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教案 (2)
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上册全册数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1、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你能说几个百分数吗?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几个百分数?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二、导入新课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
(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例1:小数化百分数认真看书观察每一步转化的过程,重点看1.4和0.123每一步的过程。
然后学生交流改写结果。
注意让学生说说方法,如:是怎样把一位小数1.4改写成百分数的?1.4是一位小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小数的位数不够你是怎么处理的?改写的依据是什么?2、总结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2)_苏教版
用字母表示数(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用字母表示两步算式(含有两个运算符)。
2、能够带入值计算含有字母的算式。
3、能够用字母表示周长和面积,并带入值计算。
4、能够计算含有相同字母的两积和与差,并带入值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与否与生活中可能性与公平问题。
重点:用字母表示两步算式(含有两个运算符)、带入值计算含有字母的算式、用字母表示周长和面积,并带入值计算、计算含有相同字母的两积和与差,并带入值计算。
难点:带入值计算含有字母的算式、计算含有相同字母的两积和与差,并带入值计算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修一条长a米的公路,已经修好了600米,还剩()米没修。
2.一艘游轮要航行100千米,现在航行了b千米,距离目的地还有()千米。
3.苹果每千克8元,m千克苹果()元。
答案:600 – a 100 – b 8m二、探究1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小棒;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1个三角形需要()小棒;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个三角形需要()小棒;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个三角形需要()小棒;答案:3 2 4 6追问:根据规律你能完成下表吗?答案:追问:增加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1)每增加1个三角形,就要增加()根小棒。
2)增加几个三角形,共用小棒的根数就是:3加()的和。
3)共用小棒数=3+ 2×()。
3)如果用字母a表示增加的三角形的个数,则共用小棒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为()。
答案:2 几个2 增加的三角形的个数3+2×a追问:如果a=8,共用几根小棒?3+ 2×a=3+2×8=19(根)追问:如果a=15,共用几根小棒?3+ 2×a=3+2×15=33(根)直接将数带入算式替代a二、想想做做水果店有a千克桃子,一辆小车每次运来100千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
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
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__,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单位;在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单位【教学难点】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预备】课件、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
师:如何测量这本书的长和宽呢?生:能够用尺子直截了当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师:假如没有尺子呢?学生摸索中。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课本附页上的纸条量一下它的长和宽。
板书:分数再认识(二)(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如何用附页中的纸条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判。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宽,正好3次量完。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长,量了4次,剩下的如何办呢? 生:把纸条对折两次去量就能够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 差不多。
师:用纸条测量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小组内合作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判。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长方形的长要用纸条量了两次,剩下的部分如何样量呢?生:把纸条平均分成四份,用其中的3份去量就能够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 差不多师:长方形的宽要用纸条量了1次,剩下的部分如何样量呢?生:把纸条平均分成二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就能够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 差不多2、总结测量方法师:想一想如何用纸条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判。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143412生:能够用纸条直截了当去测量,不够一个纸条长度的部分,能够把纸条分成若干份,用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接着量。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3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1)一、教材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包括:1、量的初步探究;2、多边形;3、小数;4、分数;5、图形的位置关系;6、数的认识与运算。
其中,第一单元主要围绕量的初步探究展开,包括:1、认识度量衡;2、认识长度;3、认识重量;4、认识时间;5、认识容量;6、认识温度。
二、教学目标1.认识度量衡,掌握长度、重量、时间、容量等量的单位及换算方法。
2.了解小数的概念、比较大小、四则运算及应用。
3.掌握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分数的四则运算及应用、分数的转化。
4.认识各种多边形,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能够正确地分辨和绘制各种多边形。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度量衡及各量的单位,并掌握换算方法。
2.掌握小数的概念、比较大小、四则运算及应用。
3.掌握分数的概念、四则运算及应用、分数的转化。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了解量的概念、单位和换算方法。
2. 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概念,加深印象。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思考、讨论、提出问题。
2.在教学中,应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让他们去探究问题、发现规律、总结结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度量衡1.认识度量衡的概念和作用。
2.认识长度、重量、时间、容量等量的单位,并掌握换算方法。
第二课时:认识小数1.认识小数的概念及应用背景。
2.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三课时:小数的四则运算1.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学习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第四课时:认识分数1.认识分数的概念及应用背景。
2.掌握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实际问题与方程2-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实际问题与方程2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所准备的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实际问题与方程2的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107页至第109页,实际问题与方程2。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找到正确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我将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的方式解决问题。
1. 引入: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3个苹果,那么他还剩下几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我会引导学生列出方程,103=7,然后解释方程的意义,即小明原来的苹果数减去给小红的苹果数,等于他还剩下的苹果数。
3. 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列方程的方式解决,如“如果我有5元钱,我买了一支铅笔花了2元,那么我还剩下多少钱?”4. 讨论: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将问题和方程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12个苹果,他给了小红4个苹果,他还剩下几个苹果?答案:小明还剩下8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方程的解法,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1解决问题(二)教案
解决问题(二)教科书第16页例9及相关内容。
1.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依据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分段计费的收费标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一般方法。
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课前搜集出租车收费标准、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一)问题导入课件出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谁乘坐过出租车?预设:我坐过。
师:你们知道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吗?预设:不知道。
师:其实,出租车是按分段计费的方法收费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引导目标师: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分段计费的知识?预设1:什么是分段计费?预设2:怎样进行分段计费?预设3:分段计费的方法有哪些?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二、探究新知(一)引导探究:阅读与理解课件出示:师:李叔叔乘出租车去上班,你能帮他算一算他要付多少钱吗?(不能)师:还缺少什么信息?预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知道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才行。
课件出示:师:你能整理一下题中的数学信息吗?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典型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完成表格。
接着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并让学生加以说明,其他学生质疑。
结合线段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理解收费标准,明确:“3 km以内7元”是指3 km 以内(包括3 km)的行程不管乘坐多远,都要收7元。
生活中这部分的收费叫做起步价。
“超出3 km的部分,每千米1.5元”是指超出3 km,每多行驶1千米,就再收1.5元。
“不足1 km按1 km计算”是指即使行驶不够1 km的里程,也按1 km计算。
例如:行驶3.1 km 就按4 km计算;行驶5.8 km就按6 km计算。
(二)合作探究:分析与解答师:我们理解了收费标准,还知道出租车的行驶里程是6.3 km,那么要付多少钱呢?出示【学习任务二】。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位置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教学难点: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位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位置的相对性a. 通过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b. 学生举例说明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座位,理解列和行的概念。
b. 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c. 教师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强调先列后行的顺序。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习题。
(2)学生互相提问,用数对表示对方的位置。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位置相对性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26页的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位置问题,尝试用数对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对这个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
补充和说明如下:1. 数对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数对是由两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成的,通常表示为(a, b)。
在数学中,数对可以用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其中第一个数表示横坐标,第二个数表示纵坐标。
在表示物体的位置时,我们通常使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其中第一个数表示物体所在的列,第二个数表示物体所在的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单元教材分析:本章教学内容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重点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整数数乘法,再教学小数乘法。
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
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苏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一、课题五年级上册苏教版数学第二单元《四则运算》1、认识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
2、学会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熟练运用四则运算。
4、正确理解算式和等式的含义,学会解决算式和等式。
三、教学重点1、学会熟练运用四则运算;2、学会解决算式和等式;3、学会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2、计算中要求精确;3、正确理解算式和等式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案例;2、准备计算器;3、准备教具,如加减法练纸,四则运算游戏等。
六、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询问学生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2、出题让学生运用认识和熟悉的四则运算进行计算,引起学生的兴趣;3、用课件或图片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课堂活动1、讲解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1)介绍四则运算的含义;(2)讲解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3)介绍乘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4)介绍括号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实际操作:(1)出题让学生运用认识和熟悉的四则运算进行计算;(2)让学生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3)用算式表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算式和等式;(4)利用计算器,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
3、复:(1)出题让学生实际操作;(2)利用复题让学生复所学知识;(3)用多媒体让学生复所学内容;(4)给学生作业,让他们练所学内容。
1、让学生讨论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利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3、让学生解决算式和等式;4、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5、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l 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l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l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l 设计意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
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
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l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3、提出要求: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__班的同学们都很棒。
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二、分数的产生1、板书课题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1.理解一个整体(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
听明白了吗?(2)、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规范: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加法的概念和算法。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够正确书写加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加法的概念和算法。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2、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原理。
(2)掌握进位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小纸条、彩色笔3、学生练习册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个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让学生先进行口算计算,然后向学生出示有关加法概念的图片或视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理解加法。
(2)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图片或视瓶中的具体情景,理解加法的含义。
2、呈现新知(1)教师出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计算步骤,向学生讲解进位的概念和作用。
(2)教师示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注重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方法的合理性。
(3)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册上的例题,让学生逐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3、引导训练(1)教师布置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核对答案。
(2)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错误的地方进行及时纠正。
4、操练总结(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算式的互相检查和订正,对于错误的做法进行指导和解释。
(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加法算法的灵活运用。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每天整理并计算家中的生活开支,做加法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加法的概念和算法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加法的概念和算法展开了教学活动,并侧重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算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一、教学目标1.理解“左”、“右”、“前”、“后”、“近”、“远”等表示位置的词语。
2.学会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题目描述,正确使用位置词语进行位置定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位置词语描述位置。
难点:能够准确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片、小物体、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索位置关系1.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你的左边是什么?你的右后方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简单平面图,并指导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运用位置词语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书上有关位置词语描述的练习题。
2.学生自主练习,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答案,并讨论正确答案的原因。
3.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在使用位置词语时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位置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运用1.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位置词语,综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位置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位置概念。
同时,在综合运用环节,需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位置词语的应用能力。
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西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小数除法循环小数(第2课时)教案
新西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小数除法循环小数(第2课时)教案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新西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的循环小数(第2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围绕循环小数的意义和求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大家能对循环小数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五年级上册的数学,主要涉及循环小数的章节有:第106页至第108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循环小数的求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学会用循环小数表示重复出现的数字序列,并能运用循环小数的求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和求法,教学重点是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能运用循环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循环小数,我准备了一些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以及一些循环小数的例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计时器、电子钟等,让大家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循环现象。
2. 讲解:讲解循环小数的定义,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循环小数的求法。
3. 练习:让大家通过PPT上的例子,练习循环小数的表示和求法。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大家运用循环小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循环小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求法。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符号,让大家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的循环小数表示为1.23456789,987654321的循环小数表示为9.8765432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大家都对循环小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循环小数的性质和应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刚才的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大家需要特别关注的。
是循环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是循环小数的求法,是循环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10-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位置1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意义,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位置的意义,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对表示位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对表示位置。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个座位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某个同学的位置。
然后提问:“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个位置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位置。
2. 探索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座位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表示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3)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演示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加深理解。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强调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数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强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与数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表达,使学生理解了位置的意义,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 人教新课标(PDF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位置人教新课标(PDF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坐标描述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位置的相对性2. 坐标表示位置3. 位置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位置的相对性,坐标表示位置。
2. 教学难点: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例如,描述教室里学生的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的位置会有所不同。
2. 探究新知(1)位置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明确观察点的不同,物体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坐标表示位置引导学生用坐标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理解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
(3)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位置、公交站牌的编号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位置的相对性,能够用坐标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为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位置的内容,适用于PDF版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细节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细节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位置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涉及到地图、导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分数的再认识(二) 北师大版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理解分数单位。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呢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二)(分数单位)。
师:同学们,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条,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几个纸条长?学生动手量,汇报测量结果。
生汇报: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能正好量完,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提出问题:数学书的长不够一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该怎样继续量下去?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讨论继续测量方法把这张长方形纸条对折,用它的一半去量,看能否正好量完。
把这张长方形纸条对折再对折,再去量,看能否正好量完。
2、尝试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动手量一量。
通过量,大家发现了什么?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找出测量结果(课件出示主题图)师小结:分数可以作为测量标准和测量结果。
3、测量绿纸条是黄纸条的几分之几?【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度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度量的角度揭示分数新的意义,让学生知道用分数可以表示物体的长度。
本环节的目的是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认识分数单位。
5、制作“分数墙”发现有关分数单位的知识。
(1)仔细阅读课本中给出的部分“分数墙”,明确每一步的意思。
(2)在课本上把这个“分数墙”填写完整。
(3)小组讨论交流在“分数墙”上的发现。
【设计意图:借助“分数墙”,进一步理解分数单知识,让学生在填一填的基础上体会分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越小,理解一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
五年级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二)
五年级数学教案——等式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流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三、教学例六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生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8、试一试⑴、出示X÷0.2=0.8⑵、生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
闽侯县祥谦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