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莫言《红树林》的文学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莫言《红树林》的文学价值
莫言创作了很多小说作品,其中《红树林》是最典型的一部。

红树林指的是华南的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位叫陈珍珠的女青年。

这位女青年梦想凭借进城打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她进入城里的一家珍珠加工公司打工。

公司里有一位总经理,他的名字叫林大虎。

大虎一见到珍珠就非常有性欲,而珍珠对大虎却不理不睬,不为所动。

大虎想要用强霸占珍珠,珍珠十分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大虎有几个酒肉朋友,其中最铁的两个哥们是二虎和三虎,这两个人都出生于干部家庭。

后来他们三个一起轮奸了珍珠。

珍珠有一个未婚夫,名字叫吕大同。

吕大同知道自己的未婚妻被轮奸以后十分愤怒,决定报仇,于是去刺杀大虎的母亲,大虎的母亲叫林岚,也是高级干部,是一位常务副市长。

在刺杀林岚的时候,大同失手刺伤了一位名叫马名叔的检察官。

不久以后,这三虎又轮奸了一名叫小云的女工,他们被当场抓住。

为了拯救儿子,心计很深的林岚失了方寸,落入了刑侦科长金大川的手里。

检察官马名叔为了伸张正义,顶住了重重压力,坚持重新审案,最后将三虎绳之以法。

一、蒙太奇引发诗意
西方的影视作品善于运用蒙太奇手法,作者莫言在他的这部《红树林》小说当中也充分地应用了蒙太奇手法。

对《红树林》中的蒙太奇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比较纯粹的蒙太奇叙述手法,另一类是采用穿插叙述历史典故来突出蒙太奇的效果。

第一类蒙太奇手法在《红树林》的第十章体现了出来。

该章首先进行了导入式的叙事,然后直接展示了45个蒙太奇单元,每一个单元通过空一行表示结束,而读者则是被综合性的叙事导出的。

对于这一章的每一个蒙太奇单元,作者莫言都采用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来进行标识。

这些蒙太奇单元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结构十分简单,仅仅出现几个镜头而已;有的结构则非常复杂,包含很多叙事小板块,每一个叙事小板块扩展一下就可以变为章回小说中的一回。

采用纯粹的蒙太奇叙事手法可以加快故事情节的发展。

当今信息发展十分迅速,许多读者都喜欢快节奏的小说。

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估计很少有人会喜欢托尔斯泰式的冗长与啰唆,也很少有人喜欢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描写。

总体
来说,《红树林》的第十章的结构十分特殊。

在这一章当中作者莫言将西方的影视手法与中国的传统写作手法相结合,并采用蒙太奇来进行描写,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交代得十分迅速。

如果不对这部小说的第十章的故事情节进行快速处理,那么整部小说的篇幅可能就增加两三倍,现在的中国读者不喜欢那么长的文章。

《红树林》这部小说总共有24万字,就字数来说,《红树林》这部小说可以算作一篇长篇小说,可是与西方的长篇小说进行对比的话,这部《红树林》小说只能算作一部短篇小说。

篇幅虽然比西方的长篇小说短,但在文章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拓展了时间轴和空间场,使得整部小说具有了历史厚重感。

《红树林》这部小说的篇幅不是很大,但是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让读者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红树林》这部小说十分耐读,读者大多会重复阅读好几遍。

是什么吸引读者进行反复阅读呢?主要是小说当中的历史典故对读者十分有吸引力。

在《红树林》这部小说当中,历史典故发挥了两个重要的功能,它们就是串联和点化的功能,这部小说中出现的历史典故无疑是在叙事线上挂上了一串串葡萄,这使得原本单纯的线条具有了多重的纠结。

它们的出现就好像是在树干上结了疤,可以进行反复的推敲;它们的出现就好像是香猪身上长了核桃肉,小猪变得结实强壮。

在《红树林》这部小说当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里面的历史典故大多具有很大的篇幅,有的甚至就像是一篇短篇小说。

二、巧妙使用的人称机制
在《红树林》这部小说中作者莫言使用了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这是独具创造性的。

同时在小说当中还使用了第二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女市长被都市社会浸染的心酸历程。

(一)“我”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
使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塑造了一个全知的叙述者,这不仅增加了叙述的趣味,同时有利于对人物的描写,不过也有个非常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很难使读者了解“我”的真实面目。

因为读者了解“我”的方式是通过我的自我表白,但进行自我表白很容易变成自我介绍,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尽量少谈及自己的事,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主要不是叙述“我”,而是讲述“我”周围的人和事,在小说当中我只是名义上的核心,其实表面次要的人物才是要叙述的核心。

由于“我”和主人公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我”可以时刻出现在主
人公的身边,这就有利于“我”接触主人公身边的人和事,此时“我”是一个参与者。

不过“我”也有“我”的弱点,那就是对女人充满了恐惧,而这种恐惧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总是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这就使得“我”不可能和主人公发生故事,所以“我”可以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只能进行陈述和观察,而不能进行全方位的鸟瞰。

因此在讲述历史碎片的时候,作者就使用第三人称或者没有人称的叙事方法。

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处于不尴尬的地位。

此时的叙事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虽然作者从一个叙述者变为了一名旁观者,可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没有改变,那就是通过现实和历史画面的交替出现表达出主人公人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展现了主人公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回忆。

在这里,作者指出人性之所以会发生变异,主要是由于社会发生动荡、世俗的压迫以及人性的软弱所致,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将人性的变异归于外部原因,忽略了人性的自私。

这时候的“我”也对她对社会的批评产生了反感之情,认为这非常虚伪。

(二)“你”和“我”合为一体
《红树林》这部小说最鲜明的一个创新点就是在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称的过程中使用了第二人称将主人公引出。

叙事主体在进行叙述活动的时候,经常采用讲述和展示这两种手法,讲述通常情况下主观色彩比较浓厚,所以一般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称,采用这两种人称进行叙事有利于主体展开叙述;展示往往比较客观,可以为读者展示现实客观的生活,对话是展示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采用第二人称具有一种内在的对话性,就好像人物和叙述者面对面一样。

在这部小说中的你指的并不是读者,而是林岚,“我”是一名追随者,所以时刻提醒、劝诫和观察着“你”,作者莫言采用“你”使之与“我”发生对话,通过小说当中的一些对话,我们可以发现林岚政治面目背后的真实形象。

很多时候,“你”是不直接和“我”进行对话的,而是采用目光交流,挖掘出内心的活动变化。

采用第二人称进行叙述在分析人物心理上占据了优势,用“你”不仅展示了林岚的个性以及她痛苦的历程,又可探究出为何会在她的身上发生这些事情,采用这种方式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到一位女市长是如何掉入罪恶的深渊的。

对话表示在叙述者的身上,其实就是将叙述者的意识进行了分割,产生了自我对话,这就好像是你和我已经合为一体一样,变成了一个人的两面,两个我同时存在,一个我是当事者,
另一个我是评判者。

读完这部小说以后,仔细思考一下,这个“我”到底是谁啊?慢慢地回忆我们会发现“我”是“你”的同班同学。

“文革”的时候,我们都是红卫兵一起进行革命,到了珍珠养殖场以后,我们也可以见到,可是你被调回了城里,“你”一个人坐着吉普车回到城里享福,过了若干年,你变成了副市长,金大川、马叔也在这个城市挂职生活,这期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这时候的“我”在你们的面前十分不起眼,可能都不能算作你的朋友,在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既没有姓,也没有名,却突然成了你的隐性恋人,当你做一些不能见天日的事情的时候,“我”怎么能如影随形呢?这与逻辑都不相符,这时候我们疑心顿起。

在我们重新阅读原文的时候,不能忽略第九章的一段话:“林岚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咱们俩谁跟谁?嗤笑你就等于嗤笑我自己。

”你就是我自己?我们早已经变为一体,“我”就是另外一个你,“你”玩弄权术,而“我”也就是另外一个你就会出来批判你,“你“自甘堕落,而另外一个你却十分内疚,这时候主人公的内心已经变成了两个人,这就给这部作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使得这个“我”变得神秘莫测,不可捉摸。

在这部小说中因为作者采用“对话性”的人称,才使得我们了解到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悲剧,同时也对人性善恶两面进行了讽刺,使本部作品的意义变得非凡。

三、结语
《红树林》这部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体会。

作者莫言曾经说过,《红树林》这部小说是歌颂法制建设,批判腐败现象的。

作者用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小说的主人公变得无可奈何,也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反省,让我们明白人活着的意义,这其实才是小说的真正价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