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原理及优缺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化床法生产工艺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研究,美国联碳公司于1952年即开发出将硅烷分解沉积在固定床上硅颗粒表面的技术,这也是流化床技术最早的雏形。

杜邦公司在1961年也申请了使用三氯氢硅为原料在流化床内生产颗粒硅的专利,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受限于该技术无法生产高纯度的多晶硅,流化床法始终处于时断时续的发展中,而当时多晶硅市场需求主要为半导体行业用电子级多晶硅,改良西门子法凭借其成熟的工艺和能够生产高纯度多晶硅的优势,在众多制造方法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多晶硅生产企业的主流选择。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迫切需要选择低成本的替代能源,美国能源部开始大力支持低成本多晶硅生产技术,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又开始对流化床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尤其是美国Ethyl公司(现为Sunedison)于1984年建厂生产电子级颗粒硅,但由于纯度、成本等问题,产能也未能进一步放大,直到21世纪初,随着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的增大,美国REC公司和德国Wacker公司等又对流化床法生产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启大规模生产时代。

流化床法基本原理
流化床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硅烷或氯硅烷等作为原料,以氢气作为载体,从流化床炉的底部注入反应器后上升加热区,而硅籽晶从反应器底部注入或预先放置在反应器中,从底部注入的气体流速足以将籽晶沸腾起来,处于悬浮状态,注入的原料和氢气在加热区发生反应,沉积在硅籽晶上,随着悬浮的籽晶颗粒不断地外延生长,长大到足够重量的硅颗粒沉降到反应器的底部,而反应的副产物则从反应器的底部管路排出,如图所示。

该反应器的特点是可以持续地上下加料,反应气
体从底部注入,硅籽晶从顶部加料,生产的硅颗粒从底部排出,可以连续生产,反应可以持续运行几千个小时,与西门子法工艺的批量生产相比,硅籽晶在悬浮状态可提供充足的反应面积,从而获得较高的反应效率,能耗相对较低。

由于硅籽晶在沸腾状态时,会不断与反应器内部接触,产物中存在大量微米尺度内的粉尘,且粒状多晶硅表面积大,易被污染,产品含氢量高,须进行脱氢处理,但产品能够满足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需求。

目前,美国REC公司和MEMC公司已经成功利用硅烷气作为原料实现了流化床法的商业化运营,该方法被称为硅烷流化床法。

德国Wacker公司则利用TCS
作为原料实现了流化床法的生产,也被称为TCS流化床法。

以硅烷流化床法为例,硅烷经纯化后在流化床式分解炉中进行分解,反应温度在500℃~730℃左右,制得尺寸为1000μm的粒状多晶硅。

该法能耗低,粒状多晶硅生产分解电耗为25kW·h/kg以下,约为改良西门子法的一半甚至更低,且一次转化率高达95%以上。

反应过程中的尾气主要成分包括氢气,以及少量硅烷,通过深冷、吸附等方法进行提纯,获得的氢气作为原料再次进入反应系统,整个反应体系能够做到完全闭路循环。

由于反应体系较为特殊,特别是对于产品纯度的苛刻要求,流化床法颗粒硅生产过程比其他流态化过程更为复杂,对装备制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鉴于硅烷比其他氯硅烷能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反应,同时硅烷的提纯也更为容易,在长期的工业实践中,硅烷流化床法的技术发展已经逐渐趋向成熟。

流化床发生工艺优缺点
流化床法的最大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用硅籽晶作为反应载体,在悬浮状态下发生反应,反应沉积表面积大,沉积速率快,且气体和固体接触好,热能传递效率高,可有效降低电耗。

2.使用硅烷作为原料,反应的温度低,分解较为完全,使系统的尾气回收压力大为降低。

3.由于沉积面积大,可以提高硅烷气的浓度和増大进气量,如此可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生产能耗。

4.设备结构较为紧凑,上下进料,生成的硅颗粒从底部流出,可连续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5.产品是颗粒硅,有利于在后续铸锭拉晶中的使用,一方面可增加坩埚装料量,有效填充块状硅的间隙;另一方面可满足连续投料拉晶工艺的发展。

REC声称拉制太阳能级单晶硅效益非常明显,可降低生产成本30%,提高实收率15%。

但流化床法生产工艺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通过实践解决,包括硅籽晶的制备、反应器内部结构材料的沾污,气体流速和压力的控制,放置内壁沉积等。

1.硅籽晶的制备,由于流化床反应是在硅籽晶上进行,要求硅籽晶足够细,一般硅籽晶尺寸在0.2~0.5mm,然后生长成1mm以上的颗粒硅。

因此在制备硅籽晶时,需要在破碎、保存和运输过程中不被金属杂质沾污,以保证产品纯度。

2.生成的产品纯度不高,这也是影响流化床法和改良西门子法竞争的关键问题。

在流化床法的运作过程中,沸腾的硅颗粒会不断冲击反应器内壁,长时间运作下,容易使反应器内部受到腐蚀,常用的金属材料会给反应体系带入大量的金属污染,降低产品纯度,并且带来安全问题。

一些企业也在研究使用石墨、碳化硅等材质作为反应器内衬或涂覆在金属壁面上,利用其高硬度、不会带入金属杂质等优势,杜绝此环节的金属污染,但也会增加投资成本。

同时作为原料的硅烷提纯也需要得到保证,特别是循环利用的氢气,在后端分离和重新提纯的环节中需要确保其纯度。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硅易掺入氢气,使颗粒硅在后续拉晶、铸锭工序中产生气泡,从而发生危险,须进行脱氢处理。

3.容易发生在内壁沉积硅粉,造成沾污和堵塞。

硅烷流化床的目的是尽量在床层内硅籽晶颗粒上进行化学气相沉积,从而得到不断长大的颗粒硅,但是由于流态化本身的特性,剧烈的颗粒运动使流化床内的物质浓度、温度分布均匀,不可避免地在床层与装置接触面上发生气相沉积,比如内壁面、喷嘴等关键部位,甚至在装置或工艺设计不合适的情况下,会发生尾气管道的堵塞。

在内壁面上硅沉积
会严重降低流化床的传热效率,同时因为与器壁材质膨胀系数的不同,还可能诱发器壁的破裂,在沉积严重的情况下,流化床装置短时间持续运行后即需要被迫停车进行清理;在喷嘴上的沉积则会堵塞喷嘴,进而使进气分布不均匀,不利于良好流化态的形成,给传热、传质、反应效率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4.控制硅粉尘的发生,在流化床反应过程中,硅烷气进入流化床后会迅速分解,一部分发生异相反应,沉积至硅颗粒表面,生成的颗粒尺度在0.5~2mm,占比在95%左右;另一部分发生均相反应,生成气相微核,该微核经过一系列聚合长大过程生成硅粉,占比在5%左右,形成的硅粉尺度在0.005~0.5mm,以三氯氢硅为原料制备多晶硅也会有一定的硅粉尘产生。

硅粉尘的产生不仅降低了硅的有效沉积速率,也会对管道及后续的气体分离与净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技术开发和工业实践表明,在太阳能级硅料的生产上,流化床法综合指标优于目前的改良西门子法。

硅烷流化床工艺与改良西门子工艺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①硅烷气易分离,可缩短精馏工艺流程,减少大量蒸汽循环水消耗,同时得到纯度较高的硅烷气,为多晶硅产品纯度提供保证。

②副反应较少,可缩短尾气回收流程,反应副产物(H2)易处理,可减少投资、运行费用和冷耗成本。

③反应温度低(600℃~880℃),沉积电耗低(25kW·h/kg以下,相当于现在西门子还原炉的一半。

④沉积效率高(理论上转化率可达100%),能够连续运行。

⑤流化床可连续生产,反应温度低,与改良西门子使用的还原炉相比,能耗低、生产周期短、停车时间减少、生产效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