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Ⅱ卷历史科 2011年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
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1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对策高三历史组侯丙锋2012年高考是我省高中课改以来的第二次高考,所以探究这两年高考的命题特色和2012年高考试题相对2011年高考试题的变化,将对我们今后的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各部分考点及其分值的分布1、中国古代史:39分(必修·选择题24分,选修·选考题15分)24题,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宋代市民文化(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明清商品经济(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7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8题,明清政治体制(必修1政治史)4分;29题,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必修1政治史)4分;45题,王莽币制改革(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58分(必修·选择和主观题28分,选修·选考题30分)①中国近代史部分(50分,必修20分,选修30分):30题,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1题,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思想解放潮流”(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2分;46题,国民政府的组织问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48题,道光帝的禁烟政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②中国现代史部分(8分):32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3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3、世界史部分:48分(必修·选择和主观题33分,选修·选考题15分)①世界古代史(4分):34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必修1政治史)4分。
②世界近现代史(44分,必修29分,选修15分):35题,世界贸易·经济重心的转移(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40题,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三次科技革命(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25分;47题,德国的赔款问题(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邢台一中郭仁然2011年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作为河北省大纲版教材的最后一次高考,认真分析研究其命题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备考方案,对2012年的新课程高考意义重大。
一、试卷分析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在分数结构、知识点分布都较为合理,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1、历史试题整卷结构合理.2011年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中,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有第12、13题和第37题(1)小题、第39题(1)(4)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4、15、16、17、23题和第37题(2)(3)小题,共44分,占全卷分值的44%;属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8、19、20、21、22题,共20分,占全卷分值的20%,与去年相比对对经济史的考查减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民族融合以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考查加强。
其中14题和23题即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又考查世界近现代史。
2、遵循《考试大纲》,渗透“新课标”,注重“双基"考查。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近代民主改革与革命、中国现代经济与新中国的外交、新航路开辟与世界经济、民主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等知识。
历史试题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材料类型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兼有表格等,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
3、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第16题、第37题)、试题中第39题(1)(4)小题“从关中地区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总结
2012年高考试题分析总结---------高三历史备课组一、试题的特点1、依托主干知识,重视基础性。
2012年全国卷试题依然严格遵循了“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指导思想。
试题所涉及知识点都是课程主干知识,如唐朝政治、元曲、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人物(李鸿章)的评价、《南京条约》、十年国共对峙的国共关系、改革开放、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二战时期英苏关系、华约的成立等。
这些都属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
试题用主干知识搭建起了能力考查的平台,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答题时要求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避免空发议论。
第37题第(1)、(2)、(3)问、第39题(1)(2)问都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或“结合史实”作答,离开基础史实,考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时代性。
2012年的历史试题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了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当前的社会热点之一就是分裂与统一的问题,台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所以,第39题以秦汉时期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政策变化,由承认半独立状态,到册封,到统一;由和平解决到武力解决,都给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作用。
又如37题近代工业革命对中西方的不同影响,反映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该如何抓住机遇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再如17题,近代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危害,而今年正好是《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纪念。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试题考查的都是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试题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3、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试题所选用的历史材料,大多是在教科书见不到的;试题设问的角度,很多是历史教科书从未涉及过的。
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
关注热点贴近现实——喜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的华丽转身甘肃省平凉一中董志辉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继承了以往高考全国卷文综2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和题型结构,考生和历史教师反映,选择题灵活性和干扰性增加,需要较多的时间分析判断;非选择题设问宽泛,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组织答案、得分不易。
但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在凸显历史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热点,贴近现实,从过去刻意回避到今年勇敢面对社会热点,体现新旧课程的过渡,是一个新的突破,华丽的转身一、试题分析1、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特征1、考查内容:强调历教材史主干知识和重大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
本套试题主要考查了四部分类著录图书、明朝农业、晚清徐继畲反思君主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年探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英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二战中大国关系、苏联体制的僵化、邓小平关于世界战争的观点、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关中地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作用等知识点。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知识,从内涵到外延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特别是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度和因果关系等。
2、学科能力: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主要考查概念理解、材料处理、分析阐释和论证探讨等历史学科能力,糅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遵循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体现国家意志。
特别是主观题第37题,就是一份集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价值为一体的难得的综合套餐,第39题还有效渗透了政治和地理的学科知识。
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线索,研读历史史料,探索历史规律,论证历史启示,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审时度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让历史闪耀智慧的光芒,实现思想的交融,留下深邃的思索,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全国卷一)(答案解析版)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1.(2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考点】1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解答】A项错在有效控制,因为分封制下受封者享有较强独立性;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选C项;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2.(2分)如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考点】2V: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图示可知,隋唐时期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隋唐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故A项错误。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 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应排除。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华星教育评价中心一、试卷基本信息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题12题,题号为24——35,共48分;非选择题6题,其中必做题2题,题号为40、41,共37分;选做题4题,任选其一,赋分15分。
在基本题型上,全国卷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纵向比较来看,选做题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被替换为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
非选做题的“单科一题和一个综合题”的模式被“拼盘式”模式完全代替。
二、试卷总体评价2.1 试卷特色一是:弱化知识覆盖率,侧重学生学科能力的测试。
试卷充分发挥了试题本身在测试过程中的生成性功能:几乎没有简单的记忆再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家’和调用;更是根据材料和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合理组合、融通、提炼等充分说明了生成性功能。
学生的答卷就是自己三年寒窗的功底在几个小时内的创作生成的一个新‘产品’。
二是:贯彻课标新理念,加强高考的引导性。
引导教学更大力度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学科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事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在试卷的每一题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这让灌输和死记再也没有了市场。
试题难度的加大只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平时教学与新课标下选拔评价考试理念的‘不接轨’。
三是:注重热点重大历史事件。
例如: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140年前巴黎公社的成立、100年前的辛亥革命、90年前的中共成立等。
2.2试题内容解析2.2.1 知识解析表一:知识分布——模块分值比较 专题选 择 题非 选 择 题 总分值 题数题号 分值 题数 题号 分值 必修一 政治文明5 24,28,29,30,31, 20 \ 40,41部分 25+4=29 49必修二 经济文明4 25,32,33,34, 16 \ 41部分 4 20 必修三 思想文明3 26,27,35 12 \ 41部分4 16 选修1—改革回眸1 45 15 选修2---民主思想1 46 15 选修3---战争与和平1 47 15 选修4—人物评说1 48 15 合计 12 48 52(选做记15分)100 图一:知识构成分值比较具体到知识点为:西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家苏格拉底及其主张;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及其评价;近代中国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和探索;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时期的对内国企改革;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基于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化和基于交流借鉴的文明冲突和融合等。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全解精析【选择题整体分析】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察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一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
世界是部分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
在考题材料的选用方面也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
本次高考试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
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答案] C[解析] 首先用排除法,A 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 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
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考点] 汉朝中央集权[难度]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 D[解析] 本题目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即可得出。
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2011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I历史试题评析
高考《2011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命题趋势与应对策略》陕西省西安中学郭富斌一.考纲解读(新考纲告诉我们什么?)2011年考试大纲和近两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
这意味着2011年高考试题将坚持2009年高考试题的方向,题量、题型、范围、难度都将保持基本稳定。
所以,在2011年复习备考中,可以参考2009年宁夏卷历史试题进行备考。
2009年宁夏卷历史科满分值为100分,重点考查历史主干知识。
其中选择题为12个,共48分;非选择题(必修部分)37分,选修试题分值15分。
与2008年试题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2008年宁夏卷非选择题只有一个(37分的选择题),而2009年为一个历史非选择题(26分),还有一个历史、地理、政治的综合题。
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对于陕西考生来说,考试内容为三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内容,考生选作一个根据2011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的要求,历史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2、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3、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将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学科素养、学习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不但要对《考试大纲》所列考试内容掌握牢固,更要注重提高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映在试题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关于历史学习方法的试题,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求异思维的试题,不追求历史试题答案的惟一性。
2010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课标版)规定历史考核目标有以下四个: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上述四点,实际上是对考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具体要求。
深度解析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
深度解析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成都十二中(川大附中)陈志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高三复习应该怎样应对这个挑战呢?我们认为,深度解析2012年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原来高考应考有章可循。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高三学生制定复习方案的依据:一、考查内容:突出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1.2012年全国主要高考文综卷考点统计(中外古代史部分):2.2012年全国主要高考文综卷考点统计(中国近现代史部分):3.2012年全国主要高考文综卷考点统计(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根据以上考点统计,不难发现,从历史阶段看,近代史最重,现代史次之,古代史相对较少;从模块来看,必修一、二、三、选修的分值大约是4:3:2:1;从知识点来看,相对集中在古代中国的制度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外交、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尤其是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全球化、国际格局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反映等。
不刻意追求知识覆盖率和教材各模块间的均衡,对同一知识点变换角度反复考查。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考生在复习策略上要狠抓主干知识,建议考生在第一轮复习按教材顺序,第二轮复习按“通史+专题+热点”的模式,特别要注意不同模块知识的整合,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整合教材,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线索清楚。
通史如先秦时期可分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的经济、先秦时期的文化来建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要重点关注九大主线: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希腊、罗马古代的民主、法制;②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③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④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近代化和思想理性化;⑤西方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和外交;⑦中苏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⑧世界市场的形成;现代西方经济模式、经济的多极化、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⑨政治的多极化和世界的科技文化。
2011届高考历史全国卷2历史试题点评
2010年高考全国卷2文综历史试题点评一、试卷结构分析:试题设计结构平稳,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但各题型的界线在淡化,选择题也以材料类型的选择题为主。
从分值分布来看,中国古代史36分,中国近代现代史28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6分。
与往年相比,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有所下降。
二、试卷特点分析:1.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导,贴近教学实际。
如选择题依次考查了古代货币演变、科举制、印刷术、宋金交流;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新中国经济恢复;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美苏争霸。
材料题考查了近代中外城市化发展、苏联经济、中外文化交往。
2.仍然以考核能力为主,稳中求变。
主要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来最大限度地考量学生能力。
情境材料涉及历史现象、文献资料、漫画图片及中外历史学家的著作。
试卷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发问,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思考后才能作答。
3.隐性体现热点问题,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
如考试制度与人才选拔,技术进步推动社会文化发展,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外城市化的发展,中亚地区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等,均属当代热点问题。
因此,自觉沟通历史与现实,是我们高考解题中必备的意识。
4.多种史观并存,体现多元化视角。
试题命制以文明史观统筹全局,同时兼顾整体史观与现代化史观。
整套试题弱化了政治史与革命史的内容,而突出了经济、科技、思想、民族融合在文明演进中的作用。
非选择题更是淡化了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可见,尊重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立足中国,放眼国际,融入世界,是高考引导我们必须培养的历史观念。
5.拓展课外知识,考查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已成定制。
如12题考查了阴阳五行与“五德始终学说”。
所考内容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
总之,本次文综历史试卷难度适中,贴近现实,以能力考查为主,命题已日趋成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高考试题评析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的看法2012年湖南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
在试卷结构、试题形式没有变化,试题考查了学科主干知识,源于教材基础知识,又高于教材,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科内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试题学科特点鲜明,难度保持稳定。
考查内容和形式较好的实现了选拔考查、促进课程改革的双重功能。
二、历史试题主要特点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给我们的印象是,既沿袭了往年新课程卷的命题风格,尤其是41题延续了去年的开放式探究的特点,又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命题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立意高远,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实际。
纵观2012年的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所有试题均采用材料设置情境,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图表、来往书信,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传说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
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和对考生对史料解读能力的考查力度。
第二,注重主干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就考查内容而言,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理学、内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罗马法、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
这些都属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为考生所熟知。
试题用主干知识搭建起了能力考查的平台,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就考查角度和命题立意而言,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三大主题展开,如40题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影响;41题在西方冲击下,近代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探索之路等。
这符合考纲强调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的能力考查,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独立地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诠释历史事物的价值。
对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论文)
攻克难关突出重围——对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钟道琴陈幽香高考试题,想说爱你不容易2012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学生走出考场后脸上阴晴不定,对自己的解答难以作出适当的评估。
普遍反映选择题难度大,选项排除起来很困难,内心纠结。
有些题想留到后面思考,时间来不及了。
……郁闷!打开试题一看,今年历史选择题难度确实仍然很大,估计学生的得分率不会很高。
仔细分析,有如下纠结。
1.旧情未了,怪味仍重。
选择题虽然剔除了前两年的偏题怪题,但仍然承袭了其难度。
不在于其对课标知识考查有多深,而是没有完全褪去老教材的痕迹,超出了课标之外,让人总觉试题依然旧情未了,怪味太重。
如24题,让人感觉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进而联想监察制度。
刺史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是防范地方分裂势力的重要手段。
政治作用十分明显,至于抑制兼并,只是该措施很次要的目的,出题者的意图似乎想避开刺史制度的主要目的而考察次要目的。
本题涉及课标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可是,人教版没有这一内容,岳麓版只在小字部分涉及,人民版是在大字部分讲的。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精华,汉武帝开了一个好头,可惜,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讲什么,让人难以取舍。
解析者认为抓住“田宅逾制”即可,而“田宅逾制”指的是田地住宅僭越了当时的等级制度。
调控“田宅逾制”确实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如此命题究为何意?让学生一头雾水,老师也难名其状。
2.史论脱节,主观臆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论从史出,具备一般的材料概括能力。
可27题,王阳明的话作为史料似乎很难得出供选项答案,学生只需凭借所学知识王阳明是心学代表即可得出答案,否则得不出答案。
3.张冠李戴,遮人耳目。
高考命题应该是非常严肃的,不能有丝毫差错。
但是28题考查清代内阁处理公务案例却引用描写军机处的诗“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来描述之,不知出题者是记错了还是想别出心裁,让人一头雾水。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
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及反思高三历史组张美萍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科目就历史学科的题目来说,在稳定中不断变化,总体难度适中,适合考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有利于对考生实际水平的考查。
2011年高考命题思路承袭了去年的思路,保证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这是保证考生正常发挥、公平竞争的关键。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命题立意上保持稳定1、试题主导形式依然是以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为特征的“三新试题”为主。
如8道选择题均为材料式选择题,其中2道题为图片材料、2道题为图表材料,其他4道题为文字材料。
这不仅是山东文综卷,也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近年共同的特点。
从表面上看,其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过去那种考查再认再现课本知识的试题已经被淘汰,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课本。
从本质上说,其价值导向非常突出:新课程高考考查的是课程知识,不是课本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本虽然是师生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同时,课程改革已经实现了“一标多本”,高考命题不可能依据某一个版本,而“三新试题”则成功地回避了版本之间的差异,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
2、试题考查重点仍是主干知识:今年山东文综卷考查的知识点有:科举制度、铁器牛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雅典民主制、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七十七国集团、黄宗羲、孟德斯鸠与近代民主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全是立足于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主干知识、基础知识。
当然,这也是全国各地其他高考试卷命题的共同原则。
其特点是“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即试题材料无论如何新颖,其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
因为,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考试题依托主干知识,并不代表单纯依赖教材知识,还指历史课程知识。
高考试题突出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科能力。
2012年历史高考试卷分析(新课标全国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析】关键信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
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
2011年高考试卷分析及2012年备考建议
2011 年高考试卷分析及2012 年备考建议2011 年高考试卷分析及2012 年备考建议
一、2011 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 试题分析
2011 年高考全国卷共有三套,分别是全国卷I、卷II 和新课标卷。
我们内
蒙古自治区选用的是全国卷I。
通过对2011 年全国卷I 的分析与总结,我个人认为,相比往年,今年的英
语试题总体上仍是稳中求变,保持了近几年高考英语学科命题的一贯思路和风格。
充分体现了“注重基础,强调运用,突出能力,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在立足于应用的前提下,试题更加侧重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英语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
对考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考查也渗透到了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考查之中。
整套试卷较好地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和指导中学教学的双重作用。
试卷结构由易到难,梯度把握较好,试题中并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与2010 年试卷的整体结构相比,英语试卷四部分整体分值的分布没有发生不变,其中,试卷的第一部分,即听力部分仍未计入总分,还是按照往年惯例,按比例折算。
整套试卷整体难度适中,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区分度,难度略高于去年,突出表现在,单项填空中的第22 题、23 题、24 题、27
题、29 题、34 题对考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今年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部分问题及短文改错有一定的难度。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作者:蔡红单位:四十五团中学政史地组2011年6月15日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2011年高考是新疆喀什45团中学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三年高考。
文综已经考完,历史试题的考核特点和变化都有哪些,本文做简略点评。
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的分布及特点1、分值分布(必修部分)材料题(必选题):40题,古代选官制度(25分);41题,评价近代西方崛起(近代西方经济文化)(12分)2、试题变化历史学科由必修选择题12个(24题至35题),必修材料解析题两个(40题、41题)与选修材料解析(45题至48题)4选1三部分组成。
与去年变化的是必选材料题由一个变成两个,总分值不变。
3、试题分值比重分配其中选择题必修1共20分,必修2共16分,必修3共12分。
材料题40题是必修1中国古代政治史,而41题则涉及到相关的必修2和必修3内容。
今年的分值最多的是必修1,达45分,几乎占一半分数。
同时,古代史的分值超过41分,比重较大。
4、呈现方式较单一从呈现方式上看,试题类型有文字型和图片型两类。
文字型居多,只有三个图片,分别出现在两个选择题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中。
而三个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地图为基本依托设计问题。
建议以后高考的材料选择适当增加多类材料,如图画、照片、漫画、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等,符合新课改的趋势,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1、材料型选择题的比重加大,类型多样12个选择题中,除30和35两题是直接设计问题比较之外,有10道题都是材料性选择题。
28、33、34三题是文告或文件类,25、32是地图图片类,26、31是史籍类,24、27、29是观点类,类型多样。
避免了单纯考查教材记忆试题,符合新课改要求。
2011年和2012年江西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
• 2012年高考除了继续加强对评析能力的考 查外,还侧重于学生的概括比较能力,主 要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分析。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 反应”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 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 评析,史论结合。)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 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2012年全国新课标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 “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 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 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 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学科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能 力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3.试题更呈开放型,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1年全国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 确,史论结合。) (2012年全国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 击-反应模式。
(2012年全国新课标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 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 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012年全国新课标41题)从纵向看是中国近代社会 发展史,从横向看则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世界发 展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要求考生有基本的史观意识、通史线索与史实掌握,在此过 程中,渗透史观,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 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也实现了高考的人文教化 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Ⅰ、Ⅱ卷历史科2011——2012年高考试题列表分析新近三年的全国高考历史试卷,试题设计严谨,材料新颖,角度多样,以主干知识为依托,能力考查为内核,体现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意考察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的基本目标。
一、以两年的历史科高考试题列表,简要透析其发展联系。
题号2011年2012年24题Ⅰ卷:《隋书·经籍志》题,通过考查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来考查考生理解和掌握文史常识的能力。
Ⅱ卷:董仲舒《春秋》题,考查秦汉中央集权。
隐性考查宗法制的历史影响。
Ⅰ卷:“刀笔吏”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Ⅱ卷:汉武帝时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制度。
此题考查汉武帝时采取措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缓和社会矛盾。
25题Ⅰ卷: 佃户拖欠地租题,通过考查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实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来考查考生联系历史背景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Ⅱ卷:《隋书·食货志》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考查南北朝时期封建经济发展情况。
对学生历史阶段特征与时空观的培养。
Ⅰ卷:唐太宗题,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Ⅱ卷:宋代杭州民间传说故事:自由恋爱、维持正义。
考查宋代以来市民阶层价兴起及值取向。
26题Ⅰ卷:《瀛环志略》题,通过考查中国近代徐继畬对华盛顿开创的美国体制的评述来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Ⅱ卷:黄宗羲题。
儒学受到批判,“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梨州思想的精神实质。
Ⅰ卷: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Ⅱ卷:明后期松江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大批农民离开土地从事工商业或游手好闲,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27题Ⅰ卷:《光绪朝东华录》题,通过考查戊戌变法等相关知识来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辩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Ⅱ卷:苏格拉底题,考查雅典民主体制的不足之处——直接民主导致权力泛滥与公众暴力。
苏格拉底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Ⅰ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Ⅱ卷:明朝理学家王阳明题:“四民异业而同道”则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为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道”的地位。
28题Ⅰ卷:《民报》章太炎题,通过考查章太炎传播“崖山题诗图”的用意来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Ⅱ卷:巴黎公社给农民文告意图——希望得到农民支持。
培养考生突破定势思维,立足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学科素养。
Ⅰ卷:张謇评论某人题,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
Ⅱ卷:清朝内阁公务案例“样本巨册”:体制僵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9题Ⅰ卷:中国工业总产值题,通过考查新中国Ⅰ卷:南京国民政府题,考查近代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考查考生读取图表信息和分析知识的能力。
Ⅱ卷:太平天国反孔尊孔题——拜上帝教局限。
结合旧知识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新认识。
不平等条约的危害。
Ⅱ卷:梁启超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题:从专制不断强化,透视历史演进。
30题Ⅰ卷:西班牙的法国人题,通过考查17世纪初西班牙物价暴涨现象的原因来考查考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Ⅱ卷: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差异比较题——民族觉悟、群众觉醒。
Ⅰ卷: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题,考查通讯方式的影响。
Ⅱ卷:张謇:晚清状元投身实业题——冲破传统观念。
31题Ⅰ卷:美国首都华盛顿题,通过考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建筑规划布局所反映的政治文化来考查考生再认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Ⅱ卷:刘坤一、张之洞东南互保题——地方实力派抗衡中央。
地方政府与清政府的不一致,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Ⅰ卷:我国颁发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
Ⅱ卷:1920年12月中共早期领导人对俄国革命认识题——暴力革命必然之举。
中国革命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32题Ⅰ卷:印度书店题,通过考查19世纪30年代英文版书籍在印度畅销的文化传播现象来考查考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Ⅰ卷:“告人民书”题,考查巴黎公社运动。
Ⅱ卷:图示题《世界:一部历史》资本流动题。
试题以图示形式展示资本在全球流动,认识资本流动在全球中的作用。
Ⅱ卷:1956年美国评价中国“二五”计划题——估计不足。
二五计划期间,左倾错误影响了经济发展。
33题Ⅰ卷:第二次世界大战题,通过考查二战期间反法西斯主要大国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的现象来考查考生辨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Ⅱ卷:1962年人民公社体制题——历史作用。
试题以1962年中央对农村政策调整为切入点,认识调整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
Ⅰ卷: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题,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
Ⅱ卷:1992年“下海潮”题反映现实——考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引发“下海潮”。
34题Ⅰ卷:苏联“完善”社会主义题,通过考查苏联20世纪60至80年代对改革进取看法的变化与80年代苏联社会困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查考生分析历史影响的能力。
Ⅱ卷:1985年企业经济改革题——经济效益。
意在让学生认识改革的目的。
Ⅰ卷: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题,考查二战期间英苏关系的变化。
Ⅱ卷:古罗马法题——形式主义特征。
35题Ⅰ卷:邓小平题,通过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对和平与战争看法的变化来考查考生识记历史常识的能力。
Ⅰ卷: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影响。
Ⅱ卷:三位近代以来伟大的科学家理论:共同之处题。
——意在使学生认识三位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伟大作用。
Ⅱ卷:1965——1991年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主观题40题Ⅰ卷:本题旨在通过对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来考查考生读取材料信息、联系相关历史知识、分析和概括历史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卷:选才用人题:(春秋——南北朝)宗族血缘、军功、察举、唯才是举;唐代:四善;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Ⅰ卷:主要考察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及影响。
Ⅱ卷:交通信号灯演变题1868——20世纪80年代:英、美、加等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引起的交通信号变化。
41题Ⅰ卷:题旨在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来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联系相关知识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Ⅰ卷:以汉朝对岭南地区控制力的变化,综合考察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
Ⅱ卷:冲击与反应模式。
择取观点,予以评价;折射深层思维,体现历史素养。
力。
Ⅱ卷:西方崛起论<欧洲中心论>之下的亚洲与中东国家:选择观点层面,透析史实,体现思维含量。
选做题45题Ⅰ卷:无Ⅱ卷:草原民族:蒙古盟旗制度Ⅰ卷: 无Ⅱ卷:王莽改制:币制改革46题Ⅰ卷: 无Ⅱ卷:孙中山五权宪法之内涵与实施Ⅰ卷: 无Ⅱ卷:国民政府的训政及改革47题Ⅰ卷: 无Ⅱ卷:波兰边界变动图——二战Ⅰ卷: 无Ⅱ卷:凡尔赛和约:关于德国赔款问题48题Ⅰ卷: 无Ⅱ卷:从复古到共和——钱玄同思想轨迹Ⅰ卷: 无Ⅱ卷:鸦片输入引发的严禁、弛禁问题以上是用列表的形式展示2011——2012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猛然看去,有些杂乱无章。
因此,须做点简要分析。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2014年高考已成为过去,今年的高考复习工作马上要展开,如何更好地开展新一学年的高考复习工作,又如何从过去的高考中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通过对往年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几年来高考的情况,对今后的高考复习工作提出一些建议:1、科学统筹、有计划地进行高考复习:尽量争取在2015年2月底前完成第一轮高考复习,为二轮专题复习和学生将知识回归教材争取时间。
3月份专门开展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不宜过多,开展6-10个为宜,具体如果开展还得根据各自学校的学生情况、自己在高一高二期间新课的授课中对相关知识的补充和拓展程度而定,并非是专题越多越好,但专题必须关注长盛不衰的社会热点话题、社会共识等相关知识,如国家兴衰、与民生有关的话题、民族关系、人类文明的转型、不同时期全球化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从4月份开始到5月中旬,除了正常地开展各种模拟和检测外,大部分时间要还给学生,在科任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让高三学生有针对性的背书,将所学知识回归教材,消化和巩固一二轮复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做到课外知识与教材有机结合、以教材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
这样安排将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自我消化。
从5月中旬开始,在广大学生已经完成知识回归教材、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科任教师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限时训练,要求试题的难易度要与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难度相接近,目的是要达到在限定的时间内强化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强化学生的解题技巧,并随时追踪最新的高考动态,如发现新的高考热点知识或在复习中存在的知识遗漏现象进行及时的补充。
同时要留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在高考强度的复习过程中和高度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思想稳定,心态正常,以期学生在高考中能达到最佳状态和最大程度的发挥。
2、结合新课标进行复习,渗透新观点新知识。
现在的高考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而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融入最新的史学观点,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知识。
如2011年高考第14题考查中国近代徐继畬对华盛顿开创的美国体制的评述来说明徐对君主制的反思,这样的观点,无论如何大家在大纲版教材都不可能找到。
因此,我们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以大纲人教版为基础,结合新课标教材(尽可能包括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三个版本,因为三个版本各有所长),尽可能地拓展和补充新观点和新知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才能处于主动,才能考出更好的成绩。
在结合新课标的复习过程中,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新课标有的内容就加以补充,新课标没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忽略,这是一个误区,如今年高考第12题的文学常识,在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新课标教材里都没能找到有关经、史、子、集的相关知识,但今年还是考查了。
因此,只要高考考纲规定考查的内容,都要认真地复习,大纲版教材没有但新课标教材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可以补充。
3、切实注重基础知识、深挖教材的隐性知识。
当今高考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考查,这种考查符合高考对人才的选拔要求。
但不管高考试题怎么变、怎么新颖,都必须遵循一个规律,试题的变化都必须建立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之上,也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因此,在复习中必须扎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否则在解题过程中连最起码的判断都办不到,更不用说要拿高分了。
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深挖教材里的隐性知识,因为现今的高考最喜欢考查那些教材里提到过,但又没有把这些知识深化拓展或将相关知识联系和归纳起来的知识,这造成了教材知识点的“盲区”,我们将这种知识“盲区”称之为隐性知识,这已成为近年高考所要考查的主要对象和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