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导入的趣味与启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导入的趣味与启思地理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导入环节是地理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 各展其优,优化各教学环节,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对于这一环节,我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做了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针对课标要求进行启发诱导
新课标的要求较以前做了修改,对一些知识的要求有了变化,所以在每一节课的准备过程中都要重新学习一下新的课程标准,其导人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求知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学, 乐学,为达到课标要求做好准备。

例如, 在讲世界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根据课标我们能运用地球仪、全球地图、海洋陆地的面积数据等来让学生掌握这个课标要求。

那么在导入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洋与陆地的面积。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首次进入太空, 看到人类摇篮—地球时, 不禁发出惊叹‚啊一个美丽的蔚蓝的星球不, 应该说是个‘水球’。

‛由此引入新课并启发诱导他为什么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水球‛呢?当初给地球起名时为什么把它叫‚地球‛ , 而不叫‚水球‛呢?这样能从感性的角度,感受
地球上的海陆比例。

二、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仪器如地球仪、三球仪、地图、图片、模型、幻灯片、动画视频、录像资料、电影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 结合课标要求, 从图和问题入手, 及时提问设疑,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从实际感受中观察思考, 把学生带入地理图象和知识的意境中去,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学习中,教师用语言描述现象去导入,反而会让学生感到一些迷茫。

如果播放视频动画或影像资料去演示地球在宇宙的运动,不仅直观简洁、一目了然,而且更准确的演示了宇宙空间的概况,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向学生展示地理录像片、幻灯片、图片、画片、挂图等使学生产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 进而在教师的讲述中获得理性知识的一种导人方法。

这样导人新课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 使学生见其形, 生其疑, 发其思, 追其源。

又如在八年级学习西双版纳那节时,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它的景色和风土人情,都不如用景观图片和视频资料来的直观,学生的现实感受会更强烈,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一节时, 先展现各区域的图片、画片和挂图, 学生就会对各种自然景观产生深刻印象, 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 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样的导人设计和应用,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索。

对一些地理现象, 如火山、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等景观, 学生很感兴趣, 甚至惊奇, 渴望知道很多, 这时我们应充
分利用插图、图片、幻灯、录像等提问设疑, 启发诱导学生观察分析, 经过独立思考, 得出科学结论, 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增强导入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训练
教师可根据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地理教材的逻辑顺序、各种地理知识的主从关系等, 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间题,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当学习世界海陆分布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对照‚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和‚世界海陆分布图‛,观察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和陆地是怎么分布?对前一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可对后一问题,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这时,教师应立即转换角度,将问题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问题。

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你乘船,可否环绕地球一圈能不能到达各个水域。

若是单靠步行,你能不能游遍各块陆地?学生此时情绪活跃,纷纷回答‚乘船可以, 而步行则不可能‛。

继续追问‚这说明什么‛学生豁然开朗地球表面海洋连成一片,而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

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精炼、通俗易懂, 还要含蓄幽默, 生
动有趣, 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讲课时不能对所有知识都平铺直叙, 还可借助吟诵诗歌、形象比喻、绘声绘色描述及用体态语言等形式增加语言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课引人出神入迷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讲课很有趣味, 就像吃橄揽, 不但吃的时候越咀嚼越有味儿, 而且吃完以后, 还能给人一种清香甘美的回味。

因而,只有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艺术语言, 才一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去追求, 才能有更高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磋商讨论。

四、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身边的实例进行导入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地理知识,往往都司空见惯并没有想去探究的兴趣,比如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很多学生都知道白天和晚上,每天都如此从没有去想过原因因为太熟悉了。

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时候,当把这样的问题抛出去的时候,很多学生感到很有意思,都会想,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进而引起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这类问题有很多,比如:你家里种植了哪些农作物?你想想你父母为什么会种植这些呢?种植香蕉、火龙果、椰子行不行?为什么呢?以前宁河县种植大米很多,现在为什么很少了呢?这一系列问题层层推进,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很简单朴实的问题,却能引发学生极大的热情。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多设计一些启发诱
导的线索, 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新的情况, 抓住时机, 因势
利导, 以防启而不发, 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

当出现这种情境时, 教师应相机改变启发思路, 使之与学生思路合拍。

当然, 设计的间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把握准难度,既能让学生‚跳一跳就会摘到桃子‛, 也要留有思考余地,让学生慢慢
咀嚼消化。

五、复习法导入新知识
复习法导言设计是在深人挖掘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在复习旧课的过程中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复习法是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 通过它学生可以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层次
及结构关系。

例如:在讲授《中国主要山脉》一节时,先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并回忆在世界地理中已经学习过的主要山脉,然后复习提问:‚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什么?在我国的五种
地形中,哪一种占全国面积的比例最大?世界上两条巨大山系
分别分布在哪些大洲?每一山系包括哪些山脉?‛学生回答后,然后导入新课:‚在我国的大地上,有许多不同走向的山脉,就
像一条条巨龙,卧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将我国分割成若干不同的地形区。

它们或是高原、盆地,或是平原、丘陵。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主要山脉。

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世界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时,先让学生回忆世界人种分布的有关知识,然后导入提问:‚北非与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统属非洲,但在人种上有什么明显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以此导入新课。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对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问,在温习巩固前面所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到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六、导入环节可以采用诗歌、歌曲、故事等多种形式
恰当地运用有关地理的诗词名言作导言, 会给学生以美的
享受, 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做导入语,能使所要讲述的地理事物更加形象和生动, 有些辞句甚至可以阐
述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联系, 这对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
忆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

再如,在讲《河流和湖泊》时,第三课时讲到‚长江的开发‛,在讲课之前,先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快速抓住学生的心理,并且进一步去挖掘歌词:‚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引出长江的源头与入海口,从而导入新课。

总之,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 但无论什么形式都应该在内容上承上启下, 与新课紧紧相扣, 紧抓课标要求,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趣味,言简意赅,
不能喧宾夺主。

要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应该花一番功夫, 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