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同步练习
班级姓名计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40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1、下面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皑皑( ái )万籁俱寂(làn)千锤百炼酣然入梦
B.矗立(chù)倔强(jué jiàng)风烛残年围追堵截
C.挟持( jiá)嫣红(yān)据理力争苛捐杂税
D.踉跄(liàng qiàng)愠怒(yùn)故弄悬虚花天酒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籁”读lài,C“挟”读xié,D“悬”为“玄”。
答案为B。
点评:本题要求从读音和字形两个点上判断。
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明周六贪玩忘记了做作业,周一在被老师批评,好面子的小明还是据理力争,不想被老师知道事情的真相。
B.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C.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D.语文教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答案】D
【解析】分析:A“据理力争”意为有据有道理而去相争,小明“忘记了做作业”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不能用这一成语;B“妙手回春”是形容医生医术高明让病人恢复健康,不符合句意;C“味同嚼蜡” 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让人没兴趣阅读,句中是望文生义。
答案为D。
点评: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本题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 ) (3分)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
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 B.占领控制封锁
C.占领控制封闭 D.占有牵制封锁
【答案】B
【解析】分析:本句选于课文,可直接根据记忆判断,也可根据语句宾部部分的词语,从搭配关系上来
判断。
点评:此类题关键在于比较近义词的区别,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再根据语意判断选用。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
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用反选排除法,B“通过……使……”
两个介词短语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C“提高……管理”动宾搭配不当;D“能否……关键是……”双向
对单双向,前后表述不一致。
答案为A。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
5、将下列五句话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北京宽阔的马路上,。
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点缀,北京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
②行道树是由各种树木组成的
③街道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
④落叶飘摇而下
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A、⑤②④③①
B、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③①⑤
D、⑤①②④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②句总是介绍行道树,④由树写到落叶,③接着写落叶把街道打扮在成的景象,①概括景色的特点,⑤由局部到整体写落叶的效果,从街道写到整个城市的景象。
点评: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6、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黄河流千古,流出
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的群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黄皮肤的部落;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答案】D
【解析】分析:注意观察几个选项文字上的区别,从历史发展演变时间角度来理解此题,自然环境
(黄土地)是先形成的,人类(黄皮肤的部落)是后出现的,有了人类才会有文化(黄河古文化)。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短小,易于阅读理解,对选项内容学生稍有历史常识了解三个短语之间的关系
即可作答。
解答此类题,需要有一定的语感能力和分析的技巧,平时多阅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7、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
联红军的深厚友谊。
B.《芦花荡》中的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结尾一句“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运用
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课文中还有一些有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D.《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主旨句,告诫人们要惜时向上。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芦花荡》中的老头子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由于他的过于自信,导致大菱受伤。
此选项有些言过其实。
点评: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
8、选出下列文段言外之意的正确理解:()(3分)
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
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
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
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
这位大师的答话的意思是:()
A.大师有碰到许多熟人,连连脱帽的习惯。
B.大师碰到了许多熟人。
C.屋子并不热,只是习惯脱帽而已。
D.作品重在个人的创造,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大师所说“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一句中的“熟人”来理解,答案即为D。
点评:仔细阅读文段,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说话者语言的含义。
9、常识填空:(8分)
(1)小说的三要素是、、。
(2)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是、、、背景和结语。
(3)《芦花荡》的作者是,该作者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是“ 派”代表作家。
【答案】(1)环境情节人物(2)标题导语主体(3)孙犁荷花淀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本单元所学所记文学文体常识知识直接判断即可。
点评:学习课文,对不同文体的常识要概括体裁的特点理解记忆。
10、名句默写。
(8分)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
②,恨别鸟惊心。
③白头搔更短,。
④,夜泊秦淮近酒家。
⑤商女不知亡国恨,。
⑥,铁马冰河入梦来。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
⑧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答案】①大渡桥横铁索寒②感时花溅泪③浑欲不胜簪④烟笼寒水月笼沙⑤隔江犹唱后庭花⑥夜阑卧听风吹雨⑦留取丹心照汗青⑧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解析】分析:本题中易错字有:索、溅、簪、笼、隔、犹、阑、汗、耶,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点评:默写古诗文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40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芦花荡》选段,完成下题。
(12分)
① “她挂花了!”
②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③ “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
④ “她挂了花!”
⑤“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⑥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
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⑦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⑧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⑨“我不要紧。
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⑩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⑪“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
⑫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⑬“为什么呀?”
⑭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⑮“我没脸见人。
”
⑯小女孩子有些发急。
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
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⑰“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⑱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⑲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⑳“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11、第⑤段中,为什么“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3分)
【答案】听到大菱受伤后感到吃惊。
【解析】分析:了解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体会该描写手段对人物性格描写的作用,这里应理解“老头子”因为听到大菱受伤的话感到吃惊。
点评:此类题要在文中找到具体的情节,结合人物的行为来理解其心理活动。
12、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案】烘托了老头子沮丧的心理。
【解析】分析:了解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体会该描写手段对人物性格描写的作用,这里应理解用“月亮落了”烘托出老头的沮丧心理。
点评: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理解句子。
13、第⑮段“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自尊心强,好面子。
【解析】分析: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通过人物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处表明了“老头子”特别讲究自尊和面子。
点评: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4、第⑲段中加点的“偏偏”一词,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3分)
【答案】懊恼、自责。
【解析】分析:了解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段,体会该描写手段对人物性格描写的作用,这里应理解“老头子”因为听到大菱受伤的话感到意外和懊恨自己的大意和过于自信。
点评:在文中找到句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二)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3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⑬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⑰我军前锋,也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4分)
【答案】①②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分)
【解析】分析:了解新闻导语的特点,即在文首位置简要的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直接判断即可。
理解“所向披靡、战绩辉煌”词义即可从句出选出词语。
点评:本题不难,旨要考查学生对新闻知识“导语”的了解。
1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句中的“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答案】“均”是全、都的意思,表达作用:这个词表现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体现了我军渡江的气势(2分)
【解析】分析:先解释“均”一词的意思,然后具体说明表现了我军渡江怎样的气势。
点评:阅读新闻,要注意理解关键词的作用。
16、“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不超过4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意味。
( 2分)
【答案】神勇(锐不可当)嘲讽(讽刺)(2分)
【解析】分析:了解句子的内容,结合上文的叙述的事件,从情感色彩方面来分析作者对敌方和我方的态度及评价,用词语概括。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7、“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其原因是什么?(原句回答)(4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答案】主观原因: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分)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1分)
【解析】分析:答案不在文中,直接摘引“一方面”“另一方面”两句即可。
点评:此类题要注意梳理文段,找到关键句子来理解分析。
17、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议论。
作用:画龙点睛,分析敌溃我胜的原因,提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文章的思想。
(2分)
【解析】分析:了解四种表达方面,根据句子点明是议论,从分析敌败我胜的原因和突出文章主题两方面来概括其作用。
点评: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四种表达方式的了解,根据掌握的知识来判断,再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表达作用。
(三)阅读《寻人启事》(15分)
寻人启事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的笼罩着椅子,就像母爱,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挣钱外,最大的偏好就是苛求她。
必需、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
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了现实:“妈,我走了。
按你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
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
别忘了,我很漂亮。
”
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
这要花很多钱。
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
可不能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有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睡,已经成女孩离家后的一种习惯。
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
“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心下念了百变、千遍的号码。
“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
”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满了,女孩风尘仆仆的赶回A市,近家情切,女孩颤动着手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陌生人。
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母,速归。
18、第(6)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请分析一下女孩此时的心情。
(3分)
【答案】心理、动作;既有“报复”母亲之后的得意,又有获得自由后的轻松。
(3分,第一问2分,
第二问1分)
【解析】分析: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即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根据句子点明描写的方法,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分析说明描写的作用。
点评:分析作品描写手法,了解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是阅读理解中的重要知识点。
19、女孩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女孩的性格特征。
(3分)
【答案】女孩认为母亲苛求她;单纯、任性(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解析】分析:阅读第二段,根据孩子对母亲的理解即“最大的偏好就是苛求她。
必需、不准、专制、独裁”即可了解女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根据文中女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分析女孩的性格特点。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根据问题梳理文章内容,找到相关句子理解分析。
20、你喜欢文章的结尾(第(14)段)吗?为什么?(3分)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一般应答:“喜欢”,理由:点题;首尾呼应;言虽尽而意无穷,留下回味和想象空间等。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解析】分析:阅读所示文段,了解结果内容与文中情节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从结构上的前后照应或引发读者的想像与思考方面来评价文章的结尾。
点评:此类题要了解文题所示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表现自己的看法。
21、第(8)段画线处“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一句中省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联系
上下文说说。
(3分)
【答案】省略号省略了许多妈妈反省自己的话,说明妈妈非常想念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原谅妈妈。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解析】分析:结合第一题的解答,了解女孩出走的原因,体会母亲内心的自责的心情,即可了解省略号所要表达的内容。
点评:首先要了解省略号有哪些作用,然后根据具体句子的内容分析解答。
22、读了本文,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陈述(不能摘抄原文)。
(3分)
【答案】参考答案:女儿过于任性,这样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妈妈。
尽管妈妈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妈妈含辛茹苦地培养我们,就是为了让我们早日成材。
作为子女应该体谅母亲做出的一切。
(答
案不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
但最关键的内容是“不能摘抄原文”。
共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解析】分析:阅读全文,了解母亲与女孩在对对方的行为方式上有什么不足之处,从中分析道理,说明两代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点评:此类主观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全文的表达中心来分析解答。
第三部分:习作(40分)
四、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40分)
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
无论是美丽的自然风光,经典的艺术形象,神奇的科学世界;还是刻骨铭心的故事,激动人心的场面,怦然心动的瞬间;甚或是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
鼓励的眼神……点点滴滴,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
什么是滋养你心灵的甘露呢?
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指导】
根据引导语,即可理解文题中“甘露”是指对自己精神思想产生良好影响的“美好的事物”。
选材的方法,引导语也作了很好的提示,或从“阅读”中选材,或从身边的生活中选材。
叙述一件事,或撷取生活的几个方面,通过生动地描述,说明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如何影响自己精神思想的,自己有什么丰富的感受。
文章可以由自然界的“春雨滋润万物”写起,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自己生活中美丽的故事,表达的情愫。
根据题旨,本文要求语言生动,情感饱满,所以要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内容充实,叙述清楚,抒情丰富,定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