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62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成为疆界) (使…得利)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 (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 (在西边)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 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 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 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 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 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 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 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欣赏叙事特色: 详略得当,一
波三折
起因
秦晋围郑 略
临危受命 略
经过
舌退秦师 详
结果
迫晋退兵 略
赏析外交辞令
讨论:你觉得烛之武的哪句话说的最好?
利/益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历史恩怨,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 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 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 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 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 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 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 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 战争。
而:表承接,才
是:这(指代) 过:过错 然:可是
(烛之武)许之
翻译:
•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 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 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 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 ,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 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 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 之武就答应了。
)
以:因⑤为若舍连郑以词为东道主 (把,介词) 于:对 状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置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军:驻军。 名→动
古今义:贰(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
翻译: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
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无所害。且君尝
用:介,表原因 以:而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陪:增加 厚:变雄厚形→动
薄:削弱 以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为:给
(晋君)许君焦、瑕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版:防御工事
郑伯说烛之武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
烛之武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不仁、不知、不 武”最关键是哪一 点?由此可见晋文 公什么特点?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伏笔。
提问:1.烛之武先“辞”后“许”, 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 用的老臣,二是说明烛之武先委婉批评郑伯 不能用人,但又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尚能 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三是点明 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 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 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中。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 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 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 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
(2)了解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 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 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唯:希望 说:通“悦” 戍:守卫
第三节译文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 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 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 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 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 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 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 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 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 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 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 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 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 所知:所+动 夫:发语词
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有何厌 厌:通“餍”满足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东:向东。名→状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封:使……作疆界。使动
肆:扩张。
唯君图之。”秦伯说, 阙:削减 焉:哪里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以:而
孙、杨孙戍之,
图:考虑 盟:结盟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多音字
quē (阙秦)
阙
què(宫阙)
bó(薄弱)
薄 báo (薄片)
bò(薄荷)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
(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你知道吗?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汉书》等。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损害)
肆其西封
(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古今异义 (古/今)
谁是最聪明的人
佚之狐、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郑伯、子 犯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舌退秦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故事背景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 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 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 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 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 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 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 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 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 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夜:在夜里。 名→状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烛之武)夜缒而出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曰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既:已经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跨过。 以:而。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军氾( fán)南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quē )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
使杞(qǐ )子、逢(páng)孙戍( shù)之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如果 使:派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师:军队 辞:推辞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犹:尚且 为:做(什么)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 已:通“矣”用:重用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秦国和霸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礼于晋
贪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为烛之武说服 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
曰:“不可。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 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乃:于是 之:代指秦军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人
及:达到 因:依靠
而:却
敝:损害
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说”同“悦”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 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 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 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 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 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 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 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 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易:交换,替代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代郑国
第四节译文:
• 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 !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 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 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 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 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 国。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 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 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
“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题解:
• 明确: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
师:军队
2.题目引出了哪些问题?
明确:①为什么退?
②如何退? ③结果怎么样?
课文讲解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