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权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摘要】曹禺先生《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切悲剧的制造者,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物,他由一个专断独裁、冷酷自私的封建大家长,最终落得家破人亡、孤独终老的结局。
本文试图从周朴园作为资本家、丈夫、父亲等角度,重新解读其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雷雨》;周朴园;形象;复杂性
从《雷雨》故事本身看,周朴园是一切悲剧的制造者,也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
他是蘩漪、鲁侍萍的丈夫,是周萍、周冲、鲁大海的父亲。
在剧中,繁漪、侍萍、周萍、周冲的性格特征及命运与周朴园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多数人对周朴园的最初印象是他的虚伪、专制自私、冷酷无情。
然而周朴园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依然有着人的正常感情与理智,我们不应只从道德的、政治的方面看待他,还应该从人性与阶级性的角度去看待他作为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的复杂性。
一、专断独裁的资本家形象
周朴园在剧中与所有的资本家一样,靠血腥地压榨、牺牲工人来发家致富,这是他作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功资本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呈现,社会地位使得冷酷、专制成为他性格中的一部分,所以说周朴园性格还是完整的,在文中并没有回避其人性上的过失。
我们要想到周朴园所处的工人罢工浪潮如火如荼的社会环境,身为资本家的周朴园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软硬兼施化解了所面对的罢工斗争,而只有不断地聚敛财富才能保障他的社会地位。
田本相指出周公馆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杂交的畸形物,它以强烈和浓厚的封建性为特征,周朴园妄图维护的正是那种封建的大家庭的秩序”[1]。
在周公馆里,周朴园是一个至尊的封建大家长,封建的夫权、父权让他理所当然的在家中进行专断独裁。
他在社会上是一个有着好名声的老爷,他虚伪狡诈、霸道专权,建立起他引以自豪的安宁而圆满的封建家庭秩序,周朴园对周萍说过“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2]。
不论对待妻子、儿子、工人,他力求他们对自己的绝对服从。
作为精明的大家长,周朴园一定知道周萍与蘩漪的乱伦之情,却没有揭开,因为他知道若此事暴露,会给家族、儿子和自己带来污点,会成为社会舆论的笑话。
他只希望周萍离开去矿上,以家族利益为重,维持着家庭表面的和谐与安宁。
二、情感孤独的丈夫形象
(一)周朴园与鲁侍萍
周朴园是鲁侍萍的恋人,也可以说是鲁侍萍的“丈夫”。
就鲁侍萍被赶出家门一事,不能只说周朴园的无情,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年轻时的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家庭的少爷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
与侍女结合并生有二子,站在封建家庭的角度看,这是逆经叛道;而以现在的角度看,周朴园是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他赶走侍萍、娶了世家小姐,这是他在权力与爱情,家族与个人中进行了世俗性地选择。
对于周朴园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一起成活的习惯,和三十年后二人相认的场景,暴露的是是他虚伪、以金钱平息事端、资产阶级和封建的本性等。
对这些承认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鲁侍萍是有真感情的。
周朴园的家庭生活不幸福,他的内心是空虚的,这很容易让他想起记忆中的美好爱情生活。
他情感的归属一直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善解人意、不会背叛他的鲁侍萍。
对鲁侍萍的怀念中有他对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有对鲁侍萍的忏悔,是他面对空虚与失落时的精神安慰,这些或许有虚伪的成分,但也是真实的。
周朴园这一
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不能因为周朴园曾经有罪,就彻底抹杀了他对鲁侍萍的爱情。
(二)周朴园与蘩漪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存在着的是一段无爱的婚姻,在周公馆中繁漪“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信的
人”[3],除了未成年的儿子,就只有与跟她同样受周朴园专横压迫的周萍间有着牵绊,这二人严重缺失关爱,又都深受周朴园精神摧残并渴望反抗,蘩漪对一直怀念鲁侍萍的周朴园只剩下了恨。
从周朴园逼蘩漪吃药,不难看出周朴园镇压蘩漪身上的反抗精神及专断独裁的立场。
然而从《雷雨》第一幕中的描述:“她那雪白细长的手,时常在她轻轻咳嗽的时候,按着自己瘦弱的胸。
直等自己喘出一口气来,她才摸摸自己胀得红红的面颊。
”[4]能够发现蘩漪的身体的确有点问题,周朴园让她吃药,也是存在着关爱之情的。
而且周朴园在离家两年从矿上回来的当晚,见蘩漪烧得很厉害,就嘱咐仆人不要惊醒她,一个人在楼下睡了。
当蘩漪成了精神病人后,周朴园还是不计前嫌义地探望她。
由此可见,尽管对个性张扬、冷漠执拗的蘩漪没有爱情可言,还是“在无爱的状况下,周朴园仍没有背弃一个丈夫的责任”[5]。
因此,周朴园也并非完全是薄情寡义之人,作为一个男人,特别是年老后的忏悔无不令人动容。
三、不称职的父亲形象
周朴园在社会与家庭中都具有权威性,对待儿子同样是冷峻、威严的,他自信能够培养健全的子弟,对而儿子的专制霸道与压迫使儿子对他越来越远。
周朴园不是不爱他的妻子、儿子,只是血腥的财富积累的过程已使他不懂什么是爱,也不会表达了,他以传统“父子”之道教育儿子,令儿子从惧怕到冷淡最后逃离,而当他感到衰老寂寞想放下架子与儿子亲近时,却己经太迟了,只落得孤独终老的结局。
周朴园对大儿子周萍是有着期望的,他希望周萍能专门学矿科,成为自己的臂膀,但周萍却并不如他的意。
周萍
对父亲是佩服的,但父亲的专制与压迫又使他坚决的反抗父亲,对此周朴园是一直教育儿子的,仁慈地拿着萍的手进行劝导,希望能把他培养成合格的家族继承人,但父子二人相处时冰冷的状态得不到缓和。
周朴园感到孤独、无奈甚至是对人生的恐惧,没有一个人能陪他坐一坐或者说说话,他对周萍说:“我老了,我愿意家里都平平安安的……”[6]周朴园对小儿子周冲是严厉中带着迁就和溺爱的,周冲信守真诚、宽容和与人为善的人生信念、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也寄托了周朴园年轻时对生活的向往。
当孤独落寞的周朴园看到周冲来到身边,会面露喜色、关心他的身体和睡眠,希望儿子有时间多亲近自己,然而周朴园平时的强硬与霸道使与周冲产生了隔阂,周冲对周朴园的关心很冷淡,只是服从、窘迫。
此时的周朴园只是一个渴望亲情而又得不到亲情的孤苦老人。
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阶级立场、生活背景和悬殊地位决定了两人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关系。
他更多的是作为资本家与鲁大海说话的,但冷嘲热讽的言语中却也表露出作为父亲的训斥、教育儿子的意味,“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对了,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
第四幕中当鲁大海跑了后,周朴园流露出更多的亲子之情,“我丢了一个儿子,不能再丢第二个了。
”[7]他希望能把亲生儿子追回来继续父子之情,却为时已晚,此后的十年仍然在寻找鲁大海的下落。
他的这些思想行为,都体现了他的忏悔意识和人性的回归。
周朴园的形象让我们再次直观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
如高尔基所说:“人是杂色的,没有纯粹黑色的,没有纯粹白色的。
在人的身上掺和着好的和坏的东西。
”[9]因此,认识周朴园,我们要看到其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看到其作为社会中不同角色演绎下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3][4][6][7]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桂林: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曹禺.雷雨・日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王宏根,秦祖辉.从“秩序”看《雷雨》中周朴园
的意义[J].名作欣赏,2008(24):38.
[8]高尔基.论作家的劳动本领[M].上海:新文艺出版
社,1955.
文档资料:重读《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
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
我将
尽快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