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合理免疫 - 养鸡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合理免疫
-养鸡技术
免疫接种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畜禽免疫失败致使疫病发生和传播的现象非常普遍,已成为困扰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

笔者结合动物疫病检验和防治业务工作,就当前畜禽免疫接种存在的问题、免疫失败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促进畜禽免疫工作的开展。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家禽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合理免疫。

1、免疫失败的原因1.1 家禽机体方面的原因家禽机体是病原携带者或正在发病处于非健康状态,均会影响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抑制。

如鸡群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或球虫病则会影响鸡新城疫苗的免疫效果。

母源抗体水平直接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

种禽通过免疫,保持自身较高的抗体水平,通过种蛋将某些抗体传递给下一代,在雏禽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进行免疫,使母源抗体与疫苗抗原中和,导致免疫失败。

种禽的抗体水平较低,使雏禽的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免疫失败。

1.2 疫苗选择方面的原因疫苗的效价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抗原含量可导致免疫失败。

一般来讲,疫苗的保管不当和运输次数过多,因温度的不断变化、反复冻溶均会使疫苗效价损失而降低,家禽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不足以对家禽产生保护,导致免疫失败。

某些病原有多种血清型,且各血清型不一定有交叉保护作用,所购的疫苗的血清型和本地流行疫病的血清型不符,就会使
免疫效果不理想而导致免疫失败。

有些疫苗可分弱毒株、中等毒力株,如鸡新城疫疫苗Ⅰ系、Ⅱ系、Ⅳ系的毒力就强弱不同;如传染性法氏囊疫苗不同毒株的毒力强弱也相差很大。

如果选择得当就会获得满意的免疫效果,否则会导致反应过重或免疫失败。

1.3 疫苗使用方面的原因免疫程序制度的不合理,不是根据当地或本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免疫程序,而是依照他人的程序,免疫效果往往不理想,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接种方法不当。

不同的疫苗有其特定的免疫途径和最佳接种方法,如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是通过滴鼻、点眼接种的,用饮水方法免疫则效果很差,甚至无效。

免疫器具不洁或饮水中含有消毒剂的残留,会使疫苗的效价降低或失效,导致免疫失败。

饮水免疫时间过长,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饲料中含有对疫苗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降低免疫效果,导致免疫失败。

2、采取措施合理免疫2..1 做好接种前的准备工作在免疫前后24h内尽量减少应激,不安排转群、断喙、变更饲料,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饲养密度,禽舍不进行消毒,饮水和饲料中停止使用对疫苗敏感的消毒药、抗生素、抗球虫药、抗病毒药。

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来缓解和降低应激反应。

2..2 选择质量可靠并有针对性的疫苗选择国家专业定点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到经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经营的生物制品专营商店购买。

疫苗应装在适当的容器中在冷藏条件下保管和运输,以防高温和日光直射而失效。

仔细阅读疫苗的保管和使用说明,各种剂型的疫苗按要求的温度进行储藏。

疫苗的稀释浓度、接种剂量和使用方法按照说明进行。

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
是否过期,不合格的不能使用。

2..3 采用正确的免疫方法家禽免疫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喷雾法、滴鼻点眼法、滴口法、饮水法、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刺种法、涂肛法等。

每种疫苗都有最佳的免疫方式,如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活苗,滴鼻点眼是最佳方法,饮水免疫时效果相对较差;法氏囊疫苗免疫,滴口是最好的方法;鸡痘苗翅膀下刺种最好;马立克苗颈部皮下注射最好;油苗颈部皮下注射最好。

做滴鼻点眼免疫时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和鼻腔。

做饮水免疫时应使用凉开水稀释疫苗,设置足够的饮水器以保证每只家禽都能饮到疫苗,饮水中不能含有消毒剂和金属离子,否则影响免疫效果,饮苗前应停水1~2h,保证疫苗在1h饮完。

喷雾免疫不能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刺种鸡痘疫苗必须刺一下浸一下刺种针,保证刺种针每次浸入疫苗溶液中。

使用连续注射器免疫时,要反复校正注射剂量,以免出现误差。

免疫后要定期监测抗体效价,如果抗体水平升高,说明免疫成功,反之为免疫失败,应重新免疫。

1、免疫失败原因分析1.1疫苗因素(1)假冒伪劣疫苗充斥市场。

目前,制售未经国家批准疫苗、贴假标签疫苗、质量不合格疫苗、自制疫苗等现象还比较严重,部分养殖户贪图便宜、省事,购买使用来路不明的疫苗,免疫效果无保障。

(2)疫苗保存和运输不当。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疫苗供应量,对畜禽几种重大疫病的防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疫苗在供应、防疫渠道中环节较多,冷链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疫苗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达不到要求,致使疫苗失效。

(3)疫苗使用不当。

免疫是一项对操作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由于疫苗使用者责任心不强,或文化水平较低,或免疫知识欠缺等
原因,未严格按疫苗使用规范操作,致使免疫效果大打折扣。

(4)疫苗间相互干扰。

任何一种疫苗接种后机体都会产生干扰素,同时接种或几天内连续接种2种以上疫苗就会相互干扰,影响免疫效果。

1.2动物自身因素(1)母源抗体干扰。

初乳、卵黄中母源抗体能中和疫苗毒,首免时间较早会影响活苗的免疫效果。

(2)疾病。

发生免疫抑制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禽传染性贫血病、禽脑脊髓炎、禽白血病、状内皮增生症、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猪附红细胞体病等,会影响所有疫苗的免疫效果[2]。

若大群正在发病或个体处于不健康状态或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体弱、多病、生长发育较差的动物注射疫苗后应答能力差,易发生不良反应;怀孕动物易发生早产、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等。

动物在体格健壮、发育良好时,注射疫苗后产生免疫力较强。

(3)营养水平低下。

如氨基酸不平衡或必需氨基酸不足,维生素缺乏或不平衡,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锌、铜等缺乏均会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1.3环境因素(1)环境污染严重。

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大量蓄积,会刺激呼吸道、眼等黏膜系统,严重影响疫苗的局部黏膜免疫,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过多,导致动物抵抗力下降,并易引起接种感染。

(2)应激。

动物受到拥挤、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应激因素刺激时,血压升高,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加,血浆中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水平提高,胸腺、淋巴组织和法氏囊机能退化,此时接种疫苗,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下降。

另外,机体为了抵抗不良应激,往往使防御机能处于一种疲劳状态,使疫苗不能产生有效免疫力。

(3)饲料发
霉变质。

有十多种霉菌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可抑制机体IgG和IgA 的合成,使胸腺和法氏囊、脾脏萎缩,导致免疫抑制。

玉米霉变现象在实际生产中是比较普遍的。

(4)化学元素。

如镉、铅、汞、砷等重金属,可增加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易感性,影响免疫效果。

加漂白粉的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若用来稀释疫苗,会降低疫苗效果。

1.4血清型变异如口蹄疫、禽流感、大肠杆菌、猪蓝耳病等疫病,血清型在不断变异。

使用疫苗的血清型若与当地或本场的流行毒(菌)株不一致,就起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1.5药物抗病毒类药物、消毒剂对疫苗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另外抗生素和活毒苗不能同时使用,它会改变疫苗稀释液的pH值和渗透压,使病毒作用于细胞的靶位偏差,影响效果。

抗菌素如氯霉素、磺胺药、地塞米松、氨茶碱等对疫苗免疫均有影响。

大剂量的链霉素抵制淋巴细胞的转化;新霉素对家禽传喉的免疫有明显的抑制;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对T、B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抵制作用;饲料中如长期添加氨基糖苷类会削弱家禽免疫抗体的产生;土霉素气雾剂能影响新城疫疫苗抗体形成,并且T细胞是土霉素的靶细胞,应避免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土霉素。

地塞米松可减少淋巴细胞产生,使用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会造成免疫抑制。

1.6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畜禽整个生长过程中免疫成败的关键。

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致使免疫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比较常见。

2、应对措施2.1疫苗方面选用经国家批准、信誉较好厂家的产品。

严格按疫苗要求温度保存和运输疫苗。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疫苗的查处力度。

2.2免疫操作各级畜牧兽医业务部门应加强对动物防疫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严格规范执行免疫操作
程序。

冻干苗:稀释疫苗常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也可使用凉开水,水温不得超过20℃,不可用含有氯消毒剂的自来水。

不得使用金属器具。

解冻、开启和稀释后的弱毒疫苗要立即使用,冬季在2h内、夏季在30min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或开启后冻结再用。

油乳剂灭活苗:用前充分摇匀,油乳剂苗出现分层时,下层水相层不能超过疫苗总量的1/10。

油苗用前从冰箱取出后应先预温(15~25℃左右),2种苗要间隔至少5~7d。

免疫时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喂料前进行。

免疫前后48h 不可以使用抗病毒药、抗菌药;免疫前后72h内不可饮水消毒或带畜喷雾消毒。

防止散毒:使用弱毒疫苗时,应避免外溢;未使用完的弱毒疫苗应做高温、消毒或深埋处理。

禁止使用化学药品消毒器械。

使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时,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和是否在有效期内。

家畜应一畜一针头,禽至少每50只换一个针头。

针头长短、粗细要适宜。

免疫接种人员要做好自身消毒和个人防护。

不同的动物采用相应的保定措施,便于免疫操作,以防免疫接种人员遭受伤害。

2.3接种动物要求健康状况良好。

幼龄和孕前期、孕后期不宜接种或暂缓接种疫苗。

屠宰前28d内禁止注射油乳剂疫苗。

可在免疫前后3~5d在饮水中添加速溶多维,或VC、VE等以降低应激反应。

免疫前后给动物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以提高机体非特异免疫力。

加强对免疫抑制病的防控,避免饲料霉变或加入有效的脱霉剂。

2.4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免疫接种后,要观察免疫动物的饮食、精神等状况,并抽检体温。

疫苗注射后出现短时间的精神不好或食欲稍减等症状,属正常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

若出现震颤、流涎、流产、瘙痒、皮肤丘疹、注射部位出现
肿块、糜烂等综合症状,最为严重的可引起免疫动物急性死亡,需要及时救治。

可采用抗休克、抗过敏、抗炎症、抗感染、强心补液、镇静解痉等急救措施;或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脱敏抢救,对混合感染的病例用抗生素治疗。

2.5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动态调整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当地和购入地目前和曾经流行的疫病情况,对受威胁畜禽加以预防;二是首免日龄确定要慎重,幼畜禽免疫中枢不健全,应在监测母源抗体后制定;三是根据当地疫病发生情况选择疫苗的毒(菌)株血清型或亚型,合理安排活苗和灭活苗的使用时间,使用同一种疫苗其毒力应按先弱后强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