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结合旅游专业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教案《山居秋暝》
教案《山居秋暝》教案概述:《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居秋日黄昏图景。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培养他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山居秋暝》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山居秋暝》的全文,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维能创作出如此美丽的诗歌?他的创作风格有哪些特点?第二章:诗歌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描绘。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形象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象描绘。
2.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变化和意境营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关注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3. 让学生通过描绘意象,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第三章:诗歌意境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诗歌中的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组合,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分析意境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如“山空无人,水落石出”所表达的孤独和寂静。
第四章:诗歌语言特色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简洁、意境深远等。
2.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空山新雨后”的简洁之美。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歌。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诗歌,这首诗歌描述了诗人在山居中沉静、静谧的生活状态,营造出了一种忧郁而又宁静、肃穆而又悠远的感觉,经常被用来进行文学教学的教材。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份优秀的《山居秋暝》课堂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山居秋暝》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3.领会《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感情表达。
4.掌握《山居秋暝》的语言技巧和诗歌韵律。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用古诗名句“登高壮观天地,大江茫茫去不回”,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于登高的感受,探讨为什么许多诗歌中都有描写登高的场景。
2.课文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山居秋暝》诗歌,注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不同人的理解继续探讨与交流,增强对于诗歌的理解。
3.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简介及其文学作品风格、思想和创作背景,以及《山居秋暝》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便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4.文学特色与艺术风格分析通过分析《山居秋暝》的语言艺术、诗歌风格、形象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魅力。
5.主题和感情表达分析请同学们深入探讨《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感情表达。
比如,主题可以从山居生活、孤独思考、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等方面来展开,感情表达可以从孤独、忧伤、哀思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6.语言技巧和诗歌韵律分析通过分析《山居秋暝》的语言技巧和诗歌韵律,加深同学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可以通过解释生僻字、研究诗句的结构和韵律来进行。
7.练习与作文请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写作。
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如本课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用诗歌、也可以用散文等文体进行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授课老师应该及时进行点评与指导,提高学生们的表达水平。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述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解释、分析等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诗歌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山居秋暝|人教(部编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5、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四、教材分析:王维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这也是王维的代表作品,很能体现王维诗歌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学会分析诗歌的手法与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欣赏诗歌的美。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王维的山水诗作,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山居秋暝》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分析《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解读诗句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画面。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体验诗意。
第二章:诗人王维简介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培养学生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王维的生活年代、家世背景。
分析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王维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采用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对王维的了解。
第三章:《山居秋暝》诗意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领会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山居秋暝》的诗句,解读其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画面。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和哲理。
3.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析法,深入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运用互动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山居秋暝》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欣赏《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艺术灵感,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4.2 教学内容分析《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包括诗句的韵律、意象的运用等。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艺术灵感,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诗中的艺术特色。
运用互动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的感悟和创作尝试。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 让学生体验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感受自然对人的启示与教育。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情感。
2. 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感悟大自然的力量。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2.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山居秋暝》诗歌材料。
2. 多媒体播放设备。
3. 少量课上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自己在秋天时喜欢去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
2. 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会感受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告知学生本节课要学习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
Step 2:欣赏诗歌(15分钟)1. 播放《山居秋暝》诗歌的朗诵或音乐伴奏。
2. 让学生静静地听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
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3. 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以及自然对人的启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3:理解诗意(15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 导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对诗歌进行进一步解读。
Step 4: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在秋天时的美景照片,描述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照片和诗歌的描绘,分析自然景色的美丽之处,以及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Step 5:课后延伸(10分钟)1. 让学生以自己在秋天遇到的美景为素材,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与同学分享。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山居秋暝》是一首描写秋天自然美景的诗歌。
我们讨论了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山居秋暝》结合旅游专业性学习教学案例
《山居秋暝》结合旅游专业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摘要】职业中专的语文课教学需结合专业需要,不同专业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有所侧重,在旅游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上,需加强对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导游词的写作和讲解能力等的训练。
本文以《山居秋暝》这首诗为案例,探究旅游专业语文课教学应怎样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锻炼,较好地达到职业中专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探索;意境;解说;导游词;评价案例(一)案例名称涠洲岛导游词介绍(二)案例来源学生在模拟导游课上的讲演训练(三)案例内容涠洲岛位于北海半岛东南面36海里处,由南至北长65公里,由东至西宽6公里,最高海拔79米,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
岛上住有2000多户人家, 16000多人口, 85%以上都是客家人,岛上不但气候宜人,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湿润,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清新宜人,故素有“大蓬莱”仙岛之称。
涠洲岛与北海银滩隔海相望,为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最年青的火山岛,涠洲岛海蚀、海积及溶岩景观奇特,其沿海海水碧蓝见底,海底活珊瑚、名贵海产瑰丽神奇,种类繁多;南部海蚀火山港湾奇特优美,沙滩迷人,边漫步边拾海螺、捡贝壳。
岛上浓荫蔽日,四季飘香。
三婆庙、圣母庙和天主教堂等建筑。
岛民热情好客,勤劳淳朴。
踏上这座火山岛,撞入眼帘的是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与火山熔岩的景观——猪仔岭憨态可掬,鳄鱼石栩栩如生,滴水岩泉水叮咚,红色火山岩好象刚刚喷发过……位于盛堂村的法国天主教堂,更是在19世纪末就落户岛上,材料全部取于岛上的珊瑚、岩石,历经百年岁月,依然坚固如初。
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游览该岛,写下“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的诗句。
(四)案例分析学生在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时,存在两个缺点:其一、导游词设计只是泛泛谈了涠洲岛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只是点到而止,没能把涠洲岛的优美景色、中西文化底蕴、淳朴民风及其特有的景观有重点地、充分地表达出来,没能很好地把游人带到涠洲岛那种天然独特的自然景观中去,更没能激起游人渴望立刻登上涠洲岛的情感;其二、学生在讲解时,表情木讷,姿态僵硬,语调呆板,眼神无光采,没有很好地表露出对旅游景区的热爱,本来很美的景点让他说得枯燥无味,游客也索然无趣,这次旅行的激情也大打折扣。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精选7篇)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
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
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
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
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
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山居秋暝》的教案
《山居秋暝》的教案《山居秋暝》的教案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
用描述来表现诗境——《山居秋暝》教学案例(一)案例设计的背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诗歌是心灵的乐章,如果把诗歌比做一条河流,那么意象就是一路风景,韵律(结构)就是奔放的节奏,而思路、情感则是风景和韵律的灵魂。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风景与节奏触摸灵魂。
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接受过程,意象不但是视觉意象,而且是“心的意象”,心对物象的介入,使之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和情感。
例如诗中的“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渲染了一种清新、静谧气氛,其中渗透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重视积累、感情和熏陶,重视语文使用水平和情感培养”“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有鉴于此及诗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比较阅读—诵读—创作”。
这是以学生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以诵读为主,点评贯穿始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领悟力、创造力,进而形成迁移水平,提升鉴赏水平并进而获得发展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1.教学目标:从意象入手,认真品读诗歌的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感受诗人高洁情怀、理想2.教学重点:把握景与情,感受意境3.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意境4.教学课时:一课时5.教学方法:比较阅读、点拨教学法(三)教学内容、过程、操作1.配乐朗读营造氛围2.比较阅读,教师点拨3.学生自由读诗谈感受4.学生展开想象,融入个人感受,实行生动或华丽的扩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意境(四)教学实录配乐朗读《山居秋暝》补充《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品读这三首诗,小组讨论总结王维诗歌的特点?学生热烈地实行小组讨论。
生1:这些诗都反映了作者隐居山林的愿望,都是写山林之景。
师:你从何处看出他想隐居?生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很好!一读就读懂了诗人深藏着的情怀。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山居秋暝》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王维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审美能力;3.引导学生借助自然景色描写,展示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适当的诗歌语言表达自然景色;2.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审美能力;3.理解和欣赏王维的诗歌艺术。
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2.图片或视频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平静山居景色,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关于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Step 2:展示文本 (10分钟)展示《山居秋暝》的诗歌文本,让学生先默读一遍。
然后请学生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意境。
Step 3:诗歌赏析 (15分钟)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诗中有哪些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诗中有什么主题和意义?Step 4:创作练习 (15分钟)以《山居秋暝》为例子,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秋天景色诗歌。
1.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感知其中的美和情感;2.提醒学生运用适当的形容词、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3.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对景色的理解和感知。
Step 5:分享和展示 (10分钟)邀请兴趣浓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赏析和讨论。
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互相汲取灵感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诗歌写作的能力。
Step 6:扩展活动 (10分钟)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景色,写出更多有关秋天的诗歌。
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自然景色,培养对美的敏感和发现美的能力。
Step 7:作业布置 (5分钟)要求学生在课下继续观察和感知自然景色,并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或诗歌。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赏析《山居秋暝》,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自然景色的美和意境,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篇一教学目的]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二、走近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较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特别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2023最新-《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
《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领悟诗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诗的意境和风格。
3、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
二、教学思路1、用对比参悟的方法鉴赏诗歌。
2、活动:企业创意策划。
三、创新意图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讲读参悟诗歌。
1、自读课后练习一,给本诗划分节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节奏和平仄规律朗读这首诗,读出抑扬顿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4、抓住颔联、颈联品味意境: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根据情感指出朗读时应注意的语调、语速。
6、王维的诗与谁的诗风相近诵读类似的诗句。
7、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业创意策划活动。
1、提出假设:假如王维生活于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现代社会,他除了作诗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2、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
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与社会经济形势相适应。
王维是著名的山水诗人,现代社会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有归隐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双休游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双休日里,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
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
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
③湖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
山居秋暝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山居秋暝”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探讨如何将“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教学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星期五)下午2:00-5:00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三、活动参与人员活动主持人:语文教研组长活动参与者:全体语文教师四、活动流程1. 集体备课(1)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山居秋暝》,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高洁品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确定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诗歌意境,难点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制定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课堂教学展示由语文教研组推荐的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为《山居秋暝》。
3. 教学反思展示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们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4. 研讨交流全体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展示和教学反思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
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环节,教师们共同研讨了《山居秋暝》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
大家一致认为,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上;教学重难点在于把握诗歌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教学策略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课堂教学展示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展示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最后,教师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高洁品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山居秋暝》教案例文
《山居秋暝》教案例文教案标题:《山居秋暝》,感受秋天的宁静与美好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背景和作者王安石的文学风格;2.理解诗歌的结构、意境和态度;3.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在文本中找到例子;4.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感受《山居秋暝》所表达的秋天的宁静与美好;2.分析诗歌中的结构、意境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秋天喜欢做什么活动,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介绍《山居秋暝》的背景(10分钟)1.讲解《山居秋暝》的作者王安石的背景,介绍他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2.分享王安石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态度;3.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在山居中秋天的感受和表达。
三、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态度(15分钟)1.学生阅读《山居秋暝》,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找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押韵方式,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4.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找出具体例子。
四、小组讨论和分享(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与感受;2.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扩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语言表达与创作(20分钟)1.学生选取《山居秋暝》中的一个意象或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2.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整理学生的感悟与创作,并进行总结;2.学生发表个人感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邀请学生到户外进行写生活动,感受大自然中的美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结:。
山居秋暝教案初中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兴趣,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去过的美丽山水景区,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描写山水美景的诗词?二、作者介绍(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强调他在山水诗方面的贡献。
2. 展示王维的其他山水诗作,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诗风。
三、诗歌学习(2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山居秋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4. 讨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画面的想象和感受。
四、诗歌鉴赏(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寓静于动、动中显静等,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对比其他诗人的山水诗,让学生谈谈对王维诗风的独特之处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问:这首诗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2. 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提高了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人山居生活的理解和想象能力;2. 提升学生对于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的感悟与理解;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人作品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材料:山水画和古代山居诗作的图片或海报;2. 教学资料:山居秋暝的原文和译文,相关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展示山水画和古代山居诗作的图片或海报,让学生体验古代文人山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于古代文人山居生活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文人选择山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觉得文人山居生活中有哪些特点和乐趣?2. 内容讲解(15分钟):展示山居秋暝的原文和译文,以逐行解读的方式讲解诗的意境和意义。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景物描写和行文技巧等方面的特点。
3. 教师扩展讲解(10分钟):围绕山居秋暝的主题和文人山居生活,简要介绍古代文人山水诗的发展和特点,以及文人山居生活的文化背景。
4. 学生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并分享:根据对山居秋暝的理解,你们觉得文人山居生活中有哪些特点和乐趣?你们是否能够理解和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意境?5. 学生互动(10分钟):邀请学生轮流朗读山居秋暝的诗句,并共同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手法和意象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
6. 小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提醒学生重点复习山居秋暝的意境、表达方式和相关诗词知识。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模仿古代文人的方式,写一篇关于山居生活的短文或诗作;2.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其他古代文人山水诗作,拓宽视野,提升文学修养;3. 学生可以组织文学赏析或朗诵会,分享自己的山居诗作和对于山居生活的理解。
课后作业:1. 阅读山居秋暝的原文和译文,体会其中的意境与审美情趣,并写一篇读后感;2. 选择一首古代文人的山水诗作,结合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写一篇相关评论或赏析;3.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对于山居秋暝及相关诗词知识的理解。
山居秋瞑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山居秋暝》这首唐诗,了解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诵与理解2. 分析诗歌意象和意境3. 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居秋暝》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山居秋日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教师讲解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维。
(4)学生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诗歌解析:(1)解析重点字词。
(2)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 应用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山居秋日的宁静和美好。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鼓励学生背诵和欣赏古诗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山居秋暝》。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观后感。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团队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诗歌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结合旅游专业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摘要】职业中专的语文课教学需结合专业需要,不同专业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也有所侧重,在旅游专业的语文课教学上,需加强对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导游词的写作和讲解能力等的训练。
本文以《山居秋暝》这首诗为案例,探究旅游专业语文课教学应怎样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锻炼,较好地达到职业中专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探索;意境;解说;导游词;评价案例(一)案例名称涠洲岛导游词介绍(二)案例来源学生在模拟导游课上的讲演训练(三)案例内容涠洲岛位于北海半岛东南面36海里处,由南至北长65公里,由东至西宽6公里,最高海拔79米,是我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
岛上住有2000多户人家,16000多人口,85%以上都是客家人,岛上不但气候宜人,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湿润,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清新宜人,故素有“大蓬莱”仙岛之称。
涠洲岛与北海银滩隔海相望,为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最年青的火山岛,涠洲岛海蚀、海积及溶岩景观奇特,其沿海海水碧蓝见底,海底活珊瑚、名贵海产瑰丽神奇,种类繁多;南部海蚀火山港湾奇特优美,沙滩迷人,边漫步边拾海螺、捡贝壳。
岛上浓荫蔽日,四季飘香。
三婆庙、圣母庙和天主教堂等建筑。
岛民热情好客,勤劳淳朴。
踏上这座火山岛,撞入眼帘的是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与火山熔岩的景观——猪仔岭憨态可掬,鳄鱼石栩栩如生,滴水岩泉水叮咚,红色火山岩好象刚刚喷发过…… 位于盛堂村的法国天主教堂,更是在19世纪末就落户岛上,材料全部取于岛上的珊瑚、岩石,历经百年岁月,依然坚固如初。
四百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游览该岛,写下“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的诗句。
(四)案例分析学生在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时,存在两个缺点:其一、导游词设计只是泛泛谈了涠洲岛的一些基本情况,对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只是点到而止,没能把涠洲岛的优美景色、中西文化底蕴、淳朴民风及其特有的景观有重点地、充分地表达出来,没能很好地把游人带到涠洲岛那种天然独特的自然景观中去,更没能激起游人渴望立刻登上涠洲岛的情感;其二、学生在讲解时,表情木讷,姿态僵硬,语调呆板,眼神无光采,没有很好地表露出对旅游景区的热爱,本来很美的景点让他说得枯燥无味,游客也索然无趣,这次旅行的激情也大打折扣。
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导游词的写作训练,及口语的表达训练,而《山居秋暝》这首诗歌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可以根据诗意描写画面解说词,进而进行导游词的写作及讲演训练,这样,就能很好地结合专业教学的需要,加强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锻炼,达到了职业中专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所以我选择了《山居秋暝》这首诗歌来结合旅游专业进行教学。
一、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诗歌的主旨,学习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2、品味诗歌的意境3、掌握诵读要领4、结合专业需要,让学生学习写解说词并锻炼解说能力5、学生写导游词,并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意境2、结合专业需要,让学生学习写解说词并进行解说训练3、学生写导游词,并进行模拟导游训练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演训练三种教学方法教学课时:二课时(45分钟/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九寨沟风光”片段,让大家都陶醉在优美的情景中。
我们每个人对山水的感觉,都是美妙的,因为山水能给人一种心灵的洗涤,让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古往今来山水也就成为了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我国浩瀚的诗海里珍藏着大量描写山水的诗歌,这就是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有孟浩然、陶渊明、王维等,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大诗人王维走进他的《山居秋暝》,领略他笔下那幅山上的雨后秋景图风光。
(此环节目的在于吸引学生兴趣,在欣赏优美画面的同时,倾听对画面的解说,对画面解说有一定的了解,导引出对诗歌《山居秋暝》的学习)二、介绍诗人王维(多媒体展示)(2分钟)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名字取为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的诗明静清新,精美雅致,前期写边塞诗,后期多写山水诗,通过对田园山水诗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于把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人王维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三、朗读诗歌(4分钟)1、教师范读诗歌(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并播放古筝音乐)2、学生集体朗读两遍四、解题、解词(多媒体展示)(3分钟)山居——山中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空:寂静喧:嘻戏喧闹浣女:洗衣服的女子动:水波漾动下:顺流而下春芳:春草歇:凋零(此环节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串解诗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基本的理解)五、指导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注意语调、语速。
(5分钟)1、前两联,描绘旖旎风光及写诗人闲适的心情,宜用轻松的调子来读。
2、尾联:“王孙自可留”,肯定语气,缓缓读出。
3、学生诵读,老师加以指导。
六、初设探索情境,理解诗中的意境,并结合旅游专业的专业需要让学生进行解说表达训练(25分钟)王维的诗素有“诗中有画”的美誉,品味诗中八句话,分析其共构筑了哪几幅画面?并写出相关画面的解说词。
(此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每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解说其中的一幅画面,教师进行相关点评,针对学生在解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内容过于空洞、语言过于平铺直叙、缺乏诗意、解说表情过于僵硬等等进行评价并作指导,让学生学会用诗意的语言导引游人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诗意画面中去,让游人彻底地融入到那个优美的意境中,让他们在这清山绿水中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教师在指导学生中明确:共构筑5幅图画:(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一幅描绘初秋夜晚雨过山青的画面,这时山上空气凉爽,景色美妙,碧绿的叶子凝聚着圆润的小水珠,葱翠欲滴,置身如此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让你在感到惬意的同时,心中也激荡起了无限的遐想。
(2)“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下,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微风过处,斜影婆娑,摇曳多姿,光与影的和谐就象那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令你回味无穷。
(3)“清泉石上流”:清澈的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的辉映之下,就象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多么优美的意境啊,潺潺的流水仿佛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全身顿感清爽自然,身心也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放松。
(4)“竹喧归浣女”,你听,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回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了翠竹外。
这不禁让生活在城市的喧杂与忙碌中的我们对她们的这种悠然自在的生活倍感羡慕。
(5)“莲动下渔舟”,突然,密密的荷叶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开了,叶子底下水波荡漾,细看之下,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从,勤劳的渔民已经满载而归。
(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样,既学了语文,又兼顾了专业技能,让学生觉得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学到很多对专业有用的知识,语文课与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二是为第二课时的导游词讲解作个铺垫,让学生一步步地进入到导游角色的讲解中)七、小结诗歌主题(2分钟)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加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花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够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天虽没有春天那般姹紫嫣红,却有它独特的和平恬静,山中虽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却有它自身的洁净纯朴。
在这里,可以远离污秽的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他下定决心当隐士了,由此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景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课件展示诗歌主题)(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对诗歌的主旨及诗人的内心情怀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八、再创探索情境,实现能力迁移,研究作业布置(1分钟)王维在这首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这么优美的雨后秋景图,如果作为导游的我们带团到这个景区,面对兴致勃勃的游客朋友,你将怎样介绍,让他们既能受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又能感悟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怡人,陶醉在如此优美的意境中,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现在,就请大家根据五幅画面的解说词,再增加一些人文景点,用导游词的写作格式,写一篇介绍蓝田的导游词,下节课进行演练。
二课时导入:(1分钟)上节课已经布置大家回去写了导游词,现在就由大家上台去展示自己的导游风范,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好,谁又讲得最出色,然后,我们评比出蓝田团队的最佳导游。
(这节课旨在锻炼学生的解说能力,并通过这种锻炼,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一、向学生讲清楚注意事项(4分钟)1、导游词是一种集散文和说明文两种文体特征为一体的体裁,所以,一篇合格的导游词要有层次感,这样才能给读者理出一条清晰的游览线路。
2、突出所描写景观的个性,即充分揭示其本身独有的、不同于其它任何景观的特色,本景区特色是优美的意境,淳朴的民风,及大诗人王维的故居并由此而阐发的对王维及其诗歌的介绍,让游客在醉心山水的同时也能体味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
3、主题要鲜明,即通过一篇导游词的讲解,要向旅游者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意图,要激发旅游者什么样的情感、认识和评价,达到一定的目的。
(此环节让学生加深对导游词的写作要求的理解,以便让学生在评价时有章可循)二、学生轮流上台演练,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并打分,选出最佳导游(38分钟)1、设定时间限制,每个学生演练时间控制在3分钟之内;2、讲明评价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听导游词是否符合要求,主题是否鲜明,是否突出景区个性特色,景点介绍是否详略得当,是否有重点,游览线路安排是否清晰等;二是看“导游”讲解时表情是否丰富,态势语言表现是否恰倒好处;三是听“导游”讲解时语调是否抑扬顿挫,能否引人入胜。
3、学生依次上讲台讲解,每讲完一个,师生即对他们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并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帮其修正。
(此环节在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踊跃争“导”,并让学生自己来评说,在这种相互点评中,更加深了学生对导游词的写作及讲解技巧的理解和把握)4、评出最佳导游,对其进行表扬三、老师作小结:(2分钟)通过两节课的学习训练,同学们对《山居秋暝》这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刻的把握,对山水田园诗歌中所流露的隐士情怀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也对导游词的写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掌握了导游解说介绍的一些技巧。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布置作业如下:重写一篇介绍涠洲岛的导游词,要求有层次感,游览线路清晰,主题鲜明,突出景点独特性,语言能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