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论文】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
历史文化: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历史文化: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1. 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最为繁荣和丰富多样的时期之一。
明清古建筑凝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分析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明清古建筑概述2.1 明代古建筑特点在明代,中国建筑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包括宫殿、陵墓、庙宇、园林等各种类型的建筑。
明代古建筑注重平衡与对称,追求整体美感,并且承袭了唐宋时期的传统风格。
2.2 清代古建筑特点清代继承了明代古建筑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清代古建筑注重规制和秩序,更加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性。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也得到了建造和发展。
3. 明清古建筑的风格特点3.1 结构与布局明清古建筑强调均衡、对称,注重空间的整体性。
建筑结构多采用榫卯和楼柱等传统工法,保持了房屋整体稳定性。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特色窗户设计,如雀替窗、回字窗等。
3.2 美学与装饰明代古建筑注重斗拱砖石的雕刻技术,使得建筑更加精美和华丽。
清代则注重彩绘技术的运用,在墙面、门扇、天花板等装饰上添加各种图案和题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3 色彩与材料明清古建筑在色彩上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导,搭配黑白灰等简约颜色作为辅助。
红色代表吉祥喜庆,黄色象征尊贵地位,蓝色寓意平静宁神。
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砖石,并注重质感和光泽度。
4. 明清古建筑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4.1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明清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独特理解。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发展。
4.2 保护与传承明清古建筑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对于维护历史连续性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如今,许多明清古建筑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广泛保护。
5. 结论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明清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造型在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古建筑屋顶装饰艺术研究——鸱吻札记
建筑理论与设计
中国古建筑屋顶装饰 艺术研 究
李红 妍 朱 亚婷 李青
华中科技大学 4 3 0 0 7 4 ,
鸱吻札 记
河南 郑 州
湖北 武 汉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4 5 0 0 0 2
摘要: 中国 古建 筑 屋顶 装 饰题 材 丰 富, 体 系完 整 , 工 艺精 湛 , 具有 其 独特 的艺 术特 征和 深 厚 的文 化底 蕴 。 其 中鸱 吻作 为 屋顶 脊 饰 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 在 造 型和 文化 上传 达 着 中国传 统建 筑 的精 神。 本文 以装 饰 于正 脊两 端 的鸱 吻为 主要研 究 对象 , 其历 史渊 源作 为
的演 变 发展 , 成 为屋 顶装 饰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 影 射 出 中 国传 统装 饰 文 化形 态 的变 化 , 丰 富 了屋顶 艺 术效 果 , 展 现 出奇幻 美 观的 艺术 形 象 。在 古代 , 有 专 门
宋 以后 的 鸱吻 造 型也 日臻华 丽 , 逐 步摆 脱 鸱 尾 的形 状 , 趋 向龙 的躯 体 形 状。 形 象 日趋复 杂 、 生动、 逼真, 并装 饰 有流 云纹 样 , 有“ 龙 吻” 之 称 。金 代 的鸱 吻, 更 远离 鱼尾 形 , 而 接近 于龙 形 。 由螭 吻 替代 , 螭与 鸱 同音 , 却 是两 物 。 蝻吻 , 是 鸱吻演 变 中又 一种 新型 的创 造 。 明代 宫殿 庙 宇 上所 见 的鸱 吻 , 尾 部 多 向后 卷, 尾 卷 曲时不 相 并拢 而是 透空 , 或是 在 吻边缘 加 了很 多 花样 , 吻 身 部有 小 龙, 全 身鳞 纹 , 有 前后 爪 , 颇 为富 丽 。 清代 初 期 的式样 与 明代 相 比 , 更 为华 丽 , 北 京 故宫 太 和殿 上 的 鸱吻 , 高 耸
中国古建筑屋顶最神秘的部件——鸱吻,帝王都压不住的神兽
中国古建筑屋顶最神秘的部件——鸱吻,帝王都压不住的神兽
上次给大家说了古建筑屋顶的小脊兽,今天就就给大家说说古建筑屋顶正脊上的一个部件——鸱吻,正脊就是屋顶上横着的那条脊梁,也就是大脊,最重要的脊梁肯定要配上最美丽的神兽。
鸱吻(音同吃吻)又叫螭吻,鸱吻的来历可就厉害了,民间传说龙生九子,第八子就是鸱吻,鸱吻龙头鱼身其实就是龙和鱼的结合体,口阔嗓粗又喜吞火,正是因为鸱吻这个喜吞火的喜好,古人常常把鸱吻比作防火避火的象征。
鸱吻一般做在正脊的两头,实际作用是加固房脊,保护脊头,防止漏水的钉饰构件,鸱吻最初的原型就是大铁钉一类东西,而古人又非常有艺术情操,在不改变他实用功能前提下,不断改进,美化,又在寓意性的框架里越做越美观,越做越具有中国风,就渐渐的演变成了现在的鸱吻。
大家有没有发现上面这张图中的鸱吻和第一张的鸱吻有什么区别
吗?没错,上图的鸱吻比第一个少了一把大宝剑,第一张图中的鸱吻是故宫屋脊上的,为什么故宫的鸱吻就要插一把大宝剑呢?这里就又有说头了。
故宫的螭吻,上面的仔龙必须低头俯首老龙,不能过于张扬,而且后背部插一把剑,有很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剑插仔龙,不让仔龙飞上天,让仔龙听命于老龙,老龙就是代表着皇帝。
而民间的鸱吻大多就以好看为主,就没像故宫这么多讲究了。
中国古代建筑的鸱吻艺术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鸱吻艺术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上形成龙的形态,故称“龙吻”。
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
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
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鸱”在古代指“鹪鹩”即[鸱鸺]是一种凶猛的大鸟。
像这种吻兽在大雄宝殿房顶上共有十个。
其中正脊两端各有一个,垂脊四个,岔脊四个。
所以有“九脊十龙”之说。
意为每天有十条龙守宫殿。
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
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
清式殿堂建筑,不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式建筑的房脊之上,都把建筑的功能与艺术造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建筑艺术中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最高型制。
在等级森严的帝王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一类的皇家建筑,是中轴线建筑最常采用的形式,如故宫午门、太和殿等。
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 523/45305184_1.jpg" width="896"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北京故宫太和殿鸱吻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 523/45305184_2.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北京天坛寰丘围墙鸱吻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523/45305184_3.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西夏鸱吻screen.width*0.7) 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 523/45305184_4.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 523/45305184_5.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 523/45305184_6.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山西平遥鸱吻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 title=""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onclick="window.open(this.src);" 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 523/45305184_7.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山西太原晋祠鸱吻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onclick="window.open(this.src);"border="0"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rc="/DownloadImg/2014/09/1 523/45305184_8.jpg"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this.width=screen.width*0.7;">山西太原晋祠鸱吻中国古代建筑的脊饰上形成龙的形态,故称“龙吻”。
中国古建筑论文: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引言鸱吻又名螭吻、鸱尾,说文解字中言:“鸱鸮,宁鴂也,号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吞脊兽。
鸭吻口阔嗓粗,据传鸱吻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鸱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防两个相对的鸱吻饰物能驱邪消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现。
一、鸱吻的溯源中国古建筑发展史悠远流长,建筑作为“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唐代时期,在建筑的营造技艺和装饰手法上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面貌,是中国古建筑历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建筑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构成,其中屋顶是“整个建筑中造型最为突出,外观多为坡顶,少见平顶”,在其建筑形制、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等方面皆有较为详尽的规范记载。
鸱吻又称蚩尾或鸱尾,作为中国古建筑屋顶中最常见的装饰结构,最早源于东汉晚期,主要出现于中原地区建筑。
王其钧从建筑学角度对鸱吻作如下定义:“建筑屋顶上部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即张着巨大的嘴,形态类似于龙形的装饰构架,常被用于传统建筑屋顶之上,主要出现在古代宫殿、楼阁等官制建筑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和功能作用。
南北朝时期,屋脊上鸱吻的尾尖向内卷曲,外部雕刻鳍纹形象,是较常态的鸱尾形状;从文献记载可知,东晋已出现鸱吻的雏形,直至隋唐时期,鸱吻的形态基本维持这种形制不变,将其定义为鸱吻前阶段;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修建寺庙之风的兴起,建筑正脊两端形态演变为上翘卷起之状;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建筑鸱吻的尾部已非常醒目,如北魏时期龙门石窟莲花洞所雕的鸱吻,轮廓逼真;到西魏时,鸱吻之尾,鳍条突出,略有夸张,更加具备装饰韵味,外缘加置一道鳍尾,总体外形简约、明快,唐朝是传统建筑吻兽发展阶段中的鼎盛时期,在其形态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为五台山南禅寺正殿的屋顶形式,将唐代早期单一质朴的风格融入了古代传统宗教文化元素,尾部变得卷曲上翘,背脊增加鱼形鳍条,造型浑厚立体;发展到唐代中期,受到印度摩羯纹样的影响,将中国鱼纹与鎏金银盘的摩羯纹融合并运用到鸱吻造型1,使其形象演变为龙口吞脊、不类鱼尾、形似飞鱼、尾指上翘的立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符号研究
2021年第9期(总第405期)中国古代建筑鸱吻符号研究刘佳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0)摘要: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符号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符号,它的演变过程不仅局限于建筑学、符号学范畴,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等。
通过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从建筑装饰符号的角度出发,以时间顺序为起点对中国古代建筑鸱吻符号的文化渊源、历史沿革、功能特征等进行分析,并着重对明清鸱吻符号的形态、构件进行研究。
对明清时期鸱吻的样式进行梳理总结,以及其设计语言的来源进行探究,对明清鸱吻的样式有更深刻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古代建筑;鸱吻;符号;屋顶脊饰1鸱吻符号的概念建筑的精神追求和实用性以及修建人的理念造就了建筑符号语言的多样性,鸱吻符号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符号语言,鸱吻符号作为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非常盛行的一种符号语言,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礼制的重视。
鸱吻符号一般被用在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作为装饰,又因其材质一般选取琉璃一类的防火材料,即使被雷电击中也不会引起火灾,充当了建筑物避雷针的作用,所以鸱吻符号兼顾着实用和装饰性的功能。
我国古代建筑是具有极强地域特性的文化遗产,多方面体现出建筑符号的多样性。
在建筑符号的装饰应用中,古人不但注重事物的形态,更加注重事物内部所传达出的思想和情感寄托。
佛教建筑中常以天王、梵文、莲花纹等多种装饰元素作为题材,道教建筑中常把四神、八仙图案作为建筑中的装饰和雕花。
而民间则多用极富象征意义的花纹作为装饰元素,如在传统建筑中常常出现的“蝠”纹样(同“福”字),寓意为“多福”的美好情感寄托。
2鸱吻符号的演化2.1汉代时期鸱吻符号我国鸱吻符号早期多见于汉代画像石刻的建筑形象。
当时的建筑大多以瓦当为主要的屋顶材料,堆砌成翘状。
中国传统建筑常以木构为主,木建筑要格外防范火灾。
鸱吻作为“吞火“的神兽被汉代屋脊广泛运用,古人因害怕火事而将鸱吻符号运用于屋脊之上以克火事。
涨姿势:细数元、明、清三代鸱吻的天差地别
涨姿势:细数元、明、清三代鸱吻的天差地别原标题:长治国保—潞安府城隍庙(四)鸱吻的风采篇文/韩静在中国的古建筑屋脊上,常见一些雕刻精美的瑞兽,这些瑞兽大多呈现上半身龙形,正在张开一张血盆大口吞屋脊正脊的两侧,好像是对建筑作一个收尾又或者是守卫,护佑着房屋的两端,它们就是中国古建中独特的鸱吻文化。
一潞安府鸱吻山西省潞安府城隍庙拥有玄鉴楼、戏楼、正大殿、后殿等诸多古建,经历了元、明、清先后三个朝代的更迭,保存依然完好。
每个建筑物上都有琉璃鸱吻的存在,既装点了现在,也彰显了历史,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琉璃工艺的较高水准。
主体建筑上,现在主要以明朝嘉靖年间的作品最多,比如玄鉴楼上的鸱吻,比例上偏高,吻上面还贴塑了小型的龙;它的头尾不是向外面伸出的,似乎是受到了官式做法的影响;戏楼上面的琉璃鸱吻就显得比较精美,绿色的釉色和玄鉴楼比较接近,黄釉的色彩较为浓烈,可以说已经将近绛紫色,鸱吻上盘着的小龙和周围的流云有机的交织在一起,仙人塑造的是贴着骑在龙背上,前面的足下面还塑有探头仰望的小鬼,显得整体风格很灵动;寝宫上的鸱吻又有不同,是折叠回首的,四足分列呈现一个趴伏的状态,形制和前面两处有很大的不同,是能代表山西琉璃工艺的较高水平的精品作品。
二剑穿海兽传说中,鸱吻是海龙王九个儿子之一,生性喜欢站在高处四处眺望,张牙舞爪的样子,又非常嚣张,有着吞并天下的雄心,似乎是要吞下整座房屋,老百姓形象的将它称之为“吞脊兽”。
这个家伙非常厉害,性格是属水的,能随时布云行雨,就像一位民间的龙王,所以把它放在屋脊上还有灭火消灾的“镇物”功效。
但是这样问题也出现了:如果这家伙性情太暴躁,咱们控制不住了怎么办?所以就必须有个约束在,聪明的匠师们也就发明了一个“紧箍咒”,在它的背上插上了一把宝剑,牢牢的扎在屋顶上,让它即使吞入了口中也没办法把屋脊带走,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将它吞屋脊的姿态永远的定格在了这里,就仿佛时光的凝滞。
三各个朝代的不同中大殿的琉璃鸱吻为元代原件。
对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进行分析
对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峰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华建筑艺术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它不仅在美学价值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在技术手法上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进行一番分析。
首先,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主要来自于明清时期艺术家对于建筑形式的新的理解和创新。
这类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明清时期建筑注重以人为本,更关注建筑和人的和谐。
此时期,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多改变,强调对于人的关注,例如在宫廷建筑中,攀爬越过的窄门和低梁、窥视、隐蔽和开放、使用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与空间环境的整合和互动都表现出人性化和集体主义的特别关切。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建筑注重对于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潮的融合。
虽然明清时期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工艺和结构特点,例如在武庙和府宅的建筑设计中,更多地融入了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要素,体现出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众多元素的交汇与并存。
再者,明清时期建筑注重宗教、文化、艺术、建筑的完美结合。
例如,明清时期很多寺庙建筑的建筑设计,均是将佛教“净土”、“法身”、“法义”、“浄宝”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构造、比例、技巧等相结合,将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艺术进行了融合。
同时,士林、徽派等文化传统,也不再只是在装饰图案上渲染而已,而几乎贯穿了整个建筑。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多新的技术和手法运用。
其中,最显著的一个是土木结构,它包括了在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木构、石构、砖构、土牆、土框、土坯等技术。
这种技术和手法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重要,但明清时期它得到了特别广泛的运用,以满足当时的建筑需求。
此外,还有彩绘、雕塑、髹漆、竹木编织、灯光等技术的应用,都给明清时期的建筑设计带来了非常独特的美感。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黄金期,其中的建筑设计和手法打开了新的局面。
浅谈鸱吻的前世今生
浅谈鸱吻的前世今生鸱吻,又称为凹形石,是一种具有浓郁历史文化色彩的雕刻物。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当时它被广泛应用于装饰建筑、广场、雕塑等领域。
而现在,鸱吻则成为了很多建筑设计师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灵感来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出发,探讨鸱吻前世今生的历史脉络及其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一、鸱吻的前世鸱吻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意大利地区,当时它被古罗马建筑师广泛应用于建筑的装饰和美化。
例如,当时在罗马市中心广场上建造的玛尔苏斯弓就采用了鸱吻作为装饰元素。
此外,古罗马人还将鸱吻作为装饰雕塑中的一个常见元素,例如在罗马城中,有很多古典风格的鸱吻雕塑,它们充分地展示了古罗马人对于美感和纹饰的探索与追求。
在文化上,鸱吻也被认为具有神秘、不凡的象征意义。
古代的很多文化甚至认为鸱吻是一种神圣的图腾,可以带来财富、好运和长寿。
同时,鸱吻在意大利战争期间也被广泛用于士兵盾牌的装饰上,成为一种勇气、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二、鸱吻的今生如今,鸱吻依然被建筑设计师和文化艺术工作者所喜爱。
继承古罗马文化的鸱吻,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鸱吻作为一种装饰元素,使得建筑的造型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美感。
除此之外,鸱吻在现代建筑中还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例如:1. 窗框的装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鸱吻通常被用于窗框的装饰上,使窗框更加立体且具有艺术感。
2. 墙体的装饰:鸱吻也经常用在建筑的墙体上,以增加建筑的雕刻感和装饰效果。
例如,鸱吻的一边凸起,一边凹陷的特殊设计,可以产生阴影和光影的变化,增强墙体的层次感。
3. 圆柱和柱顶的装饰:鸱吻形状有时也被应用于圆柱和柱顶的装饰上,以增强柱体的雕塑感和艺术感。
除了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鸱吻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在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中,鸱吻被作为一种线索,引发了创造者们的灵感和创意。
三、鸱吻的应用流程在建筑设计中,鸱吻的应用流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参考现有的鸱吻设计,收集设计素材;2. 根据建筑设计师的需求,选择适合的鸱吻形状和尺寸;3. 基于设计要求,将鸱吻雕刻的纹路和图案打印出来;4. 将设计好的鸱吻模型通过雕刻等工艺手段制作成实体模型;5. 在建筑模型上标记轮廓线和位置,将制作好的鸱吻安装在对应的位置上,完成对建筑的装饰。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螭吻,即建筑装饰中的一种图腾纹饰,常常出现在古代建筑中,尤其是古建筑的屋檐、门额等位置。
螭吻通常呈龙形,拥有弯曲的身躯和向前伸出的头部,有时还配以花卉、云纹等装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古代中国,螭吻是一种象征吉祥、辟邪的图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视为护宅神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螭吻还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具有龙的形态的螭吻被赋予了龙的神性,代表着权威、尊贵和吉祥。
螭吻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建筑,更是表达了人们对权力和祥和的向往和追求。
螭吻在古建筑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一种装饰元素,又是一种象征图腾,更是一种艺术表达。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建筑美学和工艺技术的追求,更承载了人们对祥瑞和吉祥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更能够体会到古建筑在保护祈福和美化环境方面的特殊意义。
愿我们能够继承传统文化,珍惜古建筑,让螭吻这种神秘而神圣的图腾在我们心中永存。
第二篇示例: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螭吻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它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寓意,常被用于建筑的屋檐、门窗和墙壁等处,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螭吻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建筑中,螭吻的作用不仅局限于装饰,还包括保护建筑、祈福、辟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和象征意义。
螭吻在古建筑中起到装饰的作用。
螭吻的形态多样,有龙头、凤尾、狮身等不同造型,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风格和主题进行选择。
螭吻的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和气势,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
螭吻常被用于建筑的屋檐和柱子上,或作为门窗的装饰,为建筑物增添独特的艺术韵味,使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螭吻在古建筑中具有保护作用。
如何从鸱吻的外观判断区分古建筑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
如何从鸱吻的外观判断区分古建筑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
我们来看一张故宫的鸱吻照片,这是明清时期鸱吻的典型造型,龙嘴大张吞噬着屋脊,尾巴上翘,其背上还有一条小龙在腾飞。
大多数鸱吻的背上都有这样一个附件,据说是为了怕鸱吻飞走所以用一把宝剑把它给插在了屋脊上。
而明清时期这个剑把的造型是不同的,明代的剑把上是由五朵祥云组成,而云头的方向略微向鸱吻的头部方向倾斜一点。
犄角君曾经拍过很多北京的古建筑,按照这种说法找了找,果然发现了一些这样的剑把。
智化寺的大殿建于明早期,虽后经历朝多次维修,但是主体建筑基本保留了明代特点,这是万佛阁殿顶的鸱吻,照这种说法看应该是明代原物。
而清代的鸱吻的剑把上的祥云是直上直下的,并没有向龙头侧倾斜。
因为北京现存古建筑虽然很多都是明代以前的,但是大多都已经过清代维修很多建筑构件都是后来换过的,所以也就带有明显的清代特征了。
这张是北京孔庙大成殿上的鸱吻。
故宫虽然始建于明代,但如今的建筑上能看到不同时期的维修痕迹,这两种剑把形式如今在故宫里都能找到。
这张拍摄于北京法源寺的鸱吻虽然不是琉璃的,但是其年代看来也是清代之前的。
古代殿堂建筑上的“鸱吻”
作者: 戴吾三;陆法同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54-56页
主题词: 我国古代 建筑形制 鸱吻 雷击 古代建筑 装饰性 殿堂 特殊结构 避雷针 西周时期
摘要: 观我国古代殿堂建筑,可见顶脊两头多有鱼形、鸟形或龙头形饰物,两翼翘起,很富装饰性。
其俗称为"鸱吻"。
要知道安装此物并非单纯为了装饰,实则是古人出于迷信观念,借它以禳灾除祸。
而事实上,由于鸱吻的特殊结构,也恰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防止雷击起火的作用。
早在西周时期,古代建筑已有鸱吻一类装饰。
《诗经·斯干》说:"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意思是说房屋四隅有棱角,。
华严寺建筑构件鸱吻的形态特点-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
华严寺建筑构件鸱吻的形态特点-古建筑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方的华严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38年(辽重熙七年)。
整体建筑由很多单体建筑组成,如庙门、华严浮图、普光亮殿、大雄宝殿等,共有30多所。
各个单体建筑分布讲究,呈对称排列,彼此之间相互映衬,气势恢宏,是一座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的汉辽文化融合的典型寺庙。
一、华严寺概况山西省大同市曾聚居了大量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居民,多种文化的交融促使了华严寺的诞生。
华严寺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
寺院坐西向东,气势磅礴,昂然屹立于低矮的四周民居中间。
大雄宝殿作为华严寺的主体建筑,总共有九间,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
五尊佛像端坐于殿内佛坛上,熠熠生辉。
3米高的台基,宽25.65米,深20.5米,面积515.5平方米,正脊两端琉璃物高4米多。
屋顶出檐深远,四角向上飞扬,美丽壮观。
多达八种的内外檐斗拱设计科学,式样简练。
佛坛上有泥塑佛像31尊,比例恰当,造型美好。
二、华严寺建筑构件鸱吻吻是中国古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突出于屋脊、使之形成龙的形态的装饰构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寓意为有十条龙镇守。
除了辟邪的功能,还有实用功能--吻兽可以严密封固正脊与檐角交汇处的缝隙,使雨水不容易通过缝隙渗入。
吻将建筑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进行了完美融合。
鸱吻的形象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汉朝时的建筑屋脊两端已出现相对称的饰物,既体现出皇家宫殿的威仪,同时也有防火辟邪功能。
根据记载,晋朝鸱吻的形状已经呈现鱼尾形。
到了隋朝,鸱吻的形象上鳍条变多,装饰特征更加明显。
现在大部分出土的鸱吻多属于唐朝,唐朝的鸱吻是陶制品,面饰黑色琉璃釉,尾部向前卷,同样有两道鳍,但是向上弯曲,两侧与背部朝下都留有一个圆形小孔,整体来说上薄下厚。
而宋朝的鸱吻将装饰重点放在了兽首,尾部变小。
与隋唐时代的鸱吻相比,宋朝的鸱吻背部多了一个小兽首,这点在后世保留了下来。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唐代南禅寺鸱尾元代永乐宫鸱尾明代智化寺鸱尾清代太和殿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在汉代时称为蚩尾,大约到晋代又被称为鸱尾,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又改称为鸱吻,明清又被称为螭吻、龙吻。
鸱吻在汉代已出现雏形。
相传,汉武帝时期,建章宫就建有两个蚩,安装在建章宫正脊的两侧,因蚩为海兽,可以起到镇火消灾的作用,因其尾巴向上,被称为蚩尾。
因这一故事为唐人所记,可信度不高,但从当时留下的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看出,在汉代已出现蚩尾。
后世称为“鸱尾”一词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如《晋书·安帝纪》中有“义熙六年,雷震太庙鸱尾”的记载,唐代亦称,据唐人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作栢梁殿。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
’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颜之推亦作此鸱。
”到北宋时期,李诫著《营造法式》卷二转引《汉纪》时记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金元代以后,受中国龙文化的影响,龙形的鸱吻开始渐渐应用。
受“龙生九子”传说的影响,鸱吻被螭吻取代,到明清时期成为定制。
据明李东阳著《怀麓堂集》记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明杨慎所著《升庵外集》也记载了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似兽。
”清人高士奇著《天禄识余·龙种》记载“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螭吻上的拒鹊,出现在唐代,到明清时代慢慢演化成为一把宝剑。
相传这把宝剑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是为妖魔鬼怪看到这把宝剑直接逃跑,可以辟邪,二是被龙吻擅离职守,要把它困在屋顶上,让其好好工作,不能逃走。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螭吻,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古代建筑装饰元素,常出现在古建筑的檐口、梁头等处。
它既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又有着辟邪避邪的功能,被认为是能够保护建筑物和居民平安的吉祥物。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螭吻在古建筑中还有辟邪避邪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螭吻被视为一种能够驱邪避凶的吉祥物。
据传说,螭吻是一种神兽,能够吞云吐雾,威严威武。
人们认为在建筑檐口或其他易受邪气侵扰的地方设置螭吻,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保护建筑物和居民的平安。
这种民间信仰始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人民守护家园的一种习俗。
螭吻在古建筑中还有着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神圣的地位。
而螭吻作为龙的一种变体,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
设置螭吻在建筑中,不仅是为了保护建筑和居民的平安,更是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祥和。
螭吻在古建筑中被赋予了很高的文化内涵,被人们视作一种极具意义的装饰元素。
螭吻在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元素,又是一种能够辟邪避凶的崇高存在。
它不仅仅是一种雕刻艺术,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象征。
螭吻的存在,使得古建筑更加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安全感。
在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时,应当尊重和保留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装饰元素,让其继续在古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0字】第二篇示例:古代建筑中的螭吻,常常被用来装饰屋檐、门楣等部位。
其造型通常为龙头,嘴巴微张,眼睛炯炯有神,整体呈现出一种凶猛的气势。
这种形态既能够展现出古代建筑的雄浑和壮观,又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抵御邪恶的侵害。
螭吻在古代建筑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螭吻可以起到辟邪避凶的作用。
古代人们认为龙是祥瑞之物,能够吸收邪气,驱除邪恶。
在古建筑中加入螭吻作为装饰,可以有效地驱除建筑中的不吉之气,保护居住者的平安。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螭吻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种神兽形象,它的一种造型就是螭吻。
古代的古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螭吻的雕刻,螭吻在古建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添加建筑的装饰美感,也具有辟邪避凶的象征意义。
螭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兽形象,它形象宛如蛇,身躯卷曲,头部则呈现出龙或狮子的形态。
螭吻在古代被认为具有辟邪避凶的能力,因此常被人们用来雕刻在建筑物的门楣、柱子、门限等位置,起到保护建筑和居民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对于辟邪避凶的信仰十分重视,因此在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辟邪的雕刻。
螭吻的造型既蛇又龙,具有辟邪的寓意,因此成为了古建筑中常见的辟邪图案之一。
螭吻的雕刻不仅可以起到装饰建筑的作用,还能祈求它的保护力量,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的居民免受邪灵侵扰。
螭吻的雕刻不仅可以在建筑的外部看到,还可以在建筑的内部看到。
在古代的宫殿、庙宇、陵墓等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螭吻的雕刻。
它们以各种姿态、造型出现在建筑的不同位置,展现出古代艺术家们的创意和技艺。
除了辟邪的意义外,螭吻在古建筑中还有着寓意美好的象征。
螭吻的形象华丽而神秘,可以为建筑增添一份神秘和古典的氛围,使建筑更加庄重和美丽。
螭吻的雕刻在古代也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只有一些高级官员或贵族才能在他们的宫殿或墓葬上雕刻螭吻。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螭吻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辟邪和装饰,它还有着一定的宗教意义。
螭吻被视为一种神兽形象,它们常常被人们供奉和祭拜,以求神灵庇佑。
人们在古代的建筑中雕刻螭吻,也是为了传达对神灵、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螭吻在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具有辟邪避凶的象征意义,又富有美好和神秘的意味。
它们不仅让建筑更具装饰美感,还能为建筑和居民带来平安和祥和。
螭吻的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希望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螭吻这一古老的神兽形象能够继续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建筑和城市增添一份古典与神秘之美。
青瓦白墙、镂空木窗、飞檐翘角……西巷带你重回明清王朝古建筑鸱吻
青瓦白墙、镂空木窗、飞檐翘角……西巷带你重回明清王朝古建筑鸱吻南北两面牌坊翘角飞檐,装饰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古色古香,极富韵味;广场中央一座川剧戏台,充满底蕴,玲珑精致;三条百年老街,历史回溯间,演绎老南充烟火气息。
这里,就是位于顺庆区西河边上、西山脚下的西巷文化商业街,其明清古建筑风格,极具视觉冲击。
在商业街区的南北,有两座外形古朴的实木牌坊,牌匾正面雕刻“西巷”二字,背面则分别雕刻“云绕”“玉带”二字,意味紧靠玉带,西山云绕。
在牌坊的顶上,有四只卷尾龙头的镇脊神兽,该神兽名为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一,这位龙子喜欢在险要处张望,也喜欢吞火。
古时候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人们相信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西巷延续了这一民俗传统,鸱吻的存在也让这座牌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充满艺术魅力。
在广场中央处,有一戏台,戏台为全木结构,采用了传统的“井”字形框架搭建,戏台后方专门添置了木制屏风,并雕刻古人寓意“眼前是福”的蝙蝠、古钱等吉祥图案。
两侧悬挂红色幕布帷幔,台基以11个立体树脂彩绘的川剧脸谱镶嵌造型。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最大程度呈现出传统建筑的古色古香,西巷所有建筑均仿造明清古建筑修建,在建筑屋檐下口安装了吊瓜、撑弓等传统建筑构件,总数超过300套。
撑弓大约80公分长,雕刻有龙形图案,吊瓜直径约12公分,主要雕刻莲花瓣、瑞兽等图案。
(来源: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网站)【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613378752#24小时内回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古代建筑的鸱吻艺术二
中国古代建筑的鸱吻艺术二
"飘头“细部
西夏王陵出土的鸱吻
北京故
宫太和
殿岔脊
鸱吻
鸱吻线
描画稿
传统民居門上正脊的脊堵部位可找到鰲魚造型
鰲魚的形象不仅在屋脊上,还被做成日用品、玉佩等物。
澳门妈阁庙门鸱吻
徽州牌坊上的鸱吻
中山陵图案化的鸱吻
南方的建筑上的鸱吻已经多抽象化,向图形的形式发展唐朝风格的鸱吻
陕西法门寺
西递牌坊上的鸱吻
唐风西安华清池
唐风西安慈恩寺般若堂
山西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右侧山西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左侧
辽阳的广佑寺
武汉归元寺
武汉归元寺
汉中石马坡清真寺江南第一祠
成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论文】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鸱吻设计学探究摘要:本文以明清时期古建筑的鸱尾为研究对象,从设计学的角度,以纵向时间节点入手,追溯鸱吻形态的演变历程,探究明清时期鸱尾在形态制式、纹样构成方面的发展与演进,分析其等级制度、宗教礼俗、风水文化对鸱尾发展的影响,彰显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明清时期;鸱吻;形态制式;纹样构成引言鸱吻又名螭吻、鸱尾,说文解字中言:“鸱鸮,宁鴂也,号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吞脊兽。
鸭吻口阔嗓粗,据传鸱吻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鸱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防两个相对的鸱吻饰物能驱邪消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现。
一、鸱吻的溯源中国古建筑发展史悠远流长,建筑作为“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唐代时期,在建筑的营造技艺和装饰手法上已呈现出较为成熟的面貌,是中国古建筑历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建筑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构成,其中屋顶是“整个建筑中造型最为突出,外观多为坡顶,少见平顶”,在其建筑形制、营造技艺、装饰艺术等方面皆有较为详尽的规范记载。
鸱吻又称蚩尾或鸱尾,作为中国古建筑屋顶中最常见的装饰结构,最早源于东汉晚期,主要出现于中原地区建筑。
王其钧从建筑学角度对鸱吻作如下定义:“建筑屋顶上部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即张着巨大的嘴,形态类似于龙形的装饰构架,常被用于传统建筑屋顶之上,主要出现在古代宫殿、楼阁等官制建筑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和功能作用。
南北朝时期,屋脊上鸱吻的尾尖向内卷曲,外部雕刻鳍纹形象,是较常态的鸱尾形状;从文献记载可知,东晋已出现鸱吻的雏形,直至隋唐时期,鸱吻的形态基本维持这种形制不变,将其定义为鸱吻前阶段;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修建寺庙之风的兴起,建筑正脊两端形态演变为上翘卷起之状;北魏和东魏时期的建筑鸱吻的尾部已非常醒目,如北魏时期龙门石窟莲花洞所雕的鸱吻,轮廓逼真;到西魏时,鸱吻之尾,鳍条突出,略有夸张,更加具备装饰韵味,外缘加置一道鳍尾,总体外形简约、明快,唐朝是传统建筑吻兽发展阶段中的鼎盛时期,在其形态上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为五台山南禅寺正殿的屋顶形式,将唐代早期单一质朴的风格融入了古代传统宗教文化元素,尾部变得卷曲上翘,背脊增加鱼形鳍条,造型浑厚立体;发展到唐代中期,受到印度摩羯纹样的影响,将中国鱼纹与鎏金银盘的摩羯纹融合并运用到鸱吻造型1,使其形象演变为龙口吞脊、不类鱼尾、形似飞鱼、尾指上翘的立体造型。
北宋时期,随着建筑理论的丰富及营造技艺的进步促使鸱吻装饰逐步转为典雅大方。
据《墨客挥犀》记述,宋代时期的鸱吻尾部仍保持早期向上卷翘的形式,但鱼尾状已逐步消失,在龙头外缘部分加入摩羯神话元素,是鸱吻代替鸱尾发展的标志性阶段;南宋时期鸱吻造型变得更为繁琐,装饰元素愈加丰富,鸱吻头部呈现出略微张开的姿态,原本单一中央卷曲的鱼型尾部融入鸟头的装饰,形态更为静谧俊美。
元朝时期的鸱吻形象基本与唐代保持一致,在尾部与背部加入盘旋龙纹和鳞形浮雕,造型更为立体精美,后期的鸱尾逐渐呈现出向外部翻卷且雕刻细节更为考究,是鸱吻装置逐渐走向定型期的过渡时期。
二、鸱吻的设计学分析明清之后属于鸱吻发展的定型阶段,鸱吻开始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模式,分别为统一简明的官式鸱吻和丰富多样的民式鸱吻。
其中官式鸱吻在造型中加入传统“龙”纹元素,色彩搭配多以单一色调为主,常用青色、绿色和黄色;普通民用建筑在构造的时候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禁止使用大型龙吻,多采用小型琉璃瓦质地的鸱吻,色彩丰富多变,在外形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雍容华贵之态,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文化象征。
下文将对其形制、纹样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出明清鸱吻发展的特征(一)形态制式明清时期的官式鸱吻在造型比例上有严格的尺寸限定。
以山西高平县圣姑庙的屋顶鸱吻为例,建于元朝晚期,其形象狰狞凶猛,比例规模较大,是该时期官式鸱吻的典型代表之作。
从造型看,鸱吻有上部分缠绕小龙和下部分张大口鸱吻组合而成,龙麒代替了原本长满卷曲绒毛的嘴部,身体上部附属小龙,下方龙爪掌心向上延展,眼目凶光,强壮有力的形态与水鳄鱼较为相似,看上去极为凶悍;明清官式鸱吻还有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比例严谨,除去剑把和背脊部位,其余的体块正好由十三块大小相似的体量构成,其中最大的属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鸱吻,总重量多达4顿。
此时期的官式鸱吻,由体块的数量划分建筑的等级高低,是典型的封建形态的原型。
相反的,同时期的民式鸱吻则呈现出灵动、修长的体态。
例如怀化芙蓉楼上方鸱吻,鸱尾身体朝下,尾部卷曲,长大口吞噬宝剑,形态近于曲形,身材较此时期的官式鸱吻更为纤细修长,嘴部上翘、丰满混润,龙头目光直视前方,身上盘旋小龙,鸱吻尾部向翻卷曲而上,尾部和上身布满鱼鳞,眼睛、嘴巴和尾部的细节也更为精细巧妙,拉长的胡须使得整体造型紧凑灵动、造型华丽。
(二)纹样构成明清官式的鸱吻主要以祥云纹、水波纹、卷须纹为主,在纹样上体现出浓厚的宗教等级色彩。
其中祥云纹最早始于商周时期,主要出现在龙形吻兽背部剑把的位置,表达了人们对追求美好事物的意愿;水波纹等级较低,多数出现在建筑墙体上方的装饰位置,由六组水波花纹构成,强调了鸱吻生物的水性特征;卷须纹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是强健有力的代表,多以三须或五须为一组,卷曲而上,形态飘逸敦厚,是象征集权制的典型纹样。
明清民式纹样相比官式更为多样化,常以各式自然花草、动物纹样为主,例如凤纹、卷草纹等。
这种出现在民用建筑屋顶的自然装饰纹样体现了匠人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始终将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相依托,体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例如山西张壁的花草纹样装饰,在鸱吻尾部以点缀形式出现的卷曲忍冬纹,以及身体部位的卷草纹,形态各异、精美秀气,表达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影响明清鸱吻发展的相关因素(一)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皇权集中制的极高体现。
统治者为巩固其地位,常常通过法治指引社会制度,为百姓制定相近的行为准则,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尤为明显。
据《明史》记载,天子下黄权诏书来宣告“天子理不可逆”的等级制度,在宫殿屋顶的鸱吻制作完成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以象征新制吻兽的诞生和集权的权威。
(二)宗教礼俗建筑物上的附件必然是与建筑本身所要求的安全理念相和谐的,鸱尾也不能例外。
古代建筑物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的,防止火灾是一个重要项目。
《汉记》中记述“虬尾似鸱”就是从柏梁台失火之事引发的,由此,人们开始注重宗教祭祀来避免建筑遭受火灾等灾难。
摩羯的形象大概在盛唐时代传入中国,到辽宋时开始普遍应用,这个世间和建筑正脊上的鸱尾出现有头有尾的摩羯造型正好是吻合的。
因此,“鸱尾”其“水神”的意义和摩羯灯一样,仍然具有“辟火”的象征意义。
作为中华文化最具有典型的传统“大屋顶”结构建筑上的“鸱尾”,其原型来自一个经过佛教化的古印度神话,这足以体现龙中华文化交流的真实性。
(三)风水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造物理念中,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建筑生于自然的天然性。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浩荡宏伟却尽显端详平和之美。
这种精神形式的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精髓,是千年文化传承的瑰宝。
不论在建筑形制、院落构成、室内格局等方面考虑人与建筑的风水理论,在建筑本身构造的同时也彰显传统文化之美。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在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屋顶鸱吻为等级制度代表的装饰部件形成了古建筑特有的建筑文化和宗教理念,是后期建筑演变形式的主导缘由。
这些装饰构建赋予了建筑艺术更鲜明的造物理念和思想蕴意,极大地强化了建筑的表现力。
笔者认为,古建筑屋顶鸱吻的设计学研究价值可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从文化角度分析,其一是因为吻兽作为古人求吉辟邪的吉祥物,可用来驱逐鬼怪,是维护民居房屋安定、家族繁盛的重要象征;其二由于古代严苛的宗教等级制度在古建筑屋顶的形式上有明显的反映,其中尤为表现在屋顶装饰上,例如多数的官式或衙府建筑,其屋顶鸱尾的形式与数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等级的高低和制度的森严,是古代宗教文化的体现。
(二)从使用功能角度分析,由于屋顶是整个建筑经受风雨侵袭最主要部分,因此屋顶部分的安全性能构建关乎整体建筑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由此屋脊则成为了屋顶防水防潮的关键环节。
匠人一般在屋顶上安置吻兽并以多种形式覆盖,位于正脊与垂脊交集处,这种手法不仅是对屋顶的装饰,体现浓厚的宗教文化,同时又起到抵御风雨的作用,形成屋顶特有的轮廓结构。
本文对鸱吻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明清时期鸱吻的形态制式和纹样构成为研究对象,从而解析等级制度、宗教礼俗、风水文化等因素对唐宋时期鸱尾演变形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1][东汉]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521[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3]汤虎.灵居:解读中国人的建筑智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01[4]陈晓雷.论中国古代木建筑结构与现代伞结构的传承和发展[J].设计.2013(07):177-179[5]冯双元.鸱尾起源考[J].考古与文物.2011.(1):58-63[6]王其钧.中国古建筑图解[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9[7]胡正旗.李芋均.也谈“鸱尾”、“鸱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9):90-93[8]陶思炎.风俗探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194[9]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5[10]金夏.中国建筑装饰[M].合肥:中国百佳图书出版社.2012.69[11]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214[1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建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60作者:张智桐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