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与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与治理
【摘要】在现实工作中,会计信息失真的事实客观普遍地存在着,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因此,深入认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治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不真实,掩盖了某些矛盾,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础,政策制定失误,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低劣化,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投资环境。

由于对外界提供的信息失真,给投资者、债权人带来重大损失,也导致他们对失去信任而拒绝与再次合作,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最终危及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从而使失去市场机会,造成经济资源浪费,破坏了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这与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三)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

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各种会计信息。

如果会计资料不实,必定难以制定科学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四)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的真实财务状况。

偷逃税现象更加严重,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会形成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五)会计信息失真,将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危及会计服务业的生存和发展。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诚信”是会计服务业的生命,会计造假必然使会计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崩溃、行业秩序混乱,严重地阻碍整个服务业的发展。

(六)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使会计内控系统秩序失控,助长了诸如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和违法行为的滋生和蔓延,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
1.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

虽然《会计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初步克服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但由于“会计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对负责人及相关人员造假的处分太轻,在现实生活中,因弄虚作假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微乎其微。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在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有些费用超过会计核算范围的开支,无法按正常情况入账,就采取做假账等办法。

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也难免有漏洞和不足之处,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有了“政绩”就有可能被提拨,的生产业绩与负责人的收入挂钩,经济效益的好坏与负责人的业绩、收入有着密切,而经济效益必然通过数据表现出来。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负责人,为追求个人或小集体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指使和纵容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

会计人员如不按其意图办事,往往被调离会计岗位或遭到其不公正待遇,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难以依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随意处置权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因而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业务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业务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其职业判断能力,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还有些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为了利益做假账,为了个人利益而编假证、假据,化公为私,一味地顺从领导的意图从事,丧失了一名会计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会计人员身份具有双重性,同时担当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

虽然会计法中明文规定“国有、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一员的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有些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晰,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和会计监督机制。

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现代的要求。

4.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的负责人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
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
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5.产权制度不明晰。

现行国有产权制度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国有的产权主体实际上很不具体,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这样国有的产权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缺位,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计核算以负责人的利益为核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6.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一定期间的经营结果,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

只强调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7.审计结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审计结构是由国家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社会审计三者组成。

国家审计只对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和部分重点国有大中型进行审计,不可能对所有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监督。

部门审计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单位内部审计则受制于经营者,无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能。

社会审计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出于商业的目的,给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不仅监督职能丧失,反而滋长了会计造假的风气。

8.会计违规的执法不力。

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会计违规的机会成本很小。

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在执法或依法行政时和处置违纪违规事件时,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条款进行处理,往往是象征性地处罚一下了事,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的造假。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明晰界定产权,健全现代制

要按照现代制度要求,对产权进行明确。

很多的财务管理混乱,是因为许多管理者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同时又使经营者的经营权不能完全施展。

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二)改革会计管
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

会计委派制就是通过稳定会计负责人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财务人员“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为最终实现会计目标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明确界定负责人会计责任
负责人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明确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第一责任人,要按照新《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要求,强化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督促其加强会计管理;有关机构要定期对他们的业绩、行为进行考评,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他们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有利于防范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五)改进业绩评价机制
改变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应再将经营者的业绩与其政治待遇挂钩。

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

(六)会计审计信息络化
建立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络,集中处理会计信息,各部门分享会计信息。

建立了会计审计信息互联,会计信息资料的来源就变得单一化,做假账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还必须权衡其所出具的年度会计报表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因偷逃国家税收而隐瞒收入和利润、资产,则会面临银行贷不了款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不良印象;反之,如果为应付贷款和上级主管部门评审的需要多报收入、利润,多报资产,
则面临多交税收的矛盾等问题。

这样,做假报表失去了原动力,会计人员也不会因强烈的压力而被迫做假账,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

因此,建立会计审计信息互联,对规范行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宏观调控均有积极作用。

(七)加强监督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不断完善“内部约束、部门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可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的经济管理活动。

外部监督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因此应更加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除了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从各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以减少和杜绝做“假账”的机会;还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的会计监督面,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八)完善会计法规体系,营造法治氛围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还必须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各项法律法规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以提高法律法规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要完善立法,尽快统一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认定,统一量刑依据,从而使制假者不敢以身试法,轻举妄动;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发挥民事赔偿的作用,以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起诉的积极性。

良好的法律环境是促进内部控制,防范会计造假的重要保证。

(九)加强会计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对会计信息做假应出重拳,对检查出的会计信息做假事实,财政部门要根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力,实施必要的行政处罚,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留情。

对做假单位进行处罚的同时也要对法人代表以及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直至吊销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对严重做假案可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惩处有力。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10-31.
吴占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J].经济论坛,20XX,(23).
高振翔,冯信瑶.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经济师,20XX,(1).
论文在线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