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宪法条款的实施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第7期(总第312期)
㊀㊀㊀㊀㊀㊀
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7ꎬ2021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Serial.No.312
法治文明与法律发展
论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的实施
上官丕亮ꎬ刘焕芳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ꎬ江苏苏州215006)
摘㊀要: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的实施ꎬ特别是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ꎬ既是促进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ꎬ也是促进国家认同㊁维护国家统一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ꎮ对于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的内涵ꎬ需要准确解读ꎮ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ꎬ具体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双语教育以及诉讼领域和执行公务中的普通话推广问题ꎬ需要处理好宪法相关条款之间的关系ꎬ予以正确理解和实施ꎮ
关键词:宪法实施ꎻ全国通用普通话ꎻ宪法条款ꎻ民族自治地方ꎻ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7-0082-10
①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
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ꎮ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ꎬ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ꎮ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ꎬ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ꎬ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ꎬ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ꎬ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ꎮ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加强宪法实施㊁教育和监督研究 (18JZ036)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法律制度的构建研究 (19VHJ018)
作者简介:上官丕亮ꎬ1967年生ꎬ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刘焕芳ꎬ1993年生ꎬ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研究生ꎮ
㊀㊀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 ꎮ①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 2025年)»再次强调: 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ꎬ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ꎬ将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ꎮ 对此ꎬ宪法学界一般都重点关注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问题ꎬ其实ꎬ除健全体制机制外ꎬ还有一个宪法全面实施的问题ꎮ我们不仅要重视公民基本权利宪法条款的实施ꎬ
而且要重视国家机构条款的实施ꎬ还应当关注宪法序言内容以及宪法总纲条款的实施ꎬ包括«宪法»总纲第19条第5款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的实施ꎬ特别是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ꎮ
2021年3月5日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
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明确强调: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ꎬ是民族团结之根㊁民族和睦之魂ꎮ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ꎬ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ꎮ 无疑ꎬ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ꎮ
我国«宪法»第19条第5款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ꎮ 同时ꎬ«宪法»第4条第4款规定: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ꎻ第119条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㊁科学㊁文化㊁卫生㊁体育事业 (显然其中有一个在本地教育中使用什么教学语言的问题)ꎻ第121条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ꎬ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ꎬ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ꎻ第139条规定: 各民族
28
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ꎬ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ꎮ 无疑ꎬ在民族自治地方ꎬ存在推广普通话是否与各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自由以及使用当地通用的教育语言㊁公务语言㊁诉讼语言㊁审判语言的权利相冲突的问题ꎮ也就是说ꎬ在民族自治地方推广普通话ꎬ必须处理好上述宪法条款之间的关系ꎮ
本文拟聚焦探讨«宪法»第19条第5款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的实施ꎬ特别是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问题ꎬ以期促进我国«宪法»总纲条款乃至整部宪法所有条款的全面实施ꎬ以及实施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ꎮ
㊀㊀一㊁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实施的重要意义
㊀㊀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实施ꎬ特别是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
(一)是促进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ꎬ无论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还是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ꎬ都需要一个通用的语言介质ꎮ在很大程度上ꎬ对全国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掌握ꎬ意味着打通了对外沟通交流的通道ꎮ只有掌握了全国通用的普通话ꎬ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流㊁传递消息㊁获取知识ꎮ一种坚实的国家认同ꎬ可以使主权国家内多民族的交流与互动在有序的轨道内持续展开ꎻ如果缺乏一种稳固态的国家认同ꎬ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ꎬ就会有失序乃至冲突的危险[1]ꎮ无疑ꎬ实现这种有序交流的前提就是全国通用语言的推广和使用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ꎬ这一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民族语言众多ꎬ而且少数民族语言数量要比少数民族数量多ꎬ既有一族一语ꎬ也有一族多语的情形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复杂多样ꎬ缺乏通用语言ꎬ这不仅造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困难ꎬ也使得民族自身与外界的沟通受限ꎮ正如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在2017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所指出的:虽然我国的普通话平均普及率已超过70%ꎬ但东西部之间㊁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ꎬ西部与东部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ꎻ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ꎬ而很多农村地区只有40%左右ꎬ有些民族地区则更低ꎮ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青壮年农民㊁牧民无法用普通话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ꎬ这已经成为阻碍个人脱贫致富㊁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㊁制约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ꎬ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因素ꎮ①无疑ꎬ国家推广普通话可以让广大少数民族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彼此之间的沟通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有一个通用的桥梁ꎬ从而促进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对外交流ꎮ
同时ꎬ对于少数民族的发展来说ꎬ教育是根本ꎮ语言文字的使用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ꎮ在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中ꎬ本民族语言文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ꎬ应该充分重视和发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功能ꎮ但同时也要看到ꎬ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功能ꎬ特别是在比较高的教育层次上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所具有的明显优势ꎮ可以说ꎬ少数民族公民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运用规范汉字的能力ꎬ是接受较高层次教育和进入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必须具备的条件ꎮ从这个层面来看ꎬ推广普通话对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㊁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
由此可见ꎬ贯彻落实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宪法条款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格局中的共同语言需求ꎬ也是各民族促进对外交流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ꎮ
(二)是促进国家认同㊁维护国家统一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建国家的基本要素ꎬ既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基本载体和象征ꎬ也是国家认同的纽带和民族团结的基础ꎬ还是治国安邦的重器ꎮ语言认同是一个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语言
38
①详见2017年3月14日教育部㊁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 2017 2号)ꎮ
的认识㊁使用及归属感ꎬ它体现和维护了民族成员
的共同心理意识ꎬ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与
重要方面ꎬ是维系民族一体感和民族认同的基本
要素之一[2]ꎮ我国现行«宪法»虽然没有将语言与国歌㊁国旗㊁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规定在一
起ꎬ但语言与国族认同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同样
值得关注ꎬ甚至具有更为久远的历史[3]ꎮ共同的语言生活使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ꎬ形成身份识别和文化归属ꎬ产生民族聚合力ꎮ在历史发展演进中ꎬ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㊁各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ꎬ有时融而未合ꎬ有时合而未化ꎬ但最终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ꎮ正如费孝通所言ꎬ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在几千年共同的生产㊁生活实践中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㊁我来你去ꎬ我中有你㊁你中有我ꎬ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4]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体现在语言上ꎬ就是各民族语言相互影响㊁各个民族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彼此语言的一个过程ꎮ在此过程中ꎬ汉语言逐渐发展成为各民族间的通用交际语言ꎬ各少数民族语言纷纷借用㊁汲取汉语言元素作为丰富民族语言的主要源泉ꎮ 当不同民族的经济交往㊁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时ꎬ不同民族语言就会在日益频繁的接触㊁借用㊁交融中走向趋同ꎮ [5] 由一种共同的语言统一在一起的民主共和国是最好的㊁也是最稳定的形式ꎮ [6]多民族㊁多语言的国家选择一种社会功能广泛的语言作为通用语言ꎬ是建立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ꎬ是各族人民共同建构 国族 和现代国家的历史必然ꎮ
推广普通话是促进民族团结㊁维护国家统一
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路径ꎮ语言具有社
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功能ꎬ
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属性[7]ꎮ正是各民族对汉语言文字的普遍使用和认同ꎬ才加速和带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㊁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ꎬ使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聚合成为可能ꎬ进而建立起各民族多元共存的ꎬ同呼吸㊁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ꎮ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指出ꎬ语言永远是全民的ꎬ它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服务ꎬ作为社会各成员之间交换思想㊁交流经验㊁达到互相了解的武器ꎮ语言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ꎬ另一方面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ꎮ社会要求统一的时候ꎬ语言随之统一起来ꎬ而统一了的语言又可以反过来使社会的统一更加巩固ꎬ更加紧密[8]ꎮ这一论述指明了国家的通用语言对维护社会统一的重要作用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语言文字载体ꎬ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ꎻ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充分使用㊁传承发展不可或缺[9]ꎮ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ꎬ能够形成兼容并包㊁博采众长的文化理念ꎬ通过吸收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ꎬ实现本文族文化的进步ꎬ而实现交流交往的前提就是语言的相通相融ꎮ只有这样ꎬ才能够顺畅地交流ꎬ建立起各民族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感联系ꎬ形成 大家庭 中华文化认同ꎬ从而上升为民族共同体意识ꎮ
㊀㊀二㊁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的解读
㊀㊀推进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实施ꎬ显然首先要准确理解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这一宪法条款的内涵ꎮ(一)普通话不等于汉族的语言
王力先生曾经讲过ꎬ标准语和民族共同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ꎬ标准语是在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ꎬ是经过加工的和规范化的民族共同语[10]ꎮ那么ꎬ汉语是否等同于汉族的语言呢?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ꎬ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自己语言的民族ꎮ民族众多的我国国情决定了在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ꎬ各民族语言相互渗透和学习ꎬ比如拥有众多人口的回族和满族也是以汉语普通话为民族共同语言的ꎬ可见汉语不仅仅是汉民族的语言ꎬ更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共同的语言文化积淀ꎮ普通话作为一种标准语ꎬ是国家丈量语言通畅的一个标尺ꎮ就像流通中的货币一样ꎬ所有的人都把其看作是一个工具ꎬ普通话是连接交流的一个通用工具ꎬ在不同民族之间架起一座语言的桥梁ꎬ既可以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沟通ꎬ也可以在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沟通ꎮ
48
我们应当摒弃一种错误认识ꎬ即认为普通话是汉族的语言ꎬ把推广普通话看作是汉化过程ꎮ我国宪法除了规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之外ꎬ还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ꎬ而且«宪法»第4条还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ꎮ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ꎬ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㊁团结㊁互助关系ꎮ 由此ꎬ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不矛盾ꎬ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ꎮ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两者的内涵ꎬ不应该放大其中的不同ꎬ仅仅作一种法条上的机械解释ꎮ
(二) 全国通用 的具体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ꎬ 全国 指的是区域范围ꎬ 全国通用普通话 指的是普通话社会应用的客观状况ꎬ绝无贬低或歧视其他语言之义ꎮ因此ꎬ该条款并无确立普通话的官方地位之义[11]ꎮ通用语言是一个类概念ꎬ不是一个专属概念ꎮ实际上ꎬ我国的通用语言不是仅仅只有普通话一种ꎬ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2条规定: 蒙古语言文字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ꎬ是行使自治权的重要工具ꎮ 除此之外ꎬ壮族有通用语言 五色话 ㊁青海有通用语言 五屯话 等ꎮ通用语言的范围有大有小ꎬ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旨在强调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全国范围的区域通用ꎬ而不是各民族通用或族际通用ꎮ这里强调的是普通话作为语言媒介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ꎬ并不是要替代原先的族际之间的语言通用ꎮ因此ꎬ 普通话 也就成为全国通用语言的专称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确认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ꎮ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同时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的ꎮ我国宪法关于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的规定ꎬ既是对普通话的民族性的肯定和总结ꎬ也是对普通话社会功能的法律保障ꎮ
所以ꎬ汉语不等同于 汉族的语言 ꎬ即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交流媒介ꎬ是汉语中以北方话为基础的一种标准语ꎬ即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ꎬ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ꎬ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的汉语标准语ꎬ普通话是 全国通用 的一种规范化的民族共同语ꎮ
(三) 推广 的含义
首先ꎬ从宪法文本来看推广的主体ꎮ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语义和逻辑上的主语与作为规范层面的权利义务主体是一致的ꎬ都是 国家 ꎮ从国家本位观念来看ꎬ国家对语言方面的需要和治理目标是语言立法的核心价值ꎬ其他都附属于这一价值ꎬ即推广普通话的实施主体是国家ꎬ但是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ꎬ需要具体的机关来实施和推广ꎮ为此ꎬ国家特地设立了专门机构 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ꎬ教育部也先后设立 普通话教学指导处 推广普通话办公室 等负责推广工作ꎮ
其次ꎬ推广的同时是不是意味着伴有禁止?原则上一种语言的社会性特点愈突出ꎬ这种语言的应用区域范围也就愈大ꎬ会愈益超越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所居住区域的范围[12]ꎮ但是ꎬ如前所述ꎬ推广使用普通话并不排斥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ꎮ从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可以看出ꎬ推广普通话并没有排斥其他语言的使用ꎬ除了宪法文本中有各民族语言平等的规定之外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7条也规定ꎬ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ꎬ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ꎮ我国«宪法»中还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诉讼和执行公务中可以使用当地通用语言文字为主的规定ꎬ所以说ꎬ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禁止其他语言的使用ꎬ宪法规定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发展留足了空间ꎮ
(四)宪法条文的体系解释
宪法由各个单一条款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结合ꎬ通过条文的内容与其所想表达的宪法精神ꎬ融合成为综合了国家方方面面的整体宪法秩序ꎮ美国联邦最高院法官怀特说: 任何宪法条文都应考虑规定某一特定事项的全部条文ꎬ不得与其余条文相分离而孤立地加以解释ꎮ [13]众所周知ꎬ宪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权ꎬ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以少数民族母语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语言权具有基本人权性质ꎬ对它们的保障不应局限于宪法的明文规定ꎬ需要顺应世界潮流ꎬ对抽象的㊁含义不明确的宪法条文进行弥补推
58
定ꎬ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ꎮ积极推广全国通用语言 普通话ꎬ有利于消除各民族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ꎬ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ꎮ但是ꎬ这些益处决不能成为压缩甚至消灭各类语言的借口ꎻ同样地ꎬ以平等权赋予少数族群语言的合理差别待遇也不应挤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发展空间ꎮ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纵向加深和横向加固ꎬ发达国家在推行其全球性经济战略㊁军事战略的同时ꎬ也加大了文化战略的推行ꎬ推广其 统一性 文化ꎬ其中包括对语言的推广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华民族认同ꎮ我们必须认清国际层面的语言平等与国内的语言平等不是一回事ꎬ国际上的语言平等是力图消除我们的文字符号ꎬ而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根基ꎬ没有自己的语言就很难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播ꎮ在2004年第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ꎬ我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表示: 推广普通话ꎬ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ꎬ而是要引导学会使用我国通用语言ꎬ以实现语言在社会应用中的多样性与和谐统一ꎮ 因此ꎬ对于推广普通话不应采用排除㊁隔离其他语言体系的模式ꎬ而需要鼓励性的态度以及正确的方式ꎮ
从«宪法»第19条第5款与其他条款之间的联系来分析ꎬ一方面都是共同针对语言权方面的条款ꎮ«宪法»在第4条第3款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ꎬ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ꎮ还有第121条㊁第139条在少数民族地区执行公务和诉讼中对语言的相关使用规定ꎮ总的来说ꎬ对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持鼓励态度ꎮ另一方面是宪法中的其他法条来看ꎮ第4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ꎬ表示了在民族语言权利上我国坚持贯彻平等的原则ꎬ即宪法保障各民族形式的语言权ꎮ另外ꎬ第33条也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ꎬ说明宪法在语言权保障方面坚持平等发展的原则ꎬ保护每个少数群体的语言权发展ꎬ尊重公民个体语言权发展ꎮ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ꎬ对于语言的学习㊁使用等均可以依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ꎮ有必要指出的是ꎬ纵观我国宪法对于语言问题的各项规定和上下文关系以及对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的强调ꎬ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宪法地位ꎬ不能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为名ꎬ损害推广普通话的大局[14]ꎮ
㊀㊀三㊁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检视
㊀㊀在民族自治地方ꎬ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一直在实施中ꎬ并且已取得重要成效ꎬ但实践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ꎬ很有必要从宪法高度去检视ꎮ
(一)民族自治地方教育领域普通话推广存在的问题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ꎬ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双语教育上ꎮ«宪法»第119条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 ꎬ这一条款的内涵中显然有在本地教育中使用什么教学语言的问题ꎮ由此ꎬ«教育法»第12条规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ꎬ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ꎮ 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ꎬ从实际出发ꎬ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ꎮ国家采取措施ꎬ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ꎮ
我国的双语教育ꎬ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还很不平衡ꎮ有些民族格外重视双语教育ꎬ而有些民族则认为双语教育并没有有用之处[15]ꎮ经过多年发展ꎬ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民族语言文字为主ꎬ同时开设汉语文的模式ꎬ这种模式被通俗地称为 民加汉模式 [16]ꎮ这种模式主要适合少数民族聚居区以民族语言为母语作为日常生活语言的地区ꎬ开设汉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ꎬ与我们一般认知上的英汉双语教育类似ꎮ将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的问题是ꎬ由于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
68
课时不足ꎬ缺乏语言环境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升
不多ꎮ另一种模式是在少数民族的县城㊁乡镇以
及交通要道ꎬ有着双语环境的地区ꎬ使用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教学ꎬ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ꎬ这种模式常
常被称为 汉加民模式 [17]ꎮ但 汉加民 模式对于母语是民族语而没有汉语基础的学生来说并非
理想选择:一是缺乏汉语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ꎬ导
致民族学生沟通困难ꎻ二是家长不容易接受ꎬ认为
这样会限制民族语言学习ꎮ
实践中ꎬ双语教育的开设阶段㊁师资及教材等
也存在一些问题ꎮ«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7条第3款规定: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ꎬ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ꎻ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ꎬ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ꎮ 显然ꎬ这一规定较笼统ꎬ内含着条件不佳的民族地方就可以不开设汉语文课程ꎬ而且开设课程的年级阶段没有严格要求ꎬ影响了教学效果ꎮ
此外ꎬ师资的缺乏和双语教材的短缺亦成为
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重要因
素[18]ꎮ在现实中ꎬ许多民语系学校的汉语课教师来自少数民族ꎬ自身的汉语水平不高ꎬ教学效果不好ꎬ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ꎮ同时ꎬ教材的短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ꎮ中国少数民族数量多㊁分布广泛㊁差异大ꎬ这对教材及相关资料的编撰者要求极高ꎬ并非只是简单地把国家现行的通用教材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ꎬ编撰者需要对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均掌握得很好ꎮ但目前民语系㊁双语学校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篇目多取自国家组织编写的面向全国的统一教材ꎬ涉及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内容不多ꎬ少数民族学生对教材内容不熟悉ꎬ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ꎮ总的看来ꎬ双语教育的效果欠佳ꎬ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条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实施不尽理想ꎮ
(二)民族自治地方诉讼领域的普通话推广问题
我国«宪法»第139条规定: 各民族公民都
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ꎬ应当为他们翻译ꎮ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ꎬ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ꎻ起诉书㊁判决书㊁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ꎮ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实践中ꎬ为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的情况不理想ꎬ有时甚至找不到翻译ꎮ同时ꎬ由于目前我国法院精通双语的法官等法律人才数量有限ꎬ有关法律文书使用当地通用文字的并不多ꎮ也有人提出ꎬ宪法规定了少数民族有运用民族语言诉讼的权利ꎬ如果普通话的推广达到一定的程度ꎬ少数民族人民不需要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诉讼ꎬ直接可以用普通话ꎬ那么ꎬ这样会不会侵犯了少数民族的诉讼权利?
语言权利背后是多样性(多元性)与规范性(单一型)的矛盾ꎬ语言的扩散㊁维持和衰落一般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ꎬ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㊁政治以及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ꎬ语言背后体现着社会权力结构[19]ꎮ那么ꎬ在找到解决方案之前ꎬ要首先厘清«宪法»规定的诉讼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本质ꎮ首先ꎬ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ꎬ要在诉讼中翻译中注重交流的作用ꎮ其次ꎬ语言权作为基本人权ꎬ是一项宪法性权利ꎮ宪法历来有 人权保障书 之称ꎬ对于各项人权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而权利实际上是一个关系范畴ꎬ始终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ꎬ当权利期望被实现时ꎬ语言成为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ꎮ语言的表达对于实现权利主体与国家的互动以及社会中的其他权利具有重要作用ꎮ与«宪法»第4条第4款规定的保障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的目的不同ꎬ该条款在于保障审判公平正义的权利ꎮ«宪法»第143条规定是各民族公民在诉讼中对自己语言使用的权利ꎮ 各民族公民 作为个体权利主体ꎬ被赋予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ꎮ这一条款主要关注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ꎬ具有沟通的功能ꎬ这与语言自身的内在价值或是对文化的认同价值不同ꎬ是一种相对的 外在价值 ꎬ即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ꎮ因此ꎬ当诉讼参与人了解并
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