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作文
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作文篇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知道这是谁的诗吗?没错,就是郑板桥。

说起郑板桥,那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你呢,你对他了解多少呢?我对他可谓是“熟识”,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吧:
郑板桥生于1693年,1765年逝世。

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着有《板桥全集》。

说到郑板桥,就不得不提他的画,说到他的画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竹。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

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
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郑板桥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嘱。

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

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

手下人出面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

”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

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

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

一个古人,对子女的教育如此有远见,就是在临终前想到的也是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立足社会……而我们现在一些做父母的是怎么想的?
当前,有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理由”是自己这一代受过很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又只有一个孩子,怎能忍心孩子受委屈、遭挫折、泡苦水呢?因此,一味对孩子的呵护、溺爱,就连一些穿衣、穿裤、洗衣以至收书包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受累。

这种“鸡蛋壳装汤——撒不开手”的做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关心着孩子,实际则是贻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从小不爱劳动,连独立生存的起码能力都没有,哪有什么好处可言?
家长们须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自己去奋斗、去生存。

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当他们长大了离开父母时,面对挫折势必手足无措。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截然不同。

他们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也从不依赖父母。

即使是总统的孩子上大学,也要
靠打工供自己读书,不这样将被世人笑话。

而我们的孩子却把依赖老人当作一种美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郑板桥吩咐儿子亲手做的那锅馒头及其那一派金玉遗言,远比金钱的遗产珍贵得多。

这就是郑板桥,一个画家,一个出色的父亲。

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作文篇二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朝人,曾任县令一职,一生清正廉洁,人称“诗书画三绝”,是我们兴化的骄傲。

而郑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我们兴化。

这个周日,我带着好奇,来到了郑板桥故居。

推开破旧的红木漆门,迈过高高的门槛,随即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庭院。

无花无草,只有青苔点缀。

往前走,在风中摇曳的飒飒翠竹便出现了,它们仿佛在向我讲述郑先生的故事。

踏入正厅,只见正前方悬挂着一幅画,左右则是招待客人用的小桌和木椅。

正厅两旁有两间小室。

啊,原来这是主卧和次卧呀!迈进去,只见小小的床上置着薄薄的被单,看向那似乎一捅就破的纸窗,心想:“这窗子能挡住冬日凛冽的寒风吗?在严冬,郑先生在这床上盖这样的被子会冷吗?”唉……再想起电视中县太爷富丽堂皇的家,我不由叹了口气。

走出正厅,穿过庭院,来到了书房。

书桌笔架上悬着几支毛笔,墙上的书画使我仿佛闻到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纸窗开着,窗外正是刚进门时看到的翠竹,这让我忆起了郑先生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不是郑先生一生的写照吗?
绕过正厅与书房,我便见到一条长长的回廊。

走上去,廊外假山嶙峋,一亩方塘清澈见底,几条鱼儿在嬉戏。

廊内壁上,刻着郑先生的书画及世人对他的评价。

郑先生的字和画可是相通的!瞧,这一点,多像一片花瓣;这一
竖,多像竹竿呀!我正陶醉着,却发现竟不知不觉走到了回廊的尽头。

该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感叹:“没想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先生家中竟如此朴素,这不正说明郑先生的廉洁吗?”实在太令人佩服了。

下次,我一定要再游郑板桥故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