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社会学五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社会学五⼤家
古典社会学理论
⼀、孔德
1、孔德(1798-1857)
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创⽴者,⼈称“社会学之⽗”
著《实证哲学教程》(5卷),初步完成其实证哲学体系的奠基⼯作(第3卷中称为“社会物理学”,第4卷⾸次提到“社会学”⼀词)
著《实证政治体系》(4卷),第2卷研究“社会静⼒学”,第3卷研究“社会动⼒学”2、⽣平
1814年,考⼊由“国民公会”创办的巴黎综合⼯艺学校(相信科学将取代宗教建构新秩序)1817-24年,做圣西门的秘书
1819-1824年,实证哲学的思想萌芽:需要⼀种以新建的精神权⼒为基础的统⼀的社会秩序。
824年,《实证政治体系》第⼀卷第⼀部发表(圣西门《企业家⼊门》第三部)
圣西门强调企业家和银⾏家要⾸先起来改⾰;孔德强调要将理论⼯作放在改⾰活动之上1826年,只举办3次私⼈讲座。
精神失常
1830-1842年,撰写《实证哲学教程》
1837年,任理⼯学校的校外主考⼈
1841年,失去主考⼈职务。
与克洛蒂尔德热恋⼏个⽉
⿎吹感情⾼于理性和智慧,强调博爱是解决⼀切时代纠纷的良药
1844年,创建“实证主义协会”,训⾔是“秩序”与“进步”
1851-1854年,出版《实证政治体系》
3、学术背景
进步的传统
杜尔哥
1)深信进步的必然性
2)⼈的知识遗产总是不断扩⼤、永⽆⽌境
3)科学的发展及⼈类进步是不可阻挡的
孔多塞(《⼈类精神进步史纲要》)
1)进化在未来将⾛向⽆限完美
2)教育造就科学家,从⽽加速进步
3)⼈们将抛弃迷信、宗教,全部进化成⾃由的和理性的公民
秩序的传统(迈斯特尔)孔德对混乱的秩序恐惧,渴望秩序
1)反对个⼈主义和天赋权利观念
2)强调社会是有机体,不可能建⽴在个⼈天赋权利上
3)社会是由道德⼀致性结合起来,由合法权威⽀撑
4)没有将个⼈追求纳⼊其中的群体,就没有社会
5)不同秩序相互和谐时,社会才是健康的
6)认为⼤⾰命是灾难,社会秩序存在于经过精⼼调整的平衡之中
7)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群体优于个⼈
⾃由主义传统
1)分⼯的⼯业形式带来了社会合作形式
2)分⼯限制了⼈的理解⼒和创造⼒
(斯密提出的问题:在劳动分⼯的同时,社会如何能够被整合在⼀起——这也是孔德、涂尔⼲关⼼的问题)
3)企业家能创造性地协调劳⼯和资本,从⽽指导新的⼯业体系,创造美好社会
(巴蒂斯特·萨伊——亚当·斯密的法国信徒)
圣西门的影响
1)科学的发展有⼀个序列,从简单到复杂
2)关于⼈的完全实证的科学即将出现
3)道德、政治、哲学、宗教将成为实证科学
4)强调⼯业家在管理社会世俗事务中的决定性作⽤
5)强调社会⼯程和社会计划,排除⽆政府状态
6)强调等级制的必要性,强调杰出⼈物的创造性权⼒
4、研究⽅法社会学要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
观察法:“⼀个社会事实只有⽤⼀种预备性理论同某⼀其他社会事实联系起来才具有科学意义”
实验法:“只要现象的正常进程显然受到⼲扰,就可以进⾏实验”
⽐较法:对不同区域⼈类社会不同共存状态进⾏⽐较,可同时观察发展的不同阶段
历史法:贯穿于⼈类发展全过程的历史⽐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
5、学说
三阶段法则(知识的发展)
神学形式:⽤万物有灵论、灵魂或上帝来解释事物
形⽽上学形式:⽤抽象的哲学思考来解释事物
实证形式:建⽴在观察、实验和⽐较基础之上的对于事物的科学解释
科学发展序列:数学天⽂学物理学化学⽣物学社会学
6、主要学术思想
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哲学即孔德的“科学哲学”
所谓“科学”,在此指以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性知识,认为在⼈的主观经验之外是否存在客观真理问题,不在实证哲学之列实证主义宗教——“⼈道宗教”
1)1844年,组织“⼈道宗教”教派,⾃任教主
2)通过其⼯业化秩序体系宣扬普遍的爱与和谐
3)设想⼈类将进步到⼀种更⾼的精神层⾯
4)理想是通过应⽤实证主义⽽仁慈地统治世界
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三⼤部分: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动⼒学(变迁)&社会静⼒学(秩序)社会有机体论:
孔德建⽴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出发点
“社会”是⼀个有机整体,每⼀部分之于整体都有⼀定的功能
社会有机体可分解为家庭、阶级或种族、城市或社区
1)家庭:社会的真正元素,社会的“细胞”
2)阶级或种族:社会的组织
3)城市或社区:社会的器官
社会有机体的纽带是语⾔、宗教和分⼯等社会现象
社会秩序论:
⽀配社会的原则:不能孤⽴地理解事实。
如果要理解部分的功能,就必须先掌握整体这⼀原则构成了孔德的社会静⼒学
1)对社会秩序及其变动规律的关注是孔德创⽴社会学的基本动因。
他⾯临的问题是:怎
样使⼀个被⾰命和⽃争破坏了的社会恢复秩序
2)其基本特点:
构成社会的各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功能
将社会整合在⼀起的是信念
社会是以意识形式存在,和谐社会是建⽴在⼀致同意基础上
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学)
阐明社会动⼒学的原则:
1)相信任何地⽅的社会变迁都要经历相同的序列(只需着眼最发达社会,就可从其经历的各阶段认识其他社会)
2)相信社会各因素是⼀起变化的(进步是同时发⽣于各个⽅⾯的----智⼒、⾝体、道德、政治)
3)孔德选择分析智⼒变迁
4)提出了解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类智⼒演进是三阶段):
1)神学阶段(虚构状态):把⼀切现象的分析都归结为超⾃然⼒量的结果——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军事的社会组织(君主专制政体):⼈们盲⽬服从军事⾸领,社会靠武⼒形成内聚⼒⽽机械运⾏
2)形⽽上学阶段(抽象状态):⼈类思想受抽象概念、本体和理想形式的⽀配——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法律的社会组织(共和制):⼈们依赖法律系统形成了社会团结3)实证阶段(科学状态):⼈类思想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法寻求到不同事实联系到⼀起的规律——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业的社会组织(实证政治体制):⼈们靠新兴的⼯业秩序形成有机的联系。
这是⼈类思想智⼒、社会秩序进步的完成阶段,是最为理想的社会*这种线形发展观假设每个社会都要经过⼏个有限数⽬、按⼀定顺序的阶段。
——英格尔斯认为:这种线形发展长期统治着社会学的想象⼒
⼆、斯宾塞
1、斯宾塞(1820-1903)
英国社会学家社会达尔⽂主义之⽗提出⼀套了进化论的“适者⽣存”学说,并将其应⽤在社会学分析中
著有《社会静⼒学(1850)《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等
1852年发表论⽂《进化的假说》,⾸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1873年发表《社会学研究》,即为严复翻译的《群学肄⾔》
体弱多病,未上过正规学校。
接受⽗叔教育1848年,任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助理编辑1851年,《社会静⼒学》详细阐述
了“政府的适当权⼒范围”,并强调了个体⼒量对社会的重要性
1852年,《进化的假说》在拉马克原理基础上论述了进化论。
强调后天特性继承观念1853年,继承叔叔遗产,辞职⽽专⼼著述19世纪70年代,他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负盛名的学者
马尔萨斯(《⼈⼝论》)⼈⼝压⼒说影响了其社会意义的“适者⽣存”学说,认为⾃然选择产⽣的⼈⼝压⼒,可带来真正的进步
亚当·斯密(《国富论》):放任⾃由主义
密尔(《逻辑学》):激进的功利主义
拉马克、达尔⽂、莱尔(《地质学原理》):影响了他的进化论思想(发展的思想)
哈维、冯·贝尔的胚胎学研究:影响了他的“从同质向异质发展”的变化概念
⽶尔恩-爱德华兹的“⽣理分⼯”概念影响了他的“整个有机体和整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是相
互依赖的”概念
他采取了孔德“社会学”“利他主义”概念,赞扬其“组织原则对于⼈类社会和动物界是共有的……结构的进化从⼀般向特殊发展”的观点
同代⼈的影响:赫胥黎:在与赫胥黎的交谈中,他不断推敲⾃⼰的论点,加强其论点的逻辑性
达尔⽂:达尔⽂认为,⾃然选择是进化过程的关键。
斯宾塞接受这⼀观点
3、学说
他继承了孔德的有机体论和进化论他重视社会结构及其进化。
认为思想只是副产品
他认为,进化是⼀个从相对模糊的、松散的和同质的状态向明确的、紧凑的和异质状态的转变的过程
任何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都要发⽣变化:体积的增加会导致分化加剧
他主要研究有机进化与社会进化的共同点,及有机单位与社会单位在结构上的相同点(1)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的实在论: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德的哲学思想,认为⾃然和社会不存在客观的规律,⽽只有现象的实际规律,但认为在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个绝对的“实在”,故⾃翊为“不可知论的实在论者”
“⼒的⼀元论”:是斯宾塞的基本宇宙观,集中阐述于其著作《第⼀原理》中。
他借⽤物理学的概念,提出“⼒的永恒性”理论(⼜译为“⼒量守恒”),将⼈们对⼒的认识与科学概括⽅式引伸到⼈类知识的发展与知识的分类。
认为⼒是⼀切现象、⼀切知识的来源,是终点的终点
(2)社会学理论体系:
社会有机体论:(超有机体)《社会学原理》
1)⼀⽅⾯,社会是⼀个系统,即超有机体状态下进化了的各种现象所构成的⾼度分化的复杂结构
2)另⼀⽅⾯,社会是个⼈⾏动的总和(较孔德的理论对社会的分析更深⼊、全⾯、更有说服⼒)
3)认为社会是⽐⽣物体更⾼级的“超有机体”(从发展变化、结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等⽅⾯⽐较)
4)提出:社会超有机体之间联系⼀般⽐⽣物体更依赖于符号的传递
进化论与变迁模式:
1)提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然界,也是社会的进化原则(即社会达尔⽂主义)2)从结构-功能变化的⾓度解释社会的进化。
指出,社会的进化⾸先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内部的组织由简单变为复杂
3)⽽社会结构的进化必然引起社会内部组织功能发⽣分化和专门化
4)社会越进化,其内部组织的结构-功能越复杂和专门,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愈⾼,对社会调控的需要也愈⼤——这是⼀种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的三阶段:
①⽆机体进化——对地球起源和宇宙起源的进化观察加以描述
②有机体进化——研究了⽣命整合体、动植物及⼼理现象
③超有机体进化(即社会)——指个体活动与族类活动达到了相互⼀致的整体状态
1)最初,社会成员都是⽣产者,从事单⼀的部族社会⽣活,组织简单
2)经过发展,职业分⼯→成员类别差异增⼤→社会⽣活内容丰富→部落间出现争⽃→⼩部落集中为⼤群体→较强者成为统治者→社会组织复杂了
3)随着社会功能⽇见增多、社会管理⽇见条理,⼈类从军事-宗教社会⾛向⼯业社会,最终进化到⼀理想状态
(3)社会政治秩序理论:
1)国家并⾮社会,只是⼀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即进⾏社会调节的组织
2)⽽政府则是具体执⾏调节功能的机构
3)主张政府放权。
这是社会管理上的⾃由放任主义
社会类型:
他企图按照内部控制的范围划分社会类型,但还应⽤进化的复杂程度划分:
1)按社会内部组织的调控⽅式:军事社会(以强制性合作为基础)→⼯业社会(以⾃愿性合作为基础)
2)按社会结构功能的复杂程度:简单社会→复合社会→⼆重或多重复合社会
3)按居住状况:游牧社会→半游牧→定居
三、涂尔⼲
1、涂尔⼲(1858-1917 )
西⽅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师之⼀
整体论的功能主义者
经典著作有《社会分⼯》(1893)、《社会学⽅法原则》(1895)、《⾃杀论》(1897)、《宗教⽣活的基本形式》(1912)
2、学术背景:
1)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哲学与社会有机论。
他直接或批判的继承后,⼜⽤社会整合和团结的概念发展了有机整体论;
⽤社会整体实在论批判了斯宾塞的社会个体主义倾向(斯宾塞认为社会由个⼈这⼀“元素”组成,个⼈可体现整体)。
2)斯宾塞的社会功能分析法。
对社会层次(⽽⾮个⼈层次)进⾏功能分析。
3、学说
(1)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1)“社会事实”:(集体表征)有3种特征
外在性——即存在于个⼈之外
强制性——独⽴于个⼈意愿之外
普遍性——⼴泛存在于社会之中
2)真正合格的社会事实:
社会⽐率:由个别事实构成的结合体,如⾃杀率、出⽣率、结婚率
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和准则,如法律、规范、道德、信仰、习俗等
3)社会事实的分类:
他⽤“社会事实”概括了社会⽣活内部环境的有关内容,把⼈类实践活动、精神活动的不同结果分为:
形态学⽅⾯的事实:社会现象的物质⽅⾯——⼈⼝密度、⼈⼝质量、居住条件、交通状况等
集体意识⽅⾯的事实:社会现象的精神⽅⾯——道德规范、宗教礼仪、传统习惯等
(2)社会学⽅法原则:
1)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是事物,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
——他主张⽤社会统计中的“⽐率”来研究之。
他认为,个⼈情况不对现象起决定作⽤,即平均数体现群众⼼理的⼀定状态。
2)⼀种社会现象或事实,必须由另⼀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解释。
——他提出⽤“共变法”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开“相关分析⽅法”之先河。
3)社会现象的起源与它的功能代表着互相独⽴的问题
他反对将产⽣原因与功能相互代替的“⽬的论”。
主张⽤历史分析⽅法对社会现象发⽣的原因进⾏科学的分析
倡导以“受控⽐较法”来研究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通过统计⽅法排除⼀些与研究对象⽆关的现象(变量),来⽐较分析在不同环境下各类群体状况,以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3)社会秩序论:为其社会学的核⼼
1)社会团结
他研究主题为“社会整合”(社会团体),即如何将社会事实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成为⼀体。
他认为,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社会的“集体良⼼”,即“同⼀社会普遍公民共同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2)社会分⼯
亚当·斯密认为,分⼯是⼀种纯经济现象;
孔德认为,社会分⼯是社会⽣活的最本质的条件,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
涂尔⼲认为:
a社会劳动分⼯是普遍发展的特殊形式;
b多⼈间建⽴的团结感是分⼯真正的功能(如夫妻分⼯);
c社会团结这⼀道德现象是不可测量的;
d社会团结这⼀内在社会事实是以法律这⼀外在事实为标志的(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
3)关于社会道德和宗教
重视法律、社会道德、宗教在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
——法律,协调个⼈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道德与宗教,约束、节制⼈的⾏为。
(4)社会变迁论:
1)社会从⼀种秩序类型向另⼀种类型转变的过程
——机械团结社会(同质性的前⼯业社会)→有机团结社会(异质性的⼯业社会)
2)社会变迁的动⼒机制——社会分⼯
社会量:(从属于某⼀集体的个⼈的数量)
——社会量的增加,导致⽣存竞争的激烈,这就需要新的分⼯与新的社会团结
——分⼯的结果使竞争的范围强度减少,使更多的个⼈得以⽣存
机械团结社会:同⼀的团体成员采取同⼀的谋⽣⽅式;持有同⼀的信仰;信奉同⼀的图腾;遵循同样的习惯;维护共同的利益;依靠外在的简单的镇压权⼒来维持。
有机团结社会:社会分⼯造成各种差异;体质上的差异;职业、信仰、⽣活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社会成员依赖他⼈,整个社会象有机体⼀样组合起来;⼈们的内在精神(“集体意识”)起到纽带作⽤来维系社会。
4、著作
(1)社会学实证研究范例——《⾃杀论》
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法论出发,对流⾏于欧洲各国的⾃杀现象进⾏了实证研究。
充分利⽤当时法国和其他5个欧洲国家的官⽅统计资料,进⾏统计分析和⽐较研究。
其实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杀论》中。
这部“⾥程碑”式的著作,是社会学研究史上第1部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计算⽐较社会调查资料和数据,并⽤科学⽅法进⾏统计分析发社会学著作。
其研究步骤是:假定→推断→检验
(2)宗教社会学理论:
宗教是社会集体⽣活的产物。
⼈们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反过来加强了集体⽣活各⽅⾯的联系,发挥着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宗教与社会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
以原始宗教作个案的原因:1)易于洞悉宗教的本质;2)易于研究(因为发展程度低);3)质朴(其知识与道德⼀致);4)能更好地说明现代宗教。
宗教产⽣的必要条件:世俗与神圣的分化
宗教存在的充分条件:1)有⼀组信仰2)有⼀组仪式3)有⼀道德社区
仪式的功能:1)能约束个⼈⾏为2)能整合团结社区3)能传承道德与信仰4)能催⼈振奋
5、评价
A.从理论和实践(实证研究)两⽅⾯使社会学成为⼀门真正独⽴的科学。
是西⽅社会学及其理论成熟的标志。
B.将社会学分析的重⼼由个⼈、个⼈的⼼理、⽣理层次移到社会及群体层次。
C.发展、深化了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
D.是西⽅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之⼀。
E.其实证研究,使社会学最终脱离纯理论的范畴。
四、韦伯
1、马克斯·韦伯(1864-1920 )
德国社会学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师之⼀
其经典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
2、学术来源
狄尔泰(1833-1911):以“理解”为核⼼的社会、⼈⽂科学(精神科学)
——“理解”就是通过主体的移情“体验”⽣命活动
李凯尔特(1863-1936):关于社会⽂化科学研究同价值观念有关的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
——⾃然科学研究⼀般概念;历史科学研究具体事实的价值(韦伯研究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交换形式
3、⽅法论和学说
(1)理解:
理解的⽅法
1)是要理解⼈的⾏为;
2)要与⾏动者的⽬的、意义价值相关;
3)理想类型是最佳的⼿段
韦伯的“理解”(与狄尔泰相⽐)
1)狄尔泰的理解是与说明相对⽴的
韦伯的理解是说明的前提;
2)狄尔泰理解的对象是精神⽣活
韦伯将其扩散到整个社会⽣活中
理解的类型
1)解释性理解——是对⾏为动机加以合理解释
2)观察性理解——是对特定⾏为的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移⼊”或“移情”)
相对“实证”
——不能运⽤⼼理主义和直觉主义
——寻求主体意义间的逻辑
(2)价值中⽴与价值相关
价值中⽴性原则:
研究者必须抛弃⾃有的价值,以客观、中⽴的态度指导研究的过程,并以“事实判断”作出科学的结论。
知识分:1)既存知识:这具有实然性,是研究的对象
2)规范知识:这具有应然性,带有道德和是⾮⾊彩,不属于研究的范围
(3)理解社会⾏动论
社会⾏动:
1)“社会学是⼀门试图理解社会⾏动以便对其过程及其影响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
2)并⾮所有的⼈的⾏动都称得上“社会⾏动”,只有⼈们将⾃⼰的⾏动以他⼈的⾏动为基本取向时,才是社会⾏动3)社会本⾝是⼈的⾏动的产物
4)主张个⼈主义的⽅法论,反对整体论的决定论(这与齐美尔相似)
“社会⾏动”分4种类型:
1)⽬的取向的理性⾏动:为最⾼程度的合理性。
对⾏为的⽬的以及达到⽬的的⼿段的⾃觉思考和选择后的⾏动
2)价值取向的理性⾏动:
3)传统的⾏动:由⼈们长期习惯所决定的
4)情感的⾏动:受感情或情绪⽀配的⾏动
情感的⾏为和传统的⾏为形成传统社会,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经过价值取向的理性⾏为阶段(如加尔⽂教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们⾏为是⽬的取向的理性⾏为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1)社会关系是由若⼲社会⾏动组成
2)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来⾃于⾏动的重复发⽣
(习惯、习俗和利益制约)
(4)理想类型:(他研究的⼀切社会现象中,都建⽴了理想类型)
应选择概念⼯具,使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上升为⼀般和普遍的⾼度
从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想类型意在说明相似过程和结构中某些共同的特征
理想类型通过提供某种共同的分析标准,⽤于对照和⽐较不同背景下的经验事件
根据两种或更多种具体经验情境与理想类型的差距,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境进⾏⽐较,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经验情境
理性类型的特征:
1)是主观建构的,存在于⼈的观念中
2)体现时代社会⽂化的内在逻辑规则
3)抽象、侧重概括某种特征
4)是价值中⽴的
5)与理性化过程(不断寻找内在合理性)联系在⼀起
(5)⽀配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组概念系列(权⼒-统治-权威)
1)权⼒: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某种机会
——即遭到抵抗仍可以贯彻其意志
2)统治:是另⼀种机会
——使特定命令为特定群体所遵从(有合法与⾮法之分)
3)权威:是⼀种合理⼜合法的统治形式
权威的类型:
1)领袖魅⼒型:统治者魅⼒来⾃神授,使被统治者信仰、依赖(卡⾥斯玛权威)
2)传统型:统治者世袭权⼒,被统治者信仰、习惯传统继位这⼀惯例
3)法理型:统治者依法办事,被统治者信仰法律的合法性和权⼒
衡量权威的量化标准有财产、地位和声望(分层标准)
他以社会⾏动模式解释权威类型
——领袖魅⼒型近似于情感的⾏动(⾮理性的),传统权威属于传统的⾏动(⾮理性的),法理权威属⽬的取向的理性⾏动——⾮理性的⾏为往往导致专断和偏好
(6)科层制理论:是韦伯社会学理论中最精彩独到,并对后世影响最⼤的理论
科层制:科层制是其结构和运⾏均为成⽂的规章制度⾼度控制的组织和制度,它按⼯作性质等因素系统地划分以提⾼管理⼯作的效率
它是随着现代社会管理的⽇益扩展⽽出现的,是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式,也是现代社会不可少的管理形式
(7)理性
1)理性的基本含义A:由法规所⽀配;B:其成熟阶段是体系化的;C:是基于逻辑分析的;D:由理智控制的
2)理性类型:A:实质理性;B:形式理性(随着⼯业社会⽽彰显)
3)形式理性的特征A:强调效率;B:可计算性;C:可预测性;D:祛除巫魅:E:可控制;F:去⼈性化
4)理性化具有偶然性
5)理性化扩展到各个领域(经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等领域)
6)理性“铁笼”理性易于造成推委、冷漠、⽆⼈性,从⽽威胁⾃由,异化成束缚⼈⾃
由的“铁笼”
(8)社会变迁论:核⼼概念是“理性化”
理性化的⼒量
认为⼈类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是社会⽣活的理性化过程。
这⼀过程中,⼈类的⾏为由⾮理性⾛向理性
(社会伦理是通过相互交往过程导致社会变迁的诸要素之⼀)
⼆元转化:⼈类社会的变迁,实际上就是社会由世袭制度向理性制度的历史转变
社会变迁的条件
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成型的两个条件:
1)外在环境的理性化
2)社会内在的理性化
——正是这种外在、内在的理性化,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
这就是韦伯的社会变迁论思想
(9)宗教社会学理论:
⽐较分析:从⽐较分析的⾓度,研究了⼏⼤世界性宗教教义的理性化程度与过程,以及不同宗教伦理思想对世界各不同民族的经济⾏为和社会⽣活的影响与互动关系——其宗教社会学被称为“⽐较宗教社会学”
宗教理性化
“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为却取决于⼈的能⼒和⽓质”
宗教和社会⾏动同样都会经历从⾮理性向理性化转变的过程
宗教的理性化促进了⼈的⾏为理性化及⾄整个社会的理性化
社会的理性化⼜进⼀步促进了宗教的理性化
五、马克思
1、马克思(1818-1883)1848《共产党宣⾔》1867《资本论》
2、思想来源
(1)发展的思想
18世纪康德认为,⼈和⼈的对抗推动历史进步⿊格尔认为⾃由是种必然
(2)异化的思想
卢梭强调平等是⾃然赋予⼈类的,不平等是⼈类⾃⾝的产物
席勒认为,⼈之所以分裂,是现代社会分⼯的结果
费希特,现代社会特征是“崩溃”“绝对充满罪恶”“⼀切实在物的毁坏”“混乱”
(3)完美的思想柏拉图-亚⾥⼠多德
能把法国和英国启蒙运动的不同学说统⼀起来是⼈类完美的思想
他们相信,只要更充分,更健康地发展⼈的能⼒,改变⼈类环境是可能的
⼈有能⼒通过教育,通过环境的改变⽽⾃我完善
⽂艺复兴,追求⼈性。
让你知道有⼈的存在。
在上帝存在的同时强调⼈的价值
洛克(感觉论者)梅特利(唯物主义者)法国启蒙运动---发展观进步
(4)整体的思想
⿊格尔强调,⽂化的整体和历史的决定作⽤。
英国政治经济学
3、学说
(1)对⽴冲突导致变⾰;分⼯导致阶级产⽣;每⼀种社会秩序的标志都是物质⽣产不断变化的过程。
阶级⽃争是全部历史的标志,⽃争双⽅⼀直变化着
社会是结构上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序并发展着
(2)阶级理论
其社会学是围绕对阶级意识和阶级冲突的分析⽽建⽴起来的
⼀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争的历史,他运⽤阶级来分析现代社会的运⾏
阶级⽃争胜利的决定因素:1)物质资源的分配(胜利的保障)2)历史境遇(符合历史潮流)
只有废除私有财产,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重建经济秩序(⽼师批判了这⼀点,说不是马克思的思想= =。
)
(3)异化
⼈类历史具有两重性:既是⼈类控制⾃然的能⼒不断提⾼的历史,也是⼈类⽇益异化的历史。
异化:⼈类创造的⼒量作为外部⼒量⽀配⼈类⾃⾝(异化成为⼀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从四个⽅⾯论述劳动领域的异化:1)⼈与他所制造的产品的异化2)⼈与⽣产过程的异化3)⼈与他⾃⾝的异化4)⼈与他的社会的异化
关于异化,⽼师给的例⼦是消费和商品化。
(4)知识社会学每个时代都有⼀个合理的意识形态的结构
(5)社会变迁动⼒学
4种主要⽣产⽅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