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史实及其作用的学习,理解春秋时期是西周传统政治秩序逐步解体的时期,各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

2.通过学习,了解春秋五霸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认识五个霸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军事实力背后政治、经济与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既与国家实力相关,也与个人素质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春秋五霸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认识五个霸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军事实力背后政治、经济与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既与国家实力相关,也与个人素质密不可分。

【教学过程】
1.春秋五霸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补充“西周分封图”,以及“郑庄公行刺周桓王的故事”并讲述。

东周第二位君主桓公统治的时候,郑国国君庄公侵占王室的收成,还不觐见桓公。

周桓王带领蔡、卫、陈等国攻打郑国,结果桓公大败,还被郑国大将射中肩膀。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何不能令西周盛世长久维持?为什么这时史家称周朝为东周?东周王室的地位与西周王室的地位一样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周平王东迁后,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兵力大减。

“天下共主”的地位日渐动摇,而且周王室在经济和政治上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君,面对这样的形势,你会怎么做?
学生思考回答。

2.诸侯争霸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材料二:教材图片“齐桓公与管仲(汉画像石拓片)”。

材料三:补充“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鱼盐,并有丰富的矿藏,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力的先天条件。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诸侯,重要的是他能任用贤能。

管仲在被任用为相后,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对内积极改革,发展经济;对外改革军制,组织了强大的常备军,加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为齐桓公的称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此外,齐桓公还提出“尊王攘夷”。

教师提问:当时的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为什么齐桓公还要“尊王”?“攘夷”的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此时的周天子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毕竟还有号召力的,如果齐桓公抛弃他,必然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对。

所以,为了使自己霸业更加合法、合理,齐桓公表面上还是要打着“尊王”的旗号。

至于“攘夷”,那就是齐桓公提高自己威信的一种方式。

当时周边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对中原各国发起进攻,威胁着这些国家的安全,一些小的国家不能保护自己,只有投靠大国。

齐桓公顺应当时的形势,打起“攘夷”的大旗,保护小国,赢得了小国的拥护。

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在争霸过程中吞并了其他小国,并于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

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教师继续出示材料:
材料一:图片资料“楚国王子午鼎”。

材料二:“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左传》教师讲述:“鼎”的由来和“九鼎”的意义。

学生结合材料二解释:“问鼎中原”、“一鸣惊人”两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师总结:春秋时,楚国庄王曾向周室询问寻求“九鼎”,意图称霸天下。

继齐桓公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相继称霸。

材料三:视频录像“楚庄王称霸”。

教师提问:楚庄王能够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与齐桓公非常相似,楚国地处鱼米之乡,先天条件优越;楚庄王任用贤臣孙叔
敖发展楚国经济,自己也励精图治,扩张国力,又有远大志向。

因此,继晋文公之后,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教师补充空白“战国形势图”,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

教师提问: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外,春秋时期还有哪几位霸主?
教师提问:这些霸主中,你认为谁最能承担霸主的责任?
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继续提问:我们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哪些领袖气质?
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过渡: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的战争,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了解战国七雄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通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过程】
1.比较“春秋形势图”(课件出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战国七雄中哪几个国家是春秋旧国?哪几个是新诞生的国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讲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史实。

由于晋国的长期争霸,国内贵族的势力随即上升,大权被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掌握。

六家卿大夫架空国君的同时,彼此间也展开兼并。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氏,并且将晋公室的土地也给瓜分了,只给晋君留下两城。

公元前403年,徒有虚名的周天子正式册封三家大夫为诸侯,成立了韩、赵、魏三国,晋国灭亡。

“三家分晋”,卿大夫之位而称诸侯,打破了周朝的等级界限,政治权力重心从诸侯下移到卿大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体现了战国时期政治的特点。

“田氏代齐”也是战国时期卿大夫专政夺权的一个事例。

齐国原本也有众多卿大夫共同执政,经过长期的斗争只剩下田氏一家。

在得到民众的支持后,田氏掌握了齐国的大权。

公元前391年,田氏大夫田和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
齐的过程。

田和自立为齐君,仍定国号为齐。

公元前386年,齐太公与魏文侯会于浊泽(今河南临颍县西北)。

这时,韩、赵、魏三家已经分晋,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田和求魏文侯向周天子说情,承认田和为诸侯国君,周天子许之。

从此,田和正式成为诸侯国君。

田氏齐国代替了姜姓齐国。

2.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关于战国时期的成语接龙比赛
教师总结:刚才的成语接龙比赛,很多成语都涉及战争,这就是战国名字的由来。

请同学们观察“战国形势图”,谁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记住七个国家的名字和位置?
教师提问:与春秋相比,战国时期国家数目的减少说明了什么问题?战国时代与春秋时代相比,周王室的地位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战国时期国家数目的减少说明战争频繁,兼并不绝。

此时周王室的地位只与小国相当,名义上的“共主”也失去了。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除了战争之外,还不断展开政治、外交的攻势,“合纵”、“连横”便应运而生。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史实,补充地图册“合纵连横形势图”:第一,战国时期“合纵”、“连横”可以看成是战国时期的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第二,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产生也是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变化的结果。

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士人阶层。

他们奔走各国并进行政治实践,欲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而各国的统治者面对激烈的政治形势,也争相招揽人才,提倡“连横”的张仪、主张“合纵”的公孙衍就是士的代表,并通过辩才被国君重用。

第三,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斗争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因为秦、齐两国是战国时期两大强国,“合纵”政策主要是针对这两国进行的。

东方六国几度“合纵”伐秦,都因为内部不团结而被秦的“连横”政策打败,相反对齐的“合纵”则取得了成功。

教师提问: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六国‘合纵’抗秦为什么没有成功?”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秦国用贿赂的手法破坏“合纵”,各个击破;秦国采取“连横”的策略破了“合纵”;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4.教师补充材料
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西汉)贾谊:《过秦论》教师提问:你同意以上的观点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还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正面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争霸战争冲击着旧的社会秩序。

(2)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

(3)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导致各国变法的产生。

负面影响:
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战国250年的历史,战争不断。

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大量的人民从事战争,伤亡很大。

例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相持三年,最后赵军被坑杀40万人;秦楚之战,秦国60万人参战。

正如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