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利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利弊
因为无论是自动控制机器人还是AlphaGo的技术进展都是来自于2016年、2016年在深度学习方面的一些突破,但这个东西其实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它只能进行简单重复的模式识别,相当于脑力里面的机械运动,而在真正的所谓的人类思维方面,到目前为止连基础理论都还没有发现和突破,更何谈工程应用,因此没必要担心。
下面是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利弊分析内容,一起来看看。
人工智能发展的利与弊 3月15日,备受世界瞩目的人机大战在韩国的首尔落下帷幕,最终以总分4:1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这一场人类史上最巅峰的人机对决最终以人类失败告终,这一场比赛,激起了各种“机器超越人类,科幻小说将成真”的讨论,让大家意识到,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了危机,人类将来的某一天会不会被像阿尔法狗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代替,人类未来会不会成为机器人的奴役。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人工智能领域也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2025智造”提出后,国内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掀起一段热潮,BAT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影视明星任泉投资人工智能领域。
面对发展如此迅速的人工智能,既有利,也有弊。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为人类创造出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大量人类不想做、不能做的工作,而且机器犯错误的概率比人低,并且能够持续工作,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还会代替人类工作,代替人类做家务,帮助人类学习,甚至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实时监护人类的健康,生病了直接给人来治疗,延长人类的寿命,让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汽车分发明颠覆了传统的马车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样也将颠覆许多行业。
机器人代替了许多人类的工作将导致大量的人口失业,机器新的学习速度远远快于人类,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引起人们的恐慌,有人说不怕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怕的是阿尔法够故意输掉一局,如果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变成像电影《机械姬》中有意识的机器人,那么人类随时会变成机器人的奴隶,同时,人工智能面临着技术失控的危险,霍金曾发出警告,人类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能够独立思考,并适应环境变化,它们未来或将成为导致人类灭亡的终结者!如果真的有一天,人工智能机器人变成了能独立思考,独立的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旦有一天人工智能反客为主,到时人工智能对于人类将会是毁灭性的灾难。
甚至被人工智能消灭。
地球将被人工智能统治。
任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的威胁就是失去人类的控制,人工智能亦是如此,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必须保证始终受人类控制,在不伤害人类的情况下服务于人类。
这样人类才会更加容易的接受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对人工智能应加以好的利用,同时要避免带来的弊端,人工智能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能长远的发展。
人工智能崛起引发担忧,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2016年6月26日,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对于机器人的崛起,专家们曾发出警告,“机器取代人类劳动力可能致使人口冗余”,他们担心“这种超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人类的驾驭能力,”如今,一些人表示担忧,如果人工智能继续进化,我们会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丧失存在感,甚至会被“终结者”们赶尽杀绝。
但事实上,这些恐惧与两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机械化和蒸汽机发展的讨论如出一辙,那时,人们针对机器威胁展开一场名为“机器问题”的讨论。
而现在,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利弊的辩论正在悄然兴起。
诞生初期,人工智能技术(AI)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黄金期,AI技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启的新篇章。
深度学习旨在模拟人脑结构建立大规模(或者“深度”)神经网络,在充沛的数据支持下,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所谓深度学习技术已经默默为我们服务多年了,谷歌(微博)搜索、Facebook的自动图片标记功能、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亚马逊推送的购物清单,甚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深度学习的产物。
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和失业问题的担忧。
霍金、马斯克等科技大佬都公开发声,担心人工智能会失去控制,上演科幻小说中人机大战的情节,其他人则害怕认知工作的自动化会将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
两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曾经的“机器问题”卷土重来,我们需要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启示人们最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会破开牢笼,变得邪恶而不可控。
早在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时,人机矛盾已经出现,现在的矛盾不过是披上了人工智能的新外衣,人类的焦虑依旧,《科学怪人》及此后类似的文学作品都是这种担忧的映射。
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一门显学,但是它们只能完成特定的任务。
想在智商上战胜人类,AI还差得远呢。
此外,AI是否真能超越人类还未可知。
名为安德鲁的AI研究人员表示,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无异于在火星殖民还未实现时就担心人口膨胀的问题。
在“机器问题”上,人们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失业恐惧由来已久。
“科技性失业”的恐慌在20世纪60年代(公司开始安装计算机和使用机器人)和80年代(个人电脑开始上市)都曾弥漫开来,似乎大规模的自动化办公马
上就要到来,让人类下岗。
但事实上,每一次恐慌之后,科技进步为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多于它杀死的过时职位,我们需要更多人从事全新的工作。
举例来说,ATM机替代了一些银行柜员,为银行设立分行节约了成本,让雇员进入了机器不能做的销售和客服领域。
同样地,电子商务的出现增加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间。
而在办公中引进电脑则不是为了取代员工的位臵,员工习得新技能后,会成为电脑的辅助。
尽管此前曾有报道称,未来10年或20年间,美国47%的岗位将面临自动化,但是我们的研究显示,这一数值恐怕连10%都不到。
尽管短期内一些工作消失的弊端会被全新职位出现的长期影响完全抵消且带来更大的好处,但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经验表明,转变的过程极其痛苦。
从停滞不前的生活水平上反映出经济的增长需要几百年,而从显著的收入变化上来看只需几十年。
人口从乡村大量涌入城市工厂,在当时的欧洲引发动荡。
各国政府花费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构建新的教育和福利体系适应这种转变。
这一次的转变似乎更为迅速,当前科技传播的速度可比200多年前快多了。
得益于技术的辅助,高技术工作者的薪资会更高,因此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正在不断加深。
这给用人公司和政府带来了两大挑战:如何帮助工作者学习掌握新技能;如何让后代做好准备,在满世界都是人工智能的社会
求得工作机会。
技术的发展使得岗位的需求产生变化,工作者必须适应这种转变。
这意味着要调整教育和训练模式,使其足够灵活,从而快速、高效地教授全新的技能。
终生学习和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线学习和电子游戏式的仿真模拟会更加普遍。
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计算机学习计划,依照工作者技能差距提供新技术培训机会。
此外,社会交往技能也会变得更加重要。
由于工作岗位的更迭变快,技术革新的脚步也逐渐加快,人类的工作年限越来越长,社交技能成了社会的基石。
它能在人工智能主导的社会保持人类的优势,帮助人类完成基于情感和人际往来的工作,这是机器无法拥有的优越性。
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担忧也催生了人们对“安全网”的渴望,有了它普通人就能免受劳动力市场动乱影响。
一些人认为应该革新福利系统,让每个人都享有保障生存的“基本收入”。
但是在没有充足证据表明技术革命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锐减的形势下,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反之,各国应该学习丹麦的“灵活安全系统”制度,让企业裁员更加容易,但是在被裁员的职工接受再培训和再求职期间提供保障。
这种制度下,福利、养老金、医保等应该跟随个体本身,而不是与职员身份挂钩。
尽管技术快速进步,工业时代的教育和福利系统并没
有完全实现现代化,相关制度也不够灵活。
革新势在必行,决策者必须行动起来,否则当前福利系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19世纪40年代,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写道,“没有什么比立法者对这类人的照顾更为正当了”,他们的生活被技术的发展所累。
在蒸汽时代,这是真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同样也是。
人工智能将怎样影响人类未来? 人工智能.的进步速度是惊人的,未来我们将开始与人工智能并肩工作。
AlphaGo火了,五场亿人围观的“人机大战”,最终它依托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技术优势以4:1的胜利者姿态告诉人们,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不再只是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现实世界里正在上演的又一轮产业变革,然而这种变革让不少人感到惶恐,一时间各种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声音铺天盖地,据英国科学协会委托网络调研公司YouGov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36%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会对人类长期生存构成威胁。
人们在各种人工智能会带来大波“失业潮”的言论中深感忧虑,同时也在如此强悍的AlphaGo会不会被恶意利用等问题上担心不已,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不妨听一下业内的大咖们都持怎样的看法。
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九段不敌AlphaGo,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有点可怕的事情,如此强悍的AlphaGo倘若遭到坏人的恶意利用,后果岂不是很严重?
对此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汪华在惊蛰论坛中表示,这个担心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是自动控制机器人还是AlphaGo的技术进展都是来自于2016年、2016年在深度学习方面的一些突破,但这个东西其实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它只能进行简单重复的模式识别,相当于脑力里面的机械运动,而在真正的所谓的人类思维方面,到目前为止连基础理论都还没有发现和突破,更何谈工程应用,因此没必要担心。
此外汪华也表示,以前人类发明的工具大部分都是降低人在体力上的机械重复运动,而现在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发明出一种能降低人类在脑力方面的机械重复劳动的工具,因此他认为对于基础技术的研发不应该在它还没有真正出来的时候就做太多的道德或者价值等方面的限制与干涉。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将导致“失业潮”的发生已基本成为行业的共识。
“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年会,基于对全球企业战略高管和个人的调查发布的报告称,未来五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将导致全球15个主要国家的就业岗位减少710万个,2/3将属于办公和行政人员。
莱斯大学计算机工程教授摩西〃瓦迪近日同样表示,今后30年,电脑可以从事人类的所有工作,他预计,2045年的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这些强大
的机器带给人类的“下岗潮”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些机器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养活着这些下岗者,进而养活着人类。
人类最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机器真正可能带来的危机,不是奴役人类,而是让人类丧失斗志,无所事事。
如果你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完成高超的逻辑思考,而不会理解人类的情感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爱、恨、贪、痴,那就错了。
事实上,越来越精准的图像、声音和面部识别系统均能让计算机更好地探查人的情感状态。
《福布斯》杂志近期刊文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设备不仅可以完成逻辑思考,还将出现类似人类的情感。
而目前也已经出现了情感社交机器人如在北京诞生的“公子小白”,其独有的情感表达系统,能够识别人类情绪,同时能够表达自身情绪。
强大的语义识别分析能力及知识库,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不同语义及语义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并通过数据分析做出最富“人性化”的回应。
制造出公子小白机器人的狗尾草智能科技CEO邱楠表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回归人性、回归情感、重塑连接将依旧是情感机器人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
在国外,全球互联网领域的几大巨头谷歌、微软、苹果和Facebook等都在积极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那么国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与国外的差距又有多大?
据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陈云霁表示“中科院和教育部
的很多高校以及讯飞、百度等公司都在进行人工智能研究,且进展还是比较快的。
事实上,中国在智能这样的新兴领域和国外差距不大,甚至在智能芯片上是引领世界的。
例如我们的寒武纪,美国的哈佛、斯坦福、MIT、哥伦比亚等高校都跟在我们后面做。
”图灵机器人创始人兼CEO俞志晨同样在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中指出,对于人工技能技术本身,国内外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不过他表示“现在讨论技术差距没有太大意义,毕竟现在我们离真正的人工智能时代还很遥远”。
《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马尔科夫也同样表示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地步。
他认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造出更好的传感器以及具备更好的算法能力。
科技的进步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但我们也要有敬畏之心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