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开题报告范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3出苗率调查
在小麦出苗后二叶期对小麦出苗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小区5点取样法,调查小麦出苗率,并根据实验预期设计密度进行补种,使每一种种植密度尽量与实验设计相符合,减小误差[21,22]。
3.2.4小麦白粉病发病情况调查
于施药前小麦抽穗期,采用定点、定株、定叶调查,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取2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下第1片叶,第2片叶,第3片叶。共计每小区调查400片叶,按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2发病规律
小麦白粉病逐年流行程度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周期性。是一种侵染频繁的流行性病害。中度或重度流行年后一般是2~5年的轻度流行。其流行主要和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条件、菌源变异有密切关系[7]。
1.3发病原因
1.3.1气候条件
由于近几年暖冬现象尤为明显,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及菌源基数的积累十分有利,为病害的偏重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在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不高于25℃。其中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在18℃左右,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7]。一般多阴雨天气,田块湿度大,光照不足是小麦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此外,小麦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必须在活的寄主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病菌分生孢子还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扩大再侵染。
[2]杨共强,宋玉立,何文兰.6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2008,34(1):146-147.
[3]姬勇,陈太虎,付佑胜.30%多·酮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及白粉病田间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7):168-169.
[4]马建华,王霞,吴晓燕,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及药剂筛选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08,2:21-22.
1.1.2症状
小麦从幼苗到成株均可以被白粉病菌浸染。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最初出现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甚至整个植株均为霉层覆盖。霉层初为白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霉层下的叶片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退绿、发黄以至枯死。发病严重时,小麦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出现许多小黑点,是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内的子囊孢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5-6]。
3.2.1.1密度水平
ρ1:行距20㎝,每行6~7穴,每穴5~6粒种子;
ρ2:行距20㎝,每行9~10穴,每穴5~6粒种子;
ρ3:行距20㎝,每行13~14穴,每穴5~6粒种子。
3.2.1.2施肥水平
F1:氮肥—44.02g∕m2;磷肥—33.75 g∕m2;钾肥—10.13 g∕m2
F2:氮肥—29.35 g∕m2;磷肥—33.75 g∕m2;钾肥—10.13 g∕m2
1.4.2药剂防治
通常于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佳。根据药剂种类以及持效期的长短决定施药次数,持效期长的内吸性药剂只需喷一次即可。常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加强对重点田块(早播、密植、多肥、感病品种田)的保护。秋苗发病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或施药防治[11]。
杀菌剂:(1)拌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0.03%(有效成分)拌种,兼治条锈病、纹枯病等;2%速保利按种子量1%~2%拌种,对麦苗安全,促进生长。
[20]李方伢,陶帅平,管朝华,等.小麦氮磷钾肥配施的效应研究[J].试验研究,2009,1:33-34.
[21]王爱东.几种除草剂防除冬小麦田阔叶杂草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9,9:40-41.
[22]纪磊.不同小麦杀菌剂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27-128.
4.2调查出苗率:小麦出叶2~3片时调查出苗率
4.3补种:根据出苗率的调查结果,针对部分出苗情况不理想小区进行补种
4.4追肥:补种后,对长势较弱的进行追肥
4.5施药前白粉病调查
4.6施药后白粉病调查、产量调查及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岱峰.5%已唑醇悬浮剂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问药效试验[J].辽宁农业科学,2008,3:63-64.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及栽培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选题类型
应用基础
课题来源
国家小麦行业专项
学院
农学院
专业
植物保护(含检疫方向)
指导教师
职称
姓名
年级
学号
1立题依据
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DC.E.graminisDC.f.sp.triticiMarchal.]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发生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来,受气候、耕作制度、栽培条件、菌源变异等因素影响,其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1]。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以上[2]。
[14]邢光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程度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J].聊城大学农学院,种子世界2008,12:21-22.
[15]王志顺,陈桥生,张道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74.
[16]刘润堂.小麦抗白粉病种质的创新利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41-42.
1.4.3其他措施
越夏麦收后即使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性[14]。
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2.1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是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经过种衣剂拌种后,在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主要以氮肥为变量)以及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调查及研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及栽培条件对冬小麦白粉病发病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冬小麦最佳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比例。
F3:氮肥—14.67 g∕m2;磷肥—33.75 g∕m2;钾肥—10.13 g∕m2
3.2.2划陇及播种
小麦播种前,调查天地土壤情况,适当翻地并平整土壤,然后根据试验小区设计用石灰画出小区,使每个小区面积尽量与试验设计一致,并标出每块试验地设计的播种密度与施肥水平[17]。
在播种之前,用种衣剂给小麦种子拌种,使之适合播种。
计算公式:
防治效果(%)=
3.2.6结果分析
3.2.6.1对各处理每次发病指数的方差分析,明确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模式以及药剂防治对小麦白粉病发生趋势的影响。
3.2.6.2对各处理产量的方差分析,明确密度、施肥水平、耕作模式以及药剂防治对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4试验进度安排
4.1播种:2009年10月冬小麦播种期播种
1.4防治
白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抗病良种的利用,辅以药剂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
1.4.1选用抗病良种
使用抗病良种是控制白粉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抗源的单一化易造成白粉病的大面积发生与流行,由于白粉病均存在多种毒性基因的状况,因此,应加强培育多基因抗性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布局,这样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控制白粉病危害[10,14]。
[8]冯芳,黄朝炎,王长清,等.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比较试验[J].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襄樊市植保站,2008,1:26-27.
[9]纪磊.不同小麦杀菌剂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27-128.
[10]于振,王振英.对白粉病敏感、抗性栽培小麦及杂交后代的蛋白质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16-18.
[11]孟宝国,周晓东,孙乔莲,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穗期赤霉病、白粉病应用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82.
[12]李勇杰,陈远学,汤利,等.地下部分隔对间作小麦养分吸收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5):92-93.
[13]于振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16-18.
(2)生长期施药: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10克;12.5%特普唑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4~6克;45%粉硫胶悬剂300倍液;50%粉锈灵胶悬剂亩用100克;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亩用50克。此外,还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200克,胶体硫或50%硫磺胶悬剂500克等,用药2次,间隔期为7~10天,但其防病效果均不及粉锈宁、纹霉净等杀菌剂[11,12]。
试验地:褐河淤土,肥力均匀一致,土壤pH值为7.8,有机质含量为1.05%。
试验时间:2009年11月~2010年4月。
试验地点: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八步乡。
播种时间:2009年11月15日。
调查时间:2010年3~4月。
3.2试验设计
3.2.1小区设计
试验共有肥力水平、种植密度、栽培模式、施药水平四个因素,其中肥力3个水平,密度3个水平,栽培模式分净种和套种,施药分施药和不施药,每次重复共需36个小区,设置3次重复,及本次试验共需108个小区。其中重复一根据地形,每个小区设置小区面积14m2,同理重复二、重复三设置小区面积10 m2[15-18]。
[17]祝臣.田间试验设计原则的探讨[J].现代农业,2009,5:34-35.
[18]马鄂超,何江勇,杨国江,等.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J].新疆农垦科技,2006,2:56-57.
[19]杨静,吕莎莎,朱建农,等.肥料不同配比对天长市小麦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13-114.
1.3.2栽培条件
栽培管理措施的多样性对小麦白粉病流行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在平原地区群体过大较群体合理的田块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发生,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田块,病害发生较重[8]。
1.3.3品种抗性
小麦白粉病菌存在极其复杂的变异性且生理变异速度快。一个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年限的延长,品种抗性逐年丧失,这也是近年白粉病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7-9]。
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计算公式[1-4]:
病情指数(%)=
3.2.5施药防治
于2010年4月5日(小麦抽穗期)采用喷雾法施药,共计施药1次。施药器械为山东卫士牌WS一16型喷雾器。选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亩用有效成分10g,对试验设计中应防治的小区进行施药处理,并药后7,20调查病害发生的趋势,按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计算药剂的防效[21]。
[5]夏应平.几种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4):122-123.
[6]刘鹏程.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J].农技服务,2009,26(2):89-90.
[7]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因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6):101-102.
1.1病原及危害症状
1.1.1病原
小麦白粉病病原物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Oidium monilioidesNees,半知菌亚门粉孢属。该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的子囊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0%~100%均可萌发,并以饱和湿度或接近饱和湿度而不形成水滴时萌发最好,但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0.5~30℃,以l0~20℃最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密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d左右。在10~20℃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浸染都较适宜[2-4]。
2.2试验预期目标
针对白粉病在小麦种植及生产中影响重大,故在配合分析气候条件及品种抗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以及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白粉病发病严重度的影响,通过方差计算及田间分析,得到冬小麦最佳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比例,以便四川地区(尤雅安地区)参考及推广。
3试验设计
3.1试验地情况及播种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