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说明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语设计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参书p56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篇一:《山居秋暝》教课方案】《山居秋暝》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领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表露出来的隐逸偏向。
教课难点:品尝诗中所描绘的山村风景,领会诗人神往隐逸生活的情味。
教课过程: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创始山川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异诗人的夸赞。
到了唐朝,它开始遇到人们的尊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期间山川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划分源于唐朝,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实,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一定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往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朝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必定。
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诵指导1.听朗诵。
2.联合说明,读懂全诗。
3.朗读全诗。
【朗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址,可用表达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夜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望了诗人安逸的感情,当用轻盈的调子朗读。
尾联出句是衬托,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要旨所在,要用必定的语气迟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知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暮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先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川田园诗,经过田园山川的描述,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美,状写传神,有独到成就。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通用11篇)《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五年级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五年级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五年级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1教材分析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配合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
《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
《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掠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恬静优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2.调动视听感触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有趣的汉字1.发现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现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现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一)品读诗题感秋意1.联系发现猜题之“暝”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现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注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12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并表达诗中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意境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的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生僻字词。
(2)小组合作,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深记忆。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将《山居秋暝》与其他诗作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之处。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写景名句,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空”字的深层含义。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然后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之间,你们能想象古人是怎样生活和感受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看看他在山中的秋夜里有着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重点讲解“暝”“竹喧”“春芳歇”等字词的含义。
(四)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中描绘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莲、渔舟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清新、宁静、优美的山居秋夜图。
2、赏析写景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提问:这两句诗好在哪里?(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从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出示课件6)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5、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材分析:王维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这也是王维的代表作品,很能体现王维诗歌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会分析诗歌的手法与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欣赏诗歌的美。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1教学分析《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
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
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味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
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味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语展开想象,从朗读和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呈现教学过程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篇一教学目的]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二、走近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较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特别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0年老师们要继续加油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一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王维诗《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外学习板书: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生回答)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
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
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
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1)理解文意(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5)语言特点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黄昏。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黄昏喧:xuan;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黄昏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封面)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一)题解(出示课件6)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
“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得法于课”。
《山居秋暝》是一首古典诗歌,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教材容分析】
本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诗中景物清新,民风淳厚,意境淡远,诗中有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物”与“我”的完美交融和统一,同时学习其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鉴赏诗歌一题的得分率基本上是最低的,绝大部分表现为答题较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而干脆不做,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感受、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2)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特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把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高洁情怀。
【教学容】
本课通过诵读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并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答题规律。
2、教法学法:诵读、赏读、点拨、练习相结合。
3、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作者:王维(701—761),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2、题目:《山居秋暝》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属山水田园诗。
三、诵读指导
1、读,明确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点拨: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但无论如何,都应按意思划分节奏。
)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浣(huàn),洗歇(xië),衰败韵脚有“后”“秋”“流”“舟”“留”
3)每个大组派一个代表进行诵读比赛。
四、理清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参见板书)
五、欣赏品味:
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
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
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
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样下笔说是“空山”?
明确:“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
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谧的喜爱。
3、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方面品味《山居秋暝》:
1、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渲染、白描、虚实相生、象征、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衬托等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其中反衬包括:1)以欢乐之景衬哀伤之情 2)以草木茂盛衬人事萧条 3)以物之无情衬人之有情 4)以动衬静
2、《山居秋暝》的表现手法
赏析:《山居秋暝》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步骤一)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竹林喧闹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空山、水流、月照、竹喧、莲动”静中有动,而动中有不乏那份宁静。
(步骤二)表达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步骤三)
3、以动衬静: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
它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它以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
4.拓展延伸:以动衬静手法的诗歌名句有哪些?试分析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等
赏析:从听觉的角度写若耶溪的幽静:诗人用“蝉噪”反衬“林静”、用“鸟鸣”表现“山幽”,以动衬静,写出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蝉儿高鸣,始觉山林静谧;鸟儿婉唱,更显人迹罕至。
幽静的若耶溪,这般的让人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静谧、高远深邃。
5、归纳诗歌中赏析表现手法的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6、高考
试从表现手法方面鉴赏下面诗歌: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本诗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从而表达对春涧美景的喜爱之情。
7、总结(难点突破):
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
它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它以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
动静结合,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动”与“静”地位平等,不存在什么先后,主次之别。
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8、课堂作业:
同桌互测《山居秋暝》的默写。
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表现手法诗中画画外意
山、雨秋、晚
以动自然美远离尘俗
动静明月清泉
衬结超然淡远
静合竹喧莲动——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教后反思】
在讲完《山居秋暝》后回味反思,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会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品尝到“得法于课,
得益于课外”的学以致用的甜头,从而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鉴赏的能力,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