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九)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著名的僧人。
他们或者通过佛法教化,或者通过修行成就,或者通过文化传承,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
一、道元禅师道元禅师(1103年-1169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的禅宗大师。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正法眼藏》。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还成为了道教和儒家的研究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他被誉为“禅宗开宗祖师”。
二、慧思和尚慧思和尚,原名李天福,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佛教僧侣和社会活动家。
慧思和尚在中国佛教界和社会界广受尊重。
他长期致力于传承中国佛教文化、弘扬慈善事业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他曾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南山禅寺副主持、中国象山寺住持等职务。
三、法相宗法相宗,原名孙佛,山东省即墨人。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曾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创立了法相宗,强调本质观念和所有东西的共同体性。
他的学说深受广大信徒的欢迎,被誉为佛教的一个大流派。
四、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人和学者。
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尼师,这位福建人叫“随”,于是“因随”阿育王寺僧人便把他叫做“玄奘”。
他的名字也因此在佛教历史上流传下来,并广泛被人们传颂。
玄奘大师曾多次出国考取佛经,行程数万里,克服了无数困难。
他所经历的困难并没有气馁他的决心,相反他在困境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玄奘大师为佛教的传播和丰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中最著名的祖师之一。
他出生在安徽省,但他的具体出生年份并不确定。
慧能大师在成为禅宗祖师之前,曾受过多次的重大的考验和斗争。
他曾逐步学会临听禅(或临济宗),由此开创出了禅宗的新领域。
慧能大师的学说对后世禅宗大师史学论坛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祖师们所信奉的“毗尼三藏”里所列的顶级圣者之一。
中国历代高僧
中国历代高僧简介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8年)第一位印度著名经典学者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
这套《高僧传》的创作选题是自东汉明帝8年,即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的1875年间,其中最著名的24位高僧的生平业绩。
这套壁画是目前我国寺庙中唯一的一套表现中国历代高僧的工笔重彩壁画。
下面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做一简介。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 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 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 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上)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僧人(上)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
本博文兼顾全面,按年代排序,以贡献性、知名影响性、特色性、唯一性来选取,如取经的除本博选取外还有鉴真等,禅宗传法的还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译经传法的还有真谛、义净、法藏等,以诗书画闻名的还有贯休、佛印等.一、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道林支道林【人物简介】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
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
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
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
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
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
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
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生平事迹】支道林本姓关,河南人,幼年随南渡的家人离开祸乱横生的北方来到江南。
因家中世代信佛,他又聪明灵透,所以很早就悟到非常之理。
他曾隐居在余杭山中,钻研经书,数年之后,便卓然独拨,见解出众。
二十五岁时,他剃发出家。
初入京城,刚一打进以谈玄说道为务的名士圈,他便很受王濛看重,评论道:“参悟玄理的功力,比王弼毫不逊色。
”殷融常叹息,卫玠死后,论精神气韵,后世尚无人能比。
一见支道林便叹道:“真如重见卫氏。
”一时名士谢安、王洽、刘恢、殷浩、许恂、郗超、孙绰等都纷纷与他结交。
在京多年,留下许多风流韵事。
融合神理名流叹服,开创玄佛结合支道林为人大方,升座讲经,只标举大义,辞章文句就不免有所遗落,拘守经文者便讥讽他鄙陋无知,谢安却极力称赞:“林公说法,正如九方皋相马一样,只看其骏逸与否,而忽略其毛色是黑是黄。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九)
二十二、湖北125、武汉市归元寺座落在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
清顺治十五年(1658),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师白光由浙江来此创立。
所取“归元”之名,缘自佛经《楞严经》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说,即归真、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
归元寺为长江中游名刹之一,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现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武汉归元寺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废屡兴。
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
“文化大革命”中,寺庙没有遭到破坏,宗教设施及珍贵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来,可算一大奇迹。
1973年至今,归元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大雄宝殿、藏经阁、五百罗汉堂、大士阁、钟鼓楼、翠微亭等建筑翻修一新。
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
现有僧人数十名,住持为隆印法师。
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被称为“汉西一境”。
归元禅寺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建筑紧凑合理。
寺院坐西朝东,寺内分前、后两区。
前区(老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
后区(新区)为近年新建,有财宝天王殿、露天双面观音、圆通阁和三层红木榫卯结构“戒堂”等建筑群。
归元寺的主体建筑集中在前区:藏经阁北院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遭战火所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
归元禅寺心净方丈(1920年-1922年)募资再次重新修建藏经阁,使之成为一座两层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0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
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
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
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有清代《龙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碛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
中国历代少林方丈名录
中国历代少林方丈名录1.跋陀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
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
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
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
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
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2.僧稠(480~560)僧稠,昌黎人,俗姓孙。
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
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
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3.慧光(487~536)慧光,长卢人,俗姓杨。
十三岁时随父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
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
他圆寂于河北邺郡4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5慧可慧可,洛阳虎牢人,俗姓颐。
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
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
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
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
慧可是为禅宗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6.洪遵(530~608)洪遵,相州人,俗姓时。
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
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
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
中 国古代最著名的宗教领袖都有谁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宗教领袖都有谁宗教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宗教领袖。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佛教的玄奘大师。
玄奘,俗姓陈,名祎。
他自幼聪慧好学,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探究佛教的真谛,他毅然踏上了西行取经之路。
这一去,便是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穿越茫茫沙漠,翻过皑皑雪山,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玄奘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终于抵达印度。
在印度,他遍访名寺高僧,研习佛法,取得了极高的造诣。
回国后,玄奘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工作,他的翻译准确而严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所翻译的佛经成为了中国佛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佛教的研究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方面,张道陵堪称一代宗师。
张道陵原名张陵,他创立了“正一道”,又称“天师道”。
张道陵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境界。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教义、教规和修炼方法,吸引了众多信徒。
张道陵的道教思想融合了道家的哲学理念和民间的信仰习俗,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在他的影响下,道教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重要流派之一。
另外,王重阳也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创立了全真道。
全真道强调修炼心性,主张通过内修和外修相结合的方式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王重阳及其弟子们的传教活动,使得全真道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成为道教中的重要一支。
佛教中的慧能大师同样闻名遐迩。
慧能是禅宗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慧能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只要通过瞬间的领悟,就能够实现成佛的目标。
这种思想打破了传统佛教繁琐的修行方式,使佛教更加贴近民众,易于被人们接受。
慧能的《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尊称为“经”的祖师著作,对禅宗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宗教领袖是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的高僧,他精通梵文和汉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
华严宗历代祖师
xx历代祖师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大影响的高僧来看,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祖”,还有善无畏三藏、一行大师等:初祖杜顺和尚二祖智俨大师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宗密大师初祖杜顺和尚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初祖杜顺和尚,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
本名法顺,俗姓杜,敕号“帝心”,雍州万年县杜陵人,生于南北朝时代陈武帝定二年。
年幼时常在住家后面坟墓上,为小朋友说法。
十八岁,皈依因圣寺魏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
行踪所至,每多灵异,治天生聋哑,驱除虫蚁,和动物(牛马)对话,当时百姓称师为敦煌菩萨。
隋文帝非常敬信他。
师曾经将道屦一双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师说:“我从无量劫来,未曾盗人一钱,自无盗之缘”。
师之操行高洁严谨,学无常师,对于华严义理,颇能契悟,是第一位禅教教融,因实修而证入三昧一真法界。
着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观》(注一)及指导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观门》(注二)。
此二文皆是华严宗的根本理论,也是后代子孙修学的依据,华严行者是否绍继华严灯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经论的标准而定,由此可见此二部经论的重要地位。
师依华严教义,作“法界观”,文成后,将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并祝祷之:“如果合佛心,则一字都不毁。
”火熄,果然一字不毁。
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问杜顺和尚治病方法,杜顺和尚回答:“只要大赦天下,释放无辜,圣体自然安愈。
”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
此后,宫廷内外,礼遇如佛,帝赐号为“帝心”。
师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恶行,为人奇迹颇多,常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日行所行普贤行愿。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雍州南郊义善寺,普会善信,声言告别,复入宫内向唐太宗辞谢,然后升太阶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寿八十四。
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注一)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
中国历代高僧
中国历代高僧简介自公元67年(东汉明帝8年)第一位印度著名经典学者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
这套《高僧传》的创作选题是自东汉明帝8年,即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次来中国传佛法,至1942年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的1875年间,其中最著名的24位高僧的生平业绩。
这套壁画是目前我国寺庙中唯一的一套表现中国历代高僧的工笔重彩壁画。
下面按时间顺序给大家做一简介。
(1)摄摩腾.竺法兰(生卒年不详)图:烈火真经古印度著名经典学者,公元67年首次来中国洛阳传佛法。
当时中国社会信奉儒、道,对他们传来的佛经,持怀疑否定态度。
于是他们举行了一次大法会,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满城轰动。
他们将儒、道、佛的书都放进火堆中。
结果,儒、道经书皆成灰烬。
而只有佛经反而变得更加新净,二人又跃入烈焰中,做出各种惊人姿态。
后来有个成语“烈火真经”、“不可思议”的典故即出于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详)图:东行弘法古安息国王太子(今伊朗),聪明绝顶,通鸟兽言,后将王位让于叔父,出家为僧。
公元147年,东越大漠辗转来到中国。
系统翻译介绍小乘教义,是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奠基人。
在中国20多年,先后翻译了佛经34部、40卷。
灵帝末年(189)避乱江南,经庐山到广州,终于会稽。
(3)释道安(312—385)图:释道安拒封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人称“印手菩萨”。
12岁出家,24岁拜学高僧佛图澄,主张僧尼悉以“释”为姓,他在王重寺传法授学僧众数千人,影响很大。
秦王苻坚除向他询教佛法,还常向他询政。
当时北方的苻坚和南方的晋帝都高官厚禄争请,他不为所动。
对奠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功绩和卓越的见解,成为一世师表。
(4)佛图澄(232-348)图:佛图澄止杀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一带),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以鬼神方术深得石勒、石虎信任。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十一)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十一)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十一)二、青海著名藏传寺院、高僧同西藏一样,青海藏族地区也存在着两门宗教:藏传佛教与苯教。
人们把藏传佛教被称之为“喇嘛教”;把本教则被称为“黑教”。
佛教传于释迦牟尼,来自印度;而本教则传自敦巴辛饶(亦称辛饶穆倭),基本上是土生土长。
苯教原系藏族地区古老的“萨满教”式的巫教。
约形成于2世纪左右,苯教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演变并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加以改变,形成它自己的体系。
它主要分成多尔本派(亦称黑苯教)、恰尔本派以及居尔本派(亦称白苯教)。
藏传佛教于10世纪以后,才逐步与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相结合而分别发展成为各个不同形式的宗派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
它的教派也同西藏一样,主要有格鲁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宁玛派五大教派以及本地的苯教等,其中以格鲁派(黄教)为最盛。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各宗派流传的情况,由于地区情况不同,发展也情况不一样。
一般来说,海东、海南、黄南、海北和海西等地,主要流传格鲁派及旧派;果洛地区流传格鲁派、觉昂派、噶举派、萨迦派及旧派,玉树地区则流传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觉昂派与旧教苯教等。
兹将各个教派在各个地区流传的情况简介如下:1、格鲁派僧侣戴黄色僧帽,故称它为黄帽派或黄教,藏族则称它为新教。
这个教派,由宗喀巴创始于15世纪初,宗喀巴原名为罗桑智化,宗喀巴为他的尊称。
格鲁派在青海所以能广泛流传,主要是由于它和蒙古族的封建统治者结合,即先有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与盘据在青海的土默特蒙古俺达汗(明封顺义王)及其所代表的势力相结合,使格鲁派的势力遍及青海及内蒙。
后来达赖四世云丹嘉措、五世罗桑嘉措、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和青海厄鲁特蒙古固始汗(清封为遵文行义慧敏固始汗)相结合,格鲁派借青海安木多地区是宗喀巴的故乡,又是蒙古的势力范围,它依靠蒙古的力量,排斥和兼并其他各宗派,企图依靠蒙古力量在安木多的海东地区建立本派第二根据地。
并在清王朝的“修一庙胜用十万兵”,“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政策下,格鲁派在安木多地区更为兴盛,广泛流传。
高僧佛子——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
高僧佛子——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高僧和佛子。
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佛法,普渡众生。
他们的教诲和行为,对于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下将就其中几位著名的高僧和佛子进行介绍。
一、玄奘玄奘是唐代一位著名的高僧,他以翻译佛经而著称于世。
玄奘二十四岁出家,四十三岁开始赴印度求法。
在印度,他学习了三年多的梵文和佛教经典。
之后,他带着一部佛经回到中国,又历时十年时间将从印度带回的《大藏经》等佛经全部翻译成中文。
玄奘对佛教文献翻译的贡献巨大,他的翻译成果成为了唐代佛教学的主要资料。
二、道信道信是南朝梁代一位著名的高僧,他潜心修行,得到了如来佛的加持,尤其擅长讲授《华严经》。
道信从小跟随周武帝的僧人学习佛法,后来因为喜欢简朴的生活,而到了一处僻静的山林之中修行。
他多次被皇帝召见,但是都坚持不为所动。
他曾说过:“我要的不是名利,而是等待涅槃之日的宁静。
”三、慧能慧能是唐代一位著名的禅宗祖师,他的著作《坛经》成为了禅宗的重要经典。
据传说,慧能为了破除自己的教条思想,曾到达一座寒山中的大钟,经过长时间的默想,他终于看到了大自然的真实面目。
在禅宗中,他强调禅的方法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
他的弟子常常比较严格,他曾经告诫过弟子要切实修持禅法,而不是只耍嘴皮子。
四、神秀神秀是北魏一位著名的禅宗祖师,他的著作《遣悟入门》影响深远。
他强调的是世界观的转变,即将眼前的事物看清楚,才能领会佛法的真义。
他常用的比喻是相机的光圈。
他表示,只有打开光圈,才能把眼前的事物看得更清楚,领会到佛法的真谛。
神秀的禅宗思想被后人广泛传承,成为了禅宗的重要派别之一。
五、护法法师护法法师是唐代一位著名的佛子,他以智慧和慈悲著称。
据说,他因为对众生的怜悯,曾经跳到火坑中拯救那些会造恶业的人。
此外,他还常常游历各地,普渡众生。
他提出“众生皆胎”的观点,即众生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只是被业障所蒙蔽。
他的教诲对于后人领悟佛教抱有一定的启发。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
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近现代四位高僧简介1、虚云大师(1840—1959)。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虚云和尚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
他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年代,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直至新中国的“大炼钢铁”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见识过威声赫赫的“大字报”,足足活了120岁,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是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脉:曹洞宗四十七代、临济宗四十三代、云门宗第十二代、法眼宗第八代、沩仰宗第八代。
2、弘一大师(1880~1942)。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创作了《三宝歌》等。
3、太虚大师(1890-1947)。
浙江崇德(桐乡)人。
1913年,太虚与仁山等人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主张改革佛教,首改镇江金山寺为佛教大学,自办学校以抵制“庙产兴学”风潮。
寄禅圆寂后,在上海静安寺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太虚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大声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
后又连续撰文宣传佛教革新运动,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顺应时代发展。
1917年后,太虚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
1947年,太虚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
其著述甚多,后由弟子们汇辑成《太虚大师全书》行世,共700余万言,分为四藏二十编,反映了太虚多层次的佛学思想,举凡佛法的体系与纲要、僧伽制度的改革与培育、唯识思想的融贯与弘扬、人生佛教的揭示与提倡,以至时代思潮的批评与会通等。
太虚大师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与唯识学阐扬而卓然名家。
4、印光大师(1861-1941)。
陕西合阳人。
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
近代著名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1881年,师二十一岁终南山五台莲华铜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大师一生,以净土为归,自行化他,信愿念佛。
言传身教,弘传净土,作世间之慈航。
传承中国历史的僧人有哪些
传承中国历史的僧人有哪些中国佛教是中国人民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僧人为了承担维护佛教正统、服务百姓的责任,不辞辛劳、四处奔波。
今天,我们将带领读者了解一些传承中国历史的僧人,看看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第一个为大智禅师。
他是唐朝著名的僧人,号称“中国第一禅师”,被誉为“中国禅宗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金刚经》和《心经》至今仍受到崇高的敬仰。
第二个是法门寺的僧人智存。
智存集佛教刑律智慧,在唐朝仪凤司任刑律道行军判官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刑律,并写成相关著作。
在当地群众和官员眼中,他是个公正果断、有仁慈之心的好官。
第三个是明朝文学名家吴承恩,他也是一名僧人。
他的代表作《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也是中国的文化精髓。
他通过书中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观,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尊敬。
第四个是一位叫慧因的六祖弟子。
他经常奔波于各地传播佛法,开创了一个“五祖慧能”和“六祖慧因”的天下名号,深受广大信徒的敬仰。
最后一个是位于渤海湾岛上的五台山。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拥有深厚的禅宗文化底蕴。
五台山上的僧人常年修行,传承佛教文化,引导信徒追求人生真谛。
总之,中国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传承佛教文化的僧人,他们的业绩和贡献令人钦佩和羡慕。
他们为维护正统、传承文化、服务百姓付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令后人望而生敬。
希望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行事风范,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为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八)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八)十八、四川111、成都市昭觉寺位于成都市二环路外动物园背后的青龙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我国重点的佛教活动场所,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
成都昭觉寺昭觉寺在代是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宅号“建元”。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改建为佛刹,名建元寺。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唐代高僧、禅宗曹洞宗传人休梦禅师任建元寺住持23年。
他言峻机悟,启人思维,曾应召为僖宗说法,僖宗赐他紫磨纳衣三事,龙风毯一件,宝器盛辟支佛牙一函。
主持期间,他兴工构殿,扩建寺庙,并奉旨改寺名为“昭觉寺”,一直沿用至今。
五代十国时,战乱迭起,昭觉寺仅存“房舍五间,田土三百廛”。
后殿堂衰颓,寺庙荒芜。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休梦法师五世法嗣延美禅师住持昭觉,用了30多年的时间进行全面修复,殿堂房舍增至300余间,建有大雄宝殿、唱梵堂、罗汉堂、六祖堂、翊善堂、列宿堂、大悲堂、轮藏阁等主体建筑,塑像、画像、碑记、寺额等恢复旧貌。
寺内经济实力雄厚。
李畋《重修昭觉寺记》中载道:“供食之丰洁,法席之华焕,时一大会,朝饭千众,累茵敷座,未有一物,爱假外求”。
神宗元丰末年(1085),禅宗临宗禅师纯白任昭觉寺住持,开堂说法,从者甚多,被称为“西川第一丛林”。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及南宋产高宗绍兴初年(1131年),高僧圆悟克勤(原号佛果克勤)两度住持昭觉寺。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在昭觉寺圆寂,圆悟禅师墓今日尚存。
昭觉寺内圆悟禅师墓日本佛教临济宗传自我国,因此与昭觉寺有较深关系。
圆悟克勤所著《圆悟心要》、《茶禅一味》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日本人至今把《茶禅一味》尊为茶道至宝。
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蜀献王迎接智润禅师任昭觉寺住持,并扩建寺庙。
据清代李羽中霭《重修昭觉寺记》记载:“明蜀献王又拓之,周围墙垣缭绕七百余丈,绀殿绮云,金身撑汉,以致藏阁僧廊,诸天佛祖,莫不宏丽俱备。
历代高僧
历代高僧:虚云眼中的弘一仰大师律行述其行愿以劝世2010年10月28日09:40摘自《人海灯》2010年第1期【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图片来源:资料图弘一大师(1880——1942)为民国中兴南山律学之高僧。
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广侯,号叔同。
出家前,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等,无一不精。
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专弘南山律宗,世人称为弘一律师。
虚云大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
为民国以来,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2008年10月由河北禅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虚云和尚全集》第四册《文记》收录了虚云大师所作的三篇纪念弘一大师的文章《弘一大师全集序》、《弘一大师事略序》、《弘一大师传》,这些文字十分珍贵,从中我们可以一睹禅宗大德眼中的律宗高僧的形象。
在《弘一大师全集序》中,虚云大师先举例说明释迦牟尼佛在圆寂前曾嘱咐弟子们要“以戒为师”,又引用了世尊所言:“狮为百兽王,威力无比,为敢犯者,惟毛中虱,方渐羸耗,终乃灭亡。
吾法在世间,其威力有如狮王;毁戒比丘,无异狮身之虱。
”狮与虱的譬喻,在于强调僧团持戒的重要性。
在回顾了近世佛道衰微的境况之后,虚云大师表达了他对弘一大师的崇敬:“弘一大师,未出家前,固世所称为翩翩俗世佳公子者也;及既受具,诸缘顿息,灵顶赤足,动止循律,以身作则,追导师之芳踪,振坠绪于末造,影衾无愧,明德在躬,令闻四溢,海宇从风。
于是世之知大师者,无不知有戒法;敬大师者,无不知敬佛法。
荷担如来家务,师非其人欤!”弘一大师去世将近十年(笔者注:此序作于1948年),然而不管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只要听到弘一大师的名字,无不仰慕赞叹。
因此虚云大师写到“今其为世重如是,岂偶然哉?”在《弘一大师事略序》中,虚云大师提到,弘一大师的弟子僧睿等要将《弘一大师事略》刊行嘱托虚老写序,虚云大师回答说:“予非能文者也,何能记?因仰大师律行,述其行愿以劝世。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佛教盛行,历代名僧无数,有以佛教为主闻名(译经、讲解、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佛教为主闻名(比如道佛结合、诗书画、科学、政治之类)。
本博文为大家讲述我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
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
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
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至建康(南京市)讲经,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
注《庄子·逍遥游》,见解独到。
后于剡县(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
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
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
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其他著作有《释即色本无义》等。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法显(334—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高僧,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
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
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于义熙九年(412年)归国。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44-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县)。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一)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一)总论佛教的寺庙又叫庙、兰若、宝刹,如年代久远又著名又可称为古刹或名刹。
它起源于天竺,有“阿兰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蓝”(Sangharama)两种类型。
“阿兰若”,原指树林、寂静处,即在远郊的空闲处建造的小屋,为僧人清净修道的场所,后泛指佛寺。
“僧伽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又分为“支提”(Chaitya)和“精舍”(Vihara)两种。
“支提”一般依山开凿,多在洞窟里,有舍利塔或殿。
如王舍旧城的“灵山”七叶窟、毕钵罗窟、提婆达多石室等,传说佛陀曾长年居此修行说法。
“精舍”原为讲道场,后为僧众住所,中有殿堂,四周绕置僧房,多建在平地。
早期佛教最著名的有两处大精舍:一为佛陀在王舍城(Rajagr-ha)传教时,有长者迦兰陀(Kalanda)以大竹园奉佛,称“迦兰陀竹园”(Kalanda-venuana);一为佛陀在舍卫城(Sravasti)说法时,有富商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以金铺地的价格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祇陀(Jeta)在城南的一处花园,作为佛陀说法、驻锡的场所。
祇陀太子深受感动,遂将园中林木奉献与佛,故称“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
在中国,“寺”最初并不指佛教建筑。
秦代以来通常称官舍为“寺”。
《左传》中就有个名叫勃鞮的寺人披官员见晋文公的故事。
汉代把供西域来的高僧居住地成为“寺”,从此,“寺”便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通称。
此外,还有“庵”,那是女性佛教徒——尼姑居住和礼佛之处。
有的文士也喜欢将自己读书或静养之处称为“庵”,并自称“庵主”。
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所以蒙、藏等地的佛寺又称“召”,如“大召寺”、“小昭寺”、“五当召寺”等。
另外,因为是达赖是神王,集神权和政权于一身,所以他驻跸是寺庙又称“布达拉宫”。
汉族帝王也有将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佛教由于源远流长,也是宗派林立。
不同教派对佛寺也也有不同称呼:禅宗称禅院或禅寺,天台、华严诸宗称教院,律宗称律院。
历代高僧介绍
历代高僧介绍历代高僧介绍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
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
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
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
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盘》、《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
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僧稠,昌黎人,俗姓孙。
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
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
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
慧可,洛阳虎牢人,俗姓颐。
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
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
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
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
慧可是为禅宗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法如,上party人,俗姓王。
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
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
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
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福裕,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
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
出家后拜休林为师。
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
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总领天下僧众。
他率众修复了嵩山一带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高僧”(排名不分先后)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高僧”(排名不分先后)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著名的“十大高僧”,他们道行高深,传播佛教文化,受到人们的敬仰。
一、支道林(314年—366年),本名支遁,以字行,俗姓关,是东晋著名的高僧和佛教学者,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
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便对佛理有所造诣,曾隐居余杭山,专心研究经书,他的风度和学问受到王羲之、谢安、孙绰、李充、许询等人的高度赞许。
与龙树菩萨相媲美。
二、法显(334年—420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而且还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主要是取经和翻译,也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个关键点和转折点。
展开剩余78%三、鸠摩罗什(344年—413年),博通大乘小乘。
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是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其译经和佛学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称“什门四圣”。
四、菩提达摩(?年—536年),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民间习惯尊称达摩祖师,开创东土第一代禅宗传佛心印,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
五、智顗(538年-597年),俗姓陈,字德安。
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六、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中国近代五大高僧
中国近代五大高僧中国近代五大高僧虚云法师:1959年圆寂。
享世寿119岁。
弘一法师:1942年圆寂。
享世寿62岁。
太虚法师:1947年圆寂。
享世寿58岁。
印光大师:1941年圆寂。
享世寿80岁。
圆瑛大师:1953年圆寂。
享世寿75岁。
虚云大师(1840一1959)法名古严,又名演彻,字德清。
湖商湘乡人,俗姓萧,出身官宦人家,十九岁逃离家庭,披剃于鼓山涌泉寺,行脚天涯,巡礼名山,遍学经教,参究禅宗。
四十三岁发愿朝礼五台山,数年间,进川入藏。
越雪山至缅甸、印度、锡兰朝礼佛迹,历尽艰辛。
曾结茅潜修于终南山等处。
以定力、苦行、坚忍著称。
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中兴云门宗,延续沩仰、法眼二宗。
曾重兴云南鸡足山祝圣寺、昆明西山华亭寺(改名云栖寺)。
曹溪南华寺、乳源云门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巨刹,创立鼓山佛学院培养僧徒。
重振禅宗祖风,制定丛林清规,率众参加劳动,农禅并举。
德高望重,归依弟子达百万众。
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
若有《楞严经玄要》、《法华经略疏》《圆觉经玄义》等,后人辑其语录偈颂为《虚云和尚法汇》、《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等行世。
门人有佛源.一诚、定慧、本焕、传印、净慧等。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
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
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
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
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
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二、湖北125、武汉市归元寺座落在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
清顺治十五年(1658),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师白光由浙江来此创立。
所取“归元”之名,缘自佛经《楞严经》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说,即归真、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
归元寺为长江中游名刹之一,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现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武汉归元寺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废屡兴。
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
“文化大革命”中,寺庙没有遭到破坏,宗教设施及珍贵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来,可算一大奇迹。
1973年至今,归元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大雄宝殿、藏经阁、五百罗汉堂、大士阁、钟鼓楼、翠微亭等建筑翻修一新。
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
现有僧人数十名,住持为隆印法师。
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被称为“汉西一境”。
归元禅寺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建筑紧凑合理。
寺院坐西朝东,寺内分前、后两区。
前区(老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
后区(新区)为近年新建,有财宝天王殿、露天双面观音、圆通阁和三层红木榫卯结构“戒堂”等建筑群。
归元寺的主体建筑集中在前区:藏经阁北院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遭战火所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
归元禅寺心净方丈(1920年-1922年)募资再次重新修建藏经阁,使之成为一座两层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0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
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
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
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有清代《龙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碛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
除《藏经》外,还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
其中收藏各类经书七千多卷,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日本等各国文字的经书,版本之多,文种之多,在国内丛林寺院中尚不多见。
另外还有两件珍品:一是清光绪元年(1875),湖南衡山69岁老人李舜千书写的“佛”字。
“佛”字是在长宽不超过6寸的纸上,由《金刚经》和《心经》原文共5424个字组成。
每个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镜看,笔力挺秀,是书法珍品。
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荣和尚刺血调和金粉抄成的《华严经》和《法华经》,字体娟秀,堪称精品。
藏经阁有一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现在的藏经阁是由归元禅寺前任方丈昌明法师1997年至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阁楼,占地面积四百余平方米,楼式建筑,颇具丛林雅风。
新阁楼保持了原制式、原风格、原规模。
归元寺藏经阁大雄宝殿中院主体建筑,初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后经多次维修。
现大雄宝殿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近年来随着寺院的扩建修葺,气势更为宏大。
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其弟子阿难和迦叶,均为脱胎雕塑。
殿内有两幅对联:“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如此门休管他五眼六通”。
罗汉堂南院主体建筑,始建于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灾,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历史。
民间有句谚语: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是说这四个寺院的五百罗汉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塑像的精华。
光绪年间,黄陂泥塑匠王氏父子应归元寺方丈所聘,用了九年时间重塑了五百罗汉。
黄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传统,技艺娴熟,艺人辈出。
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
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
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渐沾巾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
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
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
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而归元寺的罗汉却不怕水,可见王氏父子的脱塑工艺水平和质量之高。
归元寺罗汉在形象表现上也很有特色。
这500罗汉或坐或立,或蹲或卧,喜怒哀乐,慈祥端庄,各种姿势、神态无不具有。
如第四百六十三尊罗汉是陀怒尊者,周围有6个童子,为罗汉挖耳,掩嘴,遮眼等,称“六戏弥勒”。
“六”即眼、耳、鼻、舌、身、意。
它告诫佛门弟子,不要为凡情所染。
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烂漫,娇稚顽皮和罗汉的慈祥憨厚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又如第三百五十尊罗汉是大药尊尊者,法相所现正面跏跌坐,禅坐于藤条大椅上,双手笼于袖中,神清气爽,宽额亮目,才思敏捷。
在武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王氏父子呕心沥血,经历9个寒暑塑成498尊罗汉后,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方丈只得又去聘请塑师。
新来的塑师将罗汉样本和塑像对照,发现各类罗汉的形象已经塑完。
新来的塑师灵机一动,将功德无量的王氏父子也塑成罗汉。
现在人们在罗汉堂看到韦驮像左右的两尊塑像,一个擎日,一个举月,相传就是王氏父子二人。
现在看到的罗汉堂是在原址上进行大规模维修重建的,于2000年9月竣工。
这座崭新的罗汉堂完全保留了原罗汉堂的布局、规模和风貌。
罗汉堂亦有两副对联:“普天供应大阿罗汉,都率方广来住归元”;“自白光开创以来,祖德灵长,迄今三百余年,重新广厦供罗汉;历同治中兴而后,人心沉溺,愿将二十八品,普济群生讲法华”。
武汉归元寺五百罗汉堂在前区(老区)三圣殿的旁边,还有一所全国首家由寺院完全发起、信众共建、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并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主题图书馆——归元正藏图书馆。
建筑面积近14000平方米,六层仿清式徽派建筑。
主体功能性建筑包括归元禅寺正藏图书馆、归元大觉宾舍两部分,是华中最大的佛法布施平台。
图书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藏书先期以佛学书籍为主,逐渐增加其他门类书籍,最终达到藏书20万册,佛教书籍占到40%,其他类书籍占到60%的规模。
新建的黄铜铸造露天双面观音,周围是汉白玉栏杆,超凡的造型气态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像高18.8米,立于一个3米高的莲台之上,重达20吨。
她一面朝东,一面朝西,立于莲台之上,一手拈成结手印上翘,一手持净瓶微垂,手印意在表达佛法无边,净瓶微垂,正在降甘露于人间。
佛像头顶一轮火焰,象征佛光普照,无量的智慧和无边的神通。
大型石木结构“圆通阁”,于2009年上半年破土动工,2012年完工。
圆通阁是由宫殿式石台座和红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其风格为内五层外三层四滴水楼阁式建筑,为近200年来最大的木石结构佛阁楼式宗教建筑,是我国少有的大型传统木结构建筑之一。
此建筑基座长宽各60.8米,占地4139平方米,高60余米,共4层。
为归元禅寺重要的佛事文化活动场所。
126、武汉市宝通寺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洪山南麓,兴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与归元寺、溪莲寺、古德寺并称武汉佛教“四大丛林”。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宝通寺志》载:“黄鹤山(即今蛇山)之东十里许有山,名东山(即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
上有亭,相传刘宋时期始建寺。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尉迟敬德封鄂国公,奉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时,在东山寺基础上扩建寺宇,铸造铁佛,取名弥陀寺。
据宝通寺方丈源成法师回忆,1949年前他曾见过刻有“尉迟敬德建造”字样的墙砖。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
九年后,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
皇帝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并赐额“幽济禅院”。
南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抗金名将枣阳人孟珙出任荆湖制置使,为避兵乱,与民兵都统张顺将随州大洪山之幽济禅院多尊佛像迁来武昌东郊,连同灵济慈忍大师的“佛足”及历朝所颁告敕一齐安置在弥陀寺,并奏请赐寺名为“崇宁万寿寺”,同时将东山改名为洪山。
以纪念善庆和尚在随州大洪山修建的“灵峰寺”。
后经战乱,香火冷落,京湖大制置使吕文德请无积禅师为之住持,该寺乃得复兴。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驻军武昌时,对善庆和尚舍身割足的精神十分佩服,命人取“佛足”随国征战,鼓舞士气。
他登基后派钦差大臣专程将“佛足”护送回都,用以笼络人心。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元军与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部队的战斗中,万寿禅寺毁于战火。
元至顺三年(1332)华实任该寺住持,毅然以复兴自任。
他筹集几万缗经费,广求大木由江上运归。
因原址地势狭窄,不宜扩建,乃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元统二年(1334)告竣。
时人称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辉映林谷,宏模伟观,人天俱瞻”。
随州、许州(今许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
有黄缙作《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记其事。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
其后楚靖王朱均讹在天顺元年(1457)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
成化二十一年(1485)规模大增,并更寺名为“宝通禅寺”,寺名遂沿袭至今。
此时宝通禅寺已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
因宝通寺的禅家家风与镇江金山寺相似,故有“小金山”之称。
明朝末,宝通寺又遭毁坏。
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1676-1691年),(1676)大司马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后增修,使殿宇宏伟,为“武昌诸刹第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再次修葺。
据寺志载,寺前有碧琉蚊龙,佛殿大柱上金龙蟠绕,生动逼真。
《广阳杂志》称整个庙宇,金碧辉煌,为天下少有。
至咸丰末年,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毁于战火。
1865-1879年(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修复,规模远不及前,寺内现存建筑多为当时所建。
1911年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该寺。
民国年间,程潜出资进行维修,未及竣工即被驻军破坏。
1932年,方丈问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
当时该寺范围甚大,山门设于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
并在城内龙神庙(今古楼洞民主路东打火机厂附近)设立下院,作为宝通寺行馆,专供进城办事僧人食宿。
此时可能是该寺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使宝通寺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