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理解课文主旨
3 理解课文内容
翻译重点字词
2 掌握基础知识
翻译全文 读准字音
1 掌握文学常识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请理解愚公、 其妻、智叟的不同态度。



从各人的用词品味三人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
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
kuì 子子w孙ú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 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c也u,ò 告之/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lǒ山n,g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 理解课文主旨
3 理解课文内容
翻译重点字词
2 掌握基础知识
“陇”通“垄”,高地
解释下列字词
方:方圆,指面积 惩:苦于 彻:通达,指改变 始龀:表示年龄指七八岁 穷匮:穷尽
且:将近 迂:曲折、绕远 叟:老头 虽:即使 苦:愁
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译: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 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①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对愚公移山是“笑而止之”。
②从开始的振振有词,到 最后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 应”,只落得一副窘态。
课堂练习
+2
课文梳理2
+1
课堂练习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无陇断焉:
情节梳理:高潮
“ 甚矣,汝之不惠。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一毛,其如土何?”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而山 不加增,何苦而 不平?”
3、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答:智叟嘲笑、阻止愚公移山,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发展)
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代词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子孙h荷è担者三夫,k叩òu石/垦壤,jī 箕bě畚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 京城氏s之h孀uā妻ng/有遗男,始ch龀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河q曲ū智s叟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h惠uì!以残年余 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c彻hè,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京城:复姓 氏:古代姓的分支,后来姓和氏没有区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易:更替
节:季节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才、刚 龀:换牙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始龀:表示年龄,大约七八岁
通“返”,往返
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儿子,刚换牙(七八岁), 也蹦
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移山。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翻译全文 读准字音
1 掌握文学常识
1、整体感知:简要梳理课文情节。
答:第一段:具体描写太行、王屋二山,交代故事背景。 第二段:具体写了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愚公移山获得胜利。
2、愚公为何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用于“不”前,加强否定 提出疑问 您,尊称 语气,译为连……都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丘,
损:削减
把……怎么样
况且 安放
魁父:小山名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丘:土堆
疑问代词,哪里
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 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往哪里放置(挖 出来的)土和石头呢?”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译:河湾上的智叟笑着劝阻他(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 草,又 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长叹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比不上 幼儿、小孩 即使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3、情节: (1)起因:愚公计划移山 (2)经过:愚公向家人提出移山主张,并获支持,移 山过程中遭到智叟嘲笑。 (3)结果:天帝派神将山移走,愚公移山愿望实现。
请简要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聚室而谋,毕力平险 子孙无穷匮,山不加增
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移山目的明确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
①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 ②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文章第二段写领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移山有何 作用?
答:幼童也来帮助移山,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获得了重人的 拥护和支持,也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烈对 比。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隔绝

山冈阻隔
翻译: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大的山冈了。
4、概括最后一段主要内容。
答: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 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 实现了。(结局)
4 理解课文主旨
3 理解课文内容
翻译重点字词
wk.baidu.com
2 掌握基础知识
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夸父逐日》 选自《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 同为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
4 理解课文主旨
3 理解课文内容
翻译重点字词
2 掌握基础知识
翻译全文 读准字音
1 掌握文学常识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 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著名的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道家学 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 贵虚学派(列子学)。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大意。
答: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立即行动。(开端) ①愚公向家人提出移山主张,并获得支持 ②集体商量出解决土石的办法 ③写出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古地名 老年男子 阻止
严重
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用在“如……何”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草木 前加强反问语气
聚全室家/而谋谋划曰、:商量“吾你与、汝你/毕们 力平险,毕平::尽挖、平全
指:直 豫:豫州,古地名 汉阴:汉水南岸
险: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纷纷地 赞同
翻译:便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 赞同。
课内外对比阅读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 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6、文章最后为何要以神话结尾,而不是愚公带领子 孙挖平了大山?
答: 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超人的自然神力来实现征 服自然的愿望。 ②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力实现愚公移山的愿望是解决人与自 然矛盾的方式。 ③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文章主旨
答: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虽、何苦
其妻——担心 智叟——嘲笑 愚公——坚定
写作特色
答: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 对比:愚公—智叟、京城氏之子—智叟、愚公之妻—智叟
情景小剧场 衬托:山高、面积广—移山之艰 冬夏换季,往返一次—移山路途遥远 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决心不可动摇
1、地点:太行、王屋山下
2、演员:愚公、愚公之妻、愚公家人、智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 行、王屋怎么样呢?
课文梳理,请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移山结果:无陇断焉
段落梳理
主要事物:
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何作用?
山高、面积广 衬托移山的艰难 交代故事背景
将近、将要 面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塞”、“迂”说明 了愚公移山的原 因
翻译:北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90岁,在山的正对面 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4 理解课文主旨
3 理解课文内容
翻译重点字词
2 掌握基础知识
翻译全文 读准字音
1 掌握文学常识
愚公移山—列子
太há行n、g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r仞èn。本在/冀jì 州 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ch惩én/山g 北之s塞è ,出入y之ū迂也。聚室/而谋曰:“吾r与ǔ 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zē,n曾g 不能损ku/í魁fǔ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 率
情节梳理:开端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
愚公向家人提出移 山主张,并获得支 持。
情节梳理
其妻献疑: 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集体商量出 解决土石的 办法
情节梳理:发展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之。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写出移山的 艰难和众人 的支持
翻译:北山愚公长叹道:“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 步,竟不如寡妇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穷尽
愁苦,这里指担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亡: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无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翻译: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这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呀,可是山不会再增高,还愁什么 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课内外对比阅读
(2014黄冈中考模拟试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 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体裁:寓言故事
选自:《列子·汤问》
作者:列御寇
朝代:春秋战国
《列子·汤问》里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
说,今存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
传。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刺或劝谏的性质。 特点:①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富有表现力。
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③故事具有虚构性。 ④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翻译全文 读准字音
1 掌握文学常识
山名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可译为方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古代长度单位,
古地名
黄河北岸
以七尺或八尺 形容极高 为一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
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叫做阳。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 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停止
神话中的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神话中的大力神 背
翻译:手拿蛇的山神得知此事,怕愚公不停地干下去,把这事禀 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 走了这两座山,
放置,安放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代 通“垄”,指高地
笑而止之,汝之不惠 残念余力,毁山之一毛
嘲笑愚公反对移山 轻视愚公
请简要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
答: 愚公:智者,胸怀大志,远见卓知, 坚持不懈的人。
①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深受 交通阻塞之苦
②愚公移山的信心建立在对人 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认识。
请简要分析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
答: 智叟:目光短浅、自作聪明的 人。
相当于“之于”
古地名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翻译: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叩:敲、打 于是 肩负,抗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翻译:(愚公)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 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 挖泥土,用箕和 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