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论文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谈谈我国的酒文化
论文摘要: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研究酒的起源、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酒文化的影响和意义,同时展望一下酒文化产业的前景,从而激发大家对酒文化更深层次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酒文化。
关键词:
酒文化;历史;发展;意义。
酒在人类的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俗语说:“无酒不成席”【1】,无论是节日庆典、亲朋聚会,还是国家领导相见,似乎都离不开酒。
可以说,古今中外,酒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饮食、养生等各方面在内的社会生活中。
由此可见,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文化。
一、酒的起源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类文化”[2] 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那么就出现了众说纷纭的造酒说。
1.杜康造酒说。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字仲宇,相传为鼯康家卫人,“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即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
魏武帝曹操乐府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2. 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3】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
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
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这种说法我感觉很荒谬,历来也是很少有人觉得有根据的。
“但是上天造酒说文学渲染过于夸张,属于文人在酒后渲泻想象力的结果。
”
3. 猿猴造酒说。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
含糖的
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
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这是即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
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代,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4. 仪狄造酒说。
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狱,绝旨酒??”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
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于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
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
但仪狄并不一定是酿酒的“始祖”,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都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
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酒并不是由仪狄造的,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
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5. 黄帝造酒说。
考古发现: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
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
但也有说酒是由尧
造的,“尧由龙所化,对灵气特为敏感。
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大家带至此地安居,并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
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取名曰华尧”即酒。
但我更倾向于仪狄造酒说,尧舜禹的远古时代是文明起步的时候,那时的人类基本上能够从事各种基本的劳动,用来造酒的粮食是有的,辛勤的中国人从古至今就一直在从事着生产活动,因此,于情于理都是比较合理的。
二、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
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
我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酒文化。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在古人眼里,酒是圣物,中国的饮酒艺术更是庄严的、神圣的,有着一整套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
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也逐渐成为人们思想文化的观照。
虽然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
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而“酒文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首次提出来。
萧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
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
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
因此,可以发现“在中国文化的总范畴里,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蕴涵丰富、完整而系统的酒文化体系。
从本质上说,酒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酒文化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原料、器具、酿造技艺等自然属性,更侧重于酒的社会属性,即酒在社会活动中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心理,民风民俗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4】
不断发展的酒文化也体现出了民族性。
总的来说,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
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从体总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葡萄酒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内地后,才开始在国内广泛引种的。
烧酒原本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元代经西域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主要的烈性饮料。
奶酒又称乳酒,是中国北方蒙古、哈萨克等牧业(过去主要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饮料,以马、牛、羊的乳汁发酵加工而成。
据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马奶酒确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在元代,马奶酒已成为宫廷国宴的饮料,至现代,蒙古族男女老幼皆喜饮马奶酒。
由此可见,酒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地域上和民族之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局限。
三、酒文化的影响
从现存的文字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在古代就有深远影响,个人和国家也不例外。
其中,纵情肆欲:殷纣王荒淫无道,“喜作长夜之饮”,“以酒为池”,县(悬)为肉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身无羁绊,放浪形骸:晋朝名士刘伶嗜洒如命,经常乘一辆小车,提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在后面,叮嘱仆人,如果我死去,就地随便埋掉;饮酒为文,才思奔涌:“李白斗酒诗百篇”,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浅斟细酌,交谊叙旧:“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寂寥落寞,有酒无朋:“无人竭浮蚁,有得至昏鸦”。
古人的种种表现,都是受到了酒的影响。
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甲骨文就已有了“酒”字,写法是“中间是个酒瓶,两侧曲线表示酒溢出”,显然在甲骨文以前酒就出现了。
酒文化对政治也有一些影响,即酒政,是国家对酒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而制定实施的制度政策的总和。
据载: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王朝各代统治者大都喜欢饮酒,尤其夏朝末代帝王桀,每天只知和宫女、侏儒等喝酒玩乐。
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的统治者以商纣王酗酒亡国之事为戒,开始实行酒禁政策。
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祭祀、会盟用洒和各阶层人们饮酒的礼仪规格与限制越来越松。
两汉施行酒禁政策,虽说汉代统治者一再下令禁酒,但远比不上秦代严格。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酒产生了特殊的兴趣。
虽说时有酒禁,但是总起来看是放纵饮酒的。
隋唐的统一,农业的持续发展,为酿酒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唐代各阶层人们均喜欢饮酒。
及至宋代,内忧外患,宋人不再具有唐代人的豪情壮志,他们转而在酒色之乡寻求安慰,及时行乐。
于是统治者对酒采取暗中鼓励的政策,借以多征收酒税以充实国库,所以宋代酒禁是松弛的,除了官僚士大夫外,市民饮酒之风也兴盛起来,各种酒肆在全国城乡普遍设立。
古代人做官不仅仅以科举谋仕,在宦海沉浮中,酒文化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酒文化也广泛地渗透到民俗事项中,比如:朋友相聚、红白喜事、乔迁、庆功、过诞辰、造房、打基、占卜、祭天祭祖、重大节日等。
其中酒文化带来很多节日习俗。
春节: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
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
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
端午节: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
中秋节: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就说刘禹锡酿制桂花酒的高手。
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菊花酒,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记载道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
”除夕: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
“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
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酒礼即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套礼俗。
“酒以成礼”【5】“用礼乐而饮之”【6】,显然,把饮酒行为纳入“礼”的范畴,通过饮酒活动承载“札”的政治伦理功能,是中国古代酒文化发展历程中尤为突出的重大社会特征。
除去上述几个重要意义外,发扬中国酒文化还有助于我国酒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酒产业也是一片欣欣向荣。
从品牌结构来看,白酒市场主要被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郎酒等大品牌所占据。
据2005年的一项统计可知:八大城市白酒礼品品牌占有率前十名五粮液、泸州老窖、茅台、剑南春、古井贡酒、沱牌、全兴、水井、郎酒、西凤酒。
人们所送白酒礼品中,前十个全国性的名牌白酒占据了43.09%的礼品市场,其地位牢不可破。
其中排名前四位的依次是:五粮液占有率为8.79%、泸州老窖为7.14%、茅台为5.38%、剑南春为4.23%。
根据360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茅台、五粮液两大名酒占据75%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份额主要是泸州老窖、水井坊、剑南春等高端酒产品。
诚然,酒文化发展的好,酒产业也是能够沾光的。
酒文化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酒也带来了许多危害,包括酒后滋事、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以及酒依赖、酒精肝、胰腺炎、胎儿酒精综合症等医学问题。
因此,我们对待酒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酒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传承这么久,足以证明它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但是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助手,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凡
事要有度,这是我们在接受酒文化并将其传承所应有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孙小超:浅析中国的酒文化及特征[期刊论文]-现代交际,2010(7)
【2】“和平宴”创意酒壶搭起两岸交流新桥梁,中国通州网
【3】李映发:蒸馏酒的起源与发展,1993(06)
【4】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1999(06)
【5】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1989
【6】陶毂:清异录·酒浆,1988
篇二:论中国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
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
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酒承载了中国精神的心理诉求,丰富多彩的中国酒文化,包含有深刻的哲学,诗文,科技,艺术乃至于安邦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酿酒;艺术;酒文化;中国文化;治国安邦;民族精神
一、酒
(一)历史渊源
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
据《史记?夏本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
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
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
(二)分类
1、按原材料
根据酿酒用的原材料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类:
(1)粮食酒、就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酒。
例如高梁酒、糯米酒、包谷酒等;
(2)果酒、就是用果类为原料生产的酒,如葡萄酒、苹果酒、桔子酒、梨子酒、香槟酒等;
(3)代粮酒、就是用粮食和果类以外的原料,比如野生植物淀粉原料或含糖原料生产的酒,习惯称为代粮酒,或者叫代用品酒。
例如,用青杠子、薯干、木薯、芭蕉芋、糖蜜等为原料生产的酒均为代粮酒。
2、按生产工艺
目前,按照生产工艺的特征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
(1)蒸馏酒、这就是在生产工艺中,必须经过蒸馏过程才取得最终产品的酒。
如我国的白酒,外国的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兰姆酒、阿拉克酒等;
(2)发酵酒、又称为非蒸馏酒,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蒸馏燕便形成了最终产品。
如黄酒、啤酒、葡萄酒和其他果子酒等;
(3)配制酒(又称再制酒)、顾名思义,配制酒就是用蒸馏酒或发酵酒为酒基,再人工配入甜味辅料、香料、色素、或浸泡药材、果皮、果实、动植物等而形成的最终产品的酒,如果露酒、香槟酒、汽酒及药酒、滋补酒等。
3、按发酵特征
按发酵特征来分类,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可分为三种;
(1)液态法白酒、即采用酒精工艺来生产的白酒,产品均是普通白酒。
(2)半液态法白酒、主要有两广一带的米烧酒和黄酒。
(3)固态法白酒、系采用我国传统固态法发酵工艺酿制的大曲酒、小曲酒均在此列。
4、按酒精含量的多少
按酒精含量的多少来划分,习惯将酒分为高度酒(即国外又称烈性酒)和低度酒两种。
前者包括我国的白酒(烧酒)和用蒸馏工艺生产的洋酒。
后者包括发酵类酒。
由于国内外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量度,故一般根据发酵酒的酒精度都在20以下来进行区分。
(三)酒器
饮酒须持具。
酒是人们盛酒,饮酒的用具。
酒具不仅是饮酒的工具,是成为工艺品,具有艺术的价值,酒具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得发展水平,又影响着历史人们的饮酒习俗,同时也作为悠久而漫长的中国古代酒文化中的一部分得到传承与推广。
从新石器时代的钵、瓮、釜、甑到周代以后对“无礼不饮”、“无器不饮”的讲究而创造出的尊、爵、觥、觚、瓮、豆、斗、盅、盏、壶、瓶、杯等等,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就器型品种而言,仅酒盅杯盏一项就有:青铜、陶、瓷、金、银、玉、铜、木、犀角、珐琅、漆器与琉璃、玛瑙以及世间传说的夜光杯、公道杯、陪酒杯等等。
酒器的制造工艺折射出国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历代的能工巧匠以精湛的技艺,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形象纹饰和吉祥图案,铸刻嵌画于酒器之上,为我们展示了华夏艺术与工艺的精美绝伦。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在酿造并享用酒之醇美的同时,也在创造和享受着酒文化的隽永与绚烂。
(四)酒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凡是都讲“礼”,喝酒有酒礼,而且几乎与酒同步诞生。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
中国礼节源自“周礼”,即周朝的礼,西周时的酒礼非常严格和具体,但随着儒家学说在古代中国政治上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发展,酒礼的基本精神——旨在推行酒食的合欢活动,亦随之发扬光大。
1、古代宴饮礼仪
请客、宴请前三天送请柬,先跟客人预订时间,到时间只请一次,被邀请者如不能赴宴,应及早通知主人,摆设酒席,最好早些,若已经到时间,客人有未到的不再等候,已到的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可先斟酒并开始酒席。
酒席的规格因人而异,酒席所用的酒,最好要陈酒、清酒,防止酸酒或甜酒。
点心,先吃点心是垫腹,饮酒时候就不会伤胃。
吃完点心,就上荤菜、主菜,然后再上羹汤,上羹汤的用意在于能够醒酒。
席间还应备水果,宜新鲜,不限多少,另配小菜八碟。
在酒席上,行酒一周为一巡,在三巡之前,按照座客的尊卑上下依次先后斟酒。
中国厅堂大多坐北朝南,正宴以首面南向为尊,其余依次是面北、面西、面东。
主人和斟酒者均坐在面东一方,这样斟酒的次序是北东、北西、南西、南东、东北、东南,最后是主人上下两位。
入席后到最初三巡都要按座次先后行酒,三巡一过,斟酒便可以随便了。
一般由左至右顺时针方向进行。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2、祭拜酒
祭拜酒涉及范围较宽,一般有两类:一是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
二是逢年过
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古代的人在酒熟以后荐饷于祖庙,然后天子与群臣饮之于朝廷,甲古文中的酒字军均是记载祭祀活动而无一例外,毛泽东诗词中的“把酒酹滔滔”就是祭祀长江,将酒洒向长江。
现在饮酒的习俗中保留的先将酒抛向空中,酒洒在地上,就表示祭天地的意思。
看《史记·五帝本纪》,就知道轩辕黄帝的主要工作就是祭祀,祭祀天地山川诸位之神,而酒与祭祀同在,于是也就了解了酒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天是无处不在的。
《礼记》记载“食必祭天”,开饭的时候必须先祭祀天,由尊长担任祭酒。
祭酒是主持祭祀的人,只有年高德望的人才能够担任。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十分有学问的荀子三次担任祭酒的职务,后来,祭酒主掌太学院,即今日的大学校长,“周礼天官”设酒官,有酒人,酒正,好东西不能自己独吞,需与天地祖宗鬼神共享。
在我国,不管什么民族,在人生最重要的三个里程碑——出生、结婚、死亡中,酒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出生之后的满月酒,成人之后的婚庆酒、回门酒,以及死亡之后的丧葬酒。
同时,纵观我国的节日,酒在节日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节令,全都离不开酒,无论何种情境,有酒就有礼,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也孕育了绚丽的适合不同场合的酒礼。
(五)酒令
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酒令增添了饮酒的“食外之趣”,一种好的酒令,不仅要能够为广大酒友所接受,有相当广阔的流行区域。
而且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则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较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士间流令,因从古自今有很多酒令,以下略介几例。
1、骰子令
骰子,用兽骨制成的边长为五毫米左右的正立方体,呈白色,共六个面,每个面刻有从一到六的点数,四点为红色,其余为黑色。
骰子令在唐代尤为盛行。
皇甫松《醉乡日月》中说:“大凡出筵,皆先用骰子,盖欲微酣,然后迤逦入令”。
在唐代的酒宴中,往往变令,先用简单,热闹的骰子令调动气氛,待饮酒微酣之际,再转用其他种类的酒令。
骰子令的种类很多,玩法也很多。
中秋赏月令一骰递摇,“幺”点是“月”,摇到者满桌饮酒,没摇到者,及自饮。
2、猜拳
众多酒令中一种既简单,又不需要做任何行令准备的行令方式,多在一般百姓中流行,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同数”,即出手时用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两数相加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谁说出来的数字正好与两数之和相同,谁就是赢家,输者就要喝酒,倘若两个人说出来的数字一样,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
3、接龙令
文人中一种普遍流行的酒令形式,行令时,先选一人为起令人,并且除了在各人面前的酒杯中斟满酒外,还要再取一公杯斟满,以作罚酒之用。
起令者在发号施令前必须先将自己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方可提出酒令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接龙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起令人抽取酒筹后起令,待起令人说出首句成语后,接令者须将该成语发的最后一个字作为接句的第一个字,以此类推。
每位接令者在接令时均须先饮干自己杯中的酒,接令顺序可以顺时针,也可以是逆时针,但须事先约好。
还规定,不许接含有不吉利色彩的成语,倘若有人违令,应将席间公杯中的罚酒喝尽,在由受罚人抽筹起令,如此接龙游戏。
另一种是起令人随口说出一句成语来,末一字必须作为下一人成语的首字,否则,起令者罚酒。
4、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也是酒令的一种,规则非常简单,一人击鼓,跟随鼓音,花在宾客间传递,鼓停,传递也停止,花在谁手上则饮酒。
击鼓的人也有些技巧,节奏要有时快,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
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酒令游戏,也因其简单好玩,常用于女宾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