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脚注的继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处方脚注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处方脚注是中药处方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药学家非常重视中药脚注。
《皇帝黄帝内经》半夏秫米汤强调的炮制法、煎法、服法,是关于中药脚注的最早记载;《伤寒论》丰富了中药脚注的内容,有脚注的中药36味,累计数315次;《备急千金要方》日趋成熟,由单纯的“脚注”发展到规范化阶段。
2010年版《中国药典》关于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做出了新的修改要求,中医药工作者需要加强处方脚注的研究,医药结合、合理调剂,重塑具有整体特征的诊疗人才。
[关键词]中药脚注;处方管理;继承发展
1继承历代中药脚注的宝贵经验
1.1中药脚注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医家历来都非常重视中药脚注。
《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见于《灵枢·邪客》篇,主治“目不暝不卧出”之不寐证,其主要病机是热邪内客、卫气失调、阳不入阴[2]。
原文记载其组成、用法及功效为:“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
”方中强调半夏的炮制法、煎法、服法等内容,是有关中药脚注的最早记载。
《伤寒论》全书载方113首,用药84味,几乎60%的处方用药均有脚注,有脚注的中药共36味,反复应用315次,占全书的588%,进一步丰富了中药脚注的内容。
唐代的中药脚注日趋成熟,《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
今方则不然,如达,凡用麦蘖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花皆微炒。
”这样,由在药名下脚注,改为在药名上前冠[3]。
如:当归酒炙,变为酒当归,甘草炙变为炙甘草,其他也改为焦山楂,炮附子,醋柴胡等,这一演变也标志着中药炮制由单纯的”脚注”发展到规范化阶段。
现代医药界普遍认为,中药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在中药处方的药名旁标注简要说明[4],提示调剂师给予充分的注意,并正确调配,以期达到医药配合、共同协助,发挥应有药效、祛除疾患的目的。
1.2《伤寒论》脚注初步分析
整理《伤寒论》所载中药,共计84味,包括了甘草、桂枝、大枣、生姜、干姜、附子、半夏、麻黄、杏仁、栀子、大黄、枳实、厚朴、石膏、牡蛎、香豉、桃仁、赤石脂、麦冬、蜀漆、葶苈子、猪苓、水蛭、虻虫、天冬、商陆、芫花、巴豆、瓜蒂、吴茱萸、蜀椒、海藻、鸡子、禹余粮、滑石、裈裆布、黄芩、黄连、芍药、葛根、知母、人参、白术、柴胡、泽泻、萎甤、甘遂、桔梗、贝母、栝楼根、大戟、地黄、连轺根、当归、升麻、白头翁、葱白、细辛、茵陈蒿、竹叶、通草、黄柏、梓白皮、秦皮、旋复花、粳米、五味子、括蒌实、赤小豆、麻仁、
乌梅、茯苓、文蛤、鸡子黄、食蜜、猪肤、人尿、猪胆汁、阿胶、芒硝、龙骨、代赭石、铅丹、胶饴。
其中有脚注的中药36味,累计数315次,根据使用频次列表见表1,2。
2《中国药典》关于处方脚注的要求
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饮片基本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大幅增加了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数量[5],收录的中药饮片标准达到822种,对中药饮片的用法、用量提出了规范化的指导意见。
2.1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内服用法的要求
2.1.1统一全书体例格式全书统一格式,用词更加规范
统一。
如“宜先煎”改为“先煎”:蛤壳、瓦楞子先煎,去“宜”;制草乌、制川乌“宜先煎、久煎”改为“先煎、久煎”;车前子“入煎剂宜包煎”改为“包煎”;芒硝“溶入汤剂”改成“溶入汤液”;薄荷、番泻叶、砂仁、青蒿、降香、豆蔻、沉香,“入煎剂宜后下”改为“后下”,统一了用法格式。
2.1.2明确内服特殊用法研粉冲服或吞服,也可入煎剂:人参、川贝母、三七、湖北贝母、雷丸、平贝母、鹿茸、胡椒、金钱白花蛇、白及、紫河车、芫花,花蕊石(研末)朱砂(水飞研末)。
包煎:辛夷、滑石粉、葶苈子、旋复花、海金沙、青礞石(包煎先下,或多入丸剂)、车前子、儿茶(包煎,多入丸散)。
烊化兑服:红参(另煎兑服),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烊化兑服)。
入煎剂不宜久煎或后下:大黄(泻下不宜久煎)、鱼腥草(不宜久煎);砂仁、薄荷、徐长卿、钩藤、降香、青蒿、沉香、豆蔻(后下)。
捣碎入煎剂:郁李仁、赤石脂、桃仁、南五味子、白芥子、红豆蔻、决明子、竹节参、母丁香、瓜蒌子、白扁豆、刀豆。
先煎:瓦楞子、钟乳石、蛤壳、蛤粉、鳖甲、赭石、磁石、滑石、紫石英、鹿角霜、石决明、水牛角(先煎3h以上)、石膏(粉碎,先煎)、自然铜、龟甲、牡蛎、珍珠母(先煎)。
宜入丸散:阿魏、没药(炮制去油,入丸散)、青黛、珍珠、金礞石、金铁锁、枫香脂、猪牙皂、蟾酥、蛤蚧、雄黄、硫磺、斑蝥、洋金花、轻粉、牵牛子。
2.2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用法用量的修改
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的用法用量作了一定的修正,如对煎煮
方法作出明确说明的有:广藿香增加“后下”;雷公藤、滑石、钟乳石、禹余粮、赤石脂、增加“先煎”;金礞石布包先煎;紫石英9~15g,先煎,删除“打碎”;辛夷增加“包煎”;附子增加了“先煎,久煎”,与川乌、草乌一致。
玄明粉,增加“溶入煎好的汤液中服用”;红参增加“另煎兑服”,西洋参增加“另煎兑服”。
对内服外用及服用剂型范围说明改动的有:川楝子增加“外用适量,研末调涂”;天南星、半夏增加“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白附子,内服一般炮制后用,增加“内服”用法;巴豆霜0.1~0.3g,多入丸散用,增加“外用适量”;紫珠叶“粉末1.5~3 g”改成“研末吞服1.5~3g”;蜂胶增加“多入丸散用,或加蜂蜜适量冲服”;红大戟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内服醋制用,外用适量,生用;牵牛子3~6g,入丸散服,每次1.5~3g;砒石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一次0.002~0.004g,入丸、散;京大戟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内服醋制,外用适量,生用;细辛增加了“散剂每次服0.5~1g”;血竭删除“内服”。
3小结
中药处方脚注具有“医药结合”的特别需求的特征,是中医师简明地指示调剂人员对该味药的饮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其共同目的是保障中药应用的合理有效。
对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师的精湛医术和选方遣药的技巧,而且还必须有优良的调剂服务质量和符合治疗要求的药品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特有优势,形成在临床诊治疾病的有机整体[6]。
脚注内容主要包括炮制法、煎法、服法等,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炒制等。
调剂人员应熟悉处方脚注的含义、特殊处理的方法和品种,调剂时单独包装后再与群药同包。
对门诊患者在发药时要做特殊交代,为住院患者煎药时要严格执行煎煮操作常规,不可随意简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药典》对需特殊处理的品种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需特殊处理的饮片品种,即使处方中未加脚注也应按规定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试行)[EB/OL].20040810. http://.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73/200804/18354.htm.
[2]程士德.黄帝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霍浩.浅议中药处方脚注的内涵及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03,23(6):61.
[4]曹春林.中药药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陈彦琳,屈效源,白宗利.《中国药典》2010版中药饮片标准修订情况整理与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8):9.
[6]金世元.药道致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