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微粒构成物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微粒构成物质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微粒构成物质”是初中阶段形成微粒观的重要阶段。
微粒观的建立是化学学科中的一条重要思想,是课程标准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核心主题中的重要内容。
微粒观主要内容在教材中编排在第三单元,其余少部分穿插在其他单元。
初中阶段学生构建微粒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分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的概念的建立为标志,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微粒在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微粒聚集构成物质;物质的宏观状态、特性是由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种类、排列方式以及运动决定的;物质的变化是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阶段,以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概念建立为标志,学习者要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定量的解释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三阶段,学习者能自觉地应用为例观解释一些现象。
而本节课正是进入第一阶段后的一节复习课,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完成对微粒构成物质的比较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知道两个名词,记忆两段概念那么简单。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从习惯了的宏观视角走进微观视角,从全新的角度去观察物质、变化,还要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多角度的多层面的去体会、感知、描述,逐渐习惯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微粒模型图”这种表达微观特征的技术手段。
这些都将对他们后面两个阶段乃至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2.本节课如何落实课标:
在这节复习课上采用的大量时间让学生识图、画图,将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描绘出来,就是希望学生能主动地把对“微粒构成物质”的主动认识调动出来,并能运用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将物质宏观层面的表面与微观粒子的特征形成对应,在这样的表达中活动深化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识
初三是化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但这些
分类还都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
学生见过并记忆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但是为什么这样书写化学式,化学式与物质构成之间的关系学生并不清楚。
本章将进入微观知识的学习,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后面章节中,学生将继续学习物质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都会在本章节知识的基础上。
2.思维特征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这运动受温度的影响,分子之间有间隔还有相互作用力”这是学生在初二物理课上就已经学习过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会形而上学的解释几个熟悉的例子,并没有真正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和物质的宏观性质、变化之间的联系。
而本节课设计的画图活动就是要力求让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对物质的宏观观察与微观认识去比对,从而建立联系。
以往学习中,学生更习惯记忆概念,而对概念的学习过程不重视,这就造成学生的认识比较浅显,而且是片段化的,本节课希望学生通过多次看、画微观图,能够综合运用微粒的相关知识,如种类、数量、相互关系等,并能对这些特征准确表达。
3.学生在本节学习的障碍点
在“微粒构成物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角度的丰富和认识方式的转变在这两个方面得以发展。
认识角度的丰富增加了组成、构成、分类、转化等认识物质的基本角度认识方式主要是从宏观走向了微观。
认识方式的转变难于认识角度的丰富,基于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和变化是学生的难点,特别是要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围观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运用微观特征解释宏观变现是学习的障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