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猪苓汤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白虎加人参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白虎加人参
汤
《伤寒论》第222条辨:“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原文解释】如果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嘴巴很口渴,喝水又不能止渴,这就知道津液伤到了,津液伤到很严重的时候,也就是口干舌燥很严重,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
所以,我们平常在外面吃东西,吃完以后,就开始口渴,口干舌燥,我们就知道是吃了味精。
所以,我们自己在家里炒菜,不要放味精。
本来不用吃白虎汤的,吃了味精口干舌燥,结果就要吃白虎汤了。
西医说的糖尿病,也就是我们说的消渴证,喝了水又不能止渴。
因为消渴症的患者,喝进去的水不能进入到血液里面去,喝进去,就从小便尿掉了,所以,糖尿病的人小便多就是这么一回事。
水不能进入到血液里面,那么,血里面的水就不够,所以,就会燥渴。
燥渴想喝水,这是身体自救的信号。
关键的问题是喝了水又不能进入到血里去,这样血的浓度就会高。
我们知道糖是造血的原材料,所以,血糖就会高。
西医治疗糖尿病就是用什么降糖药,或者是打胰岛素,这些东西是把糖分沉淀在底下,这时候在手指上查血,血糖正常。
时间久了,常年累月的用降糖药,打胰岛素,最后这些糖都会下沉到脚上,糖尿病足就是这样得来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就是想办法增加血液里面的水,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
白虎汤加人参汤一下去,血糖就下来了。
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热伤上焦,专门针对上焦的热。
倪海厦肾结石的经验
倪海厦肾结石的经验
(实用版)
目录
1.倪海厦简介
2.肾结石的症状和影响
3.倪海厦治疗肾结石的经验
4.倪海厦治疗肾结石的方法
5.倪海厦治疗肾结石的案例
正文
倪海厦,是一位在美国执业的知名中医师,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倪海厦在治疗肾结石方面的经验。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腰腹部疼痛、血尿、尿急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肾结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等。
倪海厦在治疗肾结石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认为,肾结石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遗传因素等。
因此,治疗肾结石的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倪海厦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肾结石。
他强调,治疗肾结石的关键在于清除结石,同时改善患者的体质,防止结石的再次形成。
他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按摩等。
倪海厦曾经治疗过一位患有肾结石的患者。
这位患者经过多次西医治疗,但结石仍然反复发作。
在倪海厦的治疗下,他通过服用中药汤剂,配合针灸和按摩,最终成功地排出了结石,并且至今没有再次发作。
第1页共1页。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25条
【每⽇⼀诵】伤寒论第125条第125条太阳病,⾝黄,脉沉结,少腹硬。
⼩便不利者,为⽆⾎也。
⼩便⾃利,其⼈如狂者,⾎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黄脉沉结,少腹硬,⼩便不利者,胃热发黄也,可与茵陈汤。
⾝黄,脉沉结,少腹硬,⼩便⾃利,其⼈如狂者,⾮胃中瘀热,为热结下焦⽽为蓄⾎也,与抵当汤以下蓄⾎。
清·吴谦《医宗⾦鉴》此承上条详其脉证,互发其义也。
太阳病,⽆论中风、伤寒,但⾝黄脉⼤,腹满⼩便不利兼头汗出者,乃湿热之黄,⾮瘀⾎也。
今⾝黄,脉沉结,少腹,⼩便⾃利,其⼈如狂者,则是⾎证,⾮湿热也,故宜抵当汤以攻其⾎。
⽅有执⽈:谛,审也。
⾔如此为⾎证审实,⽆复可疑,必须抵当汤,勉⼈勿⼆之意。
程知⽈:⾝黄,脉沉结,少腹,三者皆下焦蓄⾎之证。
然尚与胃热发黄证相近,故当以⼩便辨之。
其少腹满⽽⼩便不利者,则为⽆形之⽓病,属茵陈证也;其少腹⽽⼩便⾃利者,则为有形之⾎证,属抵当⽆可疑矣。
汪琥⽈:按本⽂云:⼩便不利者之下,仲景不⾔治法。
成注云:可与茵陈汤。
『补亡论』云:与五苓散。
后条辨云:属茵陈五苓散。
此三⽅可选⽽⽤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病发黄与狂,有⽓⾎之分。
⼩便不利⽽发黄者,病在⽓分,⿇黄连翘⾚⼩⾖汤症也。
若⼩便⾃利⽽发狂者,病在⾎分,抵当汤症也。
湿热留于⽪肤⽽发黄,卫⽓不⾏之故也。
燥⾎结于膀胱⽽发黄,营⽓不敷之故也。
沉为在⾥,凡下后热⼊之症,如结胸、发黄、蓄⾎,其脉必沉。
或紧、或微、或结,在乎受病之轻重,⽽不可以因症分也。
⽔结、⾎结,俱是膀胱病,故皆少腹硬满。
⼩便不利是⽔结,⼩便⾃利是⾎结。
如字,助语辞。
若以如字实讲,与蓄⾎发狂分轻重,则谬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黄,脉沉结,少腹硬,是皆⾎瘀之脉证。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208条辨:“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若发潮热的,这是表症即将解除而已成里实,可以攻下里实;若手足不断汗出的,这表面大便已经硬结,用大承气汤主治。
若出汗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症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若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而峻泻药攻下不可用。
这个条辨就是讲阳明病,如果有表证,要先解其外再去攻里。
这个就是外证要解掉了,本来是恶寒,现在不恶寒了,汗出。
当外证还没有完全去掉的时候,会有身体感觉沉重的现象,有腹满,短气,喘,有潮热,这是阳明证。
前面告诉我们太阳证快要去掉了,阳明证要出来了。
这个时机,就可以攻里。
攻里我们有很多种处方。
如果是手脚不断地出汗,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大便已经硬掉了,就是用大承气汤。
如果是汗多,还有一点点怕冷,有一点点发热,这是提示,表证还没有完全解掉,这个时候,不可以用承气汤。
如果是肚皮胀满,大便又拉不出来,可以用小承气汤来轻微的通一下,千万不可以用大泄下。
我们先讲实证,如果胃炎,肠炎,是不能攻的,不要乱攻。
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张处方叫大黄甘草汤,胃的下方有二斗食物,这二斗食物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延续七天,也就是在七天之内,如果找不到食物吃,只喝水也能活七天,活这七天就是靠胃的下方的二斗食物。
但是,如果是吃了坏死的食物,那这坏死的食物在胃里面呆七天,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如何来清除胃的下方坏死食物,就是用大黄甘草汤来清除。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是坏死的食物?朝食暮吐,也就是早上吃进去的东西,黄昏的时候吐出来,这就代表食物在胃里面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大黄甘草汤。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3)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3)(7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伤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肠胃就伤到了,结果心下逆满,就是胃的地方感觉到胀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人平素就有水饮,水停在横膈膜,一种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积在这里;还有一种是「思」,「思」能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结果水的运化不好,土生金的时候,一部分会气化上来,一部分会停在这横膈膜上,横膈膜像海绵一样,里面都是水。
被吐、被下了以后,上下的水都没有了,这水就开始要动起来,这水不在胃的里面,如果在胃的里面,胃就会把它气化掉,这水停在胃的旁边,病人一动的时候,这水就开始晃了,头就昏了,西医说这是中耳不平衡,因为头在晕眩,和贫血不一样, 贫血是眼前发黑,他是天旋地转,苓桂朮甘汤下去,把这水排掉,就好了。
所以起则头眩,移动或站起来的时候会晕眩,就是苓桂朮甘汤证;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动会晕眩,就不是苓挂朮甘汤证,后面会提到真武汤的时候,再说明。
白朮就是因为湿太盛了而用的,健脾整胃最好的药就是伏苓、白朮,白朮能去湿,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脐下就加茯苓大枣,所以这是桂枝甘草汤演变出来的,先是桂枝甘草汤,再来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再来是苓桂朮甘汤,所以苓桂朮甘汤专门去中膈的水。
伤寒,若吐若下后被吐被下后,水饮就跑出来了,平常不会的,结果心下逆满,胃里面胀满得很难过,然后气往上冲,因为这水没能气化上来,是水停在这里,当然感觉气下不去,呼吸的时候,气会往回逆,一般来说,横膈膜会下降,气才会充满,吐气的时候,横膈膜会上升,结果横膈膜都是水,它根本不下降,一吸它就满了,满了就会有气逆的现象。
起则头眩,脉沉紧,沉代表病在里,紧就是塞,水就是塞的,因为水在中膈,没有在皮肤表面上,一发汗会动经,因为身体的血脉、经络、肌肉,都要靠我们的水分来滋养,一发汗就没有水分了,他就抽筋,所以身为振振摇,就是晃来晃去的,就中膈的水在晃,就用苓桂朮甘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七九)五苓散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七九)五苓散伤寒论第156条辨: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本来因为误下,形成胃脘部痞满,给予泻心汤治疗,痞满却不能消除,且见口干燥、心烦、小便不通畅,这是水饮内蓄所致,主治用五苓散。
有表证,该用解表的药,结果用攻下,这个攻下,有可能是用了承气汤或者是病人吃了一些坏死的食物造成下利。
这样造成了心下痞,病人有心下痞,正确的用药是给泻心汤,结果病人吃了泻心汤以后,心下痞还是痞,胃还是不舒服,而且还出现了口干舌燥,心烦,小便也困难,这就是要用五苓散了。
所以,五苓散对心下痞非常的好,对胃非常的好。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黑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一定是用在口渴,小便不利时使用的,所以说,当你已经发表了,又攻下了,病人津液不够了,口渴,津液已经伤到了,不要再去发表了。
五苓散主要的功能就是去水而生水,会造成口渴,小便不利,除了表以外,主要原因是发表,一发表,发表的剂量开得不够,病人很多的汗水从肠胃里面跑到皮肤表面上去,有的透发出去,有的没有透发出去,就停留在肌肉皮肤表面上,没有完全透发。
所以,我们开发表的药,一定要让病人透发。
怕不能透发,吃了桂枝汤以后,比如说让病人慢慢的喝一点稀饭,再盖上被子,让他汗透发出来。
这个表水停在表面上,下不来,就要用五苓散。
五苓散是一个很常用的一个方剂。
我们在临床上只要看到病人有口渴,小便不利,就可以用五苓散了。
五苓散在用的时候,并不代表膀胱里面有结石,肾里面有结石,与猪苓汤不一样。
五苓散是表水没有透发用的。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伤寒论》第235条辨:“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
【原文解释】阳明病,呈现浮脉,无汗而又喘促的,用麻黄汤发汗,就可痊愈。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就用麻黄汤,所以,麻黄汤是非常好用。
麻黄汤是治喘,不单单是喘,其实咳嗽也是喘。
所以,我们学中医要扩大一点,不要仅限于字面上的东西,要知道如何去延伸。
所以,咳嗽也是喘,我们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很多处方里面都会用到麻黄。
麻黄是入肺。
无汗而喘者,因为病人还有表证,都可以使用麻黄汤。
意思就是只要有表证,看到的是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去解,看到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去解。
阳明证要攻下,一定是要没有表证才可以攻下。
这是基本的原则。
遇到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病人是太阳伤寒,就算是病人有阳明证,看到了麻黄汤证,还是先用麻黄汤,把汗发掉以后,再去攻下。
千万不要来一个自己创立的麻黄汤合承气汤
这个条辨就是说,如果病人阳明病,又兼有脉浮,无汗而喘,喘就是伤寒,麻黄汤证,就需要发汗,发汗则愈。
宜麻黄汤,就是说在阳明病攻下前,,如果病人确定有表证,一定要先解表后再攻下。
这一条和上一条,都是用“宜”,而不是“主之”,也就是说,“宜”是首选,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
倪师:猪苓汤就是治疗肾结石的专方
倪师:猪苓汤就是治疗肾结石的专方伤寒经方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伤寒杂病论》。
6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精彩的人纪班学生诊疗医案【毒奶粉结石案例】◎8-7-2008初诊朱姓妇人,56岁,刚从台湾来加州,探视宝贝儿子,看见我走进诊室,即呼道:不行了,不行了,我已经忍不住了才来看你,你一要帮帮我。
我答道:您别急,到底怎么了?哪里不舒服?我的腰闷痛了近一星期,原想休息休息就好,没想到越来越严重,尤其到晚上,躺下睡觉时,痛得我难以入眠。
那里痛?请指给我看。
妇人右手作叉腰状说:就在这里!有受伤吗?没有。
转动腰部疼痛程度会改变吗?不会。
(应该不是骨伤科的问题了。
)小便有不舒服吗?怪怪的,似痛非痛,而且颜色特别清淡无色。
请您躺好,我为妳作一个检查。
刻下脉诊:右尺部有原子笔尖大小的粒状物顶手。
余部呈弦紧脉。
耳诊:右耳肾点(+)耳输尿管点(+)耳胆囊点(-)穴位诊:右肾结石点太溪至复溜之间,有四、五个很小结节。
(大概是细沙状结石居多。
)小腿胆囊点(-)腹诊:右季肋下近带脉穴压痛,脐右近盲俞穴处压痛。
胆囊点(-)(应该可以确诊是肾与输尿管结石了,一般只要两到三个诊查系统,指向同一问题时,多半能确诊无误了。
)仿<猪苓汤>合<茯苓戎盐汤>意『倪师曰:猪苓汤就是治疗肾结石的专方,茯苓戎盐汤中之青盐,则能震碎石头且将大石化为小石,并与滑石一起将结石冲出。
』我开立处方:【科中猪苓汤4g,(妇人小便淡白)加炮附1g,另加一小药匙青盐】每日三次,饭前空腹,温水调服。
◎8-9-2008得知妇人第一天夜晚即能安睡,第二天小便时,有沙状细碎之物排出,自此,腰际不舒,宛然若失,直称中医效果惊人,何须忍受超音波碎石,或手术之苦?接着,我询问其生活细节,有无常期服用钙片加维他命C,或饮用水不洁,或、、、、、、等习惯,但都问不出问题症结所在。
直到连日毒奶粉结石报导,才让她恍然大悟,原来她最近连续喝了某知名品牌,四、五十包的三合一速溶咖啡。
直呼:天啊!我也成了受害者!倪师所传之经方,疗效绝不因时空改变而有所减损,反而能不变而应万变,无论病名,不管原因何来(即使是人造化学毒物),有是证,则有是方。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10)(转载)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10)(转载)二五一:「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一定是肠子里面热很盛才叫阳明病,如果病人有发热汗出,此为越热,就是热有地方渲泻,流汗出来了,就不会发黄,如果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就是只有头流汗,脖子以下都没有汗。
小便不利,重点就是小便不利,因为小便堵到了,热没有地方渲泻,汗又流不透,只有头上有汗,所以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因为脾湿太盛了,阳明证的时候,胃、大肠就是属于阳明,病人一定是阳明过热,热气一直往上冲,第一个受到的一定是头。
所以如果病人有燥屎,就会「阙上痛」,胃气往上走,胃里面一定空掉了,胃一空掉。
脾就过来了,脾湿堵在中间,湿一堵到的时候,小便就出不来了,脾脏之湿太过了,食物没有办法完全运化,大便又堵在里面,宿食没有去,湿又很盛梗在中焦,湿一盛,水就不好渲泻出来,整个湿和热和实都瘀在里面,结果病人就发黄,病人的舌苔会很厚黄。
张仲景说去湿靠茵陈蒿,去热靠栀子,去实靠大黄,如果湿在肌肉里面靠白朮,三焦上的湿靠茵陈蒿,肝胆的湿也靠茵陈蒿,所以茵陈蒿入肝胆,只要是肝胆的实热,也就是发炎或西医的溶血性黄疸,就用茵陈蒿。
病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分阴证阳证,如果病人全身发黄,有阴黄和阳黄,茵陈蒿汤是属于阳黄的药,茵陈蒿汤一下去,小便有出路了,小出来黑黑的很浓稠,茵陈蒿能去湿是因为它能利水,湿是从小便出来的,大黄是把里面的燥屎清出来,如果怕太苦加甘草,就完了,不可以随便加甘草。
脾太燥了就是「麻子仁丸」,脾太湿了就是「茵陈蒿汤」,所以「麻子仁丸」和「茵陈蒿汤」是相表里的药。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先煮茵陈蒿,再煮其它两味。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21-240)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21-240)刘保长 2021-06-24 00:00二二一:「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硬满是「陷胸」证,不可以用承气汤来攻下。
如果误攻下以后下利不止,应当尽力用四逆或理中来救逆。
二一二:「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
攻之,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阳明证本来就是攻下治疗的,从二二〇开始,阳明证有四种症状不能攻下:(一)二二〇: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就是呕多,常常恶心吐的人,常常在恶心呕酸的人,酒客病的人不可以攻下,呕多代表病邪在少阳,在三焦,如果是呕家再进入阳明证,大柴胡汤就可以了。
(二)二二一: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鞕满就是「心下痞」,用「泻心汤」来治疗,一攻肠胃就会伤到,「泻心汤」是寒热并结,肠胃里面发炎了,而不是燥屎堵到,一攻下的时候,会把肠胃的津液都攻出来,结果利遂不止者死,下利不止会死掉的,利止者愈,如果下利停下来,不会死,自己会好,如果下利不止的可以用四逆汤救回来。
(三)二二二:阳明病,发热,面含赤色,不可攻之。
攻之,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面赤,观其脸孔脉发证红不可以攻下,脸色红代表胃气上冲,手掌红才是胃气好,如果手掌白白的,脸色红红的就不可以攻,全身红都没关系,不可以只有脸红;面含赤色。
一代表病在表, 二胃气快要没的时候,就是除中,就是回光反照的时候,不可以攻;攻之,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此津液不足,而见血之本色也。
(四)阳明中风,这阳明中风就是阳明证还兼有太阳兼有少阳,不可以攻。
因逆此张仲景的意思是,必须是十足的阳明证方可攻下。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舆「调胃承气汤」。
随证治「之调胃承气汤」是阳明病最浅的一方,如果病人不吐,代表病人没有少阳证,不下,大便没有,又心烦,胃里面难过,情绪不稳定,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可以给他「调胃承气汤」看看,大便可能堵在小肠,就是十二指肠下来,近小肠这一段,所以「调胃承气汤」就是堵在肠子,「调胃承气汤」里面有炙甘草、大黄、芒硝,芒硝攻坚破瘀,大黄去实,炙甘草让药停在肠胃里面,芒硝把它打散掉,大黄把它清出来,没有潮热、发汗、恶心、燥热,什么症状都没有,只是大便不下,就给「调胃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伤寒论》第195条辨: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迟,进食不敢过饱,饱食就会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必然困难不畅,这是将要发作谷疸。
虽然服用泻下方药,而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
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阳明病,按照理来说,脉都是很洪大,因为阳明证是实证。
但是,这个条辨说的是脉迟,那就是胃虚掉了。
我们对脾胃有一个定义:水的气化是靠胃,谷之消化是靠脾。
所以,胃是很热的,脾是有脾阳能够消化食物。
“食难用饱”,并不是吃得很多,而是吃一点点就撑到了。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如果是吃得太饱了,就很难消化,就会出现头昏,小便难。
“谷瘅”就是全身发黄,这就是伤到脾脏了。
阳明病,如果是大便不是很好,脉是迟的时候,我们要去治脾才对,不是去治胃。
因为谷的消化是靠脾。
吃一点就撑到了,不行又要吃更多。
比如说平常饭量是一碗,结果吃了几口就感到很撑了,感觉不对吧,于是再吃,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这个条辨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是阳明证,是因为肠胃不消化,尤其是脾脏的消化功能不是很强的时候,硬吃下去,一定会产生不消化。
不消化的现象主是“谷瘅”,虽然用了下法,但是还是会腹满。
说的脉迟就是比较寒。
说了半天,阳明篇就是一定要确定有实证,大便堵到了,才会用到攻下的方法。
所以,千万不要随便攻下。
倪海厦:猪苓汤可以治疗肾结石鸽子蛋大小都可以排出来!
倪海厦:猪苓汤可以治疗肾结石鸽子蛋大小都可以排出来!倪海厦在讲《金匮要略》猪苓汤方义的时候,提到猪苓汤可以治疗肾结石,现在把倪师讲课的原稿呈现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参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这个第十七条,就是金匮第一篇总结的地方,它说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什么意思呀?这个我讲个猪苓汤,你就懂啦。
诸位不要......我刚才讲过,诸位不要去记,用一个......把一个汤方当作一个图来读它,这是一个人啊一个人,肚脐,当你要把水利出来的时候,身上有停水,把水利出来的时候,我们有......常常有利水的药,一个叫泽泻,泽泻呢......胸腔、整个头上四肢末梢,等于是全身性的泽泻,茯苓,是因为利三焦,它能够入三焦,三焦的系统。
猪苓呢专门利下焦,所以,从上到中到下,因为上面包含了肺,肺包含了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我们如果水积在全身的时候,我们会用泽泻,那茯苓,水到上面的时候,泽泻把它带下来,再加上茯苓中焦的水,到猪苓,也就是说这三个药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所有的水全集中到肾脏里面去,对不对,那肾脏里面的话万一说我们一查这个病人有石头在里面,那你怎么知道它有石头呢?你摸摸他脚的后跟,足少阴肾经里面从在太溪到复溜中间这一段,你去压,哟,有压痛点,就是代表病人肾脏里面有石头,那它我们把石头带出来,放点滑石下去,可是石头呢表面很锋利,它不是圆圆的那么乖,象刮胡刀一样,很锐利的,所以如果你只用滑石把他清出来的时候,会把尿道刮破,这个时候小便就会带血,为了不让它带血,所以我们放点止血的药下去,阿胶就出来了,阿胶的目的是要把血止掉,滑石可以把石头带出来,诸位看,猪苓汤就是肾结石的药啊,讲完了,好,膀胱结石可不可以用?当然可以用啊,那如果哪个人说,老师那石头很大,象鸽子蛋那么大,一样可以排出来,因为前一阵还一个老太太,一个鸡蛋那么大都排出来啦,对不对,我们在时事评论里写那个就是告诉诸位,过去的记录就可以告诉你,只要有一个案例,就可以了。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224条辨:“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
【原文解释】阳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
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的小便,而进一步损伤津液。
这个条辨的原文只是一个原则,但是,如果真的有小便不利,是因为堵到东西了,要用猪苓汤把它清出来,我们所说的急下存阴。
“急下存阴”也称急下存津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由于津液日夜耗损,急需用泻下药通大便,泻去实热,以保存津液的方法,称为“急下存阴”法。
所以,经方与时医不太一样,我们是用急下存阴的方式,而不是滋阴的方式。
在临床上看到燥热,烦渴,时方就开始滋阴了,麦门冬,天门冬什么都下去,病人是因为便秘引起的,我们用大承气一攻下以后,病人燥渴的现象统统都去掉了,津液就回头了。
所以,我们要急下存阴,绝对不要去补他。
这里,我们要确定,病人的津液很伤的时候,不要再给猪苓汤,因为猪苓汤会把小便利出来。
猪苓汤再利小便会加速失水,本来口渴缺水而已,猪苓汤一下去,就变成脱水了。
倪海厦伤寒论(26-50)
倪海厦伤寒论(26-50)⼆六:⽯膏称为⽩虎因为他是⽩⾊的,⿇黄称为青龙,因为他是青⾊的,很多⼈认为⿇黄是发汗⽤的,实际上,在少阴证上也会⽤到⿇黄,桂枝⿇黄这两位药从太阳⼀直⽤到厥阴,所以,⿇黄不⼀定是只有发汗,关键是看你⽤在什么地⽅,当⿇黄与⽯膏配合使⽤的时候,是让阳⽓回收,如果这个桂枝⼆越婢⼀汤,我们不⽤⽯膏,只是桂枝汤加⼀味⿇黄的时候,病⼈吃了以后会发⽣什么样的变化呢?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姜,炙⽢草,⼤枣,这五味药吃了以后,全⾝的⽔液循环会加速,⾎液循环也会加速,这个时候,我们会流汗,如果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再加⼀味⿇黄,这个时候发汗的功能会更强,如果不⽤桂枝汤,只⽤⼀味⿇黄,吃了以后,不会流汗,但⼈会变得很亢奋,所以,⿇黄必须要与其他药配合使⽤,才会发汗。
桂枝⼆越婢⼀汤中如果没有⽯膏,只是桂枝汤中加了⿇黄,病⼈会⼤发汗,这就是为什么桂枝⼆越婢⼀汤中为什么要加⽯膏的原因,加了⽯膏只会发⼀⼩点微汗,⽯膏会把这个虚热退掉,虚热退掉以后,烦燥就会没有了,所以伤寒论的条辨30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烦燥,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桂枝⼆越婢⼀汤主之。
肺在中医的观念⾥⾯是⽩⾊,肺主⽪⽑,⽯膏的颜⾊也是⽩⾊的,⼊肺,他的药性是寒凉的,肺是在胸腔⾥⾯,胸为⼼肺之所,为阳⽓聚集之处,所以我们常会有胸阳之说。
⽯膏表⾯上看起来是寒凉的药,实际上是主管阳之所在,为什么越婢汤能消⽔肿,是因为有⽯膏,阳能够回头。
所以,桂枝汤配上⿇黄和⽯膏以后,病⼈会收敛汗,阳会回头的现象。
在本草⾥⾯,⽯膏除了去热以外,还有去烦,为什么会去烦,我们前⾯讲了肺主魄,主静,病⼈烦燥是因为魄不守,所以,我们前⾯讲了⽤⽩虎汤就可以,因为⽯膏可以让胸阳回头。
所以,不要以为⽯膏只是去热,实际上⽯膏是可以敛阳,当然只是对胸阳,也就是肺。
,在给病⼈发汗的时候,我们要先看看⾆头,很⼲燥的,就不可以发汗。
⾆头的津液就是从肺上⾯来的,所以,中医常会讲肺燥津枯。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五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五5月5日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了,开成攻下的药,造成病人脉促,胸满者,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没了,脉摸不到,过一下又回来了。
胸满,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的力量会增强,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第一个会胸满,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
为什么脉促,因为下去的速度很快。
而心脏的血来不及喷,下面的血已经走了,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所以脉会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这种情形,病人桂枝汤证还在,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所以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如果病人除了刚刚的现象还有点怕冷,怕冷代表阳虚了,阳就是人身上的活动力,新陈代谢的力量、生命力,这恶寒,是从里面冷出来的,病人身体里面一阵一阵冷,就是心阳虚了,因为攻下,津液伤太多了,这时候加些附子下去、补心阳的药,所以心脏病的药里面绝没有芍药,只要有胸满的症状,张仲景一律去白芍。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若一服恶塞止。
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脉法:一、胃:病人的脉摸上去,如何知道病人的胃气,就是消化系统好不好,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代表有胃脉,不管摸到表面或骨边胃脉都是要一息四至,像癌症的病人脉一息九下十下,急数壮热,就是胃气没了,所以第一要有胃脉。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胃寒不能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胃寒不能食
《伤寒论》第194条辨: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原文解释】阳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
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
由于病人胃气本虚,又再用苦寒泄热,必使胃气更虚而产生呃逆的变症。
纯阳明病,是实证,胃的蠕动非常的强,胃口很大,所以,能吃很多,吃了很多还感觉没吃饱。
这个条辨说的是阳明病,但是不能食。
以为是阳明证,实际上是寒证。
胃家是寒的时候,再去攻他的热。
医生为什么要去攻他的,以为是大便不通,不能吃东西是大便堵到肠里面太多了,以为是这样,结果去攻下,这是误诊。
其实不能吃东西是胃里太寒了,误诊以后,用了攻下法,如承气汤之类,胃气就没有了。
胃太寒了,想蠕动又不能蠕动,就会影响到中膈,于是就会有打嗝的声音出来。
一般来讲,病人出现打嗝的现象,就不是很好。
所以,我们治疗肝病,如肝癌到后期,病人开始打嗝,或者是胰腺癌打嗝,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很危险的,一个礼拜就有可能走人了。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227、第228条辨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227、第228条辨《伤寒论》第227条辨:“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原文解释】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进食的,将要发生鼻衄。
脉浮,就是病在表面上来了,发热,口干,津液伤到了,还是能吃的,代表胃里面没有问题,在津液上面。
因为还能吃,说明腑没有问题,代表不需要承气汤。
鼻子干燥,肺开窍于鼻,一般来说,这是热在肺上面,病人会流鼻血。
如果说病人有发热的现象,只要流鼻血,烧就应该退掉。
按照伤寒论的原则,小孩子发烧,只要一流鼻血,就不会高烧了。
如果有一个病人没事就在流鼻血,也没有发烧,这就可能是鼻癌或者是肺癌。
这是坏病。
《伤寒论》第228条辨:“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原文解释】阳明病,经用泻下法治疗,身热未除,手足温暖,无结胸的表现,心中烦躁异常,嘈杂似饥而不能进食,仅头部汗出的,主治用栀子豉汤。
这里一个饥不能食,用栀子豉汤。
这是因为里虚掉了。
还有一个是饥,马上要吃。
肚子一饿,马上就要找东西吃,冷汗马上就冒出来,然后很冷,手发抖等这些症状。
遇到西医,说是血糖太低了,吃一颗糖就好了。
可是,不能每次都是吃糖啊,总得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啊。
肚子一饿,马上要找东西吃,这是白虎汤证。
还有口燥渴,要喝很多水,喝了水,又小便很多,也就是渴饮千杯不解渴,这也是白虎汤证。
所以,看起来,西医说的血糖太高,喝很多水不解渴。
肚子一饿找东西吃,血糖太低。
处方是一样的,都是白虎汤。
能够吃东西是小承气,不能吃东西是大承气,那是燥矢,里面积到了。
虚热,用栀子豉汤,所以,栀子子豉汤很好用。
病人失眠,病后调理身体都可以用。
热在中焦,所以用栀子豉汤,如果热在上焦的时候,用去中焦或下焦热的药都不会好,所以要分上、中、下。
如果结胸的话就是大小陷胸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小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小承气汤
《伤寒论》第213条辨:“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
【原文解释】阳明病,因病人出汗太多,以致津液外泄,肠中的津液减少而干燥,大便必定结硬,大便硬则会发生谵语,可用小承气汤主治。
假使一服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服。
这个人本来汗就很多,因为津液外出,胃中燥,这个胃中燥,不单单是胃,还有肠子里面也干燥了,这时,大便一定会很硬。
由于肠子里面有燥屎,产生浊气上冲至头,从而出现谵语。
见到这种症状,张仲景告诉我们用小承气汤来治疗,只要喝了小承气汤,谵语停止了,也就是不说胡话了,就不要再服药了。
小承气与大承气的区分就是,小承气有放屁,大承气屁都不放一个。
小承气是小腹部的胀满,大承气是在肚脐两边,天枢穴这一带胀满,在天枢穴附近会找到压痛点。
小承气和大承气都是肠子里有燥屎,小承气是小肠,大承气是大肠。
在临床上,明明是小承气,却开了大承气,这就不对了。
如果是大承气汤开了小承气汤,虽然不对,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到了很多的试探法,先用小承气,小承气不解,再用大承气。
如果是小承气开了大承气,这就完全不对了。
大承气是峻下,小承气是轻下。
一般来讲按照上面的方式来诊断,这是绝对不会错的。
大承气只要按压天枢,病人会痛得要死,拒按,这就诊断完了,很明显的就是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是摸到小肠,肚脐下面关元的地方,病人才会痛。
所以,中医的诊断方法很多,不需要什么X光。
肾结石、膀胱结石、小便不利,别怕!咱老百姓有猪苓汤加味
肾结石、膀胱结石、小便不利,别怕!咱老百姓有猪苓汤加味肾结石的轻症临床表现多为腰痛(隐痛,钝痛),重症患者甚至会腰部绞痛、血尿,小便疼痛。
二千年前,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个排石汤可治愈肾结石、膀胱结石名为:《伤寒论》:猪苓汤【处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9克。
配伍: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加减:如果是较大的结石可以加2克青盐,小的结石不用加煮法:5碗水煮成3碗,一次服用一碗,日三服方剂思路:1.泽泻利全身的水、茯苓利三焦的水、猪苓利下焦的水2.泽泻+茯苓+猪苓可以把全身的水都冲到下焦,冲刷肾脏3.滑石利水润窍可把结石通过尿道冲下来,不过结石在排出时会划伤尿道,需要配阿胶同时使用,阿胶有很强的止血作用,滑石配阿胶,一阳一阴结合的刚刚好4.青盐:咸味能软坚,可以破石,搭配使用威力会更加迅猛疼痛剧烈者重用白芍、甘草,加延胡索,郁金;胸闷、苔腻者,去阿胶减甘草用量,加薏米;发热者加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伴腰酸、耳鸣等肾虚现象者加熟地、山茱萸、杜仲;倦怠乏力、气短者,加黄芪、升麻、桔梗。
从上面的方解可看出,此方配伍完美,不愧为名方!下面看看,治疗案例:1、三剂猪苓汤治疗利尿药后无效的小便不利刘XX,男,64岁。
患者发热为38.8℃,心悸、胸满憋气。
经北京某大医院确诊为“结核性心包积液”。
周身水肿,小便不利,虽服利尿药,仍然涓滴不利。
听诊:心音遥远;叩诊: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
给予抗痨药物治疗,同时输入“白蛋白”。
经治两周有余,发热与水肿稍有减轻,惟心包积液反有增无减。
虽经穿刺抽液急救,但积液随抽随涨,反而使病情逐渐加重。
医院已下病危通知书。
经友人蒋君介绍,延请刘老会诊。
其证低热不退/心悸胸满、小便不利、口渴欲饮、咳嗽泛恶、不欲饮食、心烦寐少、脉来弦细而数、舌红少苔。
刘老根据舌红、脉细、心烦、尿少的特点,以及咳、呕、渴、肿的发病规律,辨为少阴阴虚,热与水结之证。
治以养阴清热,利水疏结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猪苓汤治疗
肾结石、膀胱结石
《伤寒论》第223条辨:“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
【原文解释】如果误下后出现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的,属阴伤有热、水热互结于下焦,主治用猪苓汤。
在临床上,猪苓汤很好用。
解读原文的时候,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我们来看猪苓汤这个方子: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个方子原方茯苓二两,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等量。
我们把茯苓,猪苓,泽泻,这三味药拿出来,把桂枝和白术加进去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五苓散。
把桂枝,白术拿掉,换成阿胶和滑石,就变成了猪苓汤了。
猪苓汤和五苓散这两个方剂,不太一样。
猪苓汤出现的时候,病人是有小便痛。
小便里面发炎,有膀胱或者是尿道结石,肾结石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到猪苓汤。
为什么用猪苓汤,因为有滑石,滑石也是攻坚的,把石头打碎,让石头滑出来。
当我们在通利的时候,从肾脏到膀胱,中间还有尿道,疏尿管。
石头通过去的时候,打碎的石头有角,很利,会把尿道刮破,所以,小便就会带血,很痛。
因此,就会用到阿胶,阿胶可以止血。
所以,我们看猪苓汤的设计多好,滑石把石头打碎,阿胶止血,然后,茯苓利中焦的水,猪苓利下焦的水,泽泻利全身的水。
这样就把全身的水集中起来,用滑石打下来,然后用阿胶来止血。
所以,猪苓汤就是一个治疗肾结石,膀胱结石的方子。
只要里面出现发炎,病人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个症状,统统都可以用猪苓汤。
五苓散也是小便不利,五苓散用在时疫。
过去经方里面用发表的
药,开发表的药剂量不够,肠胃的本来应该发到皮肤表面上,结果开的剂量不够,一部分出表了,一部分停在肌肉和皮肤中间。
所以,五苓散是收表水,表面的水没有透发的时候,五苓散把它收集起来,从小便排掉。
所以,五苓散和猪苓汤不一样,猪苓汤是直接攻下。
因此,五苓散里有桂枝强心阳来解肌,把药带到皮肤表面上去,白术收敛他的湿。
猪苓汤的煮法是先煮四味药,阿胶不用煮,用四碗水煮成两碗水,然后再放阿胶进去,待阿胶全部化了以后,就可以温服。
在临床上,肚子痛得要死,我们又不知道到底是大便堵到了还是结石。
肾结石,我们在针灸里面就说过了,就在脚的内踝的太溪穴到腹溜穴之间,太溪穴上两寸的地方去找压痛点,找到压痛点,针一下去,病人的痛立马就减轻了。
针下去痛减轻了,还是要用猪苓汤,不能说不痛了,就不吃药了。
用汤剂比较快,汤者,荡也。
猪苓汤把石头排出来的时候,一滴血都没有。
所以,猪苓汤是绝对处方。
我们在用五苓散的时候,就是要大剂的利尿,重用泽泻。
猪苓汤剂量统统一样。
所以,经方就是绝对处方,黄金比例。
猪苓汤,肾结石,膀胱结石,小便滴滴答答不通都可以用。
小便痛,可能里面是石淋,或者是尿道炎,或者是淋病都是可以用的。
例如象大承气汤把梅毒治好了,这些都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