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为例浅论我国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
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为例浅论我国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耕地保护问题是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和工矿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耕地保护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浅论我国小城市在耕地保护工作方面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引言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根据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截至201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20.26亿亩,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
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形势,需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此,中央政府制定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耕地保护制度。
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为例,浅论我国小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对耕地的数量、质量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的利用和保护耕地的对策措施。
一、池州市贵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需求池州市贵池区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总人口63.6756万,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大县、优质棉生产基地,盛产粮、棉、油、茶、蚕茧等。
2000年以来,贵池区立足现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推进全区城市化与工业化,城镇建设用地用地需求量大增。
同时,由于贵池区地处江南丘陵地带,山多地少,土地资源更显不足,因此在贵池区的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各类问题。
二、贵池区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一)全区耕地数量减少自2000年底贵池撤市建区始,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据统计, 2015年贵池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9783公顷,比上年减少250公顷。
这是当前我国小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由于现有地方政府政绩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使得我国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进一步恶化了耕地面积减少过多过快的问题。
安徽池州资料范文
安徽池州资料范文地理环境1、位置境域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6°38′至118°05′,北纬29°33′至30°51′。
东接铜陵、芜湖、宣城,南邻黄山,西、北与安庆、铜陵枞阳县隔江相望,西望庐山,与江西九江、景德镇、上饶市毗邻。
总面积8399平方千米。
2、地形地貌池州东南部以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构成南部山区骨架,是皖南山区的组成部分,中部为岗冲相间的丘陵区,西北部沿江地带为洲圩区,地势低平,河湖交错。
池州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台东北部,根据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的差异,可分别归属于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即东至县南部为江南台隆;贵池区和青阳县以北为下扬子台坳;中部为皖南浙台坳。
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褶皱与断裂,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
池州市内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导致一系列基底断裂发生,频繁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以构造岩浆岩带为主干的成岩成矿系列。
3、气候条件池州市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5°C,年均降水量1400--2200mm,年均日照率45%,年均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
自然资源1、水资源池州市域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
长江流经池州145km,岸线长162km,上起江西省彭泽县接壤的东至县牛矶,下讫铜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
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长江水系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河、陵阳河、喇叭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
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七条河流,河长618km,其中秋浦河为境内流域中最长的一条河,流域面积3019平方公里,河长149km。
池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池州市水资源总量为103.05亿立方米,占安徽省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量7506.60立方米,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
池州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池州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南部,素有“金石之城”和“绿色家园”之称。
池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发展基础,农业一直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
本文将对池州市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二、农业发展现状:1. 土地资源利用:池州市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农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约70%。
农业用地利用率较高,但还存在一部分土地退化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2. 农产品生产:池州市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小麦、油菜、茶叶等。
池州的茶叶产量在全国茶叶产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3. 农业科技应用:近年来,池州市加大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农业生产逐渐向高效、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4. 农村产业分布:由于地理条件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池州市农村产业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未来趋势分析:1. 生态农业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池州市将更加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
通过推广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种植,农业产业将更加可持续发展。
2. 农业产业升级:池州市将加大对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3. 农业科技创新:未来,池州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农村产业发展均衡化:池州市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政策扶持,促进农村产业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政府支持与推动:1. 农业产业政策:池州市政府将制定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流转等。
同时,加大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
2. 农业科技支持:池州市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技人员培训和学术研究。
池州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初步研究
20 年 1 月 第 2 卷 第 5 08 O 2 期
Oc.2 0 o 2 o5 t 0 8 V L 2 N .
池州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初步研究
陈保 平
(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 , 安徽 池州 270 ; 400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 安徽 芜湖 210 ) 400
陈保平 : 市小城镇 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初步研究 池州
7 1
设施水平指标 ( 2 。 表 )
表 1池 州市各县 区的城镇化水 平和土地利用情况
劢 咖榴 m 变成 了 “ 镇”, 农村人 口” “ 就变成了 “ 城镇人 口” 。 此外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乡镇企业的支撑 。
本文所讨论的小城镇 , 主要是指已经国家审批 的现有建制镇 , 也包括 目 前尚不能达到标准的农村
例分别是 8 . %、. %、1 6 2 9 6 5 1. %。其 中, 2 2 4 农用地 中 以耕地 、 林地为主, 分别 占土地总面积的 5 . %、 49 2
集镇 , 是农村区域性政治、 经济、 文化与信息服务 中 1.1 全市耕地总面积为 194 . 2 人均耕地 6 %; 1 29 7 m , h 心 和城 乡联 系 的纽 带 和桥梁 , 乡镇企 业集 约化 发 00 5 m ; 市基 本农 田面 积 为 19 5h 2 占全 是 .8 2 全 h 07 0m ,
而目 前池州绝大多数小城镇 尚处在原始的资金 、 技 钉 拽 卯 叮 ∞ 术积累阶段 , 乡镇企业欠发达 , 经济结构呈现出内
4
城 人口 城镇化 建成区 城 建 镇 镇 设
分区
密度 水平 面积 用地面积 ( k: ( ) (m) ( 人/ ) % k2 m k ) 75 . 4 27 . 3 65 57
贵池工业园关于园区发展带动效应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利用及效应情况汇报
贵池工业园关于园区发展带动效应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利用及效应情况汇报(安徽贵池工业园区管委会)(二0一0年五月十七日)一、园区发展带动效应情况(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安徽贵池工业园区位于池州市东部经济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园区规划总面积23.2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7.95平方公里,山体保护绿地3.79平方公里。
起步区规划用地9.09平方公里,分为商贸、综合产业、综合服务、生态产业、新农村综合产业、科技产业六个功能区。
贵池工业园区于2006年开工建设,共征用土地22378亩,其中省政府批准用地6150亩;到目前已累计拉开框架15平方公里,建成区10平方公里。
新建了通港大道等33条主支干道,通达里程54公里,起步区已实现“七通一平”。
园区现有110KV、220KV变电所各一座,日供水能力5万吨以上,与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2万吨。
三年多来,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7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4.63亿元,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6.54亿元;开发强度达到130万元/亩;协议引资80.03亿元,实现到位资金18亿元,吸引了宁波金美亚、深装集团、四通电子、双乐鞋业等46户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池州家用机床、金美亚钢管为代表装备制造业,以重啤九华山、九华山酒业、成德食品为代表的饮料食品加工业,以皖浙新型建材、大恒生化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艾可蓝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和以双乐体育用品、三大洲针织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
为推动园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目前为止,园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8家,规模工业企业年实现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成为我区工业经济举足轻重的增长极。
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值15.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1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8亿元,从业人数达2500人。
(二)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总结园区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工业园区必须坚持做到“五个高度重视”。
池州市多元统一农村土地市场建设中农村土地估价现状
上法房地区域房地产池州市多元统一农村土地市场 建设中农村土地估价现状文/王勇王丽英随着安徽省建立多兀统一农村土地市场政策的实施, 农村土地流转有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农村土地制度改 革取得了突破,农村土地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 推进多元统一农村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农村土地 估价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结合池州市农村土地市场的现状 特点,尝试对农村土地估价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 推动农村土地估价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_、多元统1农村土地市场内涵农村土地市场是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的总称,主要包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等。
农村土地市场建设是实现 农村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化.利用方式集约化.利用手段现 代化.利用效益规模化的必要手段。
根据2013年11月1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 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多元统 一的农村土地市场包括五个方面要求:(一)农村集体所 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农村范围内的国有 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实现全覆盖;(二)土地流转准入机制. 风险评估机制和监督保障制度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和土地 承包经营权可以实现有效流转;三)补偿和激励机制健全,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储备制度完善.农村土地高效利用; (四)土地市场交易规则完善和交易程序规范,具有相应 的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五)土地交易平台城乡统 一。
总而言之,多元统一的农村土地市场是产权明晰.制 度健全.机制完善.交易规范.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二、池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政策实施以来.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在流转主体.流 转客体.流转规模.流转形式和流转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池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流转规模扩大化. 流转主体多元化.流转对象复杂化.流转方式多样化.交易程序规范化、流转价格确定方式单一化的特征。
(一)流转规模大,区位条件影响明显在新背景下,池州市农村土地流转总体规模和单个规 模流转数量都有所增加。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池政办〔2016〕85号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池政办〔2016〕85号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池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业经2016年12月21日市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28日池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精神,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市市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9.26•【字号】池政办秘〔2018〕149号•【施行日期】2018.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池州市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开发区、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池州市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8年9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池州市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清理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18〕211号)精神,进一步提升全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切实解决全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突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决定在全市范围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专项行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查清全市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情况,依法依规开展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工作,2018年12月31日前,全市批准建设用地供地率达到85%以上,其中消化2015年12月31日前批准建设用地形成的批而未供土地面积12427亩(占2015年以前形成的批而未供面积的40%)以上;对单销号,完成国家土地督查南京局专项督察、例行督察、非驻督察发现24宗闲置土地处置未到位扫尾工作;完成2018年国家土地督查南京局发现涉嫌构成闲置土地的处置到位率达85%以上。
二、清理处置范围(一)2015年12月31日前已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但未实施供地的土地。
(二)全市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中按照《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3号)规定涉嫌闲置的土地。
安徽省近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安徽省近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摘要:文章基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数据,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 模型,探究安徽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以耕地、林地两种地类为主,占比达总面积的80%,耕地集中分布在皖北、沿淮、皖中和沿江区域,林地集中分布在皖南、沿江的西北和皖中的西南区域;2000-2020年耕地、林地呈持续减少趋势,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影响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GDP 和距道路距离,气候环境因素是高程和年均降水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且在DEM 等气候环境因素的制约和人口、交通等社会经济因子的综合影响下,安徽省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PLUS 模型;安徽省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9-0008-02(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安徽池州247000)土地是自然和社会经济的综合体,属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实现人类生存及发展的需求。
土地利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重点研究问题之一[1]。
国内外学者围绕土地利用时空演变[2-3]、土地利用驱动机制[4-5]、土地利用预测[6-7]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土地利用驱动机制选取的影响因子研究却并不深入。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出现了较高的增长速率和蔓延式的空间扩张,显著的城镇用地面积增长和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鉴于此,笔者基于2000-2020年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栅格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深入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同时采用PLUS 模型,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持。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一)研究区域概况。
安徽省处于中国华东地区,地势包含平原、丘陵、山地,涵盖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年均气温为14-17℃,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mm 。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02•【字号】池政[2007]32号•【施行日期】2007.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池政〔2007〕3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业经2007年3月21日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七年四月二日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土地调控的重大决策,保障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111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强全市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一)统筹安排城乡用地。
合理安排城乡用地布局。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按照控制增量、挖掘存量、合理布局、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
单独选址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论证,优化方案,科学选址,节约用地。
积极消化城镇闲置土地。
对土地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后满1年未动工建设的,或已开发建设面积不足总面积1/3的,或已投资不足总投资额25%且未经批准终止开发的建设用地,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
对尚未达到法定收回期限、土地使用者又无能力开发建设的,以及因规划等原因造成闲置的土地,可对照合同约定进行协商和合理补偿,动员土地使用者退回土地,依法重新调整安排使用。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的对策初探——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世 纪议程 》 地方试 点地 区” “ 和 地方 2 世 纪议程能力建设项 1 目重点实施单位 ”。同时 , 该市 已作 为安徽生态省 三大示范基
地 之 一翻 。 1 2研 究 区的 土地 利 用现 状 .
用问题成为小城镇建设 中的最 核心问题。近 的支持与 保障。早在 1 8 , 9 8年 我国 《 土地管理法 》 的颁布 , 有力保障 了
1 研 究 区概 况 与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 1 1研 究 区的基 本概 况 .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不 断加快 ,我 国小城镇 土地 利用 面临
着严峻的考 验 , 主要表现为小城 镇土地规划混乱 、 污染严重和 粗放利用等问题 严重 制约着其进一 步健康 发展 ,因而走土地
集约利用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 。 对土地 的集约与优化 , 不仅关 系到小城镇 发展 的速度和水平 ,还 由于其 在区域经济 中的核 心位置 和示范 作用 而直接 影 响到广 大农 村对 土地 资源 的利 用。因此 , 深入研究小城镇 的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 , 具有十分
铜陵 职业技 术学 院学 报
20 年 第 3期 08
小城 镇土地 集约 利用 与优化 的对策 初探
以安徽省池州 市为例
陈保 平
(. 1 池州学院, 安徽 池州 2 70 ;. 4 00 2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 10 ) 4 00
摘
要: 小城镇建 设与发展 中的土地 集约利用与优 化问题 , 目前 国内土地 学界关注 的热点。文章通过 阐述池 州市的 区域概况 与 是
林地 4. 50 6万 h 2牧 草地 0 5万 h z水 面 1 .1万 h 2城 m, . 4 m, 48 m, 镇及 工矿交通用地 33 .7万 h : m ,未利用地 9 5万 h 2 . 2 m 。农 用
池州市城区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作者: 姚志强[1];王雷[1];章勇[1]
作者机构: [1]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出版物刊名: 池州学院学报
页码: 59-6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建设用地;扩展特征;驱动因子;池州市城区
摘要:基于池州市城区2003、2008、2013年三期TM影像提取建设用地信息,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统计数据,采用扩展速度、扩展强度和扩展系数3个指标分析池州市城区及核心城区、站前区、教育园区、工业园区各功能区建设用地扩展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得出结论:池州市城区建设用地扩展呈现出由快到慢、高强度的边缘式快速扩展,整个城区以及各功能区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交通建设、政策因素是池州市城区建设用地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池州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报告
池州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报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有效实施监督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夯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基础,根据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工作部署,池州一市三县于2019年9月底启动了池州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并于12月14日按时完成系统填报。
为高质量完成池州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工作,本次评估以26项基本指标为基础,遴选出符合池州实际的41项推荐指标,构建池州市“26+41”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大维度,结合基础调查、专题研究、实地踏勘、社会调查等方法,切实摸清现状,在底线管控、空间结构和效率、品质宜居等方面,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编制包括文本、表格、图件和电子问卷调查报告的评估成果。
1 总体结论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发展态势良好,总面积8364.83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不包括铜陵在池州境内的飞地),2018年户籍人口162.2万人,常住人口147.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84.9亿元。
本次评估根据现状基础资料数据,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第三次国土调查阶段性成果,采用空间分析、差异对比、趋势研判等方法,通过精准对标《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池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总结出池州市在底线管控、水安全、创新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19+35”项指标完成较好,城乡融合、研发投入、养老设施配套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池州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城市生态本底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对外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但是经济总量不足,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创新要素集聚不明显,未来应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按照省委“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高端发展,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池州、产业结构优化的创新池州、群众生活优越的幸福池州”定位要求,抓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等新战略新机遇,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绿色池州、创新池州、幸福池州。
贵池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及其变化
从 上 图中可 以看 出全 区不 同土壤 养 分 含量 的分 布规
律, 即所有 元素 的频数分 布都 呈对称 或不完 全对 称 的单峰 分布。 测定 结果在平 均 值 附 近 的分 布较 多 , 远 离平 均 数 出
现 的频率 较低 。 2 . 4 土 壤养 分变化 第 2次 土壤 普查 距 今 已有 2 0多 年 , 全 区土壤 养分 含量 发生 了显 著变 化 。 与第 2次 土 壤普 查 结果 相 比 。 水解氮与有 机质含量显著提 高。 分别 由 1 1 0 . 6 7 mg / k g 、 1 8 . 2 1 g / k g提 高 到 1 7 2 . 8 5 m g / k g 、 2 7 . 8 0 g / k g ,分
全 区 山丘圩水解 氮 的变 异 系数 为 2 2 . 7 4 %、 2 2 . 5 1 %、 2 8 . 1 4 %; 有效磷为 6 3 . 7 3 %、 6 5 . 2 3 %、 7 1 . 0 1 %; 有 机质 为 3 2 . 2 7 %、 3 3 . 1 0 %、 4 1 . 1 5 %。 圩 区土 壤 养 分 变 异 程 度 明 显
表l 贵 池 区 土壤 养 分 含 量 分 析 统 计表
规程规范操作 , 利用 G P S 定位技术 , 采集土样 3 0 7 8个, 取
样 深度 0— 2 0 c m, 混 合点数 1 0—1 5点 , 取样 时 间为 2 0 0 5年
9月下旬 至 1 0月下旬 。
1 . 3 土样 分 析 土壤 养 分 含 量 分 析 应 用 土壤 常规 分 析 法, 分析项 目为水 解 氮 ( 碱解 扩 散 法 ) 、 有效磷 ( 碳 酸 氢 钠 提取一 钼锑抗 比色法 ) 、 速效钾 ( 乙 酸 铵 提 取一火 焰 光 度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分析_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分析发布时间:2022-05-06T08:45:52.170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8期作者:叶孟光[导读] 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资源,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徽池州 247200摘要: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资源,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
土地资源关乎国家居民生存发展,关乎产业切实发展。
合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用,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增强土地管理实际性,切实落实土地战略性管理工作,保障国家土地资源安全。
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然而,在实际的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土地可持续发展,急需引起关注注意。
本文简要分析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机制的必要意义,探讨了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策略,希望可以起到相关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机制;探讨;策略引言:历年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重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一方面,不仅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应用,增强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损耗情况。
实现土地合理优化配置,推动农业土地高效高质发展,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何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高效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实施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都是需要高度关注思考讨论的问题。
下面就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简要的分析讨论。
一、我国土地资源情况土地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且已发现即将利用的所有土地资源[2]。
我国有很多土地资源管理的方法,其中运用地形地貌分类和土地分类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方法。
运用地形地貌分类方法,即是指把土地资源按照地形地貌特征,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这五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12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6,No .12 2011年12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Dec .2011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11.12.004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高 杨1,陈红霞2,方 刚11.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依据2002~2008年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从土地类型变化看,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最大,林地增加最大,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数量的增加;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来看,建设用地的年变率最大,变化速度最快,耕地变化速度也较快,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速度最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益等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池州市中图分类号:F 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1)12-0011-04收稿日期:2011-09-14基金项目:宿州学院科研平台开放课题项目“皖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2011Y KF 21);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相应的多目标遥感综合研究”(11020503084)。
作者简介:高杨(1979-),安徽宿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
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大,由此引发的全球变化研究逐步加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 CC)被认为是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它对全球辐射平衡、能量流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相当深刻而持久[1]。
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助于了解由其所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地球系统功能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关键[3-4]。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池州市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土地利用/覆被的剧烈变化,对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研究,能够认识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与机制,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经116°38′~108°05′,北纬29°33′~30°51′之间,东南是黄山山脉与九华山山脉结合地带,西北濒临长江,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级下降,从中山、低山过渡到低山、丘陵,最后至岗地、平原,地貌类型比较复杂。
本区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C,年平均降水量1400~2200mm 。
池州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风景区和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271.7km 2,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
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159万人,城镇化率达42.0%,全年生产总值(GDP )245.5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6.7%、42.5%、40.8%。
1.2 数据来源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池州市国土资源局2002~2008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资料,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进行分类,一级用地类型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
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社会经济指标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3~2009年)。
1.3 研究方法根据池州市研究时段内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进行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通过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5]反映池州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根据区域发展特点从多个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中选择典型指标,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2 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2002~2008年间,池州市各类用地类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大, 7年间减少了8276hm2,林地增加最大,增加了6848hm2,园地和草地面积变化量较小,分别增加和减少了362hm2、28hm2;建设用地面积也有较大数量的增加,增加了4079hm2;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1079hm2,见表1。
表1 2002~2008年池州市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公顷)年 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2------2003-65854096362-5275-263 200421-14-375-18522-111 2005-1437-51416-279522 2006-697-94-544-31863-308 2007225-2-520236-197 2008-25368410388-222 2002~2008-87263626848-284079-10792.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速度可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5]:K=(Ub-Ua)/Ua×1/T×100%(1)式中:Ua,Ub分别是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的面积;T是研究时长;K是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段内的动态,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就是K值。
池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通过计算得出(表2):建设用地的年变率最大,变化速度最快,为1.63%,耕地的变化速度也较快,年变化率为- 1.11%;林地和园地的年变率次之,分别为0.25%、0.20%,林地面积增加的绝对数量较大而变化速度相对慢是因为林地总量较大,而变化面积所占比例小;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速度最慢,分别为-0.11%、-0.15%。
表2 池州市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年 份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2------2003-5.02 1.32 1.39-0.110.66-0.22 20040.02-0.04-0.08-0.41 1.24-0.09 2005-1.15-0.020.30-0.05 1.870.02 2006-0.57-0.30-0.12-0.07 4.30-0.26 20070.18-0.01-0.010.000.52-0.17 2008-0.210.220.010.000.85-0.19 2002~2008-1.110.200.25-0.11 1.63-0.153 驱动力分析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时,要对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选择驱动因素既要全面又要简洁[6]。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降维把相互关联的多个指标变成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减弱变量之间的相互干扰,分析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表3为池州市2002~2008年的社会经济数据。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2个影响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子,分别是:X1——各年总人口数(万人)、X2——各年非农业人口数(万人)、X3——研究区生产总值(亿元)、X4——研究区人均表3 主成分分析原始数据年份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2002154.824.266.97433238.80381.37289927.9823.38 3.46649.452272 2003154.924.575.50487640.45325.41320735.5024.84 3.79158.942099 2004155.425.392.43612140.00429.26364551.5827.83 4.75174.052301 2005156.326.0110.18737838.09430.66377527.0739.727.03288.242538 2006157.126.8130.12906634.18429.26665242.9745.549.13410.432861 2007158.027.5156.571094935.40392.266709121.853.6412.7711.473436 2008158.927.8192.401414736.74414.706828139.566.5017.8014.144094生产总值(元)、X5——研究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X6——人均粮食拥有量(千克/人)、X7——公路通车里程(公里)、X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10——地区财政收入(亿元)、X11——研究区居民储蓄余额(亿元)、X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2 主成分分析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受多个社会经济因子的共同作用,因此将所选取的12个主要影响因子看成一个整体。
运用因子分析法,利用这些因子在新组合成的主成分中的荷载,评价它们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重要程度[7]。
运用SPSS软件计算各驱动因子的特征根、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4。
根据主成分分析的要求,提取特征值大于1,且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能够达到85%~95%所对应的主成分即可。
从表4可知,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3.826%,原始因子所表征的绝大部分信息用其足以代表,所以选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
为了解释说明主成分的实际社会经济意义,体现主成分和原始变量的相关程度,采用载荷矩阵对其反映。
各因子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各因子对池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都具有驱动作用。
第一主成分中X1、X3、X4、X9、X11、X2、X10、X12、X7、X8的载荷较大,上述因子所能联系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等,因此第一主成分能够表征的社会经济意义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
X6的载荷在第二主成分中最大,此因子所联系的是农业生产效益,第二主成分所表征的社会经济意义是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分析载荷及其表征意义,得出影响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效益。
表4 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累积贡献率%110.21985.15585.1552 1.0418.67293.82630.535 4.46798.29340.1100.91599.20850.0710.58899.79560.0250.205100.0007 2.683E-16 2.236E-15100.00081,948E-16 1.623E-15100.00097.582E-17 6.318E-16100.00010-1.606E-18-1.339E-17100.00011-2.370E-16-1.975E-15100.00012-4.824E-16-4,020E-15100.000表5 主成分载荷矩阵成分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10.9980.9830.9940.992-0.7590.4370.9440.8670.9910.9820.9900.973 20.015-0.1010.0610.0770.382-0.810-0.0790.4040.0370.148-0.2300.1603.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子分析3.3.1 人口因素人口增长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最有活力的因子,其影响主要包括通过农产品需求量变化带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间接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利用产生直接的影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