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大全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风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风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风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注释解:知道,懂得。

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过:经过。

斜(xiá):倾斜,歪斜。

鉴赏李峤,唐代诗人。

字巨山,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是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二十岁举进士。

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

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

后召为凤阁舍人。

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

曾反对武则天在洛阳白司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采纳。

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

也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

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李峤集》,《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

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

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0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古诗赏析《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诗人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

0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部编版一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解读汇总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古诗赏析《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诗人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部编小学一年级课本古诗词赏析

部编小学一年级课本古诗词赏析

部编一年级课本古诗词赏析一、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咏鹅》——唐·骆宾王1. 原文及翻译-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2. 赏析-生动的描写:这首诗开篇连用三个“鹅”字,形象地模拟出鹅的叫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接着“曲项向天歌”,描绘出鹅伸长脖子朝天鸣叫的姿态,一个“曲”字,把鹅的形态之美生动展现出来。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细致地刻画了鹅在水中的样子,白色的羽毛与绿水相映衬,红色的脚掌在清波中划动,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画面极具美感。

-童真童趣: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童真。

诗人以儿童的视角观察和描写鹅,将鹅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江南》——汉乐府1. 原文及翻译-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翻译: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地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 赏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美: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反复咏唱,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且生动地描绘出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嬉戏的热闹场景,让读者仿佛看到鱼儿在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游动的画面,使诗歌充满了动感。

-意境的营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绘出江南水乡莲叶茂盛、莲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展现出江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水乡气息。

这种优美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江南的富饶和美丽,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画》——唐·王维1. 原文及翻译-原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6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6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6首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送别-山中送别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送别-山中送别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送别/山中送别送别/ 山中送别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一年级上古诗与注解

一年级上古诗与注解

一年级上册课外古诗积累咏物诗1.《咏鹅》 唐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诗意:鹅啊鹅,你弯着脖子对着天空唱歌。

白色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划开清澈的水波。

2.《咏柳》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纤细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那细长的柳叶是谁裁剪而成的,是二月的春风犹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丝带随心裁剪。

思乡诗1.《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3.《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意: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家乡的口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描写山水的诗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描写风景的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意:望庐山瀑布意思: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人教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必备精品)

人教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必备精品)

人教版古诗文鉴赏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小学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yīqùèr sān lǐ【宋】·邵雍·【sòng 】shàoyōng一去二三里,yīqù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wǔ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qīzuò八九十枝花。

bājiǔshízhī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huà【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wú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 qùhuāháizài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jīng【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小学一年级上的古诗词欣赏【四首】

小学一年级上的古诗词欣赏【四首】

小学一年级上的古诗词欣赏【四首】【篇一】山村咏怀宋代: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译文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注释①去:指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简析“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篇二】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不过依旧有很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不过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鉴赏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理应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咏鹅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咏鹅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咏鹅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鉴赏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

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全册汇编(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全册汇编(完整版)

古诗文鉴赏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小学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yīqùèr sān lǐ【宋】·邵雍·【sòng 】shàoyōng一去二三里,yīqù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wǔ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qīzuò八九十枝花。

bājiǔshízhī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huà【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wú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 qùhuāháizài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jīng【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三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三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三篇【篇一】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鉴赏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

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篇二】画唐代: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惊:吃惊,害怕。

鉴赏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赏析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赏析

一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赏析一年级上册的古诗词赏析,通常会包括一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古诗,这些古诗不仅能够培养孩子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词及其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通过夜晚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描绘了春天的宁静和舒适,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反映了春天的生机与无常。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视野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画面。

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雪后世界的空旷与寂静,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展示了诗人对孤独和超脱的向往。

5. 《咏鹅》 -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这首诗以鹅为描写对象,生动地表现了鹅在水中的优雅姿态。

诗中的“曲项向天歌”和“白毛浮绿水”形象地描绘了鹅的外形和动作,而“红掌拨清波”则增添了动态美。

这些古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意境深远,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和赏析。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诗一年级上册古诗

古诗一年级上册古诗

古诗一年级上册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解析。

1. 字词解释。

- “咏鹅”的“咏”就是歌唱、赞美的意思。

诗人骆宾王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像是在唱歌一样赞美鹅呢。

- “鹅,鹅,鹅”,就像是小朋友看到鹅的时候,特别兴奋地指着鹅,一个劲儿地喊“鹅,鹅,鹅”。

- “曲项向天歌”,“曲项”就是弯弯的脖子,鹅弯弯它那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歌呢。

你看鹅仰着脖子的样子,是不是特别神气?- “白毛浮绿水”,鹅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绿色的水上。

想象一下,就像一团团白色的棉花糖飘在绿色的湖面上,是不是画面感很强呀?- “红掌拨清波”,鹅红色的脚掌在清澈的水波里划动。

那红红的脚掌就像船桨一样,在水里划来划去,搅起一圈圈的涟漪。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超级简单又特别有趣。

诗人先从鹅的叫声写起,“鹅,鹅,鹅”,一下子就把鹅那种欢快、活泼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然后写鹅仰着脖子唱歌,再写鹅的白毛和绿水、红掌和清波,颜色搭配得特别漂亮。

白色的毛、绿色的水、红色的掌,就像一幅色彩鲜艳的画。

而且诗人把鹅在水上活动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的,感觉那只鹅就在我们眼前游来游去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解析。

1. 字词解释。

-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池塘湖泊,是很适合种莲花采莲花的地方呢。

- “可采莲”就是可以采莲花啦。

“莲叶何田田”,“田田”是形容莲叶长得很茂盛、很茂密的样子,就像一片片绿色的小伞挨挨挤挤地铺满了池塘。

- “鱼戏莲叶间”,“戏”就是嬉戏、玩耍的意思,鱼在莲叶中间玩耍呢。

后面“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是说鱼在莲叶的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到处玩耍。

这就像小朋友在游乐场里,一会儿跑到这边,一会儿跑到那边,可调皮啦。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写得特别有画面感。

先告诉我们江南是可以采莲的好地方,莲叶长得超级茂盛。

一年级古诗赏析

一年级古诗赏析

一年级古诗赏析
这里是一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赏析: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描述了作者在夜晚躺在床上看到明亮的月光,仿佛地上铺满了白霜的景象。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思考着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思乡的情绪,特别是在晚上安静的时候。

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可以想象自己在夜晚仰望明月时,思念家人和故乡的感觉。

这首诗用词简练,意境明确,形象生动。

通过描绘月光和霜,以及作者仰望明月和思念故乡的动作,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幽、安静的感觉。

这首诗的字句简单易懂,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欣赏和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文学表达的感知能力。

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他们付出爱和关怀的情感。

人教统编(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精选

人教统编(部编版)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精选

人教版古诗文鉴赏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小学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yīqùèr sān lǐ【宋】·邵雍·【sòng 】shàoyōng一去二三里,yīqùèr sān lǐ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wǔjiā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qīzuò八九十枝花。

bājiǔshízhīhuā【注释】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这是一首儿歌。

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

“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

“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

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

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

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

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huà【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wúshēng春去花还在,chūn qùhuāháizài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jīng【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新教材全面在学校投入使用,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为了帮孩子们背诵古诗文,根据新版语文教材整理的204首1-9年级必背系列古诗文及释义,值得家长打印,学生珍藏。

一年级上册0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童“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

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2.诗词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3.诗句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桨一样。

4.作品鉴赏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

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02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汉乐府简介《汉乐府·江南》是汉代汉乐府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

2.诗词注释(1)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2)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3)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3.诗句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4.作品鉴赏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画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03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2],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诗词注释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3.诗句译文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4.作品鉴赏这是一首画作欣赏诗,从诗中的描述来看,画中有山、水、花、鸟都是典型的中国画题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画得相当逼真、传神的作品。

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把读者引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

当读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的时候,才发现,画中的一切不过是一个个无生命的静物。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

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

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

全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是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04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

代表作有《悯农》、《乐府新题》20首。

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2.诗词注释①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②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3.诗句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4.作品鉴赏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05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诗词注释①朗月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②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③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3.诗句译文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4.作品鉴赏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06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作者简介李峤(公元645~714),唐代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