两个字,意境更为微妙复杂,六言诗却是二二二节奏,三个音步没有轻重变化,比如“独钓寒江雪飘”,显得单调,何况此诗的意境五言足以表达,至于八言诗以上,至少有四个音步,根本无法实现轻重音步交替的格局,且句子太长,接近散文化了。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二、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于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陌生化使语言变得困难,有意造成障碍。

这一点在诗歌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有些诗人有意用有些困难的声音模式和韵律,苦心孤诣地营造诗歌语言,造成语言的扭曲和反常。

如: 杜甫诗《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獭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中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情觉汝贤。

这首诗写诗人乘船顺江而下,到夔州天晚停宿,大雨如注,不能上岸去会朋友,内心怅然。

早晨诗人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诗人未用“响亮”一类的描写听觉的词语来描写,而是用描写触觉的“湿”来描写,把钟声形容成“湿”是杜甫利用痛感在文体上的创造,这种创造把那种因下雨无法上岸去会朋友的怅然、不安、遗憾的心情巧妙地描写出来,从而使人品味不已。

按平常的说法,只能说“风起春灯晃”、“江鸣夜雨落”、“钟声云外传”,可杜甫却用“乱”来形容“春灯”在风中的摆动,用“雨悬”来形容大雨之不断,用“湿”来形容钟声之形态,这明显是言语的“陌生化”。

看起来,“乱”与“悬”似乎偏离了正常的语言的规范,却暗示出诗人在大雨中不能上岸去会老朋友那惆怅、沮丧的心理。

由于诗人处在此种心境中,不能不以别样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所以“春灯乱”、“夜雨悬”既是对风中春灯摆动和大雨如线般悬挂着的独到描写,又流露出诗人此刻不能会见朋友的那种不安、焦急的心情。

第二,陌生化手法有意挑战传统的已被接受的观念和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反常。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幕,就是利用刘姥姥的视点使大观园变得“陌生化”了。

第五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把刘姥姥领进堂屋,等候王熙凤,讲到刘姥姥第一次看到挂钟时的感觉,有如下一段描写: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一般,倒吓得不住地展眼儿。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陌生化”

华兹华斯诗歌中的“陌生化”
关 键 词 :陌 生 化 ; 华 兹 华 斯 ;意 象 ;音 乐 美


关于 “ 陌生 化”
提 到 “ 生 化 ” ( fmiirzto 陌 Dea l iain)这 个 概 念 , 或 许 大 家 并 a
实现诗歌语言陌生化 的另一种独特 表现。 1 大 自然 中 的 物 的人 格 化 以 及 对 人 和物 的奇 想妙 喻 . 对
( yi l a as L r a B l d )宣告 了英 国浪漫主义 的诞 生 。华兹 华斯一直主张 c l 昔 日,我没有人 间的忧惧 ,, 恬睡锁住 了心 魂 ; 她有如灵物 ,漠 / 以平 民的语言抒 写平 民的事物 、思 想与感情 ,被誉 为浪 漫主义诗歌 然无 感于/ 尘世 岁月 的侵寻 。/ 如今 的她呢 ,不动 ,无力 ,/ 么也不 什 的宣言 。这一诗 学理论既 真实地指 导其进 行诗歌 之创作 ,也成为其 看不 听;/ 天天和岩石 、树木一起 ,/ 随地球旋转运行 。 诗歌得 以流芳百世的重要原 因。
心 概 念 ,也 是 该 流 派 最 关 心 的 问题 。 “ 生 化 ” 理 论 大 致 可 以 这 样 陌
留意 ,/ 死去有 几人 闻知 ?/ 今 ,她 已经躺 进墓里 ,/ 我呢 ,恍如 如 在
隔世 !
描述 :文学 艺术 的技巧 就是 使对 象陌 生 , 增加 感 觉 ,感受 ,审美 的 难度 。审美 目的本身就是 感受 的过程 ,所 以必 须设法 延长 。 “ 陌生 化”理论强 调的是在 内容与形式 上违 反人们 习见 的常 情 、常 理 、常
文 学 评论
华 兹华斯诗歌 中的 “ 陌生 化 ”
刘杨 贵 9师 范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贵 9贵 阳 5 00 ・ I , l 。 i , l 501

对“陌生化”的几点思考——“熟悉化”也好

对“陌生化”的几点思考——“熟悉化”也好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对“陌生化”的几点思考———“熟悉化”也好李蓉(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领袖人物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Borisovich)提出的诗学概念,主张在文学形式和技巧方面运用曲折、委婉的表达方式;在选词、造句、结构和叙述上一反常态地另辟蹊经,使形式困难,理解难度增加,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陌生化”手法在创新文学形式和技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陌生化”;弊端;“熟悉化”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04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19一、引言“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领袖人物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Borisovich)提出的诗学概念。

octpahehne的英译有两种,一种是“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二是“使变得奇特”(making strange),其基本含义用钱钟书的话来说,“使熟者生”,也有人认为此词按俄语原意应该译为“奇特化”较可取。

“陌生化”倾向用不习见的方式来描写事物,以反常的方式构想艺术形象,使人产生奇特的新鲜感。

“陌生化”在诗歌形式和技巧方面的革命为诗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的确有一定贡献,但随着其运用渐渐从诗学概念扩大到文学艺术领域,其本身的弊病和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二、对“文学性”定义的缺陷导致“纯文学”文学本体论的出现形式主义主张的“陌生化”是伴随着对“文学性”(Literari-ness)的探讨提出来的。

在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性只能在纯粹的文学世界中去寻找。

“艺术是自主的:它确保的只是在自身范围内,根据自身标准检验自身。

”这样,文学就成了一种超然独立的自足体,一种与世界万物相分离的自在之物。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一、何为文学的“陌生化”理论
(一)“陌生化”的提出 “陌生化”作为学术观点被正式提出来 的,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罗夫斯基 (《作为技巧的艺术》)。
(二)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含义
什克洛夫斯基所谓的语言“陌生化” 是 指描写一个事物时,不用指称、识别的方法, 而是用一种非指称、非识别的仿佛是第一次 见到这事物而不得不进行描写的方法。
运用比喻
山是凝固的波浪,海是跳动的丘陵。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省略句法成分。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巧用意思相近的词语。 难看——长得很有创意,活得很有勇气— —灌木临风。 她端来了一杯水——她端来的是一杯H2O。
2、运用在表现手法方面:
《红楼梦》第六回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筛 面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 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 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 么东西,有啥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 “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唬得 不住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 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 奶下来了。”
三、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根据 一定的批评标准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创 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研究等各种具 体的文学活动及所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文 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一种科 学活动。
什么是“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即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 艺术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参 与与再创造,具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 令人震惊,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回味无穷。
(三)文学的“陌生化”理论与象征意象

近代诗学中的陌生化

近代诗学中的陌生化

环境 的变化 为诗歌题材 的创新提供 了 基础 ,以旧题 材寓新意 ,如外交题材 和域外题材 的出现对主题 的深入挖掘 起着 重要作 用。
2 、 意 象 的 陌 生 化
1 日 体诗 的形 式抒情达 意 。随着 民族 危 机 的加深 ,学术救 国论风靡 ,学者 们 在翻 译西方著作上的努 力是 巨大 的。 知 识阶层的人 们开始 主动探索学术文化 , 内容上 由对 自然科 学的渴求到对 社会 科 学的重视 。
l 、 主 题 的 陌生 化 这一 时期 ,以爱 国主义 为主题的
意象 的创 造性与陌 生化理论可 以 说是殊途 同归。龚 自 珍 的诗是近代诗 意象陌生化的先驱 。 他用 “ 箫” 和“ 剑” 结合的意象,表述 自己人格理想 。“ 怨 去吹箫, 狂来说剑, 两样消魂昧” , “ 来 何汹涌须挥剑 , 去 尚缠绵可付箫” , “ 一 箫一剑平生意 , 负尽狂名十五年” , “ 少 年击剑更吹箫 , 箫心剑气一例消” , “ 按 剑因思谁, 寻箫思不堪” , “ 长铗怨 , 破 箫词,两般合就鬓边丝” 。用 “ 箫来象 征丰 富的内心世界 ,用 ”剑 “ 表明自 己改革社 会 ,挽救 国家 的决 心 。“ 箫 心” 、“ 剑气”这样独特 的意象组合 , 塑 造 了一个 “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 的 大丈夫形象 。留驻 国外 知识分子 的诗 作对近 代诗歌意 向的更 新起了主要 作 用 。黄遵 宪的的海外纪 行诗是影 响比 较大 的,这与他 的经 历不无关系 。在 他的诗里, ” 别肠转如轮, 一刻即万 周。 眼见双轮驰 新,益增心 中忧。 ”“ 朝 寄 平安语 , 墓寄相 思字 。 驰书讯 已极 , 云 是君所寄 。 ”火 车、轮船 、电报 的等新 的意象 络绎不绝 ,给 人带来 了前所 未 有的心里感受 。

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现代诗歌的陌生化作者:吴昕孺 2011-06-09 08:58 星期四晴很多人喜欢诗歌,尤其是年轻人,又尤其是青年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或短或长的抄诗、写诗的经历。

由此,很多人认为,诗歌是青春的产物,是属于年轻人的东西。

这个观点看怎么去理解,从诗歌的魅力来看,她特别容易吸引年轻人,那是对的。

但从诗歌创作来说,仅有青春是不够的,诗歌创作更需要生活的积淀,更需要深刻的观察与感悟,更需要人生智慧。

和青春一样,青春期的诗歌往往也是青涩的,但这时候产量特别多。

我进入大学那年开始写诗歌(1985),狂热得像个疯子。

我读的是政治系,上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些课的时候,我全在读诗、写诗。

课余就更不用说,简直是削尖脑袋往诗歌里钻。

每天都写诗,一个老师笑我“把诗当日记写”,但我因此而赢得了这个老师的赏识。

因为我的执著与狂热,也唤醒了他青年时曾经有过的对诗歌的激情。

后来,他虽然并未走进诗人的行列,但直到现在,我们师徒隔三差五地,总要来那么一次“痛饮酒,熟读《离骚》”的活动。

但诗歌不能总是青春的排泄物。

诗歌对于青春同样是双刃剑,一方面,通过诗歌的调养与发泄,青春可以变得更亮丽、更健康,生理上的排泄有排毒养颜的作用,有利于肠胃功能,心理上的排泄毫不亚于此,它清扫人的消极情绪,让人得到安慰和调整。

可另一方面,如果排泄过分,变成拉稀,那就成了急性肠胃炎,人就会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唉声叹气,一副像林黛玉那样病恹恹的样子。

有些青春期的女生,过于耽溺诗歌,多愁善感,弱不禁风,我们说她害了“诗歌综合症”,和生理上的肠胃疾病症状大约相似。

由于很多人只在青春时喜欢过诗歌,他们脑海中有关诗歌的印象全是青春的、张扬的、罗曼谛克的,甚至是神经兮兮的。

他们对诗歌并没有全面的、完整的、真正的了解,他们还不知道诗歌的本来面目,他们并没完全懂得诗歌的好处与妙处。

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之“陌生化”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

本文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

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能使文学作品增添艺术魅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陌生化文学语言文学形象“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来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中感知习惯化的一种反作用。

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让人从习惯化、机械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们重新对事物进行欣赏。

因此,要想作品具有艺术性,就要尽力创造出一种陌生的感觉,就要运用陌生化的语言,对各种素材进行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品,产生文学效果。

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那种被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正是为了换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称其为石头。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程序,是复杂的程序,……”[1]这里什氏所说的“反常化”就是指“陌生化”。

陌生化使事物变得陌生,使感知重新变得敏锐和深刻,因此营造陌生化氛围很重要。

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这两个方面来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是营造陌生化氛围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是不相同的,文学语言是以创造内涵为主要特征,普通语言则以所指意义为主要特征。

而对于两者的区别,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在《诗与抽象思维》一文中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诗的语言和普通语言之间的关系就像跳舞和走路,走路这一动作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的目的地,而到达目的地后,这些动作就毫无意义了。

跳舞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跳舞并不是要跳到哪里去,跳舞是一套动作,这套动作本身就是目的”。

他的意思告诉我们:诗人的创造不在语言之外,而是语言本身。

20世纪兴起的语言论文论把语言看做文学的本质,看做文学的第一要素,对文学的特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是“陌生化”。

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

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

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如何理解诗的陌生化——中国网络诗歌学会2013年年会讲座提要今天交流一下诗的陌生化问题。

这个问题,写诗的人多少都了解一点,也应该了解,但多数人对陌生化的理解比较狭隘。

今天的交流,期望能帮大家打开思维,从更广的层面认识诗的陌生化。

陌生化,本质上是个什么问题?先想个问题:一首诗,凭什么说它是诗?因为分行吗?如果把数学课本分成行,你为什么不说它是诗?再把问题放大一点:文学,凭什么是文学?我把莫言的《丰乳肥臀》拿来,你会说这是小说,如果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拿来,你为什么不说它是小说?这其中奥秘,可用一句话概括:文学之所以是文学,是因为它有“文学性”。

文学,是凭“文学性”成为文学的。

“文学性”是什么东西?陌生化理论大师雅各布森说:“文学学科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这个“文学性”,就是使《丰乳肥臀》成为小说的东西,就是让诗成为诗的东西。

当我问“一首诗凭什么是诗”,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它有诗意嘛!没错,但这么说很笼统。

诗意又是怎么来的呢?也许你会说:因为陌生化嘛!也没错,因为在诗中,日常的语言变成了陌生的语言,所以产生了诗意,所以才叫诗。

我讲这些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陌生化问题是怎么来的,它本质上就是关于“文学性”的问题。

“词语从日常到陌生,所以产生了诗意”,这个说法看起来天衣无缝,其实没这么简单。

主要的陌生化理论,有哪些?源头上讲,亚里斯多德说的“惊奇”,大约就是西方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

中国古代诗学说赋比兴,这个“比”即是中国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

当然,从整体上也可以说“赋比兴”都是中国诗学陌生化理论源头。

广义上讲,一切关于艺术形式的讨论,都与陌生化理论相关。

具体到诗的陌生化,古今中外的论述很丰富,大家可从以下几方面去阅读了解:一是西方的,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黑格尔等人的论述;二是中国古代诗论;三是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艾亨鲍姆等人的论述,这个最系统;四是布莱希特等人关于戏剧陌生化的论述,从诗的叙述角度看,这个更重要;五是古今中外大诗人创作心得,这个很散乱但最具启发性,如普希金、弗罗斯特、布罗茨基等;六是其他理论家的论述,比如过去的别林斯基,现在的詹姆逊等。

陌生化

陌生化

理论术语
德国布莱希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亦被译成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戏剧应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演员和观众与剧中角色和剧情保持一 定距离,从而保持自身的理性判断力,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这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进入角色” 的理论是迥然不同的。
概念
关于“陌生化”的概念,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之 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 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 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 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这样, 我们所有的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 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 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
修辞手法
的基础
崭新的语言 视野
是新奇的语言感受。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 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 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 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人们认识 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包括感受与体验。作为这种活动的思想凝结,语言的表达当然应该而且必须传达出 人们的这感受与体验,语言的阅读也必须感受到这种感受,体验到这种体验。感受与体验的把握与传递是语言交 往(当然更是修辞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感受的把握不同于理性的分析和经验的认定。后者凭借的 是一种习惯化规则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使人们的感觉与知觉形成一种惯性与惰性。在这种惯性与惰性的支配下, 客观事物与语言作品在人们的眼里都会变得熟视无睹了。感受则不同,它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于其 他任何一个人的感受;它还具有敏感性,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点细小变化都能被人们体察入微地捕捉到,并通过修 辞活动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正是这种语言表达,作者与读者才对世界对语言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新鲜感。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一、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及其他的“陌生化”的诗学概念。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言语,而诗歌语言是一种“阻拒性”或者“陌生化”言语。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他发表于1917年的论文《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陌生化”或“奇特化”。

什克洛夫斯基从分析诗学的根本问题入手——是什么使诗歌具有“诗性”的?要找出文学作品的“诗性”,我们就必须把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作一番比较。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根据最大限度的节约原则来运用语言的。

我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识别事物,我们用语言命名事物,以便从思想上把握它,也以此达到交流的目的。

但长此以往,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我们再也感觉不到事物,对象就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既看不到,也听不到,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我们许多人的生命就这样无意识地延续,这种生命等于从未存在过。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苏)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感受方式呢?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艺术是一种感受方式”,艺术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幻想和假定,它诉诸于人的感知、情感、想像,拨动人的灵性、诗性和情趣。

唯其如此,只有通过审美感觉亦或审美体验去体验生活。

艺术的全部精义、灵魂、魅力在于感受。

“感受之外无艺术,感受过程本身就是艺术的目的。

”(张冰:《陌生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课件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课件
——任洪渊《我只想走进一个汉字,……》
所以,陌生化是诗歌创造性的事业,是诗歌对艺术 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以 少总多,以变守恒……
对世界与内心的突进、深入、开掘、体验、发现、 超拔、升华……
也是诗人对个性、独创、别致、奇趣的求索与掌 控;也是诗人对个体独异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境界的展现 与营造;更是他自我主体的人格、品性的卓然特立,孤 素独标!
在伤口里。沉醉 风,打开殷红的那支 五天里,涂唇,涂心,涂指甲 二十天里,沉然,失血,一点点溃破 ………
——来小兮的《花瓣》
二、 陌生化根植于意象创造。 每一个诗人身上都应该有一颗 勇敢的种子,致力于同意象的陈旧、僵化做斗争,不断地创造出醒 人心目的奇特的意象,以使诗歌别开生面。
快渴死的金鱼 一池火焰嘶咬着 脱不掉紧身的红鳞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她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李勇进的《因为他没有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啊,母亲,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舒婷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韩瀚的《重量》
四、诗歌的陌生化,关涉到它的整体与全部,并不只是简单的几 个层面。然而,其艺术构成和艺术表达的一个总的原则,是“反常合 道”。即以外在的不合常识、常理的新颖、奇突,而合乎内在的至情 至理,从而产生奇趣和奇妙。正如布莱克所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 向智慧之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诗学中的陌生化
作者:杨思涵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
[摘要] 近代是指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

近代诗学中成就最突出的应该是那种非古典诗歌又非白话新诗的“近代诗歌”。

钱仲联说:“近代诗歌达到了唐宋、清初以来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它发展后期矗起的有一座高峰。

”近代诗歌在诗歌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临终的古典诗歌达到高潮,又孕育了“新诗”。

虽然近代诗歌在多数人看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这一环却是必不可少的,值得用一些相关理论来分析它的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 近代;诗学;陌生化
一、近代诗歌形式层面的陌生化
总体来说,近代诗歌形式的演变节奏是比较缓慢的。

清代的诗歌和明代相比,变化基本上是很小的,古体诗在晚清已经失去了活力,它的陌生化的功能已经很难凸显。

古典诗歌形式的解体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

新的形式探索自龚自珍开始,逐渐扩大,后又经过民间诗与国外诗的影响,形成了这样一种变化轨迹:“近代文言新诗+近代新语词诗→近代文言新诗+半文半白新诗+近代白话诗→现代白话新诗或言文一体新诗”。

帝国主义的侵略让中国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很多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也随之而来,导致了大量的新词汇的产生,更加突出了文言的弊端。

语言的变革成为必要。

梁启超等人发起“诗界革命”,矛头直指语言问题。

改良派的诗人把大量的新生词运用到诗歌的创作里面,但是如“喀私德”、“法会”等一些新鲜词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陌生化的程度太过,很难理解。

鉴于此,黄遵宪主张以“俗语方言”写诗,在《杂感》中他发表了卓越的见解:“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

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黄宗宪以朴实、通俗的语言表现新的事物与境界,为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奠定了基础。

民族自尊激发各阶层对先进文化学习的强烈之心,以小说和诗歌为主的大量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为中国沉闷的诗坛增加了鲜活的气息。

“王韬翻译的德国《祖国歌》在形式上很句式长短不一,从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到十一字,参差错落,跌宕起伏,增加了音韵的抑扬顿挫,在诗体上更趋向自由化。

”此外,诗与乐的结合也是近代诗歌发展的一大趋势。

此时的乐大都是西洋音乐,或者说是从日本转口输入的音乐。

可以说,从近代开始,诗与乐又重新结合,创造出了新的价值。

短的抒情诗在这个时候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倾诉感情的需要,近代叙事诗在这个情况下数量猛烈增加并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些反映现实和社会心理变化的诗史式作品详细的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民众的疾苦、社会的苍凉,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其中比较著名得有张维屏的《三元里》: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
币谋!这首诗鲜明的表现了三元里人民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的事迹。

屈向邦评日:“乡民神勇,活现纸上。

其如政府之间茸误国何?诚历代诗史中最光荣最热烈最悲壮之作。


二、近代诗歌内容层面的陌生化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近代诗歌的特点,“旧甁装新酒”是最合适不过了。

从近代诗的发展来看,形式上的革新比内容的革新慢的多。

因此人们多用旧体诗的形式抒情达意。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术救国论风靡,学者们在翻译西方著作上的努力是巨大的。

知识阶层的人们开始主动探索学术文化,内容上由对自然科学的渴求到对社会科学的重视。

1、主题的陌生化
这一时期,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数目繁多,这是由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形决定的。

随着鸦片战争的枪声打起,到半殖半封社会确立,中国社会经历的屈辱激起了所有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各界人士为抵御外辱,救亡图存而努力着。

在学界,爱国诗潮迸发,各个诗派交汇形成了这个时期诗歌的主潮流。

近代诗歌题材的扩展也是陌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诗歌题材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以旧题材寓新意,如外交题材和域外题材的出现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起着重要作用。

2、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的创造性与陌生化理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龚自珍的诗是近代诗意象陌生化的先驱。

他用“箫”和“剑”结合的意象,表述自己人格理想。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少年击剑更吹箫,箫心剑气一例消”,“按剑因思谁,寻箫思不堪”,“长铗怨,破箫词,两般合就鬓边丝”。

用“箫来象征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剑“表明自己改革社会,挽救国家的决心。

“箫心”、“剑气”这样独特的意象组合,塑造了一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丈夫形象。

留驻国外知识分子的诗作对近代诗歌意向的更新起了主要作用。

黄遵宪的的海外纪行诗是影响比较大的,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

在他的诗里,”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

眼见双轮驰新,益增心中忧。

”“朝寄平安语,墓寄相思字。

驰书讯已极,云是君所寄。

”火车、轮船、电报的等新的意象络绎不绝,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里感受。

参考文献:
[1]李继凯,史志谨.中国近代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57页.
[2]李亚峰.近代叙事长诗研究[D]. 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梁文宁.近代诗歌意象与近代文人心态[J].学术论坛,2002(3):78.
作者简介:杨思涵(198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