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1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提出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认识]
“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之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突出特点,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合理的工业布局,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

3.工业化建设
(1)时间:1953~1957年。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途径: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重点精讲]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被喻为“一体两翼”。

[重点精讲]
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我国制造的第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
批喷气式飞机的首批解放牌汽车
思考
上面两幅图反映出当时“一五”计划的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上海工商界申请全
产合作社行业公私合营
思考
上面两图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什么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内容: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1)初期的正确探索
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建设道路上的失误
①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严重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举措: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8 000多公里,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概念辨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深度点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因此,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深化探究]
材料《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

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思考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它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有什么教训?
答案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
(1)原因:1966年“文革”爆发。

(2)表现:国民经济损失惨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起色
(1)原因: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3.复苏: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

4.后果: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归纳总结]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及其启示。

[深化探究]
材料
思考
(1)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2)针对材料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答案 (1)问题: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连年大幅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劫难。

(2)1971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 .推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况: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
”的“一五”计划。

2.下表为“( )
A.B .农业增长相对缓慢,工、农业比例失调
C .浮夸风气严重,产量数据严重失实
D .学习苏联模式,存在与其相似弊端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1958年“大跃进”等运动的开展,使浮夸风气严重,产量数据严重失实,而表格材料的时间是1952年和1957年,故排除C 项。

3.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其中,导致从C 到D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展开B.“大跃进”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原因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从C到D变化的历史阶段是1960~1965年城镇人口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大跃进”的影响。

故选B项。

4.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图一上海资本家图二第一辆国产
接受公私合营解放牌汽车下线
图三超英赶美大炼钢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图一说明的是过渡时期;图二说明的是“一五”计划;图三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

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

5.邓小平曾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

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

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

”邓小平所谓的“唱反调”的含义是()
A.全面整顿触及“四人帮”的经济利益
B.全面整顿与当时政治、思想路线相悖
C.推行拨乱反正,形成了正确组织路线
D.直接挑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张
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实质是纠正“文革”“左”倾错误,这与当时的政治、思想路线相悖,B项符合题意。

A项“触及经济利益”太片面;C项错在“形成了正确组织路线”;D项“直接挑战”没体现。

[基础达标]
1.“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
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 A
解析“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

“这场运动”是指()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本题容易混淆的是B、D两项,从材料信息“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结合的方法”可知这场运动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3.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从“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企业()
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提示,从“股息红利”到“定息”,反映了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4.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B.提高了生产效率
C.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D.破坏了国民经济
答案 D
解析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全民盖土炉”可知这是对“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的描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因此A、B、C 项说法均错误,D项符合题意。

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目的是()
A.纠正“文革”错误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答案 B
解析本题围绕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展开命题,考查学生对八字方针提出目的的理解。

解答这一问题时要抓住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内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党中央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后,才提出来要调整发展速度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
B项。

6.“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但在1971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文革”期间经济破坏严重,期间有周恩来、邓小平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A项出现于60年代初;“文革”(1966~1976年)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排除B、C两项。

7.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的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故应排除A项;“左”倾错误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故应排除B项;1960年由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行,农业产值增加,故应排除C项。

8.中共中央在1962年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B.减轻农民负担
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D.改革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结合“1962年”。

从1960年冬开始,针对农村中的“左”倾错误,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因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补充部分。

[能力提升]
9.下图为1949~196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柱状图,造成1957~1962年期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八大作出了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决议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经济建设遭到极大破坏。

10.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顾准和孙冶方提出“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这反映出()
A.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造不理解
B.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完善
C.经济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理论
D.中国萌发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及其理论的理解能力。

A项和B项错误;C项是在1958年,故排除。

故选D项。

11.以下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
图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图二“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根据以上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从工业结构看,两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2)从地域分布上看,两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又有什么相同点?原因是什么?
(3)上述对工业结构和工业地域分布的分析,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 (1)侧重点:民国初年,以轻工业为主;“一五”期间,以重工业为主。

原因: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帝国主义垄断重工业;“一五”期间为尽快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相同点: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原因:在历史上东部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近代以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工业基础较好;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3)在结构上要注意保持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平衡发展;在分布上既要发挥原有工业基地的优势,又要注意东西部工业布局的平衡。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7
材料二 材料三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
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运动。

在工业领域,全面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

影响: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的钢合格率很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解析 第(1)问可结合表格数据看出重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从“1958年”“《跃!跃!跃!》”得出是“大跃进”时期,再结合史实分析片面发展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第(3)问通过材料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