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中高端软件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从培养什么人即人才培养规格、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即人才培养模式到建立怎样的体制与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实践表明,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市场中的尴尬局面凸显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即毕业生英语实用能力差、工程实践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达不到企业要求等。这些问题折射出高等教育软件人才培养存在不足,必须遵从教育规律,从教育理念创新入手,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内涵、培养方案与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化的改革。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与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就如何培养满足产业需要、工程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软件人才进行了深入研究,改革了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要教学问题分析
通过对软件人才市场的调研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从质量问题的表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明确了目前软件人才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晰。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概略性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范围,缺少以规格精确的方式对目标内涵进行详细而清晰的定义。
课程体系与专业素质培养不协调。已有理论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软件产业发展对先进技术应用与工程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实验为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与工程能力训练;素质教育多是以宣讲或授课方式进行,而不是有机融入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过程。
教学模式及培养途径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推理和证明能力训练,忽视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识记与重现的被动式学习,忽视工程环境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主动式学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演绎教学法,缺少启发式教学和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
英语教学模式与英语实用能力培养不适应。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遵循“上课一背书一考试”的应试教学模式,缺乏基于英语应用环境下的教与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学习严重制约了英语实用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不匹配。现有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单一的师资结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工程经验;现有的运行机制很难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封闭办学的体制与机制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
上述问题,反映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以及建立怎样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是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明确并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与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教学成果,该成果面向产业需求,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详细定义了与目标一致且满足产业要求的人才培养规
格,构建了重能力培养促素质提高的课程体系,探索出有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英语实用能力、基于环境教学的教学模式与培养途径,创建了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和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运行机制。
1制订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晰的问题。按照软件产业的要求,学院与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定义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规格,从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与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系统与产品构建四个方面详细定义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8大领域知识结构、6种能力与10种专业素质。
8大领域知识结构: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确认与验证、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和软件管理。
6种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
10种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具备未来从事复杂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的潜能;了解软件开发流程、国际标准与规范;具有复合学科和系统的观点;了解工程知识:善于交流和表达;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系统化思维、辨析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适应多变环境的自信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深刻了解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及具备能力。
2创建“厚基础、重应用、精方向”的课程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课程体系与专业素质培养不协调的问题。基于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规格,学院制订了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以及突出创新精神培养、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素质教育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学院为了确保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充分调研了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后,引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系列课程,通过广泛听取行业和企业意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了面向市场、面向领域的课程体系,削减或调整了与软件产业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课程,增加了大量与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纵向以学科知识领域划分课程和安排知识点,横向以项目为载体关联课程和课程组间的内容,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基于技术关联的能力训练。
理论课程体系采用“三级平台+五个模块”式结构,三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大类专业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以“拓宽基础面、夯实基础层”为设计原则;五个专业方向模块包括: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模块,以“面向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设计目标。“平台+模块”式结构既能满足“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突出“精方向”的专才培养目标。
(2)实践课程体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构建了以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含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四个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了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不同层次与方式的实践课程,用以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工程实践能力。
(3)素质教育体系。素质是通过教育、个人努力与工程训练来逐步培养,无法通过单纯的灌输获得,工程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获得合格工程师应具备素质的文化土壤。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使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意识,学会工程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3建立了“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2+1+1教学模式,探索出“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能力培养途径,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模式及培养途径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适应的问题。学院为实施面向产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建立了新型的“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2+1+1教学模式,前两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由校内专职教师授课;第三年专业课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第四年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学院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以“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提升能力培养模式:在“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按照“做中学”思想,采用“课程实训”方式进行教学,即“案例引入、理论串讲、案例解析、项目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要求学习者同步完成相似的项目。从第3学期开始,连续4个短学期都会开展为期3周的“学期实训”,由企业教师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任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实施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运行维护的项目开发过程,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采取公开答辩团队评分制,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