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皮肤科病案分析

合集下载

皮肤科病历记录与分析

皮肤科病历记录与分析

皮肤科病历记录与分析病例:患者X,男性,47岁。

主诉:患者X近期出现全身瘙痒症状,伴有皮肤红斑和肿胀。

现病史:近两个月来,患者X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的现象,痒感明显,且伴有皮肤红斑和肿胀。

最初症状出现在四肢和躯干,后逐渐扩展至全身。

患者未服用任何药物,无家族史或既往病史。

近期亦无旅行史。

个人史:患者X过去身体状况一直较好,没有慢性疾病,饮食和生活习惯正常。

工作环境较为良好,无接触有害物质等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患者X体格检查结果如下:体温36.8度,心率80次/分钟,血压120/80mmHg。

皮肤呈红斑状,触之有温热感,且有轻微肿胀。

病变部位主要分布于四肢和躯干,呈现散在分布。

病变区域皮肤摩擦后红斑更加明显。

实验室检查:1. 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

2. 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

3. 皮肤刮片检查:未见真菌或寄生虫感染。

4. 抗核抗体检查:阴性。

5. 过敏源检查:未检测到明确的过敏源。

初步诊断与分析:根据患者X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患者X可能患有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点为皮肤红斑、肿胀和剧痒。

这种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过敏反应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然而,在患者X的病例中,并未发现明确的过敏源或明显的病因。

治疗计划与建议:针对患者X的病情,我们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1. 皮肤保湿剂:建议患者使用保湿剂来缓解痒感和皮肤干燥的症状。

2. 避免刺激因素:患者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化学物品、强光和高温等。

3. 抗组胺药物:如果症状严重,可以考虑使用非处方的抗组胺药物以减轻痒感。

4. 特殊检测:如果患者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进行更深入的过敏源检查或免疫学检查,以寻找潜在的病因。

随访观察:患者X应按时复诊,定期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出现其他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结论:综上所述,患者X的病历记录显示其可能患有慢性荨麻疹,但详细的病因仍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观察。

针灸治疗皮肤病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皮肤病临床观察

分布 的簇 集 性 小 水 疱 为特 征 ,常 伴 有 明显 的 神 经 痛 。 食物 、药 物 、感 染 、物 理 因素 (如 冷 、热 、日光 、摩 擦 、压
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 、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 力 等 )、动物 及 植 物 因素 、精 神 因素 、内脏 和 全 身 性 疾
作者简介:曹海波 (1971一),女 ,主治医师 。从事针灸临床工作 。
随访 半 年未 发 。
· 18 ·
JCAM.Dee,2010。V01.26.NO.12
2.4 结语 荨麻 疹 是 一 种 临床 常见 且 易 反 复发 作 的 方 法治 疗 l0次后 ,斑 秃 部 位 开 始 有 细 软 白色 毛 发 生
天 ,治 疗 1~3个 疗程 。 2.2 治疗结 果 临床 治疗 38例 ,痊愈 (无 临床 症状 ,6 个 月无 再 发 )23例 ,占 60.5% ;有 效 (无 临床 症状 ,3个 月无再 发 )l5例 ,占 39.5% ;无 效 (临 床 症状 无 好 转 )O 例 。 2.3 典 型 病例 林 某 ,女 ,l4岁 ,因汗 出 受 风 忽然 出 现 四肢 及前 胸皮肤 瘙痒 ,继 之 出现 大 片的红 色风 团 ,呈 不规则形 ,口服扑尔敏后可缓解 ,但停药 后又 出现瘙
配 区域 。患处 首先 出 现潮 红 斑 ,很 快 出现 粟粒 至黄 豆 病 。 临床表 现有 瘙痒 ,很 快 瘙 痒 部 位 出现 大 小不 等 的
大小丘疹 ,簇 状分 布而 不 融 合 ,继 之 迅 速变 为 水 疱 ,外 红色 风 团 ,呈 圆形 、椭 圆形 或 不 规 则 形 ,开 始 孤 立 或散
疱群周 边呈 向心 性针 刺 3~5针 ,配合 针刺相 应病 变神 海 、足三里 、三 阴交 、太 冲。 正气 虚 弱 型 伴 易 头 晕 乏力

针灸治疗学病案导入(皮外伤科病症)

针灸治疗学病案导入(皮外伤科病症)

【学习目标】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隐疹案例导入王某,男,29岁,1991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头面、颈部、背部、臀部出现疹块凸起,色红,瘙痒难忍,夜不能眠,如此已有两天。

患者于1989年9月底从外地游玩回来,乘火车时出现双眼部疹块,凸起成片,色红瘙痒,继之出现头部、面部、臀部的疹块,色红刺痒,当时西医用阿司咪哩等药,三天消失。

自此两年来每隔二三天就发作一次,近半年常服阿司咪哩。

西医诊断为“尘螨过敏”,多次治疗无效。

也服过中药,效果不好。

刻诊:红疹如前,心情急躁,全身乏力,饮食减少,睡眠困难,大便干、小便黄,舌淡尖红、苔白根黄,脉细数。

湿疹案例导入柴某,男,38岁,1970年9月2日初诊。

主诉:全身泛发皮疹,反复不愈已3年。

现病史:3年前冬季开始在两小腿起两小片集簇之丘疱疹,发痒,搔破后渗水。

久治不愈,范围越见扩大。

1969年冬渐播散至两臂,一般入冬即见加重。

今年交秋皮损已渐播散至胸、腹、背。

平时胃部疼痛,纳食不思,食后腹胀,大便日二三次,便浦、完谷不化,不敢食生冷水果。

检查:胸、腹、后背及四肢可见成片红斑、丘疹及集簇之丘疱疹,渗水糜烂,搔痕结痂,部分呈暗褐色,瘙痒无度。

脉缓滑,舌质淡,苔薄白腻。

蛇串疮案例导入杨某,女,62岁,1991年7月1日初诊。

右胁下疼痛7天,一直未治疗,6月21日曾受雨淋,两天后感觉后背疼痛。

逐渐疼痛至右胁下,3天后右胁下发出红色疱疹,并伴疼痛不能串痛,心烦,大便澹,小便一般,头胀,睡眠不好。

舌质红,苔白,脉沉弦细。

斑秃案例导入邹某,男,30岁,技术员,1967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头发全部脱落一月余。

现病史:一月前头发突然大片脱落,占全头1/3,以后继续脱发,布及全头。

患者未有七情致病因素,胃纳、睡眠一般,无家族史。

检査:头发全部脱落,略有白色轟毛。

眉毛、腋毛、阴毛未见明显脱落。

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神经性皮炎病例导入张某,男,32岁,1963年10月14日初诊。

皮肤科实习报告常见皮肤病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

皮肤科实习报告常见皮肤病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

皮肤科实习报告常见皮肤病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皮肤科实习报告:常见皮肤病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引言皮肤科是医学专业中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它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皮肤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在我的实习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许多常见的皮肤病病例,并且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治疗设计。

本文将回顾我在实习期间遇到的三种常见皮肤病,并介绍适用的治疗方案。

一、病例分析一: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红肿和水疱等症状。

病因复杂,可以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位42岁女性患者身上,我观察到了典型的湿疹症状。

治疗方案:1. 病因控制: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减少或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湿疹的致敏物质。

2. 保湿治疗:给予患者温和的洗浴产品和保湿剂,保持皮肤水分。

3. 局部药物治疗:使用抗炎和抗过敏的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糖皮质激素类药膏。

4. 内服药物治疗:如果局部治疗无效,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或免疫抑制剂,以控制患者的症状。

二、病例分析二:痤疮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粉刺、白头粉刺和丘疹等症状。

在一位19岁男性患者身上,我观察到了典型的痤疮症状。

治疗方案:1. 维持清洁:指导患者正确清洁面部,避免压榨痤疮病灶。

2. 局部治疗:使用含有苯丙酸类和水杨酸类的外用药物,帮助清除毛孔堵塞物。

3. 内服治疗:当痤疮较严重时,可以添加口服抗生素来减少细菌感染。

4. 组合治疗:对于顽固性和重度痤疮,可以组合使用口服避孕药和维生素A酸类药物。

三、病例分析三: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和复发性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红斑、脱屑和沉积物的形成。

在一位60岁男性患者身上,我观察到了典型的银屑病症状。

治疗方案:1. 局部治疗:使用角质溶解剂和皮肤软化剂来帮助清除和减轻斑块。

2. 光疗治疗:通过使用紫外线B和紫外线A照射来控制患者的症状。

3. 内服治疗:对于严重病例,可以口服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

针灸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治验举隅

针灸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治验举隅

之 。清 ・ 吴谦 《 外 科心法 要诀 》 :“ 风市 … …兼 治浑 身麻搔
痒 ,艾火 烧针 皆就功 ” [ 3 1 。再者 ,风市 穴位于大 腿外侧肌 肉 丰厚处 ,易使用强刺激 、重手法 , 故选之 。为进一步 加强风 市穴祛 风 、止痒之功 效 ,先生在 刺法上 下苦功 。《 灵枢 ・ 官 针 曰:“ 齐刺者 , 直入一 , 傍入二 ,以治寒气小 深者” ,其
原意齐 刺多用 于病变 范 围较小而部 位较深 的寒邪痹 痛} 4 l 2 s 。 先生认 为诱 发瘙痒 之风寒邪 ,极易 因病患素有 体虚 而迅速
透过肌 表侵 入肌 肉之处 ,故 选用 此法 。另外 ,先生考 虑皮 肤病 之病变范围较广 , 远超 出齐刺病变 范围较小之原意 , 故 扩大齐刺 的 “ 傍入二 ”进 针范 围,选用 “ 直入 一”的上 下 3 寸处进 针 ,取 其扩 大治疗 范 围之 意 。此外 , 灵枢 ・ 官针 * 云:“ 所谓 三刺 ,则谷 气 出者 。先浅刺 绝皮 ,以出阳邪 ,再 剌则阴邪 出者 ,少益深 绝皮 , 致肌 肉 , 未入分 肉间也;已人 分 肉之 间 ,则谷 气 出 。故刺 法 日: 始 刺浅之 ,以逐 邪气 , 而来 血气 ,后刺深之 ,以致阴气之邪 ,最后刺极深之 ,以下
认为 , 如 今患者 多居 于空 调室 , 长期 受寒 邪外 侵皮肤 , 另
病发 初期为快 速 减轻皮损 与瘙痒 等痛 苦 ,常不顾 体质 内因
的调 理 ,滥 用抗 组胺 或糖皮 质激 素类药 物治疗 ,甚 至 中医 多 以血热或风湿 热辨证 ,长期服用寒 凉药物 ,久而久之 ,在
作者 单位:5 l O l o 0 广 州市越 秀区 白云街 社 区卫 生服务 中心
谷气’ 。此 之 谓 也 ”。此 原 文 指 出进 针 ,尤 其 是 肌 肉 丰 厚 处 的腧 穴 ,先 浅 刺 到 皮 肤 ,以 疏 泄 卫 分 的 阳邪 ,再 刺 是 疏 泄

中医皮肤医案总结范文

中医皮肤医案总结范文

一、医案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皮肤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总结临床中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医案,旨在探讨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及特点。

二、医案分析1. 病例一:湿疹患者,男,35岁,因反复发作湿疹1年余就诊。

患者平素易感疲劳,伴有睡眠质量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蕴。

治则: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湿疹逐渐痊愈。

2. 病例二:银屑病患者,女,45岁,银屑病病史5年。

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鳞屑,主要集中在四肢伸侧。

中医辨证为血热瘀阻。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皮损面积缩小。

3. 病例三:痤疮患者,男,20岁,痤疮病史2年。

患者表现为面部痤疮,伴有脓疱、结节。

中医辨证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

治则:疏风清热,健脾利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痤疮逐渐消退。

4. 病例四:荨麻疹患者,女,30岁,荨麻疹病史3年。

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风团,反复发作。

中医辨证为血虚风燥。

治则:养血润燥,疏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风团消失。

三、总结1. 中医治疗皮肤病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治的特点,注重病因病机分析,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中医治疗皮肤病常用中药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内服中药可调节机体功能,外用中药可直接作用于患处,改善局部症状。

3. 中医治疗皮肤病疗效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展望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未来,中医皮肤病学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皮肤瘙痒、皮疹】老中医柳新樵针治疗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病验案二则。

【皮肤瘙痒、皮疹】老中医柳新樵针治疗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病验案二则。

【皮肤瘙痒、皮疹】老中医柳新樵针治疗皮肤瘙痒、皮疹等皮肤病验案二则。

位于武汉街道口的诚顺和中医馆有位名老中医柳新樵医生,早年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针灸名家杨右民先生所在的针灸科,拜杨右民老先生为师,勤学苦练针灸基本功,三年后深得老师真传,开始了独立的针药并用的治病生涯。

工作数年后,又先后师从过多名针灸名家和民间圣手,融合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的临床感悟,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进针和配穴技巧,以精湛的医术和显著的疗效赢利了广大市民和众多患者的认可,逐渐声名鹊起,“粉比众多”。

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来,精研《内经》、《难经》、熟读《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博采众长,用全新的针灸治疗思想,书写了一个个针灸治疗“当场见效”的奇迹,在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等脾胃病,青少年近视、弱视,颈、肩、腰、腿疼痛,中风后遗症,男性疾病,妇科疾病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现报道一则柳新樵医生针灸治疗皮肤病验案及治疗心得。

验案一:皮肤瘙痒患者杨某,女性,63岁,乙状结肠癌术后,肝转移,肺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于我院行化疗,方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化疗,化疗期间,出现双侧臀部外侧皮肤瘙痒,夜间明显,无红肿,可见抓痕,舌尖边红,舌边瘀斑,苔薄白,脉滑。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治则:清利肝胆针刺处方:环跳、章门、阳陵泉,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环跳穴快进快出,强刺激,不留针,章门、阳陵泉留针30分钟。

针刺1日后,患者皮肤痒有所缓解,连续针刺3日,症状消失。

按语:历代医家对于皮肤瘙痒,多辨证病位在肺,但该患者痒处位于臀部外侧,胆经循行之处,故辩证病位在肝胆,为何夜间加重?夜间阳气渐衰,阴气盛,湿热不能熏蒸于外,郁闭于内,毛孔闭塞,故夜间痒。

结合患者化验检查,CEA升高,CA199升高,我们认为CEA升高属痰火,CA199升高属湿,与该患者目前症辨证相符。

局部取穴,患者瘙痒位置位于胆经环跳穴附近,故取环跳穴,以快针治疗,强刺激,不留针。

(完整版)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完整版)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

(完整版)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完整版)
引言
本文档旨在讨论皮肤科疑难病例,并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我们将针对多个病例进行讨论,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疑难情况。

病例一:XX病
病例描述:
- 病人:男性,35岁
- 主诉:长期面部瘙痒,伴有红斑和脱屑
- 病情发展:症状开始于半年前,一直持续加重
- 检查结果:皮肤干燥,有明显的红斑和脱屑现象
讨论:
- 根据症状描述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XX病
- 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例如血液和皮肤组织样本检验
- 考虑使用抗炎和保湿治疗
- 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病例二:YY病
病例描述:
- 病人:女性,45岁
- 主诉:身体多处出现瘙痒的红色斑块
- 病情发展:症状出现约一个月,逐渐加重
- 检查结果:皮肤上可见多个红色斑块,有些出现脱屑
讨论:
-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初步怀疑为YY病
- 建议进一步检查,例如过敏原测试和皮肤刮擦试验
- 考虑对症治疗,例如抗过敏药物和外用抗炎药膏
- 建议避免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的过敏原接触
结论
以上是两个皮肤科疑难病例的讨论。

请记住,这些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最终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如有需要,请咨询皮肤科专家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建议。

---
(完整版)皮肤科疑难病例讨论(完整版)。

针灸治疗西医难治性皮肤病患者有效性临床观察报告

针灸治疗西医难治性皮肤病患者有效性临床观察报告

针灸治疗西医难治性皮肤病患者有效性临床观察报告引言:皮肤病是一种常见而且广泛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虽然西医药物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有一些难治性皮肤病患者存在疗效不佳或副作用较大的问题。

近年来,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评估针灸治疗西医难治性皮肤病患者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观察性临床研究的方法,共纳入100名西医难治性皮肤病患者,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观察组:针灸治疗组。

采用针刺中医经络和穴位的方法,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经络和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治疗期间,每次针灸持续30分钟,每周3次,共治疗4个月。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组。

采用常规的西医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膏、口服药物和激光治疗等。

治疗期间,按照常规规定的用药剂量和频率进行治疗。

治疗时间与观察组相同。

二、观察结果(一)治疗有效性评估根据临床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0%。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生活质量评估通过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不良反应观察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出现了轻微的皮肤刺激和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三、讨论本研究观察到针灸治疗在西医难治性皮肤病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可能与针灸疗法的整体调节作用有关。

中医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恢复免疫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针灸疗法还可以促进皮肤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另一方面,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相比于常规西医治疗,具有副作用较小的优势。

皮肤科疾病的病例分析

皮肤科疾病的病例分析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根据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以便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复发风险
皮肤科疾病复发的风险因素
预防复发的方法和措施
复发后的治疗方案和效果
复发风险与患者生活习惯、心 理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注意事项
添加 标题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了解病情变化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 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需要关注患者的年龄、 性别、职业等因素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 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需要关注患者的家族 史、过敏史等因素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 状态、情绪变化等因素
皮肤科疾病的诊断需要关注患者的皮肤 状况、皮肤病变等因素
对患者及家属的指导建议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饮食均衡、规律作息

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以 免破坏皮肤屏障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 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疾病
遵循医嘱,按时用药, 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 态,避免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影响
皮肤健康
THANK YOU
汇报人:XX
病理改变
皮肤病灶: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结节、溃疡等 皮肤组织病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病理改变 免疫病理:免疫细胞浸润、免疫复合物沉积等 微生物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情况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影响
03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添加 标题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等
05
康复指导:提供康复指导和健康 教育,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预防 复发。

皮肤科病例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方案制定

皮肤科病例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方案制定

皮肤科病例的临床分析与治疗方案制定导言:皮肤科疾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组织中的各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准确的病理诊断和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病例,总结皮肤科病例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方案制定的方法和思路。

第一部分:病例临床分析病例背景:患者,女性,25岁,主诉全身出现红疹、瘙痒已两周。

临床观察:患者皮肤全身散在性红色疹子,大小不一,以躯干和四肢为主,伴有瘙痒感。

其他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

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观察结果,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初步判断为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接触过敏原、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

该患者红疹散在全身,伴有瘙痒感,但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排除了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部分:治疗方案制定治疗目标:1. 缓解瘙痒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 减少红疹的数量和面积,促进病损愈合;3. 预防复发,避免并发症。

治疗方案:1. 原因排除:进一步询问患者关于近期接触过敏原或食物的情况,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源。

2. 外用药物治疗:a. 糖皮质激素外用:选择适当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外用药物,如0.1%的氢化可的松乳膏,涂抹于红疹区域,每日2次,连续使用一周后逐渐减少使用频率。

b. 抗组胺药物外用:加用抗组胺药物,如10mg/5ml的西替利嗪口服液,取适量涂抹于患处,每日2次,以减轻瘙痒感。

3. 内服药物治疗:a. 抗组胺药物内服: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以减轻全身瘙痒感。

b. 对症治疗:如果患者伴有炎症、渗液或感染症状,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如对红疹有抗炎、抗感染作用的2%红霉素软膏。

4. 定期复诊:患者在治疗期间,每2周复诊一次,观察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第三部分:病例预后和随访病例预后: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皮肤科病例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思路

皮肤科病例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思路

皮肤科病例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在皮肤科临床实践中,病例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病例的全面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皮肤科病例分析的步骤和思路,以及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病例分析的第一步,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和职业等;疾病的发病时间和诱因;症状的描述,如皮疹的形态、分布和瘙痒程度等;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和过敏史等。

通过充分了解病史,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可能的诊断方向。

二、皮肤病的体格检查根据病史采集的结果,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皮肤病的体格检查。

检查时应全面观察皮肤病变的形态、分布和程度,并注意患者的全身状况。

同时,需配合实验室检查,如皮肤刮片、组织活检和血液检查等,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三、病例分析与诊断在收集完病史和完成体格检查后,医生需要对病例进行分析,并确定最可能的诊断。

这通常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根据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来考虑各种可能性,并逐步排除不符合的诊断。

皮肤科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检查皮肤病变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病史特点等。

四、治疗方案设计在确定诊断后,医生需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疾病类型、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患者的年龄和全身状况、患者的个体差异等。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和手术治疗等。

此外,还需提醒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五、随访与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与复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醒患者遵循医嘱,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度使用外用药物。

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银屑病病史:多发生于30-50岁,常伴有家族史。

体格检查:多为对称性银鳞状斑块,好发于头皮、膝关节和肘部等。

诊断: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皮肤活检结果。

治疗:外用类固醇药物、光疗、口服免疫抑制剂等。

中医皮肤科完全病历解析

中医皮肤科完全病历解析

中医皮肤科完全病历解析一、病历基本信息1. 患者姓名:张三2. 性别:男3. 年龄:30岁4. 就诊时间:2021年10月15日5. 就诊科室:中医皮肤科6. 主治医师:李医生二、病史摘要患者自诉近期皮肤出现红斑、瘙痒症状,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肤瘙痒症”,予药物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现就诊于我科,要求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症状与体征1. 症状:- 皮肤红斑- 剧烈瘙痒- 皮肤干燥2. 体征:- 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红斑- 皮肤粗糙,有抓痕- 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弦数四、辅助检查1. 皮肤镜检查:- 角质层增厚- 颗粒层减少- 真皮层血管扩张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肝功能:正常- 肾功能:正常五、中医诊断1. 疾病诊断:皮肤瘙痒症2. 证型诊断:湿热内蕴证六、治疗方案1. 内治法:- 清热利湿,凉血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2. 外治法:- 清热解毒,润肤止痒- 药膏:黄连膏3. 针灸治疗:- 选用穴位: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方法:平补平泻4.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过度抓挠七、病情随访与评估1. 患者治疗期间每周复诊一次,评估症状改善情况。

2. 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访一次,持续观察病情变化。

八、注意事项1. 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加重病情的因素。

3. 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树立治愈信心。

九、病历总结本病例为一名30岁男性患者,诊断为皮肤瘙痒症,证型为湿热内蕴证。

通过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综合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缓解。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皮肤性病学病案分析

皮肤性病学病案分析

皮肤性病学病案分析患者是一位25岁的男性,他来到皮肤科门诊,主诉全身出现了紫红色的皮疹,伴有轻微瘙痒,疹子出现在双手、双脚和腕关节处。

患者表示这些疹子出现了两个星期左右,起初只有几个,现在逐渐增多。

在询问病史时,患者否认有其他疾病史,没有过敏史,也没有进行过近期的药物治疗。

患者表示自己并没有接触到过什么新的化工物质或者草木等。

进行体格检查时,可以观察到患者的皮肤上有大约10个直径约为1-2厘米的紫红色丘疹,局部有轻微糜烂,但没有溃疡或脓液排出。

病变区域的皮肤有轻度水肿,但没有红肿,也没有渗液。

鉴于上述症状和体征,我们首先考虑排除过敏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

然而,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这两种疾病的可能性较小。

我们进一步问询患者是否存在性行为变更或是否有近期的多个性伴侣。

患者承认最近一次性行为变更约两个月前,但否认有任何其他表现为性传播疾病的症状。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将性传播感染作为一个可能的诊断,特别是梅毒(syphilis)或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还需要排除其他一些罕见但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暗性梅毒(secondary syphilis)或成人斯腓尔伯格病(adult Still's disease)。

为了确诊,我们决定做以下检查: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血清学检测(如TPPA或VDRL),进行HIV抗体检测,以及进行其它性病的相应检查。

我们还将进行局部皮肤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紫红色丘疹的病理学特征。

在进行上述检查后,如果患者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测试阳性,TPPA或VDRL结果也阳性,并且没有其他性病的阳性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诊断为梅毒的暗性梅毒。

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进一步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关节痛、乏力等。

然而,如果所有检查结果都是阴性,那么我们将优先考虑其他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或斯腓尔伯格病的可能性,然后根据临床判断决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观察。

中医皮肤科病历全解

中医皮肤科病历全解

中医皮肤科病历全解
病历概述
本病历记录了患者就诊于中医皮肤科的详细情况,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内容。

主诉
患者主诉皮肤出现红疹、瘙痒、发热等症状。

现病史
患者在1周前开始感觉皮肤瘙痒,随后出现红疹,伴有发热。

红疹逐渐扩散,并出现水疱。

既往史
患者无相关皮肤疾病史,但曾患有过敏性鼻炎。

个人史
患者无特殊个人史。

家族史
患者无家族中有类似皮肤疾病的病例。

体格检查
患者体温正常,皮肤出现红疹,呈散在分布,有些疱疹已破溃,瘙痒明显。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略高。

2. 皮肤刮片检查:未见真菌、细菌感染。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
断为急性湿疹。

治疗方案
1. 中药外用:使用中药制剂进行局部擦拭,以缓解瘙痒和红疹。

2. 中药内服:口服中药调理身体,改善体质,减轻湿疹症状。

3. 忌口: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4. 忌烟酒:停止吸烟和饮酒,以促进病情恢复。

以上治疗方案仅供参考,具体用药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

---
该文档提供了一份中医皮肤科病历全解,记录了患者的主诉、
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
治疗方案等内容。

根据病历内容,初步诊断为急性湿疹,并提供了
中药外用、中药内服、忌口和忌烟酒等治疗方案。

具体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针灸治疗皮肤病,医案简选

针灸治疗皮肤病,医案简选

针灸治疗皮肤病,医案简选一、玫瑰糠疹医案取穴:天枢、关元、中脘、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治疗前的照片治疗六次而痊愈。

二、脱发医案取穴:患处平刺、双内关、双阴陵泉、双太溪、脱发处梅花针扣刺治疗前治疗照片治疗后照片三、围刺治疗带状疱疹案例一治疗前治疗后。

案例二治疗前治疗后案例三治疗前治疗三次后关于带状疱疹得治疗,中医和西医都可以治疗。

从目前来看,多数患者首先就诊于西医的皮肤科,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甲钴胺、维生素)等,治疗周期一般在1到2周,以疱疹消失为治愈标准。

很多患者经治疗后疱疹消除,但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神经痛,影响生活质量,迁延数日,甚至伴随终生,非常痛苦!而张老师通过精确的辨证论治,巧妙的运用中医针灸、拔罐、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收到显著的疗效,跟随张老师三年发现,患者在治疗后轻者一到两次、重者三到五次即可痊愈,而且这三年未曾发现一例复发和遗留后遗症的,非常之神奇!而且患者的诊疗费用在200到500左右,比西医费用减少数倍,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这也是针灸在本病治疗中的优势所在!同时我们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本病的最佳治疗时期以发病一到两天为最佳,也就是说带状疱疹针灸介入时期越早,疗效越好。

如遇不明原因神经性疼痛,痛处固定,而现代医学未能检测出原因的,警惕疱疹出现的可能,同时也可参照带状疱疹得治法给予痛点扣刺放血治疗!就在前几天有位患者,颈椎病,ct显示颈椎间盘突出、增生,症状是颈部、肩部疼痛、右侧胸部神经性疼痛,痛处固定。

针灸两次后颈肩部诸症减轻,唯有胸部疼痛仍在,给与胸片检查,均未见异常,次日出现疱疹,如逗大,疱疹开始外发,我们治疗肩痛的同时给与针灸、放血拔罐一到两次后,疱疹开始结痂消失,疼痛消失,等于把疱疹消失在萌芽状态!所以,关于本病针灸介入时期越早越好!声明:本文所有医案均是張争昌教授临床医案,由我负责临床收集、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出处,尊重原创、和作者。

针灸疗效分析病例

针灸疗效分析病例

针灸疗效分析病例一、病例背景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针灸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实践的广泛开展,其疗效逐渐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本报告通过分析我科室收治的针灸病例,对针灸治疗各类疾病的疗效进行评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病例资料1. 病例来源:本报告所涉及的病例均来源于我科室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针灸患者。

2. 病例选择:纳入标准为(1)年龄在18-65岁之间;(2)符合所研究疾病的诊断标准;(3)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为(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3)不能配合完成治疗的患者。

3. 病例分组:根据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内科疾病组、外科疾病组、妇产科疾病组、儿科疾病组和其他疾病组。

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法。

治疗过程中,遵循“辨证施治”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治疗周期为4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

5. 疗效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基本不变;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生活质量下降。

三、疗效分析1. 内科疾病组:共纳入病例100例,治愈40例,显效3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90.0%。

2. 外科疾病组:共纳入病例50例,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5.0%。

3. 妇产科疾病组:共纳入病例30例,治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0.0%。

4. 儿科疾病组:共纳入病例20例,治愈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80.0%。

5. 其他疾病组:共纳入病例10例,治愈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3例。

针灸结合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针灸结合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针灸结合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近年来,皮肤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学针灸和中药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皮肤疾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与讨论。

一、皮肤疾病的分类及其特点皮肤疾病是一类以皮肤为主要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多样的疾病,主要包括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瘢痕疙瘩等,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品质和心理状态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且治疗难度相对较高。

二、针灸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针灸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流通,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气血的作用。

在治疗湿疹、荨麻疹等疾病时,针灸可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改善免疫功能,产生显著的疗效。

三、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中药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丰富的药物资源使其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祛风湿等疗效,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疾病,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免疫功能,从而抑制银屑病的发展。

四、针灸结合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调节经络功能,为中药成分的渗透和吸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药作为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变处,起到消炎、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因此,针灸结合中药不仅综合了二者的疗效,还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这种综合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治愈率。

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仍然相对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临床实验和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和机制,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 张伟, 王丽.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 2020, 40(09): 995-999.[2] 杜灿灿, 李柯虎, 吕薇,等. 针灸结合中药对湿性湿疹患儿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21, 32(05): 699-702.[3] 刘婷婷, 高明秀.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 37(17): 104-108.。

见习报告皮肤科病例分析与常用治疗方法

见习报告皮肤科病例分析与常用治疗方法

见习报告皮肤科病例分析与常用治疗方法见习报告:皮肤科病例分析与常用治疗方法概述:本篇见习报告旨在对皮肤科病例进行分析,并介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皮肤病例和相应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皮肤科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一、病例分析1. 病例一:湿疹该病例是一名25岁女性患者,主诉手臂和腿部出现红肿、瘙痒的皮疹。

经过检查和详细询问,初步判断为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

其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红肿、瘙痒等。

治疗方法:-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湿热和摩擦刺激。

- 使用外部抗病原体药物,如外用激素类药物,以减少炎症和瘙痒。

- 缓解瘙痒:应用冷敷物或使用抗组胺药物。

- 平衡湿润度:在浸泡或洗浴后应涂抹保湿剂。

- 避免与过敏原接触。

2. 病例二:痤疮该病例是一名17岁男性患者,就诊时主诉面部多发丘疹和粉刺,初步诊断为痤疮。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经常在青春期和青少年阶段发生。

主要表现为毛囊周围的丘疹、粉刺和囊肿。

治疗方法:- 彻底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清洁面部,避免过度刺激。

- 使用外用药物:如过氧化苯甲酰、水杨酸和川穹皮酮等,以帮助清除细菌和降低炎症。

- 内服药物:对于病情较重的痤疮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口服抗生素或维生素A酸类药物。

- 处理炎症囊肿:对于炎症囊肿,可以进行局部排脓处理。

二、常用治疗方法1. 外用药物- 外用激素类药物:适用于湿疹等炎症性皮肤病。

- 抗生素类药物:用于治疗痤疮等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

- 维生素A酸类药物:用于治疗痤疮和其他与皮脂腺相关的疾病。

2. 内服药物- 抗生素类药物:口服抗生素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

- 免疫抑制剂:适用于严重的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等。

3. 物理治疗方法- 冷敷:用于缓解皮疹瘙痒和炎症。

- 光疗:如紫外线治疗,适用于治疗银屑病等。

三、结语通过对皮肤科病例的分析与常用治疗方法的介绍,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各种皮肤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案例一芦某,女,70岁。

就诊日期:1998年9月9日。

主诉:右耳后、颌下皮肤疱疹5天。

现病史: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耳后皮肤发红,渐起疱疹,未予治疗,症状逐渐加重,皮损扩至颌下、颈部,见簇状红色水疱,刺痛,曾用消炎药,无效。

患者平日性情急躁。

伴随症状:心烦,口干口苦,乏力,倦怠,纳差,眠差,大便略干,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左脉弦滑,右脉沉滑。

辨证要点:患者素急躁,肝郁化火,而平素脾虚,水湿不化,痰湿内蕴,肝胆湿热,循经上扰而发疱疹疼痛。

中医诊断:蛇串疮(肝火上炎)。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清热泻火,疏通经络。

针灸处方:百会、大椎、支沟、曲池、阳陵泉、血海、委中、太冲、右侧大迎、合谷、颊车、率谷、听宫、头窍阴、外关、完骨,大椎放血、拔罐,局部火针放血、拔罐。

治疗经过:治疗3次后,皮肤疱疹已愈,留有2cmX3cm的结痂,经治疗12次后痊愈。

患者经针灸治疗,睡眠、饮食状况明显改善。

分析:本病治疗多以局部取穴为主,在疱疹的头尾及四周围剌或施以火针,可达到疏通病变周围经络气血的目的,放血、拔罐达到清泄局部热邪的目的。

远道取大椎,清泄阳热之邪。

支沟、阳陵泉为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的臉穴,取之以清泄少阳,疏通经络,调理少阳经经气。

太冲为肝经原穴,具有清肝热,养肝血的作用,与阳陵泉同用可清泄肝胆热邪。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臉穴,《经穴释义汇解》释穴名之义:“穴为脾血归聚之海,具有祛瘀血,生新血之功能,属女子生血之海,故名血海。

”其与委中、曲池相配,有清血中之热的作用。

诸穴共用,起到清热澤火、疏通经络的作用。

案二钱某,女,70岁。

就诊日期:2000年3月6日。

主诉:右腰部皮肤疱疹6天。

现病史:患者6天前无诱因出现腰部红色疹伴疼痛,伴有心烦,大便干,全舌红,苔黄,脉沉弦。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病史。

中医诊断:蛇串疮(热毒内蕴)。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祛邪止痛。

针灸处方:阿是穴毫针,拔罐。

双侧夹脊穴毫针,拔罐。

2000年3月8日复诊:皮肤疱疹疼痛减轻,又有新发疱疹。

针灸处方:阿是穴毫针,拔罐。

双侧夹脊穴毫针,拔罐。

中药处方:自拟方加减。

延胡索6g,丹皮10g,白族藜10g,黄苓10g,焦梔子10g,枳实10g,川苒15g,赤芍10g,川楝子10g,柴胡10g,郁金10g,红花3g,甘草10g,全瓜gl2go水煎服,7剂。

2000年3月15日:共针灸、拔罐5次,第3次即全部结痂,皮肤疱疹干瘪。

针灸处方:同前。

中药处方:自拟方加减。

白茅根15g,延胡索6g,丹皮10g,白羡藜10g,黄苓10g,焦梔子10g,枳实10g,川芝15g,赤芍10g,川楝子10g,柴胡10g,郁金10g,红花3g,甘草10g,全瓜gl2go水煎服,5剂。

案三甚某,男,52岁。

就诊日期:2009年10月12日。

主诉:皮肤出现疱疹10余天。

现病史:患者10余天前皮肤突发疱疹,位于右胸胁部及左大腿内侧,疱疹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

现疱疹基本已愈,遗留神经痛。

右胸胁部、左大腿内侧疱疹处疼痛,时有抽痛、灼烧感,夜间加重,腹部不适,时有腹痛,大便稀澹不成形,晨起腹澤,气味腥臭,平素畏寒,纳少,眠差,多梦。

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腻,脉滑。

既往史:溃疡性结肠炎病史。

辨证要点:患者操劳日久,忧思伤脾,则见脱腹不适,纳少便澹,日久则湿热内生,兼见大便气味腥臭。

忧思日久,肝气郁滞,久而化火,木克脾土,则在加重脾虚泄澤的同时,湿热邪气循肝经走行,发于肌表,而见带状疱疹。

证属肝脾不和,湿热夹瘀。

治以调理肝脾,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中医诊断:蛇串疮(肝脾不和,湿热夹瘀)。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调理脾胃,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针灸处方:合谷、曲池、皮损局部阿是穴、中腕、天枢、关元、足三里,采用平补平澤针法,留针30分钟,针后于脐周神灯照射。

起针后用火针针刺病变局部,拔罐放血,留罐5分钟。

中药处方:自拟方。

苦参10g,生地10g,防风10g,荆芥10g,知母10g,桔梗10g,板蓝根15g,金银花10g,延胡索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苍术10g,白鲜皮10g,甘草10g。

治疗经过:治疗3次后,后遗痛减轻,经治疗10次后痊愈,患者经针灸治疗,大便、饮食状况明显改善。

丹毒案一魏某,男,50岁。

就诊日期:2006年5月31日。

主诉:大腿内侧肿胀3个月,麻木3个月。

现病史:患者诉10余年前腹股沟处有一4cmx4cm大小的肿块,质硬,无疼痛,曾经手术治疗。

现左侧腹股沟肿胀、麻木,四肢散发红疹,瘙痒,曾在空军总医院诊断为“下肢淋巴管炎”,现服雷尼他定等药。

饮食正常,睡眠正常,大便正常,小便正常。

全舌淡红,苔白、质薄,脉滑。

中医诊断:丹毒(湿热下注)。

西医诊断:下肢淋巴管炎、股内侧局部术后肉芽肿。

治法: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针灸处方:阿是穴火针刺,左侧殷D芒针刺,左侧秩边芒针刺。

2006年6月9日复诊:下肢肿胀明显好转,红疹明显好转,皮肤瘙痒好转,饮食正常,睡眠正常,大便正常,小便正常。

全舌淡红,苔白、质薄,脉滑。

针灸处方:阿是穴火针,双侧次醪毫针,大椎毫针,双侧飞扬毫针,双侧三阴交毫针,双侧太溪毫针,双侧委阳毫针,双侧委中毫针,双侧悬钟毫针,双侧阳陵泉毫针,双侧腰阳关毫针,双侧殷内毫针,双侧阴陵泉毫针。

分析:双腿局部火针刺,令其出血,达到祛瘀生新目的。

案二洪某,女,48岁。

就诊日期:2009年2月6日。

主诉:左踝内侧红肿疼痛3月余。

现病史:患者2008年11月外伤后开始左踝内侧红肿疼痛。

同年12月至北医三院就诊,被诊断为“丹毒”。

予通塞脉片、除湿丸、清热解毒软胶囊口服(具体用法用量不详),复方黄连膏外用,经治疗1个月后无明显效果。

现左踝内侧红肿、疼痛,纳谷不馨,眠差,心烦易怒,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黄赤。

查患处皮肤可见较大片暗红色斑疹,上有白色脱屑,略高出皮肤,肿胀,局部色素沉着,有压痛感。

舌质暗红,舌苔薄白、稍干,脉象滑数。

辨证要点: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患者平素血分有热,不慎在肌肤破损处感受湿热火毒之邪,郁阻肌肤,阻滞经脉,不通则痛,则见左踝内侧红肿、疼痛。

邪阻经脉,气血不通,日久成瘀成痰,可见肿胀,皮肤可见较大片暗红色斑疹,局部色素沉着。

心烦、眠差、便干、溺赤及舌脉特征均显示为热毒蕴结于内之象。

证属热毒蕴结,痰湿内阻。

治宜凉血解毒,化痰通络。

中医诊断:丹毒(毒热蕴结,痰湿内阻)。

西医诊断:丹毒。

治法:凉血解毒,化痰通络。

针灸处方:血海、阳陵泉、地机(拔罐放血)、足三里、丰隆、绝骨,毫针直刺,采用平补平停手法,留针30分钟。

中药处方:生地10g,苦参10g,丹参10g,当fllOg,苍术10g,牛膝10g,知母6g,生石膏3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板蓝根15g,紫花地丁10g,金银花10g,火麻仁10g,生甘草10g。

2009年2月10日复诊:左踝内侧肿痛有缓解,口唇干燥,渴欲饮水,眠差,多梦,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正常。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滑数。

针灸处方:血海、阴陵泉、丰隆、绝骨、地机(刺络拔罐放血)、三阴交(双侧)、曲池、肓俞、颊车,毫针直剌,采用平补平停手法,留针30分钟。

中药处方:生地10g,苦参10g,防风10g,当fllOg,苍术10g,牛膝10g,知母6g,生石膏3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板蓝根15g,紫花地丁10g,金银花10g,火麻仁10g,生甘草10g。

治疗经过:治疗3次后,疼痛减轻,治疗8次后痊愈。

分析:在针灸治疗上,以太阴经、阳明经及少阴经经穴为主,以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地机养血凉血,活血通络,通调脾胃。

丰隆、绝骨、曲池三穴清热泻火,化痰通络。

肓俞、颊车滋肾水,化津液,以解口干。

其中,地机穴刺络拔罐放血,以解血中热毒,消肿止痛。

黄癣案一李某,男,18岁。

就诊日期:1963年3月。

主诉:头部皮癣12年。

【典型病例】现病史:自6岁起患黄癣,刻下几乎全秃,满头仅有几根短毛发,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要点:胃经积热,热盛发焦而头发脱落,形成秃疮。

中医诊断:肥疮(风热袭表)。

西医诊断:黄癣。

治法:疏风活络,清胃泄热。

针灸处方:百会、印堂、太阳、四神聪、耳尖点刺放血。

风池、风府、头维、率谷透角孙、列缺,毫针刺。

治疗经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5个疗程治愈。

分析:本病治疗多以局部取穴为主,采用放血疗法可以疏通经络气血,清泄局部热邪。

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又名“三阳五会”。

点刺出血可以清泄阳邪、疏风泄热,再配以太阳、四神聪放血,一方面清泄血热之毒,另一方面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风池、风府为祛风之要穴,风池、风府和头维又分别为督脉、少阳、阳明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主一身之表,针刺上述穴位可以疏通诸阳脉之经气、祛风散邪、清热和血。

率谷透角孙出针后不按针孔,率谷属足少阳经,角孙属手少阳经,少阳为枢,这样可以调和气血,给邪以出路。

列缺宣发肺气,通调水道,清热除湿。

诸穴共用,起到疏风活络,清胃泄热的作用。

案二杨某,男,18岁。

就诊日期:1988年4月12日。

主诉:头部皮癣数年。

中医诊断:肥疮(血热毒盛)。

西医诊断:黄癣。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散邪。

针灸处方:双侧耳背静脉各三条,配穴为承浆、耳尖、中冲、商阳、少泽、少商、至阴,点刺放血,承浆留针15分钟。

治疗经过:1次治愈(结痂全部脱落,随访半年无复发)。

01:57|Lb49/272分析:用三棱针点刺双侧耳背静脉、耳尖放血可以凉血泄热,清泄毒邪。

至阴为足太阳井穴,少泽为手太阳井穴,因为其病位在太阳,故取太阳经井穴,以散太阳经之热邪。

商阳为手阳明经井穴,阳明多气多血,针刺该穴有良好的清热功效。

少商为肺经井穴,肺主皮毛,因病变在皮肤,故取该穴以清泄表邪。

中冲为心包经井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承浆为任脉与足阳明的交会穴,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作用。

诸穴合用,远近配合,共同起到了泄热解毒、疏风散邪的作用,标本共治,以治愈疾病。

案三苗某,男,45岁。

就诊日期:1998年7月18日。

主诉:头部左侧有3cm2头发脱落斑块。

现病史:患者头发脱落处边缘清楚,脱落处仅有极少微细毛发。

中医诊断:白秃疮(血虚风燥)。

西医诊断:头癣。

治法:祛风散邪。

针灸处方:皮损局部以梅花针叩刺出血,并用生姜擦涂患处。

治疗经过:治疗10次后,局部长出发黑的细嫩毛发。

休息7天后,又治疗6次,患者毛发恢复正常,痊愈。

分析:此病例属于气血虚弱,失于荣养,外感风邪,血虚风盛,形成头癣。

治宜祛风养血。

梅花针叩刺出血,有祛瘀生新的作用,局部取穴能激发的经气,通经活络,滋阴养血。

生姜片擦头癣局部,有祛风散邪、温通经络的作用。

两法合用,效果显著。

案四马某,男,4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