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辞》翻译: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
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
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
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
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
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陶渊明《归去来辞》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
来,表趋向的语助词。
兮,语气词。
2、耕:耕田。
植:植桑。
以:来。
给:供给。
3、幼稚:指孩童。
盈:满。
4、缾(píng):同”瓶“,口小腹大的陶器皿。
粟:小米,泛指谷类。
5、生生: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资:凭借。
6、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7、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8、脱然:轻快的样子。
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9、靡途:没有门路。
10、会:适逢。
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11、诸侯:指州郡长官。
12、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以:因为。
13、见:被。
14、风波:指军阀混战。
静:平。
15、惮:害怕。
役:服役。
16、彭泽:县名。
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7、眷然:依恋的样子。
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8、何:什么。
则:道理。
19、质性:本性。
矫厉:造作勉强。
20、切:迫切。
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1、尝:曾经。
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22、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3、怅然:失意。
24、犹:仍然。
望:期待。
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
稔,谷物成熟。
25、敛裳:收拾行装。
宵:星夜。
逝:离去。
26、寻:不久。
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情:吊丧的心情。
在:像。
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事:辞官。
顺:顺遂。
心:心愿。
30、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31、胡:为何。
32、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
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
心,意愿。
形,形体,指身体。
役,奴役。
33、奚:为什么。
惆怅:失意的样子。
34、已往:过去。
谏:谏止,劝止。
35、来者:未来的事(指归隐)。
追:挽救,补救。
36、实:确实。
一说认识到。
迷途:做官。
其:大概。
37、是:正确。
非:错误。
38、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
以:而。
(yáng):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39、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以:把。
前:前面的。
40、恨:遗憾。
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41、“乃瞻”二句: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瞻,远望。
衡宇,简陋的房子。
42、稚子:幼儿。
43、“三径”二句: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
三径,院中小路。
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
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
就,近于。
44、盈樽:满杯。
45、引:拿来。
觞(shāng):古代酒器。
46、眄(miǎn):斜看。
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
柯:树枝。
以:为了。
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4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
傲,指傲世。
48、审:觉察。
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49、涉:涉足,走到。
50、策:拄着。
扶老:手杖。
流憩(qì):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憩,休息。
51、矫:举。
遐:远。
52、无心:无意地。
岫(xiù):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53、景:同“影”,指太阳。
翳(yì)翳:阴暗的样子。
54、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55、请:表委婉的谦敬副词。
息交:停止与人交往。
绝游:断绝交游。
56、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
言:助词。
57、情话:知心话。
58、春及:春天到了。
59、有事:指耕种之事。
事,这里指农事。
畴:田地。
6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
或,有时。
巾车,有车帷的小车。
6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
棹,本义为船桨。
这
里名词作动词,意为划桨。
62、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
壑:山沟。
63、“亦崎岖”句: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64、“木欣欣”句:谓草木茂盛。
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6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66、“善万物”二句: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善,欢喜,羡慕。
行休,行将结束。
6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68、“寓形”二句: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
宇内,天地之间。
曷(hé),何。
委心,随心所欲。
去留,指生死。
69、遑遑:不安的样子。
之:往。
70、富贵:指高官厚禄。
71、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
期:希望,企及。
72、怀:留恋、爱惜。
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
孤:独,独自外出。
73、植:立,扶着。
耘:除草。
耔(zǐ):培苗。
74、皋(gāo):高地。
舒:放。
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75、聊:姑且。
乘化:顺从大自然的运转变化。
归尽:到死。
尽,指死亡。
76、夫:句中助词,无义。
复:还有。
疑:疑虑。
陶渊明《归去来辞》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
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陶渊明《归去来辞》赏析:
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
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序文文笔雅淡自然,是极为纯净而渊然有深味的散文佳作。
正文以“归去来兮”开篇,意即“回家去啊!”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
“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
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
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
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昼夜兼程,望归甚切。
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惟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
“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
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无恙,樽中的酒也装得满满的。
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樽,则示平生之愿已足。
由此而带出:“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这四句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
《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持他,说:“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
”“审容膝之易安”,这里借用来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了。
这与“三径就荒”一样,都是引用同类的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合拍,而且显得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接着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这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
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
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下一段再以“归去来兮”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的伴侣,尘俗不染于心,也足以乐而忘忧了。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写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
“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
音节和谐优美,读来有悠游从容之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
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
这一段承上启下,把笔触从居室和庭园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间,进一步展拓出一个春郊事农和溪山寻幽的隐居天地;并且触物兴感,为尾段的抒情性议论作了过渡。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是说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
自己的态度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
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
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
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
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
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
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
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
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对此,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
”钱钟书认为此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豳风·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
归隐,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