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预算内收支长期稳定性和均衡性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3年的样本
开支的自筹和统筹资金等, 具有变动大、 筹集和使用期短、 在财政收支 中的占比逐渐减小等特点 。中国 自 19 年后 , 93 在分税制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 部分预算外资金被纳入预算 内管理 , 预算外的不规 范收费逐渐被取消, 预算外资金与预算 内资金 的 比例从 19 9 7年的 3 .7 2 6 %下 降到 20 的 2 .9 02年 36% ( 中国统计年鉴 , O ) 2 4 。可见预算外收支不能反映财政政策 的长期效应 , O 通常政府 只能前瞻性地规划 预算内资金的征收和使用, 故此处加 以限定说 明, 本文所指的财政收支为预算 内财政 收支 , 所选择的财
长时间段内是否存在规律性的关系, 可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来判别 。有些时间序列它们 自身不 平稳 , 但其某 种线性组合却平稳 , 这种线性组合反映 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 的比例关系 , 称为协整关 系
( 丹易辉,02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性检验是本文分析的基本方法。 20 )
收稿 日期:0 6- 1 0 20 0 - 9和财政支出是财政政策的主要 内容 , 是财政系统最为重要 的经济变量 , 这些变量有两个特 点: 一方面, 由于经济行为的惯性 , 财政收支时间序列具有前后连贯性 , 出平稳性的一面 ; 显示 另一方面, 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外生冲击(xgnu ok , eoeos hc ) 财政收支会发生阶跃性突变 , s 使相关变量 的序 列变得不 稳定 ,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等变量的平稳性 , 造成各种经济政策的效果难 以把握 。财政收支可分为预算 内
作者简介: 万 许
睿 (91 )男 , 17 。, 云南昆明人 .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 与金融学院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经济信息分析与预测 。 莉 (97 )女 。 17 。. 江西南昌人 ,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财政 学。
我国财政收支和GDP 的统计分析
摘要:财政收支与GDP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GDP增长对财政收入的促进作用,其次分析了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3-0008-02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 GDP作为众多宏观经济指标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可以明显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相关关系,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求的基本,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而增加GDP的有利手段正是合理增加财政收入并且科学控制财政支出已达到GDP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而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措施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财政支出、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等方式可以达到最终增加GDP的目的。
一、我国财政收支与GDP的关系分析1.财政收入与GDP的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为剖析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以财政收入FR为因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自变量,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模型输出结果如下:FR = -1624.064 + 0.182026GDP(727.5586) (0.007613)t = (-2.232211) (23.91042)R2= 0.956501 =0.954827 F =571.7084 DW=1.654932此模型拟合优度提高,估计标准误差降低。
此模型表明GDP 对财政收入的形成既有短期的决定效应,亦有长期的决定效应。
国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决定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对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的再研究——基于EG两步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我 国 财 政 收 支 平 衡 上 经 常 处 于 财 政 赤 字 。 从 18 9 6年 至 20 0 5年 财 政 支 出 一 直 高 于 财 政 收 入 ,导 致 财 政 赤 字 。
要 。两 者 之 间 的关 系 产 生 几 种 假 说 ,一 种 是 财 政 收 入 与 财 政 支 出之 间 存 在 着 双 向 的 因果 关 系 , 为 “ 政 同步 性 称 财
年 期 间 占 G P 比重 一 直 不 超 过 五 分 之 一 .0 7年 以 后 D 20 收 人 和 支 出 占 G P的 比重 又 逐 渐 增 加 ( 图 2 。 D 见 )
随着我 国经济不 断发展 ,财政 收入和 财政 支出也在 不 断 增加 ,财政 收 入 从 15 9 3年 的 2 3 4亿 元 增 加 至 1. 2
支 出之 间 存在 长 期 均衡 关 系 , 当短 期 波 动偏 离长 期 均衡 时 , 差 修 正 项 将 以 04 3 9 误 .2 2 5的 力 度 作 反 向 调 整 , 非 均衡 状 将
态恢复到均衡 状 态。也就是说 , 即使在短期偏 离长期均衡 时, 也会 受到 一种 “ 引力约束” 使其 向长期 均衡 靠拢 。通过格
20 年和 2 0 06 0 7年财政 出现盈 余 , 分别盈余 6 7 . 4 23 7亿元
出超 过财 政盈余 ,再 次 出现财 政赤 字 。赤字 额分别 为
假说” 即财政收入的变化引起财政支出的变化 。 , 同时 , 财 和 1 0 2 5万亿 元 ;0 8年至 2 1 . 93 1 20 00年又 出现 了财 政支 政支出的变化 同样对财政收入的变化产生影响 ,财政支 出的决策不能脱离财政收入而单独制定 。一种是仅从财 1 1 . 亿元 、3 7亿元和 6 9 亿元 ( 101 3 79 4 5 见图 1 。 ) 财政收入 政收入 到财 政支 出单 向存 在 因果关 系 .则 称 之为 “ 收 和 财 政 支 出 占 G P的 比 重 也 在 不 断 地 发 生 变 化 .9 6 D 18
基于EViews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EViews对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财政收入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利用EViews软件,对中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以期揭示各因素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对财政收入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财政收入的内涵和构成。
结合国内外关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梳理出影响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税收政策、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
接着,本文利用EViews软件,选取合适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本文将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确保数据的平稳性和模型的有效性。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财政收入作为政府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其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合理性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和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各种因素,揭示其内在规律,对于优化财政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EViews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计量经济学软件,能够有效地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并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各因素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和影响程度。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财政收入背后的复杂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姓名班级学号分工情况张文娜08税务(2)班2008204143126模型检验林琳08税务(2)班2008204143131报告制作伍琼英08税务(2)班2008204143132模型检验杨慧08税务(2)班2008204143138PPT讲解王娟08税务(2)班2008204143144PPT制作指导老师:张子昱日期:2010-12-23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1978年至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列出了几种有可能对税收收入产生影响的因素,经过讨论从中选定两种,即: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
随后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在有关的数据网站搜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税收收入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支柱,又是宏观调控的杠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
从公共财政的需求角度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因此对预算支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从税收政策角度看,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一次是1984年至1985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另一次是1994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对税收会产生影响,特别是1985年税收徒增215.42%。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中,税收是集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于一身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职能实现不可缺少的手段。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关系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关系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关系一、引言1978-2010年改革开放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财政收入从亿元增长到了亿元,年均增速为%。
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支出从亿元增长到了亿元,年均增速为%。
此外,财政赤字年均为亿元。
关于税收和政府支出关系,主要有4种理论假说。
一是Friedman (1978)的“税收-支出假说”;二是Barro(1974)和Anderson等(1986)提出的“支出-税收假说”;三是Meltzer 和Richard (1981)的“税收-支出相互促进假说”;四是Baghestani和McNown (1994)提出的“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效应”。
关于税收和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如同理论上的分歧一样,也存在许多争议。
实证研究多采用协整检验确定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影响的方向。
V on Fursten-berg、Green和Jeong (1985),Anderson、Wallace 和Warner (1986)以及Ram(1988)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单向Granger因;Man-age和Marlow (1986)的实证研究则显示美国的税收是支出的单向Granger因。
Joulfaian和Mookerjee (1990)对OECE16国的研究支持“税收支出相互影响假说”。
Baghestani和McNown (1994)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结论是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Owoye(1995)对G7国家的实证研究显示,在日本和意大利,税收是支出的单向Gran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ger因,而在其他5国,税收和支出呈现双向因果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赤字也成为我国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本身的增长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过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而缺乏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关系的研究。
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分析
论上把公共支出分解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 并 指出, 在最优状态下 , 生产性公共支 出与非生产性 公共支出的比值应该取决 于这两项支 出对 生产 的
的效应在边际上就成了负的, 这种现象在发展 中国
家 尤为 突 出。
贡献度( 产出弹性 ) 比。这篇文章为揭示公共支 之 出何以在不 同国家、 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 不 不同的效应 , 尤其是为揭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的 生产性公共支出何以没有带来预期 的经济增长效 应提供 了一个新的思路 。与此同时 , 对于公共支 出 与经济增长之关 系的经验分析也得出了各不相同
除区域差距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但是 , 区域发展 在
的过程中, 假如区域经济差距超过一定 的“ 限度” ,
则会导致区域间经济 、 会的矛盾扩大 , 而延缓 社 从
发展 , 甚至发生停滞和倒退。因此 , 目前 以及今 在 后一个较长时期 ,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抑制地 区经济 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 逐步缩小东 中西部地 区居民 之间的社会福利水平差距 , 促进 区域经 济协调发
2总第27期) 0 1 ( 0年第 1 3 0期
学 术 论 U A A E I F R M C D M C O 坛
( N 。0 2 1 O1, 0 0 C m l i l N .3 ) u u te O 27 av y
财 政 收 支 与 经 济 增 长 : 论 及 实 证 分 析 理
共支出提供的尽管是公共品, 却非 常容易出现 “ 拥 挤” 现象, 即它们是竞 争性的 , 但又在某种程 度上
不具有排他性 , 例如公共交通设施 、 城市公用事业 、 法庭 , 以致 国防、 警察等均属此类 。对于这一类的 公共支出, 常的税 收融通就不 一定能够达 到最 通
中国财政收支相互关系的实证检验
现有文 献 的研 究方 法分 为 :一是仅 考虑 随机 性趋 势 ;二是 既考虑 随机 性趋 势又 考虑结 构 突变 。
1 仅考虑 随机 性趋 势 .
仅考虑 随机 性趋 势 ,主要指 研究 时 只考虑 时间序 列变 量是 随机 的且 随时 间变化 而变化 。在 这种
(07 [发 现 ,中 国政府 预算 支 出到 预算收 人之 间并 不存在 短期 因果 反馈 效应 ,但 具有 长 期 的 “ 20 )9 ] 以
支定 收 ”的 因果 联 系 。
3 财政 收支 相互独 立 。Bget i M nw (94 [J 实美 国 自二 战 以后 的预 算 扩 张既 不符 . ahsn 和 con 19 )m证 a 合 “ 以收定支 ” ,也 不符 合 “ 以支定 收 ”假设 。吴 凯 、储 敏伟 (06 [l 用 我 国 (99 03 20 )u利 17 —20 )财
中 国财政 收支 相 互 关 系 的实 证 检 验
董根 泰
( 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0 1) 10 8 国 财政 收 支的 长 时 间序 列进 行 考 察 ,结 果发 现 :15 92~
18 间我 国财政 收 支存 在 “ 向 因果 ”的 长 期 均衡 关 系 ;18 ~19 90年 双 9 1 9 4年 间财政 收 支 关
情 形 下 ,需 要采 用单 位根 检验来 对 时间序 列进行 平稳 性检 验 。如果 时 间序 列是 平稳 的 ( 括水 平平 包 稳和 差分平 稳 ) ,则 可 以采 用协 整关 系检验 、误 差修 正模 型等方 法进 一步研 究 。
2 以支定 收 。Br (94 j 为 ,财 政支 出的变 化先 于 财 政 收入 的 变化 ,增 加 财政 支 出 必然 . ao 17 ) 认 r 带来 高税 收或 增加 债务 ,其最 终结 果是导 致税 收增 加 ,因为债 务付息 会加 重未来 的税 收 负担 。H n o—
计划单列市财政收入结构比较及实证分析
9.3 7
城市财政收人结构的共性与特性 , 进而提出政府 实 现财 政收入 增长 的相应 建议 。
一
、
计 划 单 列 市财 政 概 况 比较
20 年 , 0 9 五个计划 单列市 G P总和为 2 3万亿 D . 3
元, 占全 国 3. 3 4万亿 的 69%, 20 5 . 5 与 0 7年 71%的 . 9
地 区生 产 总 值 ( 元) 亿
2 0 芷 08
20 09钜
35 88
.
2
43 2 4 6.
4 0. 89 3
36 1 9 4.
421 6 4.
7 0 . 8 65
82 01. 2
16 0 5 0.
1 3. 62 2
441 7 7.
地 方 财政 一 般 预算 收入 ( 元) 亿
现 实意 义。本 文选取 计 划单 列市的相 关数 据 , 各 市财政 收入结 构进行 比较 分析 . 现各 对 发
市税 收 收入 占财 政 收入 的 比 重在逐 步 降低 ; 同时通 过 计量 检 验 , 发现 财 政 收入 增 长 与税 收收 入 的增 长具 有 高度 的相 关性 , 与 非税 收入 的增 长相 关 性 不 大 , 而 因此政 府 应 当通 过 税 收收入 的增 长并提 高其 比 重来 实现 财政 收 入的长期稳 定 增长 。 关键 词 : 划单 列 市 计
比重相比,有所下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和
02 万亿元 , 国 68 万亿元 的 33%, 20 .3 占全 . 5 . 6 与 07年 33%的 比重相 比 , .8 变化不 大。 0 9 , 市在 我 国城 20 年 五 市 经济相关 指标 的排名 中 比较 靠前 , 中 , 区生 产 其 地 总值排名 位次分别 是 , 深N ()青 岛(o 、 4、 1 )大连(4 、 1)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
我们将概述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然后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等关键经济变量来推动经济增长。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如政府支出、税收、转移支付等,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运用策略。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分析其财政政策实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还将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相应的经济模型,以量化分析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文也期望为经济学界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推动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内生增长理论等多个流派。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不完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这包括增加公共支出、减税等措施,以提高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认为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其是否促进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如果财政政策能够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那么它将有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则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政策如何通过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来推动经济增长。
该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教育、研发、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实证研究方面,大量文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
探析我国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对我国纵向财政不平衡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纵向财政不平衡 的 实证分析
行 了 分 析 和 发展 。
陈 将
莱钢集团
山东莱芜 2 1 0 7 4 1
( )公共选 择模型 中的 V I 二 F Hetc 和 W i tr ( 9 6 tih n e 1 8 )在 福 利 经济学 理论 框架 下 ,引入林达 尔均衡 式
分 析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们 国 家 财 政 不 平 衡 决 定 , 联 邦 、 省 、私 人 三 部 门产 出 的 份 现 象 。 此 外 , 由于 我 们 国 家 正 处 于 转 型 额 是 由 多 数 选 民通 过 公 共 选 择 过 程 决 定 期 ,不 仅 统 计 数 据 不 完 整 ,且 各 种 体 制 的 。在边际 成本 不变 的情 况下 ,林达 尔
其 传统定 义,时 1 7 —2 O 9 8 O B年我 国
中央与地方 纵向财政进 行 实证分析 ,
结 论 表 明 分 税 制 后 中 央 本 级 财 政 收 支 正 缺 口和 地 方 贞 的 财 政 缺 口均 呈 扩 大趋 势 ,而且 中央 财政 的正 缺 口 并 不 足 以 弥 补 地 方 财 政 的 负缺 口 。
源 ,如果每 一层 级政 府的独 立 自主收入 ( ) 一 传统定 义
刚 好 可 以 满 足 其 支 出 ,一 般 就 认 为 这 个
看 ,不 同 层 级 政 府 之 间 财 政 平 衡 并 中 央 政 府 有 味着 其 在某 个 时问 点 的预 算平 衡 ) g e(93认 ,而 国家 是 处于纵 向财政 平 衡状 态 ,反 之 , 着 过 多 的 收 入 供 给 ,而 州 和 地 方 政 府 有 应该是 比较政 府增 加支 出的边 际收益与 则 认 为 是 纵 向 财 政 不 平 衡 ( t al 着 过 多 的 资 金 需 求 时 便 存 在 纵 向 财 政 不 提高税 率的边 际成 本的大 小 ,政 府提 高 Ve i r c f c li aa c ,也 称 纵 向 财 政 失衡 , 平衡 。Hu t r1 7 ) i a mb ln e s n e (9 7通过 区分 中央政 府 税 率 筹 集 公 共 资 金 的 边 际 成 本 可 以 通 过 以 下 简 称 VF ) I。 “ 制 ”的 收 入 和 地 方 政 府 “ 制 ” 的 收 税 收 效 率 损 失 进 行 衡 量 。 控 控 19 9 4年 分 税 制 财政 体 制 改革 后 , 中 入 来 解 释 纵 向 财 政 不 平 衡 。 Bre On t D hb a l y和 Wi o ( 9 4 l n 1 9 )从最优 s 央 与地 方 通 过 划 分 税 种 初 步 确 立 了收 入 ( 9 ) 为 ,纵 向 财 政 不 平 衡 指 的 是 不 税 收 角 度 出 发 ,认 为 当 一 个 国家 各 辖 区 1 6认 9
我国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时发现 了财政 收入 与财政 支 出的增 长规律 ,建 议从 长远 考虑 ,“ 以收 定支 ”与 “ 以支定收”应相 互结合 。
他提出 “ 量入为出”已经不适合我国的市场经济了,该原
则 意 味着 收 入 要 约束 支 出, 财 政 不 能 出 现入 不 敷 出 的情
况,可是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财政赤字的年年递增却与 该原则相背离,于是他提倡我 国应该改用 “ 以支定收” 。 。
厦 门大学 教授 邓子基 (0 2 主 张 “ 20 ) 以收定支 ” 主, 为
2008 年 第 1 期 2
《 展研究》 发
我 国财政收支关 系的实证分析
● 李培琴 谢夜 香
[ 内容提要] 财政收支关系是 “ 以收定支”还是 “ 以支定收” ,是 “ 国家分配论”和 “ 公共财政论”两
种观点 的不 同主 张之一 ,是财政 学术界讨论 的热点问题 之一 。我 国在安排 预算时 ,是遵循 “ 以收定支”还是
单方面引起了财政支出,而财政支出并不显著引起财政收 入,这说明我国的财政观还是 “ 以收定支” 。 “ 以收定支”与 “ 以支定收”反映出财政管理的两种 指导思想。拜读 了以上几篇文章后,笔者认为不应该在财
情不 允 许遵 循 “ 以支 定收 ” ,只 有 “ 以收 定支 ”为 主 才 能
支定收”将更加适合 当前的经济状况,但由于各国的国情 不相同,采用的原则会有所区别。
所 以一 国选 择 “ 以收定 支 ”还 是 “ 以支 定 收” 是 由 ,
帮助财政摆脱困境,进一步为经济增长服务 。
我国财政分权程度的实证研究
8 . 47
8 6 7.
8 . 60
8 . 85
美 国 联 邦 制 平 均
单一 制 国 家
3 . 26 3 . 70
4 . 00 3 . 9O
3 . 76 3 . 12
4 . 04 3。 11
8 . 18 7 . 87
8 . 55 8 . 11
捷 克
丹 麦 芬 兰 法 国
理论前沿
我国 财政分权程度的实证研究
崔 运 政
( 台市财政 局 , 烟 山东 2 4 0 ) 6 0 3
内容 提要 : 对我 国财政分权度 的研 究 , 针 普遍认 为处 于一个过度 财政 分权的阶段 。 这 但
一
结论 主要依 靠总量指标测算分析得 出, 而忽视 了结构指标 的运 用和测度 。 在利 用税 收收入
政府财政收入 比重下降了 3 .个百分点, 6 9 表明我 国
改革 开放 以来实 际上 出现 了财政 集权 的趋势 。然而 跨 国横 向 比较 ,从 表 1 以看 出 ,0 1年 5个联 邦 可 20
制 国家 的地方 财 政 收入 比重 的平 均 水 平 为 3 . 11 %,
是 依靠 总 量指 标测 算分 析 得 出 的 , 而忽 视 了结 构 指 标 的运 用 和测 度 , 只有 从 多个 维度 和角 度 对我 国地 方 财政 分权 度 问题 进行 综合 评 估 , 才能 最 终得 出全
奥 地 利 比 利 时
2 4 8. 3 . 18
2 5 8. 3 0 4.
2 6 4. l . 14
2 . 14 1 . 13
6 6 2.
6 . 23
加 拿 大
5 . 6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测模型,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防范财政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概念、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取合适的预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
模型将充分考虑地方经济、政策、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为了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将选取具体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并探讨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对预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财政收入预测工具,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概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所取得并可用于一般公共服务的非特定性收入总和。
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反映,也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财力保障。
一般预算收入主要由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几部分组成。
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等。
这些税收收入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普遍性,是地方政府稳定且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来源。
非税收入则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这些收入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但稳定性相对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支状况的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财政收支作为一个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指标,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在此进行实证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变化1.1 财政收入总体趋势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计划配给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财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随后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财政收入由税收为主逐步转变为税收和非税收入同时发挥作用。
2016年,我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超过80%,非税收入收入占比约20%。
1.2 主要税种增长情况从主要税种来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两大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税种的税率和税制都经历了多次调整,但增长趋势均稳定上升。
根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增值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收入分别达到6.9万亿元和3.3万亿元。
此外,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印花税等税种也在财政收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个人所得税在最近几年中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主要得益于税制逐步升级和扩大征收范围所带来的增长。
1.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即经济总量越大,财政收入越高。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收入难免受到影响。
例如,2015年中国股市和全球经济增长均出现下滑,导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增速萎缩至8.4%。
因此,在实际政策制定中,需要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和优化来保持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
二、财政支出的变化2.1 财政支出总体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财政支出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我国财政支出为21369亿元,2019年则达到了32822亿元,年均增速为7.2%。
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与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Ab t a t T e p p e t d e h mp cs o t r o e n n a s in ns o u l e e u n x e dt r e p n i sr c : h a a rsu i st e i a t fi e g v r me tla s me t fp b i r v n e a d e p n i e r s o s— n g c u b l y o e lc l u l ev c sd v l p n n q aiain sn e te r fr a d o e i g—u sn e s ail a e i t n t a b i s r ie e eo me ta d e u l t ic eo m n p n n i h o p c z o h p u i g t p t n财政收支责任安排与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 : 实证研究
政府 问财政收支责任安排与地方 公共服务均等化 : 实证研究
贾俊 雪
( 中国人 民大学 中国财政金融政 策研 究中心, 北京 10 7 ) 0 82
摘
要: 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 了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政府间财政 收支责任安排对地方公共服务发展和均等化的
中 图 分 类 号 :8 24 F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7 3 2 1 ) 2— 0 5—1 10 9 5 (0 1 1 03 1
Em p rc lS ud n t n e g v r i ia t y o he I t r o e nm e t lAs i n e s o n a sg m nt fPub i v n e a d Ex n t r lc Re e u n pe diu e
著弱化 。 相应的反事实 分析表明, 财政承包制改革不利于 省份公共服务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 , 9 年分 14 9
中国财政收支的体制分离问题实证研究
o mp o i g f c r e u f ri rvn s a v n e a d e p n t r e iin ma ig,a d c nr l n s a e ct i l e n x e d u e d c so — k n i n o tol gf c d i i l f i. i
第三种 , 财政综合症假说 (sa snhoi tn 认为 收 i fclycr zi ) nao
入 和 支 出决 策 同 时 ( 共 同 ) 定 。M sr e(96  ̄ 与 或 决 ug v 16 ) a
*本 文 是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号 72 31 ) 段 性 研 编 0708Fra bibliotek阶 究成果。
来税 负 的 增 加 , 税 负 的 增 加 被 公 众 完 全 资 本 化 。 在 不 该 同 的 主 线 下 , oe s 17 ) 和 Paok ad Wi m n R br ( 9 8 ⑥ t ecc n s a e (99  ̄ 提 出 “ 机 ” 况 短 暂 增 加 政 府 支 出 , 转 换 为 高 17 ) ) 危 状 将 的永久性税负 。
中 国在 计 划 经济 时 代 强 调 预 算 平 衡 , 革 前 的 2 改 9年
中仅 有 l O年 出 现 赤 字 , 比 较 适 度 的 。 但 “ 革 开 放 以 是 改 来 , 国政 府 根 据 经 济 运 行 态 势 和 体 制 环 境 不 同 , 进 行 我 共
了 五 次 紧缩 性 的 宏 观 调 控 ” , 随 着 经 济 “ 起 五 落 ” ① 伴 五 的
是 持 续 攀 升 的财 政 赤 字 。 尤 其 19 9 8年 开 始 的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采 用 高 国债 、 财 政 赤 字 的 方 法 拉 动 经 济 增 长 , 致 最 高 导 近三年 我 国 的赤 字 率 逼 近 国际公 认 的警 戒 线——3 。 % 虽 然 20 05年 的 财 政 政 策 由积极 财 政 政 策 向 稳健 的 财 政 政 策 和 货 币政 策 转 变 , 支 矛 盾 和 债 务 负 担 也 将 逐 步 得 到 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岚清同志明确提出了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及 相关原则。该理论的指导思路是 :市场经济——社会公共 需要——政府职能——政府支出——政府收入。该理论借 鉴了西方发达国家试行成功的“公共财政”观,提出财政 预算要遵循“以支定收”,政府才能更好的控制财政收支, 提高执政效率和质量。这对我国长期采用的“以收定支” 提出了挑战。关于“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的讨论曾 经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个浪潮。
表 1:因素数据
年份 FI GDP TAX FO P 1990 2937.10 18667.8 2821.86 3083.59 11.4333 1991 3149.48 21781.5 2990.17 3386.62 11.5823 1992 3483.37 16923.5 3296.91 3742.20 11.7171 1993 4348.95 35333.9 4255.30 4642.30 11.8517 1994 5218.10 48197.9 5126.88 5792.62 11.9850 1995 6242.20 60793.7 6038.04 6823.72 12.1121 1996 7407.99 71176.6 6909.82 7937.55 12.2389 1997 8651.14 78973 8234.04 9233.56 12.3626 1998 9875.95 84402.3 9262.80 10798.18 12.4761 1999 11444.08 89677.1 10682.58 13187.67 12.5786 2000 13395.23 99214.6 12581.51 15886.50 12.6743 2001 16386.04 109655.2 15301.38 18902.58 12.7627 2002 18903.64 120332.7 17636.45 22053.15 12.8453 2003 21715.25 135822.8 20017.31 24649.95 12.9227 2004 26396.47 159878.3 24165.68 28486.89 12.9988 2005 31649.29 183867.9 28778.54 33930.28 13.0756 2006 38760.20 210871.0 34809.72 40422.73 13.1448 2007 51321.78 246619.0 49449.00 49781.35 13.2129
33
财政金融
段炳德(2007)通过对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时序变 量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的财政收支关系是 “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 明:我国的财政收支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财政收入 单方面引起了财政支出,而财政支出并不显著引起财政收 入,这说明我国的财政观还是“以收定支”。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大转变。那么我国是不是应该改变“以收定支”,而使用 “以支定收”呢?专家们也各抒己见。另外,当今爆发的 美国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受到重挫,经 济增长速度下降,财政收入缩水,倒闭企业增多,失业人 数增多等经济现象给政府带来了难题,即财政收入减少 了,而财政支出的需求却反而增加了。这样,若采用“以 收定支”,则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得不到有力的解决;而“以 支定收”将更加适合当前的经济状况,但由于各国的国情 不相同,采用的原则会有所区别。
分析提供数据的依据。
三、模型参数估计
(一)数据来源
从 2007 年的统计年鉴以及 2007 年的社会统计公告
中,可以得到本文需要的相关数据,具体如表 1 :
(二)参数估计
(1)“以支定收”的参数估计
由软件得出的估计方程是 :
LOG(FI)= -0.1274+0.3194*LOG(FI(-1))-
+k4*log(tax)+k5*log(gdp)+u1 (1)
log(fo)=k6*log(fi)+k7*log(fo(-1))+k8*log(fi(-1))
+k *log(gdp)+k log(p)+u (2)
9
10
2
通过参数估计,我们可以得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分
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关键因素是什么,从而为我们的理论
2008 年第 12 期《发展研究》
我国财政收] 财政收支关系是“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是“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两 种观点的不同主张之一,是财政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在安排预算时,是遵循“以收定支”还是 “以支定收”,本文选取 1990 年到 2007 年的数据建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遵循的是“以收定支”。同 时发现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增长规律,建议从长远考虑,“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应相互结合。
所以一国选择“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是由 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适合本国的国情,而 不能说市场经济国家就遵循“以支定收”,计划经济国家 就遵循“以收定支”,其实两种原则也可以相互结合。
(二)“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在我国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已经走了三十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在发生变 革,以厦门大学张馨教授为代表提出的“公共财政”理论 受到了重视。在 1998 年 12 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李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2007
分配。财政支出的规模及结构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经济面貌 的发展,所以研究财政支出的增长规模及其影响因素极为 重要。早在 20 世纪末,皮考克和怀斯曼在考察了英国从 1880 年到 1955 年间公共支出的增长状况后,借鉴“瓦格 纳法则”,提出了“内外因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 趋势理论。段炳德(2007)指出内在因素决定了财政资金 的供给,更多地受到经济内在发展规律的影响;外在因素 决定了财政资金的需求,更多地受到政府职能转变及其他 客观、突发因素的影响,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于财政支出规 模的趋势。其中,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 收入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财政体制改革、上一年度财政支 出数、人均收入的提高、人口增长、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 财政资金的需求等等。6 由于一些变量较难量化,所以该模 型的外生变量列有财政收入、上一年财政支出、上一年财 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量,内生变量是财政支 出,。
“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反映出财政管理的两种 指导思想。拜读了以上几篇文章后,笔者认为不应该在财 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大小上做比较,即财政赤字反映不出 两种原则的区别。主要原因有:第一,由于收入数据要等 一年后才能准确计算出来,预算收入(以一定的增长率估 算)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数据,所以财政赤字并不违反“以 收定支”;第二,真实的财政支出也不会等同预算支出,由 于我国存在行政费用膨胀的现象,另外意外事故造成的意 外支出,比如今年我国出现的自然灾害较多,都会使得我 国的实际支出远远超过预算支出。这样造成的财政赤字都 不能说明“以收定支”的不适用。所以有关众专家讨论的 财政收支关系的话题,理论和现实是有所区别的,关键在 于理论指导和现实情况要相结合,但这是需要时间来验证 的。
(三)本文实证研究思路 鉴于上文的探讨,专家们对“以收定支”与“以支定 收”各执一词。为了验证我国采用的是哪种财政观,下文 利用 Eviews 软件,采用单方程回归分析法,根据 1990 007 年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 二、模型设计 (一)变量确定 1.“以支定收”模型的变量确定 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 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 共服务的资金需求。财政收入的征收情况关系着一个国家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项税 收收入、其他收入和教育费附加等,起负效应的是企业亏 损补贴,但这个补贴数额越来越少。另外,一个国家财政 收入的规模还要受到经济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国内 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等等。上一年的财政收入规模同样 对下一年的征收有一个指示作用。在假定我国遵循“以支 定收”下,财政支出的规模决定着财政收入的规模,所以 当年的财政支出与上一年的财政支出也是该模型的外生变 量。为了避免多重线性,外生变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因素, 即上一年的财政收入、上一年的财政支出、当年的财政支 出、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内生变量为财政收入。 2.“以收定支”模型的变量确定 财政支出是政府执行职能的保证,是对财政收入的再
勒莉(2002)在与邓子基教授进行商榷的文章《以支 定收和以收定支之辨析》中,对邓文中我国不能遵循“以 支定收”的三个原因进行反驳,并且提出:在市场经济体 制下,财政已不再控制社会主要经济资源,财政“收”多 少要视经济发展对财政支出的要求而定,也就是“收”要 视“支”而定,“以支定收”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选择。要 实现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转变,就要遵循“以支定收”, 同时财政预算机制以及相关法律的建立也应跟上。4
[关键词] 以收定支 以支定收 实证分析
一、引言 (一)“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的选择 “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是编制财政预算遵循的 两种原则。从目前来看,“以支定收”是随着西方发达国 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被广泛运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 重要的地位。“以收定支”是以收入的规模来决定支出的 规模,更适用于经历过计划经济的国家。但是,世界的经 济格局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 胀期间,“政府干预”政策受到质疑,引起了财政专家们 关于用“以收定支”代替“以支定收”的大讨论。加拿大 的埃德蒙顿市在实施“以收定支”的财政原则以后,财政 运行状况有明显好转,经济得到很好的增长就是一个例 证。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培勇(2001)主张“以支定收”, 他提出“量入为出”已经不适合我国的市场经济了,该原 则意味着收入要约束支出,财政不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 况,可是财政支出的不断膨胀,财政赤字的年年递增却与 该原则相背离,于是他提倡我国应该改用“以支定收”。2
厦门大学教授邓子基(2002)主张“以收定支”为主, “以支定收”为辅,该观点认为我国要进行“以支定收”的 条件尚未成熟,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一是在我国高速发展 阶段,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的矛盾,即公共产品无限需求 与公共产品有限供给的矛盾,会导致财政支出的长期膨 胀;二是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具备遵循“以支定收”的 前提,主要是我国这方面的法制建设不完善,财政预算的 体制尚未建立等等;三是在政府职能转变时期,我国遵循 “以支定收”会让地方财政更加紧张。终上所述,我国国 情不允许遵循“以支定收”,只有“以收定支”为主才能 帮助财政摆脱困境,进一步为经济增长服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