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范本:改进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建议——吴敏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题目改进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建议
系别经济管理学院
年级专业0 9会计2班
学生姓名吴敏华
指导教师仇颖
专业负责人贺世强
答辩日期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任务书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吴敏华同学
一、毕业设计课题:改进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建议
二、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为达到加速折旧且最后年度的摊余价值与预计净残值相一致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在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改为直线法,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最后两年的折旧额为负数或者大于前期的折旧额,这样就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真正目的相违背,本文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目的出发,结合案例的阐述,旨在对双倍余额递减法进行详细的评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三、参考资料
[1]付艳.关于双倍余额递减法应用问题的思考.《商业会计》.2008( 05期):28~29
[2]潘兴旺.对新准则下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分析研究.《审计与理财》.2009(03)
[3]曾勇、刘泽波.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缺陷的探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79~80
[4]王俊波.改进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建议.《上海会计》.1999(02):49~55
四、毕业设计课题时间
2012 年 2 月 20 日至 2012 年 5 月 20 日
五、进度安排
周次工作内容预定目标及检查方式
第1周制定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实施方案落实实习单位,结合单位工作要求2—10周顶岗实习,着手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不定期到单位检查;基本完成初稿第11周完成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修改论文或报告论文或报告的格式符合规定要求12—14周进一步修改论文或报告,完成实习鉴定论文或报告定稿打印
六、备注:
指导教师:仇颖院长:
目录
1 引言 (1)
2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概述来 (1)
2.1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含义及目的 (1)
2.2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 (1)
3 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方法评析 (2)
3.1 理论上存在问题 (2)
3.1.1 定义不准确 (2)
3.1.2 违背一致性原则 (2)
3.2 计算公式的缺陷 (2)
3.3 折旧方法的缺陷 (5)
3.3.1 净残值率引起的问题 (5)
3.3.2 折旧年限引起的问题 (6)
3.4 计算过程复杂 (7)
4 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改进建议 (8)
4.1 准确定义 (8)
4.2 计算公式的修改 (8)
4.3 确定改变折旧方法的计算时间 (8)
4.4 计算过程的简化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它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

为达到加速折旧且最后年度的摊余价值与预计净残值相一致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在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改为直线法,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最后两年的折旧额为负数或者大于前期的折旧额,这样就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真正目的相违背,本文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目的出发,结合案例的阐述,旨在对双倍余额递减法进行详细的评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双倍余额递减法加速折旧改进建议
改进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建议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在无形中成为国内很多企业生存发展的障碍,加上科技进步,设备加速贬值的潜在危机。

我国在财会制度方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应对这种状况。

企业在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有一定作用,能够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

然而,企业在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为达到加速折旧且最后年度的摊余价值与预计净残值相一致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在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改为直线法,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最后两年的折旧额为负数或者大于前期的折旧额,这样就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真正目的相违背。

因此,对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改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概述
2.1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含义及目的
双倍余额递减法(DDB, double declining balance method),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假设固定资产的前期生产效率高、产出贡献大,而后期资产老化、生产效率偏低、维修费用大,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

其目的是:加速折旧,使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期内加快得到补偿。

2.2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
财政部会计司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中规定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为:(1)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3)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净值×月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采用时还有一项附带规定,即在折旧年限内的最后两年,不再按以上公式计算折旧额,而是按尚未提足的应提折旧额,即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在两年内平均摊销,计入折旧。

3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方法评析
3.1 理论上存在问题
3.1.1定义不准确
众所周知,直线法是指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即在使用年限内各年平均分摊固定资产折旧费。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一开始的时候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但是在折旧年限的最后两年采用直线法平均摊销折旧。

因此,双倍余额递减法同时具备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的运用,那么,会计准则直接把此方法归入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显然忽视了它所具有的直线法的特点,与其真实内涵相违背。

3.1.2违背一致性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我们在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时候,前几年采用加速折旧法,后两年采用直线法,有悖于一致性原则的规定。

3.2 计算公式的缺陷
根据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公式,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四点: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基数(按年初净值、年折旧率计提和按月初净值、月折旧率计提)、预计使用寿命(使用年限)以及残值率。

由于各固定资产原值由其价值属性决定,在此假定固定资产原值不变,着重探讨折旧基数、预计使用寿命以及残值率三大因素的影响效果。

实际工作中,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年初净值、年折旧率计提折旧额,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年初净值×年折旧率;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另一种是按月初净值、月折旧率计提折旧额,公式为:月折旧额=月初净值×月折旧率。

显然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不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是按月初净值、月折旧率计算折旧额,这种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缺陷,以下通过案例论证:
[例1]S公司2000年12月份购买W数控机床一台,原价100万元,当月投入使用。

经批准在10年内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该机床预计净残值为50000元(5%)。

现试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计提各期折旧。

(一)按年初净值和年折旧率计算折旧额:年折旧率=2÷10×100%=20%;年折旧额=年初净值×年折旧率;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各年应提折旧额如(表1)所示:
表1 W机床按年初净值和年折旧率结算各年应提折旧情况表
年度年初净值年折旧额月折旧额年末净值
2001 1000000 200000 16666.67 800000
2002 800000 160000 13333.33 640000
2003 640000 128000 10666.67 512000
2004 512000 102400 8533.33 409600
2005 409600 81920 6826.67 327680
2006 327680 65536 5461.33 262144
2007 262144 52428.8 4369.07 209715.2
2008 209715.2 41943.04 3495.25 167772.16
2009 167772.16 58886.08①4907.17 108886.08
2010 108886.08 58886.08 4907.17 50000
合计950000 7916.6②
注:①2009年、2010年每年应计折旧额=(167772.16-50000)÷2=58886.08(元)
②2001~2010十个年度每月平均折旧额=950000÷(10×12)=7916.6(元)。

(二)按月初净值和月折旧率计算折旧额:年折旧率=2÷10×100%=20%;月折旧率=20%÷12=16.67%;月折旧额=月初净值×16.67%。

2001年各月应提折旧额如(表2)所示:
表2 2001年W机床按月初净值和月折旧率计算各月应提折旧情况表
月份月初净值应提折旧月末净值
1 1000000 16667.67 983333.33
2 983333.3
3 16389.21 966943.79
3 966943.79 16116.05 950827.74
4 950827.74 15847.4
5 934980.29
5 934980.29 15583.32 919396.97
6 919396.9
7 15323.59 904073.38
7 904073.38 15068.19 889005.19
8 889005.19 14817.05 874188.14
9 874188.14 14570.09 859618.05
10 859618.05 14327.25 845290.80
11 845290.80 14088.46 831202.33
12 831202.33 13853.65 817348.69
合计182651.31
数据显示,如果按年初净值和年折旧率计算折旧,2001年的年折旧额为200000元,月折旧额为16667.67元,同按月初净值和月折旧率计算的一月份的折旧额,但从第二个月开始,月折旧额开始递减,由于2001年W机床的各月“月初净值”随着各月计提了折旧而逐渐减少,因而在月折旧率不变的情况下,月折旧额也相应减少,这种计提折旧的方法导致前几年计提的折旧明显减少,最后两年明显增加。

见(表3)数据:
表3 双倍余额递减法两种计算方法下计算折旧额的比较表
年度按年折旧率计提按月折旧率计提比较
全年折旧月平均数全年折旧月平均数全年折旧月平均数
①②③④⑤=①-③⑥=②-④
2001 200000 16666.67 182651.04 15220.92 17348.96 1445.75
2002 160000 13333.33 149289.86 12440.82 10710.14 892.51
2003 128000 10666.67 122021.87 10168.49 5978.13 498.18
2004 102400 8533.33 99734.42 8311.20 2665.58 222.13
2005 81920 6826.67 81517.79 6793.15 402.21 33.52
2006 65536 5461.33 66628.46 5552.37 -1092.46 -91.04
2007 52428.8 4369.07 54458.69 4538.22 -2029.89 -169.16
2008 41943.04 3495.25 44511.74 3709.31 -2568.70 -214.06
2009 58886.08 4907.17 74593.07 6216.09 -15706.99 -1308.92
2010 58886.08 4907.17 74593.07 6216.09 -15706.99 -1308.92
合计950000 7916.67 950000.00 7916.67 0.00 0.00
注:2002年~2008年各年度按月初净值和月折旧率计算折旧额的计算过程已省略;2009、2010年各年应提折旧额=[(1000000-182651.04-149289.86-122021.87-99734.42-81517.79-66628.46-54458.69-44511.74)-50000] ÷2=74593.07(元)。

值得注意的是,双倍余额递减法无论采用按年初净值、年折旧率计提折旧额,还是按月初净值、月折旧率计提折旧,两者都暴露出同一个问题,最后两年应提折旧高于以前年度应提折旧。

从表三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后两年计提的折旧都高于前一年计提的折旧,但2009年、2010年采用按年折旧率和年初净值计提的折旧与2008年计提的折旧的差较按月折旧率和月初净值计提的折旧少,即相比之下,按年初净值和年折旧率计提折旧的方法较按月折旧率和月初净值计提折旧的方法合理,矛盾没那么突出。

在此我认为,在计算折旧额时,宜采用按“年初净值和年折旧率”为基数计提各年折旧额,即用“年折旧额=年初净值×年折旧率;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取代计算公式“月折旧额=月初净值×月折旧率”,一是简化了各期折旧额的计算,二是使得后期折旧额与前期折旧额的不合理差距缩小。

3.3 折旧方法的缺陷
经过上述论证,我们已经发现计提折旧基数不同对折旧额的影响,现在我们且不考虑固定资产原值,以年初净值、年折旧率为基数计算折旧额,分析净残值率和使用年限对折旧额的影响效果。

3.3.1净残值率引起的问题
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施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这样规定,一是为了最后的摊余价值与预计净残值相一致;二是为了达到加速折旧的目的,使后期计提的折旧不大于前期计提的折旧。

诚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遵循这种规则计提折旧,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净残值而导致错误。

我认为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是有条件的,即不能使固定资产的账面折余价值降低到它的预计净残值以下,否则最后两年的平均摊销根本不能施行。

仍以上述论据为例,假定净残值率为30%,20%,10%,9%,7%, 5%和3%时各年的折旧额,见(表4):
表4 净残值率影响折旧额情况表
固定资产原值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使用年限10 10 10 10 10 10 10 净残值率30% 20% 10% 9% 7% 5% 3% 第1年折旧额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200000 第2年折旧额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160000 第3年折旧额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128000 第4年折旧额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102400 第5年折旧额81920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81920 第6年折旧额65536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65536 第7年折旧额52429 52429 52429 52429 52429 52429 52429 第8年折旧额41943 41943 41943 41943 41943 41943 41943 第9年折旧额-66114 -16114 33886 38886 48886 58886 68886 第10年折旧额-66114 -16114 33886 38886 48886 58886 68886 合计折旧金额700000 800000 900000 910000 930000 950000 970000
通过以上计算,在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异常现象:一是经残值率为30%和20%时最后两年的折旧额为负数,折旧额为负数是不合理的;二
是净残值率较低时,以上述为例,当净残值率为7%以下,最后两年改用直线法后计提
的折旧比前期计提的折旧要高。

这两种现象反映双倍余额递减法在运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2折旧年限引起的问题
现在我们假定固定资产原值和净残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使用年限对折旧额的影
响情况。

接上例,假定使用年限为5年、6年、7年、8年、9年,各年折旧额如下表,见(表5):
表5 折旧年限影响折旧额情况表
原值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1000000
残值率5% 5% 5% 5% 5%
折旧年限5年6年7年8年9年
第1年400000 333333.33 285714.29 250000 222222.22
第2年240000 222222.22 204081.63 187500 172839.51
第3年144000 148148.15 145772.59 140625 134430.73
第4年83000 98765.43 104123.28 105468.75 104557.23
第5年83000 73765.43 74373.77 79101.56 81322.29
第6年- 73765.43 67967.22 59326.17 63250.67
第7年- - 67967.22 63989.26 49194.97
第8年- - - 63989.26 61091.19
第9年- - - - 61091.19
上述折旧情况仍存在相同的问题,与直线法相比,由于双倍余额递减法在计算中每年的折旧额是递减的,因而可能出现后期按双倍余额递减法所计提的折旧额小于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额。

上述案例中,当折旧年限为8年和9年时,最后两年改用直线法后计提的折旧比前期计提的折旧要高,这就不能达到递减的目的,同样反映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运算过程中存在着缺陷。

3.4 计算过程复杂
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往往要求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某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仍以[例1]为据,折旧年限改为5年。

传统的计算方法是:
年折旧率=2/10=20%
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20%=200000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200000)×20%=160000元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200000-160000)×20%=128000元
第四、五年每年应提的折旧额=(1000000-200000-160000-128000-50000)/2=231000元
由此可见,用传统的计算方法计算某年的折旧额比较繁琐,且年限越长,计算量也越大。

4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改进建议
4.1 准确定义
既然双倍余额递减法同时具备了加速折旧法和直线法的特点,宜把双倍余额递减法归属于一种新的方法,既混合折旧法。

顾名思义,混合法既具备了加速折旧的特点,又有直线法的运算。

前期具有加速折旧的目的,而到后期采用直线法计算折旧费用,与原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一定到了最后两年才将双倍余额递减法转变为直线法计提折旧,而是根据直线法测试选择适当的转变时机。

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改进如下:(1)将双倍余额递减法归于“混合折旧法”;(2)“折旧年限内的最后两年”改为“根据直线法测试得到的适当年度”。

修改后完整的定义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指在前期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属于混合折旧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时,应根据直线法测试得到的适当年度起,不再按以上公式计算折旧额,而是按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在以后年度内平均摊销,计入折旧。

4.2 计算公式的修改
修改后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和折旧方法应为:(1)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2)年折旧额=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3)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此外,应根据直线法测试得到的适当年度开始按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计入折旧。

修改后的双倍余额递减法中,“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和“月折旧额=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这两个计算公式应予取消。

4.3 确定改变折旧方法的计算时间
在应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要使固定资产最后两年的折旧额不为负数或者不存在后期比前期多计提折旧的问题出现,必须做到:第一,不能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降低到预计净残值以下(即不能为负数);第二,不能使最后两年计提的折旧额大于前期折旧额,因此,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运用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经测算,在净残值率为固定资产原值的3%~5%的前提下,只有折旧年限小于或者等于7年的固定资产,其折旧年限内到期前两年的净额的平均摊销额才低于其前一年的折旧额。

但考虑到现今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张,其大部分设备的折旧年限都在7年以上。

大部分的固定资产,若
其折旧年限在7年以上或者净残值率不在适度范围内,按固定资产净额计算的平均摊销额,都不同程度地超过以前年度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这显得不合情理。

认识到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局限性,在此我引出一种新的方法,此方法关键在于确定改变折旧方法的适当时间。

在此称为“混合法”。

即不考虑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和折旧年限,又要避免最后两年采用直线法计提的折旧额为负数或者大于前期计提的折旧额,这时候,我们当改变原有做法,不能到最后两年才采取直线法,而是确定改变折旧方法的适当时间。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确定预计使用年限内的最佳时间,而不仅仅局限在“最后两年”,将原有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转变为直线法。

适当的转变时间,一般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1)计算折旧年限的中间值,开始进行直线法测试,直线法测试即采用直线法计算折旧额。

假定N为折旧年限,若N为偶数时,则从(0.5N + 1)年;若N为奇数时,则从(0.5N + 0.5)年开始进行直线法测试。

(2)比较采用直线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该年的折旧额的高低。

遵循“孰高原则”确定改变折旧方法的适当时间。

当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高于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则仍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额;当采用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高于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则从该年以后转变折旧方法,采用直线法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采用这种方法既满足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目的,又克服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不足之处,有效避免最后两年折旧高于前期折旧的不合理现象。

仍以[例1]为论据。

S公司2000年12月份购买W数控机床一台,原价100万元,当月投入使用。

经批准在10年内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该机床预计净残值为50000元(5%)。

现采用“混合法”确定改变折旧方法的适当时间。

表7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直线法对比表
年度年初净值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累计折旧额
双倍余额递减法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直线法
2001 1000000 20% 200000 200000 2002 800000 20% 160000 360000 2003 640000 20% 128000 488000 2004 512000 20% 102400 590400 2005 409600 20% 81920 672320
2006 327680 20% 65536 55536 737856
2007 262144 - 52428.8 53036 790892 2008 - 53036 843928 2009 - 53036 896964 2010 - 53036 950000
具体操作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1)从表中可以看出,因为使用年限为10年,即从第六年(0.5×10+1)开始进行直线法测试。

(2)确定改变折旧方法的适当时间。

在第六年的年初净值32768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当年的折旧额为65536;而采用直线法计算[(327680-50000) ÷5],当年的折旧额为55536,根据“孰高原则”,65536元〉55536元,所以第六年仍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同理,再从第七年开始进行直线法测试,其结果是采用直线法计提的折旧额53036元〉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折旧额52428.8元。

因此,从第七年开始到第十年,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按53036折旧,并且到了第十年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000000-950000=50000元,与预计净残值相等。

4.4 计算过程的简化
鉴于计算过程的繁琐,以下对计提折旧费用的计算过程作进一步的简化。

设固定资产原值为C,年折旧率为R,使用年限序数为N,各年折旧额为D。

根据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原理,各年折旧额为:
D1=CR
D2=(C-CR)•R=CR(1-R)
D3=(C-CR-CR-CR2)•R=CR(1-R)2
Dn= CR(1-R)n-1
则第N年折旧额为Dn= CR(1-R)n-1
即:本期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折旧率×(1-折旧率)本年年序数-1
按照上述简化公式进行计算,不仅大大简化了折旧的计算过程,将直接计算出来的某年的折旧额与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进行比较,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计算各期的折旧额。

正如[例1]中,运用简化过程计算第六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折旧额=1000000
×20%×(1-20%)6-1=65536元,高于按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第7年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折旧额=1000000×20%×(1-20%)7-1=52428.8元,低于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故从第七年开始改用直线法。

可见,不必通过每年的年初净值和重复的程序也可计算出每年的折旧额。

参考文献
[1]付艳.关于双倍余额递减法应用问题的思考.《商业会计》.2008( 05期):28~29
[2]潘兴旺.对新准则下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分析研究.《审计与理财》.2009(03)
[3]曾勇、刘泽波.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缺陷的探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79~80
[4]王俊波.改进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建议.《上海会计》.1999(02):49~55
[5] 姜丽. 浅析“双倍余额递减法”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现代商业》.2010(30):236~238
[6] 宋文华.对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改进意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01):37~38
[7] 袁天荣. 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的改进.《财会通讯》.1998(05):33~34
致谢
三年的大学,我很荣幸选择了《会计》这门专业,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从刚开始进入会计的大门,到现今踏上了一个会计领域的台阶。

在这期间,我收获了丰富的会计知识和一段孜孜不倦的求学经历,这份难忘的阅历将伴随我走进之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也会以饱满的热情、一如既往的认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最后,很感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在这三年给予我的帮助与指导,特别这段日子指导老师不辞劳苦地为我们批阅论文,在此谨向仇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审意见表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设计课题
课题合作者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评阅参考意见:
1、学生是否较好的掌握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2、学生是否具有从事设计、制作、测试、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3、觉得是否按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要求完成课题和撰写报告;
4、内容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计划书的要求;
5、完成的质量和完成过程中近两年创造性工作情况;
6、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独立思考、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论文与报告撰写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
合作及交往能力、文件封装和打印规范。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设计课题
课题合作者
评阅教师评语:
评阅教师:
年月日
评阅参考意见:
1、学生是否较好的掌握课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2、学生是否具有从事设计、制作、测试、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3、觉得是否按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要求完成课题和撰写报告;
4、内容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计划书的要求;
5、完成的质量和完成过程中近两年创造性工作情况;
6、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独立思考、组织管理能力、动手能力、论文与报告撰写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合
作及交往能力、文件封装和打印规范。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评语表
答辩委员会评语:
总成绩:
年月日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字: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