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寻常型天疱疮病例分析)

合集下载

天疱疮128例临床分析

天疱疮128例临床分析

天疱疮128例临床分析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和黏膜的大水疱和溃疡。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128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

一、病例分析1. 患者特征这128例天疱疮患者中,男性占54.7%,女性占45.3%。

年龄分布在13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4岁。

其中,34例为糖皮质激素相关性天疱疮,94例为非糖皮质激素相关性天疱疮。

2. 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最初出现口腔病变,表现为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

随后,皮肤病变逐渐出现,病情逐渐加重。

皮肤病变常见于躯干、四肢和头皮,表现为水疱、糜烂和溃疡。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

二、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天疱疮的临床表现一般可以给出初步的诊断。

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和口腔黏膜疱疹,并进行综合评估。

然而,临床检查并不足以确诊天疱疮,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

2.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皮肤组织活检和免疫荧光染色。

皮肤组织活检可以展示表皮上皮细胞间的病理变化,如瘘腔形成和松解。

免疫荧光染色可以显示抗天疱疮抗体的沉积,进一步确诊天疱疮。

三、治疗方法1. 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是天疱疮的首选治疗药物。

通常,患者会口服大剂量的泼尼松治疗,并逐渐减量。

此外,局部涂抹皮质激素药膏可以帮助控制皮肤病变。

2. 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果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少天疱疮的病情。

3. 其他治疗方法对于一些难治性的天疱疮病例,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可以尝试光疗、静脉免疫球蛋白和局部脉冲激光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四、预后分析天疱疮的预后通常与治疗的早期干预有关。

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的进展非常重要。

在我们的研究中,经过治疗,患者的皮肤和口腔病变大部分都有所缓解,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2023年度)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3年**月**日三例外伤诱发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病例分析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bu1.1.ousdiseases,A1.BD)是一组由针对皮肤和黏膜桥粒/半桥粒结构的自身抗体所介导的水疱、大疱性疾病,其中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BP)最为常见。

AIBD是典型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针对皮肤自身抗原的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组织损害,确切病因不明。

药物。

1、应激性生活事件、外伤呻等皆可能是A1.BD的诱发因素,其中,药物诱发相对多见,而外伤诱发少见。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集3例由外伤诱发的A1.BD患者,现总结其1临床特点与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

临床资料例1女,62岁。

因面部红斑2个月,全身红斑、水疱半月于2016年1月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患者2015年10月底面部被高温油烫伤后出现面部红肿,当地医院拟诊烧伤,予以“消炎药”治疗(具体不详),面部红肿消退。

12月初面部局部出现红斑、水疱,逐渐蔓延至双侧手臂,伴瘙痒。

12月中旬起,红斑、水疱泛发躯干、四肢,伴双手肿胀,外院皮肤病理(右面部):大疱性类天疱疮。

予以口服泼尼松30mg/d治疗,皮疹较前好转,但患者自行停药,皮疹复发,遂至我院,门诊以大疱性类天疱疮收治人院。

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皮肤可见大量暗红色紧张性水疱,大小不一,疱壁较厚,尼氏征阴性,双手臂伸侧部分水疱破溃,糜烂结痂,有散在色素沉着(图 1.A)o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9.OX109/1.,中性粒细胞比例0.604,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188,血红蛋白108g∕1.;尿、粪常规正常;C反应蛋白7.6mg/1.,红细胞沉降率12ram/1h;肝功能检查示白蛋白28g∕1.,余正常;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免疫球蛋白IgE1380IU/m1.;免疫指标BP180抗体109U/m1.,BP230抗体阴性;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2.30mg∕1.,余未见异常。

外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三篇

外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三篇

外科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2年**月**日甲状舌管乳头状癌病例分析甲状舌管囊肿发病率约为7%,其形成过程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远端发育形成的甲状腺甲状舌管未完全退化消失,形成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囊肿发生癌变的病例非常罕见,约占1%。

自1911年Bretano等报道第1例甲状舌管囊肿癌变病例以来,目前国内外共报道约300余例;其中国内仅见10余例,以个案报道为主。

甲状舌管癌约80%的组织学类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其预后多良好,但其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术前不易诊断,对于它的起源、诊断与治疗仍存在广泛的争议。

本文报道了本院收治的1例甲状舌管囊肿伴甲状腺乳头状癌,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

1病例报告1.1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

主述“发现颈前区无痛性肿块20余天”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3周无意中发现颈前区肿物,无不适。

查体:颈前正中舌甲膜水平处略膨隆,表面皮肤无红肿,触诊舌骨偏下方可及一大小约4 cm×2 cm×3 cm肿物,质地中等偏硬,无触压痛,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吞咽及伸舌活动时可以随舌骨上下活动,左右向动度差。

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及结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颈部彩超检查提示:颌下区囊实性包块,两侧甲状腺和颈部未见明显占位。

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提示:颈部颌下可见多发囊实性信号肿块影,实性病灶为等T1短T2信号,边缘较模糊,似包绕舌骨;增强扫描实性病灶边缘可见强化,囊性病灶内可见分隔,病灶未见相连,囊性病灶分隔可见强化,其内可见结节性强化。

甲状腺位置及形态正常,提示甲状舌管囊肿可能(图1)。

其他常规体检、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由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均提示为甲状舌管囊肿,术前未做细针穿刺活检,但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舌管囊肿伴甲状腺乳头状癌。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带状疱疹左腰部皮肤起疱疹、辣痛)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带状疱疹左腰部皮肤起疱疹、辣痛)

皮肤科医师晋升副高(正高)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2023年度)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3年**月**日带状疱疹左腰部皮肤起疱疹、辣痛10天诊治病例分析【一般资料】女性,59岁,退休【主诉】左腰部皮肤起疱疹、辣痛10天,于2018年8月23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诉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左腰部皮肤辣痛明显,无肢体放射痛,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紧,无腹痛腹胀等,当时未留意皮肤外观情况,故未予处理。

6天前发现左侧腹股沟部皮肤起疱疹,呈散在红色斑疹及水疱,辣痛明显,无肢体放射痛,即到当地私人门诊就诊,予静滴利巴韦林、克林霉素、双黄连、丹参注射液及外用阿昔洛韦软膏5天,上症未见好转,具体不详。

为求系统诊治,遂于今日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医师查看病人后拟以“带状疱疹”收入住院。

入院症见:左腰部、左腹股沟部皮肤起疱疹,呈带状的红色斑疹及水疱,辣痛明显,无肢体放射痛,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紧,无腹痛腹胀等,纳寐欠佳,二便尚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史。

否认重大外伤、中毒、手术及输血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并生长于原籍,未到疫水疫病区,无有毒物质、放射物质接触史,居住环境可,无潮湿之弊,无特殊不良嗜好。

月经及婚育史:平素月经规律,初潮13岁,经期3-5天,周期30天,无血块、痛经。

50岁绝经。

适龄结婚,育有1子,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传染病、遗传病病史。

【查体】T:37.4℃,P:78次/分,R:20次/分,BP:126/78/mmhgo中医望、闻、切诊:神清,精神尚可,体型适中,对答切题,查体合作,步行入院,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一般情况:神清,精神尚可,体型适中,对答切题,查体合作。

皮肤粘膜:详见专科情况。

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2篇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病例分析专题报告汇编2篇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2年**月**日皮肤毛发移行疹病例分析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发现左腰部皮下毛发1个月。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腰部局部皮下毛发,无明显不适,发病部位无明确外伤史,未治疗。

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皮肤科情况:左腰部皮下约6cm长黑色毛发,毛发一端周围皮肤微红,无明显破损(图1)。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皮肤毛发移行疹。

消毒皮肤并局麻后用手术刀在毛发上方皮肤划一小口,轻轻拉出毛发(图2)。

患者局部皮肤恢复好,无复发。

2讨论自1957年Yaffee首先报道1例毛发在皮肤中移行病例并命名为“植入性毛发”起,全球已报道数十例毛发植入皮肤病例[1],该病曾被称为挖掘性毛发、匐行毛发、迁徙的毛发、植入的毛发和移行性毛发等。

报道的发病部位有脚踝、足跖、脚趾、乳房、脸颊、脖子、下颌、腹部等,以下腹部和足部常见。

该病不仅见于成人,还见于婴幼儿,以男性患者为主[2]。

虽然病因尚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后天外力引起的,因为在大多数报告的病例中都没有见到移行入皮肤的毛发有毛囊结构。

植入的毛发一般在皮肤浅层。

有学者认为毛发在皮肤中移行是由于肌肉舒张和收缩引起局部皮肤运动导致,剃须或脱毛可能是激发本病的原因之一[3]。

该病需要与皮内幼虫移行相鉴别,皮肤毛发移行只能向一个方向移动,一般是无症状的,而皮肤幼虫迁移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并且瘙痒明显,部分患者因局部炎症或机械刺激有疼痛感[4]。

该病治疗可将皮疹处皮肤浅层切一小口,用镊子将毛发拔出。

参考文献略。

局部任意皮瓣修复头皮缺损病例分析头皮皮损切除后创面修复是皮肤外科的常见问题。

由于皮损部位、周边皮肤伸展性及皮损良恶性的不同,临床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常用修复方法有直接拉拢缝合、游离皮片移植、局部任意、带蒂皮瓣修复及应用皮肤扩张器等。

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天疱疮)

皮肤科病例讨论记录(天疱疮)
记录:杜小菁
2013-3-29
岳海华主治医师:患者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基本明确诊断为天疱疮,病理结果未回,病情基本控制,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优化治疗措施,现进行本病讨论以下几点:
1、天疱疮会有哪些并发症?死亡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2、治疗天疮疮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糖皮质激素用量是否足够?
杜小菁医师:天疱疮的并发症有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水疱及糜烂面不断向周围扩大,大量体液丢失,体质日渐衰弱,发生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也可导致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一些不良反应发生。严重者可因肺部感染、败血症及恶病质而死亡。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
T37.2℃P 112次/分R21次/分BP:150/90mmHg,全身皮肤见专科情况;心、肺、腹(-)。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征存在,病理反射征未引出。
专科情况:全身泛发性水肿性潮红斑、表面覆盖大量黄褐色油腻性片状厚痂,痂皮相互粘连,剥离后见红色糜烂面,有少量渗液,伴恶臭味,其间见少量水疱、大疱、脓疱,疱壁松驰极薄,触之易破裂,尼氏征阳性。以头面部、躯干、双上肢为著。
时 间Βιβλιοθήκη 2013.3.29地 点皮肤科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
岳海华主治医师蒋洪涛医师 徐嫒医师 杜小青住院医师
饶海凤护士长 何长新护师 实习医师1人 实习护士1人
主持人
岳海华
患者姓名
向正能
性别

年龄
72岁
住院号
201301917
床号
6
诊 断
天疱疮
讨论记录:
实习医师汇报病史:向正能,男,72岁,因“红斑、水疱、糜烂伴痒痛2月,加重1月"于2012年3月11日14时49分入院。2年前患者不明诱因全身出现泛发红斑、水疱,以头面部、躯干、双上肢为著,初起疱液清亮,继而变浑浊,局部皮肤红肿,片状糜烂,少量黄色分泌物渗出,伴瘙痒及疼痛不适,就诊于贵阳某医院予以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后,病情好转出院,1月前在家吃鱼腥饮食后,上诉症状再发加重,大片皮肤红斑、糜烂、渗出,感瘙痒及疼痛不适,未诉全身乏力、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院外未做特殊处理,今为了系统诊治特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寻常型天疱疮"收住我科,病来精神、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1年前患者在当地卫生院诊断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170/95mmHg,自行就诊中药予以中草药口服治疗,至今未诉头昏不适。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糖尿病、心脏病"等遗传病史。无外伤史、手术史、输血史;无食药物过敏史;家庭成员均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家族倾向疾病病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科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
专题报告
单位:***
姓名:***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申报专业
技术职务:***
2022年**月**日
寻常型天疱疮病例分析
一、病史描述
患者女,22岁,因双颊黏膜反复起疱8个月,于2010年9月15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中医黏膜科。

8个月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双颊黏膜反复交替起疱,黄豆大小,自行破溃后糜烂、疼痛,当时发热,体温38℃,当地医院静脉注射抗生素后退烧,起疱持续1个月后自行缓解。

4个月前出现舌背裂纹、粗糙感,牙龈及舌背进食时疼痛。

15天前右前臂皮肤见疱样病损,就诊于“山东皮肤病医院”,诊断“天疱疮”,建议皮肤病损活检HE+DIF染色及IIF检查,后因皮肤处疱样病损破溃后自行愈合未行该检查。

当时查血常规、唾液念珠菌培养均未见异常。

口腔检查:牙龈及双颊黏膜广泛水肿发白,可见散在充血糜烂,以下前牙唇侧游离龈及附着龈为主,牙龈似剥脱性龈炎表现(见图1)。

舌体广泛水肿,舌背见数条沟纹,深1~2mm,长短不一,双侧舌缘各见一小糜烂面,舌苔黄厚,舌乳头过长(见图2)。

唇颊粘膜、牙龈及舌部病损边缘扩展(+)(见图3)。

皮肤未见明显病损。

初诊印象为寻常型天疱疮。

9月20日复诊检查发现:左颈部及右小腿内侧皮肤各见一疱样病损,直径约0.2 cm,疱壁薄,泡液清亮。

见图4。

二、实验室检查
颊粘膜、牙龈及舌部脱落细胞分别涂片Giemsa染色:均可见大量天疱疮细胞。

间接免疫荧光IgG阳性,滴度1:
320,C3阳性,均为棘细胞间抗体。

PPD(+),红斑,1.3×1 cm2。

生化Ⅰ、钾钠氯、胸片、便潜血均未见异常。

三、讨论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类严重的、慢性的黏膜-皮肤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可危及生命。

临床上根据皮肤损害特点可以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其中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最为常见,其发生口腔黏膜损害也最为多见,同时也是四型中最重的一型。

该型好发于中老年人。

约70%~80%的患者以口腔为初发损害区,约90%患者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口腔损害,有50%的患者终身仅累及口腔。

PV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临床表现,光学显微镜下表现,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

我国2009年制定的临床路径诊断标准细化为:(1)外观正常的皮肤发生松弛性水疱和大疱,Nikolsky征阳性;(2)常伴发口腔黏膜损害;(3)病理:伴有棘层松解的表皮内水疱;(4)直接免疫荧光:IgG沉积于表皮细胞间;(5)血清间接免疫荧光:天疱疮抗体阳性。

有学者基于尼氏征69%、脱落细胞涂片72%的低敏感性,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80%以上的高敏感性、特异性,认为对于寻常型天疱疮的诊断,除临床表现外,必须符合组织病理或免疫病理(DIF,IIF)中的至少一项才可以
明确诊断,若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均不典型,诊断须同时符合免疫病理中的两项才可以确立。

本研究报道了1例以口腔表现为首要表现的PV病例,其皮肤病损出现于口腔病损之后。

患者为22岁年轻女性,不属于常见的好发人群。

但其临床表现十分典型,病变范围广泛,累及颊、舌、牙龈等多处口腔黏膜以及皮肤,根据评分可认为其属于重度表现。

光镜下观察脱落细胞涂片结果进一步支持PV的临床诊断。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效价远在1:40以上,且集中于棘细胞间。

综上所述,诊断依据明确充足,因此该病例为一典型PV 病例。

PV的治疗以激素治疗为主,因此用药前排查感染,防治激素并发症的检查尤为必要。

本病例为我们展示了PV 的清晰诊断思路及规范化诊断流程,为全科口腔医师在临床上快速准确地诊断该疾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