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考察

合集下载

上海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上海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维普资讯
展 示保 险业 成就
喜 迎 十 六 大 召 开
上 海 保 险 业 在 改 革 开 放 中 发 展 壮 大
口 吴 清 华
19 9 1年 以 来 , 党 和 政 府 的 关 心 和 支 持 下 , 在 上 海 保 险 业 以 对外 开 放 为 契 机 , 拓 创 新 、 时 俱 开 与
19 99 15 2 1 . 1 1 8 0 .1 1 .9 3 3
3 4
8 . 12
2 0 00 172 2 . 195 0 . 1 . 77
2 .7 2 8
1.1 6 6
19 95 4 .4 40 3 . 95 45 .4
2 .6 69
1 .8 70
19 96 5 . 81 5 1 3. 5
2 .6 9 4
2 .4 8 6
19 97 8 .2 77 8. 16 6 1 .2
2 .9 95
5 .3 8 1
日渐 扩 大
18 9 0年 , 国人 民 保 险公 司全 面 恢 复 国 内业 中 务 。到 1 9 9 1年 , 市 仍 仅 有 3家 保 险 公 司 。 目 全
前 , 海 已经 有 各 类 保 险公 司 3 上 5家 , 1 9 是 9 1年 机
年 , 海 市 的保 险 密 度 ( 人 均 保 费 收 入 ) 次 突 上 即 首
20 0 0年 增 加 5 . 6亿 元 , 幅 4 . 5 。 2 0 32 增 19% 01
进 , 终保 持 着 持 续 、 速 、 康 发 展 的 良好 态 势 , 始 快 健
取 得 了长 足 的 进 步 。


保 险 机 构 数 量 不 断 增 加 , 内 和 对 外 开 放 对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非常有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主要由单位提供,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然而,这些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保障范围窄、待遇水平低等,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1997年,中国推出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随后,逐步建立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原来只覆盖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向农村和城市居民延伸,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也得到提高。

政府逐步增加了养老金、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险的支付标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防止滥用和浪费。

4. 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为了应对社会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创新。

一方面,政府推出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鼓励个人自愿参加商业养老保险,以提高个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还积极探索养老、医疗、失业等多种社会保障功能的整合,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政策的衔接。

例如,政府推出了就业创业政策,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同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支持。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一环。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之一。

本文旨在回顾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并总结其中的经验。

一、大背景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保险业也开始逐步对外开放。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资进入保险市场,也鼓励本土保险公司与国际保险公司合作。

这一时期,我国保险市场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1. 初步开放阶段(1978-1994年)这一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和技术,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促进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允许外资在我国设立合资保险公司,并将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由最初的进出口贸易保险扩大到其他领域。

2. 基础建设阶段(1995-2000年)这一阶段,我国加大了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监管标准和要求。

同时,加快了保险市场的培育,推动了保险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政府鼓励外资增资扩股,对外资保险公司加大支持力度,引进和推动了国际先进保险理念和技术。

3. 入世准备阶段(2001-2006年)这一阶段,我国保险业为进入世贸组织进行了全面准备。

我国政府开始放宽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扩大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同时,改革了保险监管体制,建立了现代化的监管框架,提高了行业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4. 入世后的稳定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我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保险业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继续放宽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提高经验本地化要求,鼓励外资保险公司扩大投资。

政府继续完善保险监管制度,促进保险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三、经验总结1. 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要有长远眼光。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成功可归功于政府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始终坚持稳定与进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引导外资投向高附加值领域。

社会保险发展历程

社会保险发展历程

社会保险发展历程社会保险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缴纳保险费用,为社会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和福利保障的制度。

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改善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社会保险发展的历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土地改革和工商业改造。

此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195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职工统一保险办法》。

这是中国工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开端,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开始逐步建立。

1952年,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工人、农民、公务员和干部的社会保险政策。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十分完善。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了严重的破坏和瓦解。

社会保险的缺失使得工人、职员、公务员等无法在出现纠纷时得到保障。

此期间,社会保险制度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开放和发展经济,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障,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初期,1986年,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988年,中央政府发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明确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细则。

此后,各种保险制度相继推出,例如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系统。

2011年,国务院发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管理规定》,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并明确规定单位、个人和政府三方面的社会保险费用缴纳责任。

四、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目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此外,国家还设立了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救助制度、农村五保制度等福利制度,旨在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发展健康。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继续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和捍卫人们的合法权益。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下面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

1978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当时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保障缺失。

二、乡村社会保险试点(1991-2004)1991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乡村社会保险试点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一些试点地区开展农村社会保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的试点项目包括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医疗保障试点、农村综合保障试点等。

这些试点项目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为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2005-2015)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促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在这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等。

这些政策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016-至今)2016年以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进入了全面完善和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019年,国务院发布《全面实施健康扶贫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加快发展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保险的政策目标。

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呈现出以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保险为主的趋势,同时逐步完善失业和生育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

五、未来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将逐步完善和发展。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近几十年来经历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和。

以下将对其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发展历程:1.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不存在。

当时的重点是解决战争后的经济困难,大部分资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较为薄弱。

2.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

1960年代开始,养老保险等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3.开放初期:1978年以后,开放引入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面临重大挑战。

此时,需要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进行逐步的和完善,以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4.开放后期: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涵盖范围扩大,待遇水平也有所提升。

此时开始建立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5.21世纪:2000年以后,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

二、特点:1.全国统筹: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以全国统筹为基本特点,实行“五险一金”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政策和标准。

2.多层次和多层面: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由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相结合,基本保障由政府提供,补充保障由企业和个人参与,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

3.覆盖面不断扩大:随着制度的不断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农村地区和城镇非户籍居民等群体。

4.均衡性: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致力于保障参保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待遇水平的确定和调整上追求一定的均衡,避免出现过大的贫富差距。

5.灵活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灵活性,允许个人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允许个人将养老金进行个人投资或选择缴纳更高的个人养老保费。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后期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为全体公民提供保障和福利的体系。

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发展历程1.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

虽然制度还比较简单,覆盖人员有限,但打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础。

2.1980年代至19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在养老保险方面,逐步推行个人账户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医疗保险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为贫困农民提供了关键保障。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3.2000年代至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扩大。

医疗保险也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一体化,提高了医疗保险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也在不断进行,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1.公共性和普惠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性和普惠性。

即通过国家的统筹、参保、补贴等措施,实现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保障。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公务员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2.多层次和多元化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领域中都会有不同的覆盖对象和政策措施。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还兼顾了公共和商业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基本保障的需求,又能保证市场的多元竞争。

3.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上海养老保险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上海养老保险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事研 究养 老保 险制 度改 革 。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传统的企业养老保 险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来势凶猛 的改革浪潮 , 主要存在“ 五难” 弊端 , 人员难以流动 ; 即: 养老金计发办法难 以执行 ; 口老龄化 人 加剧 , 仅企业一方缴纳养老保险基金将难以为继 ; 退休人员 的晚年生活难 以保障; 机构重叠 、 政 出多门、 多头管理 , 社会保险将难以运行。如何将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为社会养老保险?根据 国务院《 于改革企业养老保 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9 1 3 号文) 关 ( 19 ] 3 精神 , 在学习借鉴国外经 验、 调查研究与深入分析企业情况 、 反复测算各种相关数据 、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试点企业模 拟论证的基础上 , 研究小组仅用一年的时间, 就在全 国率先研究制定 出了《 上海市城镇职工养 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简称“ ( 城保” , )并经上海市九届人 大第 4 次常委会讨论通过 , 1 于 19 9 3年 1月 1日正 式 实施 。为 了推 进养 老保 险改 革 ,92年 9月研究 小 组 升格 为上 海 市养 老 19 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办公室 ,93年 2 19 月组建上海市社会保险管理局 , 我又转到了制定政策、 管 理具体 业 务 的实施 工作 中。
改革给我们 带来的启示是 : 科学地 实施改革 , 需要经过认真研 究和论证 , 不可草率 切
行事 ; 立足 全 国来研 究 上 海的 改革 ; 从 机 制上 进行 改 革 ; 广 泛 听取 和 采 纳 各 方 要 要 要
面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 要切实加 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视。展望未来 上海要继续发
由有 计划 的商 品经 济 向建立 社 会 主义 市场经 济 体制 过 渡 。涉及 到劳 动 保 障 领 域 , 是大 批 企 就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一、引言1.1 任务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制度的改革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以期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1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非常薄弱。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企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提供的福利保障,而非公有制企业和农村居民则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面对这一现状,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9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社会保险法》,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框架。

此后,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涵盖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化3.1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企业单位提供,但覆盖范围较窄,福利水平也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97年开始试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为城镇职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稳定的养老保障。

3.2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养老保障。

此外,政府还逐步提高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提高了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福利水平。

4.1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初期,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企业单位提供,但覆盖范围较窄,福利水平也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试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城镇职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稳定的医疗保障。

4.2 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03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逻辑

2019年第2期/总第2922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逻辑何文炯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ꎬ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ꎬ人们对社会保障功能的理解更加全面ꎬ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ꎮ如今ꎬ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也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ꎮ制度基础:国民社会保障权益逐步确立社会保障是国家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ꎬ旨在为社会成员提供稳定的预期ꎬ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之目的ꎮ这样的制度ꎬ需要以国民的基本风险保障权益为基础ꎮ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践有数千年的历史ꎬ但是把社会保障作为国民的基本权益则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ꎮ20世纪90年代初ꎬ国家提出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方针是 广覆盖㊁低水平㊁多层次 ꎻ21世纪初ꎬ这一方针的表述变更为 广覆盖㊁保基本㊁多层次㊁可持续 ꎻ2012年ꎬ党的十八大则将这一表述修改为 全覆盖㊁保基本㊁多层次㊁可持续 ꎮ从 广覆盖 到 全覆盖 ꎬ虽然仅一字之差ꎬ但后者意味着社会保障被确立为全体国民的一项基本权益ꎮ2012年ꎬ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将社会保障各项目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ꎬ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ꎮ近20年来ꎬ我国社会保障的惠及范围持续扩展ꎮ一方面ꎬ原先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针对国有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城镇居民ꎬ除了救灾救济之外农民很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其他社会保障待遇ꎻ另一方面ꎬ改革开放以后持续扩大的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劳动群体普遍缺乏社会保险ꎮ20世纪90年代后期ꎬ国家实行新的社会保险制度ꎬ逐步将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工薪劳动者纳入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范围ꎬ 扩大覆盖面 是近20年来被高频使用的词汇ꎮ进入21世纪之后ꎬ国家逐步为农民建立基本医疗保险㊁基本养老金㊁最低生活保障㊁医疗救助㊁危旧房改造等制度ꎬ使得社会保障对象从工薪劳动者扩展到全体国民ꎮ与此同时ꎬ国家逐步增加了社会保障项目ꎬ以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风险保障之需求ꎮ在社会救助方面ꎬ完善了灾害救助制度和特困人员救助制度ꎬ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㊁教育救助㊁就业救助㊁住房救助㊁司法救助㊁临时救助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ꎬ形成了一套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ꎮ在社会保险方面ꎬ增设了失业保险制度ꎬ使工薪劳动者的社会保险项目由4个增加到5个ꎬ并逐步把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的保障范围ꎬ把农民的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ꎬ近年来若干地区又在探索长期照护保险制度ꎮ在社会福利方面ꎬ普遍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㊁住房公积金㊁养老服务等制度ꎬ以及多项老年优惠政策㊁残疾人生活与护理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托养制度ꎮ制度框架:权责渐趋清晰的社会保障体系从风险管理的历史演进看ꎬ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干预风险保障市场的结果ꎮ改革开放以前ꎬ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不多ꎬ但保障水平较高ꎬ其主要责任主体是政府和用人单位ꎮ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ꎬ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日渐明晰ꎬ这就要求在社会保障领域明确政府与市场㊁政府与社会的关系ꎬ明确政府㊁用人单位㊁家庭和个人的职责ꎮ20世纪90年代ꎬ国家逐步厘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ꎬ并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ꎬ明确政府组织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承担 保基本 的职责ꎬ并按照 保障适度 的原则设计社会保障各项目的具体制度ꎮ同时ꎬ国家通过实施多项政策法规ꎬ促进各类补充性保障的发展ꎮ2004年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ꎬ旨在使企业职工在享有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可获得第二层次的职业年金ꎮ2006年和2014年ꎬ国务院先后发布两个 国十条 ꎬ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ꎮ另外ꎬ工会等群团组织和一些社会团体积极探索开展若干非营利性风险保障项目ꎬ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保障作用ꎮ在基本保障方面ꎬ早先的劳动保险资金全部来自企业ꎬ职工个人不需要缴费ꎻ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资金全部来自国家财政ꎬ个人不承担缴费义务ꎮ改革开放之后ꎬ国家实施新的社会保险制度ꎬ明确其资金来源于国家㊁集体和个人ꎬ其中工薪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缴费构成ꎬ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并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ꎮ后来实施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ꎬ则来自财政出资㊁个人缴费和集体补贴ꎬ并且财政资金占了大部分ꎮ由此ꎬ社会保障筹资多元化的机制开始逐步形成ꎮ制度设计:互助共济思维不断深化从技术层面看ꎬ社会保障是集众人之力解除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后顾之忧的保障机制ꎬ不仅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稳定预期ꎬ而且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的风险管理成本ꎬ因而是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的制度安排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设计社会保障制度ꎬ旨在逐步培育互助共济的思维和文化ꎮ一是确立了保险型的社会保障模式ꎮ从世界范围看ꎬ社会保障模式有福利型㊁保险型㊁救助型等多种ꎬ其中保险型是社会成员之间直接的互助共济方式ꎮ20世纪90年代ꎬ我国根据现实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ꎬ明确采用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ꎬ即以社会保险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ꎬ旨在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解决社会成员所面临风险的基本保障ꎬ再以社会救助制度托底ꎬ并为老年人㊁妇女㊁儿童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ꎮ据此ꎬ建立了缴费型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㊁工伤保险㊁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ꎬ实现了工薪劳动者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转型ꎮ二是逐步扩大互助共济的范围ꎮ20世纪90年代ꎬ国家实行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新型社会保险制度ꎬ使得工薪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不受本单位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优劣之影响ꎬ这是把互助共济的范围从用人单位内部扩展到整个统筹地区ꎮ后来ꎬ又通过提高统筹层次来进一步扩大互助共济的范围ꎮ最近ꎬ正在筹划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计划ꎬ旨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互助共济ꎬ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均衡协调发展ꎮ在农村ꎬ通过财政出资为主的方式ꎬ实施最低生活保障㊁基本养老金和医疗保险㊁扶贫脱贫和各种专项社会救助制度ꎬ实现了纳税人与享受者之间的大2019年第2期/总第2922期范围互助共济ꎮ三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互助共济性ꎮ在20世纪90年代ꎬ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ꎬ我国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ꎬ这对于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转型和平稳过渡产生了积极作用ꎮ但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度的互助共济性ꎬ并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ꎮ近年来ꎬ国家开始注意这一问题ꎬ逐步放弃了 统账结合 的提法ꎬ并努力寻求完善个人账户制度㊁优化制度设计的途径ꎮ制度运行:治理理念与规则走向现代化社会保障是长期性的制度安排ꎬ其能否实现永久性持续健康运行ꎬ关乎社会成员的风险保障权益ꎬ关乎国家长治久安ꎬ并直接体现国家治理水平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完善社会保障治理机制ꎬ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ꎬ我国根据本国国情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ꎬ建立了社会保障治理机制和运行规则ꎮ比如ꎬ陆续颁布实施了«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慈善法»等ꎮ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贯彻落实ꎬ有效保障了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ꎮ针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出现的基金收支平衡困难和制度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ꎬ我国逐渐重视采用科学方法并改进管理机制ꎮ21世纪初ꎬ国家提出 可持续 的原则ꎮ2012年ꎬ提出包括社会保障各项目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和实现路径ꎮ2013年ꎬ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ꎬ强调社会保险要遵循精算平衡的原则ꎮ近年来ꎬ进一步提出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ꎮ2018年ꎬ实行了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改革ꎬ明确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社会保障费ꎮ社会保障各相关部门注重便民㊁快捷㊁高效的原则ꎬ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流程ꎬ推广 最多跑一次 ꎮ同时ꎬ利用大数据㊁云计算等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ꎬ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监督管理水平ꎮ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波澜壮阔ꎬ社会保障发展成就举世瞩目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ꎬ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ꎬ社会保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还很明显ꎬ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ꎮ因此ꎬ必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ꎬ织密社会保障网ꎬ切实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益ꎬ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ꎬ从人人享有到人人公平享有ꎮ同时ꎬ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治理机制ꎬ实现全社会风险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ꎬ以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㊁更可持续㊁更有效率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 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71490733)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ꎬ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㊁教授)原载于«中国社会学报»2018年12月19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逻辑»。

上海市职工历年社会保险缴费比例

上海市职工历年社会保险缴费比例

上海市职工历年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较高的职工薪资水平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面将从上海市职工历年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的变化趋势、政策的调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上海市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的变化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经历了多次调整。

在改革初期,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上海市职工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近年来,上海市相继提高了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以适应职工薪资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

其次,政策的调整对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的影响。

上海市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对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例如,为提高退休金水平,上海市逐步提高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并适当提高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

此外,上海市还加大了医疗保险的保障力度,提高了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以确保职工在医疗方面的基本权益。

政策的调整不仅会影响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的变化,也会影响职工的社会保障待遇。

最后,上海市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变化的影响。

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的调整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社会保障待遇。

缴费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职工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险费用,但也会相应提高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

通过适当提高缴费比例,上海市可以增加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的发放标准,提高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缴费比例的调整还可以促进职工参与社会保险制度的积极性,增强职工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

总而言之,上海市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上海市政府通过适当提高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仅可以提高职工的社会保障待遇,也可以增强职工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保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社保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社保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国家基本政策,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变化,社保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社保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一、社保制度的起源和演变社保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类似于社会保障的制度,例如皇室建立的赈灾制度和村社组织的互助保险制度等。

然而,现代社保制度的发展始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

19世纪末,欧洲的工人阶级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冲突和工会运动。

为了平息社会动荡和缓解工人贫困,欧洲各国开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追溯到德国的《社会保险法》,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基本制度。

其他欧洲国家纷纷效仿,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社保制度。

二、社保制度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和全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社保制度呈现出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问题,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全面。

2. 增强可持续性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保制度面临着保障支付能力的挑战。

因此,各国开始探索可持续的社保制度改革方案,如调整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以及增加财政补贴等。

这些措施旨在平衡制度的收入和支出,确保长期稳定的社会保障水平。

3. 技术创新和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保制度也逐渐引入了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的手段。

例如,各国纷纷建立了电子社保卡和移动支付等系统,方便参保人员办理社保业务。

同时,智能化的社保管理系统可以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提升社保服务的质量。

4. 国际化合作社保制度的发展也呈现出国际化合作的趋势。

各国社会保障机构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和制度建设方案,共同推动国际社保事业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组织了“社会安全体系国际论坛”,旨在促进国际社保制度的合作与发展。

分析上海市社会保险费历年来

分析上海市社会保险费历年来

分析上海市城镇(养老)社会保险费历年来收入与支出变化趋势得出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上海市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总人口1400.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5.8%。

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

,显然上海市已率先进入老龄社会,而且老年人口规模比较大,如何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本文想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诠释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情况,分析一下存在问题,使养老保险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上海市城镇(养老)社会保险费历年来收入与支出情况由于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从1997年开始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

所以,相关数据从1997年开始收集。

中国政府统一了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

企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且个人缴费满十五年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相当于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个人账户(比例为本人工资的11%)累计储存额的1/120。

国家参照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对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

2003年,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621元。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最初只覆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

1999年,中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规定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制度向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转变。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行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扩大覆盖范围,并逐步引
入个人账户制度、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等,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压力增加的挑战。

3.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
扩大了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并加强了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4.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和就业服务,
并推行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

5.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保障了劳动者在工作
过程中发生意外伤害和女性生育时的权益。

6.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制度:逐步推行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制度,以增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医
疗保险协调性和公平性。

7.公共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城乡低保制度、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加强了对特殊
困难群体的救助和扶持。

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旨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公平正义,以应对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将继续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上海社会保险若干情况综述.

上海社会保险若干情况综述.

上海社会保险若干情况一、上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发展历史沿革(一)退休费统筹阶段:1986年~1992年:单位缴费,统筹率25.5%,个人不缴费。

1、全民企业:1986年2、集体企业:1988年3、小集体企业:1989年4、缴费按照单位工资总额,实行差额结算。

(二)建立全面养老保险制度阶段:1993年~至今,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个人账户。

1、范围:本市城镇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人员,退休人员。

2、起始阶段:养老保险缴纳比例单位为工资总额25.5%,个人为上年月平均工资3%。

3、个人帐户记帐额规则: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另外单位缴费部分记入:(1)企业:单位缴费记入个人账户8%;(2)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缴费记入个人账户10%;(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缴费记入个人账户9%。

从2003年8月起,个人账户统一为8%,全部由个人缴纳。

6、1998年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行收支二条线。

7、目前社会保险费率:总计48%,其中:养老保险:单位22%,个人8%;医疗保险:单位10%+2%(附加医疗保险),个人2%;失业保险:单位1.7%,个人1%;工伤保险:单位0.5%,个人不缴费;生育保险:单位0.8%,个人不缴费。

二、全国事业单位参保情况按照上海模式的目前暂时没有。

三、企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区别区别:除按照工作年限计算外,企业主要根据缴费额和缴费基数确定,事业单位主要根据退休前工资和职务职称确定。

(一)企业养老金计发1、基础养老金:(上年度本市月平均工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整年数×1%+剩余月数×0.083%)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上年度本市月平均工资×个人平均月缴费工资指数个人平均月缴费工资指数=(Z1+Z2+……+Zm-1+Zm+1*n)÷N Z1、Z2、……Zm-1、Zm 为参保人员的月缴费工资指数。

月缴费工资指数按照参保人员退休前1月、2月……m-1月、m月本人月缴费工资基数除以对应的本市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规则保留四位小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在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和经济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直到1951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了《劳动保险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潮,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63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保险条例》,规定了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这些措施为劳动者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从而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国务院制定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行个人账户制,使养老保险更加公平、合理和可持续。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保障。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全民医保、建立全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等,为全体人民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无保障到现在的全面保障,不断完善和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

《上海社会保险制度》课件

《上海社会保险制度》课件

发展趋势:覆盖面扩大,参保 人数增加
展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 服务效率
展望:加强监管,确保基金安 全
对个人福利保障的影响
养老保险: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需求
医疗保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提 高医疗保障水平
失业保险:提供失业期间的经济支 持
工伤保险:保障因工受伤或职业病 导致的经济损失
生育保险:提供生育期间的经济支 持
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女性 职工在怀孕、分娩、哺乳期间的 医疗费用、生育津贴等。
生育保险的待遇:包括生育医疗 费用报销、生育津贴、产假等。
缴费标准与方式
缴费基数:根据个人工资收入确定 缴费比例: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个人缴费比例为8% 缴费方式:通过银行代扣代缴,每月定期缴纳 缴费期限:连续缴纳满15年,方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单击添加标题
上海社会保险种 类与覆盖范围
上海社会保险管 理与监督机制
上海社会保险制 度概述
上海社会保险缴 费与待遇享受
上海社会保险制 度改革与发展趋 势
定义与背景
定义:上海社会保险制度是指上海市政府为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医疗、养老、 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保障的制度。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市政府为了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市民的生 活质量,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和机关事 业单位工作人员。
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根据个人工资水平和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确定,企业 和个人共同承担。
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种类:基本医疗保险、 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
缴费方式:个人缴费、单位缴费、 政府补贴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考察作者:袁志平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年第03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率先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很好地发挥了其安抚人心、稳定社会、助推发展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作用。

本文对上海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历史考察,以期为决胜“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上海;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历史考察[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3-0020-04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项制度。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上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改革开放“倒逼”出来的。

(一)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负担沉重,催生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前身——退休费统筹制度。

伴随着党的改革路线的实施,企業要走向市场,就要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了。

这样,在工业城市上海,老全民所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的退休职工比例高、负担重的问题凸显出来了。

1984年,上海纺织行业平均两个在职职工要负担一个退休职工,退休费支出相当于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46%。

而许多新组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因为没有退休职工,不存在这个问题。

显然,在面对同一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对两者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利于改革发展的。

立足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上海从1986年10月起,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开始实行了退休费统筹。

上海综合分析了应支付给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分析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构成情况,测算出了一个统筹负担的均衡数,即占工资总额的25.5%,并采用了“差额缴拨”的方法,就是将一个企业在职职工工资算一本账,应缴多少统筹费;付给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算一本账,需要支付多少统筹费。

然后把应收的和应付的相抵一下,有的企业因为负担比较重,成为净下拨单位,于是将其它企业统筹起来的费用下拨给他们;有的企业因为退休人员少或者没有,成为净上缴单位,这些费用就被集中起来使用。

实施全市退休费统筹,负担重的企业非常欢迎,但新企业则是增加了负担。

为此,上海出台了一个为期3年的过渡方案,就是“差额缴拨”的规则不变,统筹率25.5%的比例不变,但对部分企业允许用3年时间逐步达到25.5%。

1990年,上海参加统筹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职职工已经达到267.8万,退休职工达到90.1万。

[1](二)1988年:退休费统筹拓展到集体所有制企业。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问题解决了以后,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费矛盾随之也凸显出来了。

上海的集体企业有三种类型:一是老集体企业,他们的基本运行方式同全民企业差不多;二是新办集体企业。

这是为安置回城知青,由各全民企业出资创办的企业;三是1958年办起来的地区集体企业。

根据全民企业纳入退休费统筹的经验,老集体企业从1988年10月开始统筹,统筹率也是25.5%。

1年后,58万在职职工、21万退休职工纳入了这个体系。

新集体企业也从1988年10月开始退休费统筹。

由于其退休职工人数少,所以统筹率也比较低,按照以支定收,按照支出多少来定统筹费,并且一定3年不变。

地区集体企业从1989年1月开始了退休费统筹。

根据其在职职工17万人,退休职工超过20万人,退休人员高于在职人员的具体情况,统筹费率比较高,为40%;对经营比较好、人均创利800元以上的企业,还按照利润提取20%。

同时,市、区两级财政进行补贴,把这类企业的退休费也统筹了起来。

[2](三)1993年:在退休费统筹的基础上,建立起覆盖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

上海是从1993年建立起延续至今的养老保险制度的。

在这当中,上海提出了单位佣工全覆盖的概念,即机关、事业单位和所有企业都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在计划经济年代,职工的养老金是按照本人工资来计算的。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人员有流动,工资有波动,再用退休前最后一个月工资计算个人退休金显然不科学,这就需要用社会平均收入作为计算标准,并形成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统一了统筹率,统一了养老金计算方法,解决了职工退休后按照什么标准来领取养老金的大问题。

上海在1993年推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后,1995年出台了《上海市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上海市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养老保险办法》,把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雇主及其帮工纳入到养老保险范围;1998年,把灵活就业的自由职业人员也纳入了养老保险制度之中。

上海还从两个领域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实施范围:一是中外合资企业。

他们原来是依据法律规定参加商业保险的。

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商业保险不能替代基本的社会保险,所以将其归并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

二是按照当时的所有制和行政管辖权的分割,在沪央企是实行行业统筹的。

行业统筹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行业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行业内搞统筹,会与地方产生不平衡的矛盾。

所以在1998年按照国家规定,按属地原则,在沪央企也被纳入进来,行业统筹单位移交地方属地管理。

(四)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小城镇养老保险和高龄老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相继实施。

总结和推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上海从1996年开始对农业人口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之后,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2003年出台了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农村劳动力如果实现了非农就业,就纳入镇保。

从2005年起,上海还出台了一项广受关注的制度,着力解决了70周岁以上、在上海生活超过30年、没有任何保障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这个制度因本人不缴费,全部由政府出资,所以称为“养老保障”而不是“养老保险”。

这样,到新世纪之初,经过二十多年探索实践,上海率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上海在改革发展中产业结构、市民生活、城市面貌乃至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迁、深刻转型的时期。

一方面,伴随着国家战略的转变,上海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后卫”到“前锋”的职能与角色的转换;另一方面,伴随着职能与角色的转换,上海出现了两个“百万”,即“百万工人大转岗”“百万市民大动迁”。

可以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然而,上海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关键是,在实现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从“单位办保险”到“社会办保险”,成功助推“百万工人大转岗”。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

不过,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这一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统包统配”的社会就业政策,以此来保证大家都有活儿干、都有饭吃;另一方面,与这样的社会就业政策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企业保障,或者说是单位保障。

在改革开放中,其弱点越来越明显地反映了出来,那就是:覆盖面狭窄,保险品种单一,缺乏社会共济,保障项目不全。

职工进了企业犹如进了“保险箱”,既没有失业风险,也没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风险,生老病死都由单位一“保”到底,还误以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这使得许多企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低下。

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不得不把经营目标转到追求盈利上来,就不能再接受计划部门配给的劳动力就业安置指标了。

企业不仅不能接受指标,还要裁减内部的冗余人员;同时企业也难以再承担职工的生老病死等社会保险职能了。

上海在改革发展中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建立起了遍布全市、多个层级的劳动力市场,促使劳动者能够自由流动,让劳动者有支配和使用自己劳动力的权利,使之与单位、企业固化的关系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社会人”;二是把“单位办保险”转变为“社会办保险”。

要建立劳动力市场,解决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使之分离开来,使企业能够自主选择劳动者,而劳动者也能够自主选择企业,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

把社会功能从企业剥离出来,让企业做企业的事情,劳动者做劳动者的事情,社会做社会的事情,政府做政府的事情,各自回归本位,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实践,上海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起来,从而成功助推了“百万工人大转岗”。

(二)改变“谁征地谁安置”和给予安置补助费的办法,出台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成功助推“百万市民大动迁”。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上海在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后来演化为“四个中心”)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一大批离开、并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的户籍早已从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了,需要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征地政策是“谁征地谁安置”。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项政策越来越不适应了。

首先,劳动力不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还有一个素质的要求。

“谁征地谁安置”的政策与企业千差万别的特性不相吻合,“征地工”能力素质也难以达到要求,所以他们往往被企业作为后勤辅助岗位人员来安置。

年轻的“征地工”还可以学一点简易的生产劳动技能,年龄大的就难了。

其次,企业不是“保险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起有落、前景难测。

由此,根据“谁征地谁安置”政策被安置进企业的人员往往会被当成冗员,要分流,对“征地工”的权益产生了负面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上海改变了做法,按照国家规定,给征地农民安置补助费,鼓励他们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创业,不再捆死在企业身上。

安置补助费的标准为土地产出物的15到30倍,一亩土地按照一年1千元的产出,30倍就是3万元钱。

在当时,这笔安置补助费相对而言还是一笔可观的资金。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越来越觉得少了,而且有可能很快就被花完,然后又没有工作,出现了无地、无业、无保障的“三无”人群。

到新世纪初,上海这个人群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00万。

[4]面对新情况,上海落实了新举措,在2003年出台了小城镇社会保险办法。

小城镇社会保险办法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别主要在成本低一些,待遇也低一些。

相比城市养老保险,是一个低进低出的保险。

养老保险的统筹率是17%,个人不缴费,由用人单位一次性缴纳15年养老金。

到退休年龄,就能够领取养老金。

[5]这样,就有效地消除了征地动迁市民、尤其是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新时期的上海在改革开放“倒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其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的启示。

(一)要牢固确立执政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和冲突会变得更加复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