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学生是先去感受物质的变化再从实验中去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再从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中去寻求化学变化的本质,去寻找证据验证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单元一共8课时,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第2课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两种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及伴随的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假设—分析—结论的过程。
第7-8课是通过研究化学变化的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物质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总结和概括,从而体验物质的变化。
4、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5、人类在利用物质变化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归纳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学会用科学解释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四、教学准备收集整理关于物质变化的习题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歌舞热身《发现奥秘》师谈话: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歌舞,这段歌舞是大家所熟悉的智慧树的开场曲《发现奥秘》。
(此环节意在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为下面的环节做了一个铺垫)二、谈话导入师谈话: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我想我们知道了歌曲中涉及了一些物质的变化,比如:冰变水,水变水蒸气。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说课材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KCB系列齿轮油泵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2CY齿轮泵系列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将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2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不同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 第2章《生态系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第3章《物质的变化》: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4. 第4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研究能量的来源、转化和守恒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物质的变化和能量转化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物质的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能量的守恒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显微镜、实验材料、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物质的变化和能量转化的例题。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左侧展示教学目标,中间展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教学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2)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4)解释能量守恒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提供详细的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多媒体演示】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方法:
1、推测物体的形状结构是否能改变。
2、了解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变化的原因。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科学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2. 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复第二单元涉及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步骤1. 复知识点:通过回顾第二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实验结果进行复,确保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2. 展示实验: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与重力有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重物的落地速度,并帮助他们理解重力的概念。
3. 学生实验活动: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4. 结果讨论:通过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并解答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 总结复:对第二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记录: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评估他们对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的理解和记录能力。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复资料:准备相关的复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复使用。
教学延伸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
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板
书
设
计
淀粉+碘酒→变蓝(化学变化)
反
思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课题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难点或关键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具
硫酸铜、水、烧杯、药匙、新铁钉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流程
添加或删减内容
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远原样进行比较。
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板
书
设
计
硫酸铜溶液+铁钉→铜(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反
思
(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准备课件,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外观、质地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勤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衣服能产生热吗,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
教法与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操作
教具等准备:
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有盖的杯子,温度计,一定温度的热水,厚毛巾、围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图片)观察课本上的图片,这个小姑娘怎么了?(冷)那我们帮她想想办法,怎样让她的身体热起来?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种现象吗?学生交流汇报
板书课题:5让身体热起来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内交流填表格
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跑、跳运动、吃火锅、喝热水、多穿衣服、烤火炉、开空调、晒太阳
2、这些方法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让我们把这些方法归类可以吗?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可分类:运动、食物、衣物、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2、如果用能量转化来解释可以怎样说呢?(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成电磁能的装置。)
3、你想不想做一个电磁铁呢?
(1)、观察做电磁铁所需要的材料:导线、铁钉、电池盒、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
(2)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电磁铁呢?先在小组内设计一个方案。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勤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身体能量、摆的秘密、摩擦生热、电磁铁及生活中的能量、新能源等内容的探究活动,认识到能量存在及转化的普遍性,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储备知识、方法打好基础。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科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
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学习
新课
一、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
二、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8、小结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
3、实验:4、交流:
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学生交流: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4课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一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则没有新物质的产生;2.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3.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同时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难点:让同学们体会到不能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也是物质;教学准备:书、笔记、图片、白纸、铁钉,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日常生活经常说的东西导入,引出在科学上的概念——物质.进而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们身边的物质》。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二、新授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思考:粉笔是不是物质?为什么?黑板是物质吗?为什么?进而扩展到教室,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物质(引出直接触摸到的实际存在的是物质)2)读一段文字, PPT投示:“车厢内没有电,依着窗外透进的灯光,依稀看见对面坐着几个乡下来的.他们穿夹克衫,抽着香烟,不时地吐出几圈烟雾,发出几声重重的咳嗽声,使得本就很闷的车厢内,空气变得更加浑浊.”说说,这段文字中,包含了哪些物质?为什么觉得它是物质?(体会到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也是物质)3)小结:无论是直接观察到,还是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在变化1)给出图片,观察并分析两种物质有何变化,分别出示易拉罐与压扁的易拉罐、水与冰、纸与纸飞机、火柴与燃烧的火柴、铁钉与生锈的铁钉。
(体会变化)2)分类进行总结:有的物质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3)举例说明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变化。
3、让物质变化1)出示上组图片,讨论分析怎么让前面的物质变成后面的物质2)实验:让物质变化。
让铁钉生锈和改变纸的形状(引出变化有快有慢)3)思考有几种方式让物质发生改变4)总结:物质变化可以分为人为和自然因素两种,而且变化有快有慢三.拓展探究,升华主题:出示思考题:1)自然界的岩石会发生哪些变化?2)火柴燃烧发生的变化与木条折断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一些不良的人为因素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怎样不好的影响?怎样保护环境?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五、布置作业:你还知道那些物质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二、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
2012~2013三中心校科学科教案
第二学期六年级教者:
课题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重难点或关键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目标要求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时间
第4周
教
学
过
程
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时间
第5周
教
学
过
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1我们身边的物质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或关键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具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板书设计2.1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变化反思(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课题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教学重难点或关键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具沙子、豆子、蜡烛、筛网等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师简要板书。
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性。
3、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
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5、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6、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8、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二、糖的加热实验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
3、实验:a、说明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b、从实验盒取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c、教师在巡视中指导观察和记录以及安全事项。
4、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引导明了: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物质还是以前的白糖么?5、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化学变化及其特点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引导比较融化时是物理变化,后期才是化学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6、拓延:我们在对糖加热的过程还是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三、总结: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板书设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反思(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课题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重难点或关键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具米饭、馒头、地瓜粉、碘酒等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淀粉+碘酒→变蓝(化学变化)板书设计反思(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课题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难点或关键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具小苏打、白醋、烧杯、火柴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小苏打+白醋→产生气体(化学变化)板书设计反思(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课题 2.5铁生锈了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或关键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教学具新铁钉、生锈的铁钉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
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
(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四、总结: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铁→铁锈(化学变化)新物质板书设计反思(注:内容统一用五号宋体编写)课题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教学重难点或关键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教学具硫酸铜、水、烧杯、药匙、新铁钉教学时间年月日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一、直入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1、介绍硫酸铜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