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áo)菜畦.(qí)皂荚.(jiá)
B.相宜.(yì)油蛉.(líng)斑蝥.(máo)
C.珊瑚.(hú)骨髓.(shuǐ)秕.谷(bǐ)
D.蝉蜕.(duì)盔.甲(kuī)觅.食(mì)
【答案】A
【解析】B项,“宜”应读yí;C项,“髓”应读suǐ;D项,“蜕”应读tu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书塾规则淋漓人声鼎沸
B.捕获绣像罚跪风流倜傥
C.云宵纳凉严厉人迹罕至
D.蜈蚣啄食蚂蚁学识渊博
【答案】C
【解析】“宵”应为“霄”。
3.选出依照原文填写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无处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们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A.盖找扫露撑散拴拽拉扣
B.盖觅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C.盖觅扫露支洒系拉牵扣
D.盖寻扫现枝撒拴扯拽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动词的辨析与选填能力。
首先仔细阅读这段话,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雪地捕鸟”的一段话,对动词的使用相当准确,一定要仔细分析动词的支配对象再准确选择。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鲁迅故乡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B. 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92%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C. 在异国他乡,不论华人华侨还是中方项目员工来中国大使馆求助,总是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与帮助。
D. 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了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答案】C
【解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A.“春天”与“地方”搭配不当,应将“地方”改为“季节”;
B.“大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应删去一个;
C.正确;
D.缺少主语,应删去“让”。
5.判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填在括号内。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
(3)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
(4)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
(5)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
【答案】(1)拟人(2)排比(3)拟人(4)比喻(5)拟人
【解析】常见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拟人、比喻、排比等。
这几种也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
在判断是何种修辞手法时,应仔细阅读句子,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征,进行判断。
6.“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答案】D
11段“我对他很恭敬”一句可判断应选D项。
【解析】从文中第○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答案】B
【解析】B项,本文文体是散文,不是小说。
8.下面句子的正确排序为:____________
①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②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
③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有小园、大园之分。
④这块界碑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⑤小园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答案】③⑤②①④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
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阅读这五句话,分析各句的意思,可知③句是总领句,应放在第一位;⑤句的“小园在北”和②句的“大园在南”分别与③句中的“有小园、大园之分”相对应,所以⑤句应放在第二位,②句应放在第三位;④句的“这块界碑”与①句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相承接,所以④句应放在①句后面。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③⑤②①④。
9.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你对“童年”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童年是萌芽的小草,充满了生机。
仿句:童年是__________,充满了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充满了_______。
【答案】(1). 示例:童年是初升的太阳,(2). 充满了活力;(3). 童年是含苞的花朵,(4). 充满了希望。
【解析】仿写句子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先分析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主题是“童年”,形式上是两个分句,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特点;其次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最后按示例的结构形式“童年是xx的xx,充满了xx”仿写即可。
二、课内阅读
(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 选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单是
...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周围的短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在泥墙根一带动手做了哪四件趣事?
4. 下面对本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B. 作者写景注重详略,略写了整个百草园之景,详写了泥墙根一带。
C. 作者写景注重顺序,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高到低,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低到高。
D.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童心童趣:拔何首乌一事体现了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又酸又甜”则表明作者亲自品尝过覆盆子。
5. 请仿照本段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答案】1.
(1). 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2). 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 (1). “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单是”它就有“无限趣味”,表明百草园中的趣味到处都是。
(2). 拟人。
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 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4. C
5.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画眉在婉转地歌唱,白头翁在喳喳地嬉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单是山间的那条窄窄的小溪,就有无限乐趣。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阅读选段,结合关键语句来理解。
因为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所以本段文字主要写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
根据“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知本段文字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准赏析的角度。
这个句子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个词连接,说明了百草园中的有趣景物比比皆是,并做到了详略分明,最后“单是”句,指出了本段描绘的重点,“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单是”它就有“无限趣味”,表明百草园中的趣味到处都是。
根据这些理解来整理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从句子内容来看,作者将油蛉、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表现了愉快的心情,更符合儿童心理。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3.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定的方式概括即可。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有啪的一声”一句写了两件事,分别为:翻砖找蜈蚣、按斑蝥。
后面还写了拔何首乌和摘覆盆子的事。
据此作答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
C. 此项说法不准确,“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来写静物;“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
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动物。
5.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这个句式的特点,然后写话。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前两个“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后面的“单是”句是详写。
解答时可用此句式来介绍我们的课余生活。
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必说足球场上的激烈拼杀,也不必说乒乓球台上的风风火火,单是篮球筐下传球投篮的精妙配合,就充满着无限乐趣。
(二)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A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A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对百草园进行描写?请结合文句列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
3.B段中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请把一系列动词找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在A、B两段的描述中,“乐”体现在哪里?
1.【答案】“不必说……也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用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
【解析】这段话的重点在后半句,前面两个“不必说”能够更加突出后面“单是”所引出的内容。
2.【答案】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
呜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
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
【解析】A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感官角度来描写百草园中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
只需结合具体语句举出两例即可。
3.【答案】其中一连串的“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
【解析】作者在这段捕鸟的文字中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这些动词十分准确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儿时捕鸟的全过程,让人仿佛已然看到当时的画面,十分传神。
4.【答案】①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
②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乐景、乐事)
【解析】仔细阅读两个选段,不难发现A段中主要讲了百草园中丰富多彩的动植物,B段中主要列举了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乐事,重点讲述了捕鸟的全过程。
一为乐景,一为乐事,这些都是“乐”的典型体现。
三、写作
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动词,可以使动作描摹更传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请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文字。
(100字左右)
【答案】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
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分析:这段话连续使用了九个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
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动词,能将某一动作过程描摹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
【例文】他弯着腰,手不停地前后左右拍着篮球,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
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破了两层防线,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到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