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九A)[9 阿长与《山海经》](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时作业(九A)[9 阿长与《山
海经》](880)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惊骇.(hài)孤孀.(shuāng)疮.疤(chuāhg)
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恶(zèng)
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
D.粗拙.(zhuō)烦琐.(suǒ)震悚.(sǒ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大抵郑重竹竿深不可测
B.和蔼守寡粗犷切切察察
C.菩萨渴慕哀悼豪不相干
D.辫子保姆磨难念念不忘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
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都觉得老李那么做是情有可原
....的。
B.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他还是念念不忘
....那个曾救过他的医生。
C.汤阿英在枕边低声细语
....说了最近的往来,时断时续,还是有些羞答答的。
D.他极其郑重其事
....地告诉我说:“你的入党申请已得到批准了。
”
5.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集。
B.《无常》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C.《二十四孝图》里,鲁迅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是宣扬封建孝道。
D.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他为人诚恳、公正,对学术更有着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
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
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1)写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
什么关系?请联系选文简要说明。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3)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7.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背着幸福上楼
徐成文
母亲终于决定到我蜗居的小城来住上几天。
到了我住的那栋旧式楼下,母亲听说我住顶楼七层,再也不肯上去了。
母亲说那么高啊,看着就头晕,怎么能住人啊。
我对她解释说,上去住下后就不显得高了,要是怕头晕就不要往下看,和家里的平房一样感觉,但母亲就是不挪步。
母亲患有时轻时重的老年痴呆症。
有几次我回老家,看见母亲手里拿着梳子,却急得团团转找梳子。
怕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出意外,我就决意把她接到城里和我一起住,但她老人家不肯,说一辈子在这个家没出过门,也不想出门。
好说歹说,最后约定几天后就把她送回老家去,母亲这才勉强跟着我进城来。
好不容易把她连哄带骗接到城里,她却不肯上楼。
我知道不能着急,母亲有病,惹恼了她,母亲返身就走,那就前功尽弃了。
我心生一计,趴在母亲耳朵边说,还记得小时候你背我上山吗?母亲说咋会不记得。
那时候你个懒小子,缠着要和我一起上山摘柿子,走几步就耍赖不
走要我背。
我说,那时候你总是说我还没有一捆柴火重,一心要我吃得胖一点。
现在你看看,你儿子都快要150斤了,妈妈你再背背我试试,看你还能不能背得动我了?
母亲憨笑一声说,傻孩子,都长成大人了还和我顽皮。
我说,那你让我背背你,看我能不能背得动你。
我背着你在这小花园里转一圈,试试我的力气。
母亲说我胡闹,累趴下不是玩的。
我说没事的,小时候都是你背我,现在儿子背你一回,就当还账。
也是想叫你看看,儿子膘肥体壮,你就是回老家住了不是也放心?
母亲呵呵笑了,老老实实趴在我的背上。
我说妈妈你闭上眼睛一会儿,再睁开的时候一定会看见一样好东西。
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母亲虽然体重不到100斤,但连续两层楼梯背上去,我还是禁不住气喘如牛。
母亲警觉地问,好像是在上楼啊?我说不是,是儿子背着你模仿上山,感觉就像爬楼梯。
等她睁开眼睛,我已经背她上到四楼了。
母亲发现我是在往楼上背她,就挣扎着要下来。
我说不行,儿子要一股劲儿背你到家才放手。
母亲急了,揪着我的耳朵央求说:“放我下来,我自己往家走,一定!”
母亲是怕把我累坏,我却怕一松手她又跑到楼下去。
靠着楼梯栏杆喘息的时候,母亲一把抓住栏杆再也不放手。
我无奈放母亲下来,但却不松开她。
我对母亲说,知道儿子为什么要背你上楼吗?背着妈妈,就是背着幸福上楼,再累也不怕的。
让儿子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妈妈的养育之恩,对儿子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母亲不再挣扎,却掉了泪,掉在我的脖颈上。
母亲说,放开我,我自己走上去。
既然我儿说我是幸福不是累赘,那我就住下了。
妈妈也知道你是趁过年把我诓到城里,不会再让我回去的。
妈妈其实不是怕高,多高的山都上去了,这才有多高?妈妈是怕给你添麻烦。
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1)文章主要写的是“我”背着母亲上楼,可为什么文章标题为《背着幸福
上楼》?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母亲果然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背起她就顺着楼梯往上蹿.。
②我两眼一热,赶紧扭过脸去深深吸一口气,搀.扶.着母亲上楼去。
(3)第3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憎”应读“zēng”。
2.【答案】:C
【解析】:“豪不相干”应为“毫不相干”。
3
(1)【答案】外貌描写
(2)【答案】动作描写
(3)【答案】语言描写
4.【答案】:D
【解析】:“郑重其事”和“极其”语义重复。
5.【答案】:C
【解析】:鲁迅对“卧冰求鲤”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目的是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
(1)【答案】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她竟然买到“我”渴慕已久的这套书。
阿长的举动同远房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烘托出阿长的善良与对“我”的关心。
(2)【答案】因为她发现“我”非常喜爱《山海经》,而“我”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她的善良。
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表现了“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答案】一个“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7
(1)【答案】标题《背着幸福上楼》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幸福,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标题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
在作者
看来,每天都看见妈妈,能多少报答一点妈妈的养育之恩,是莫大的幸福。
背着妈妈上楼,就是背着幸福上楼。
第二步,从修辞的角度理解。
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步,结合文章主旨理解。
此标题揭示了感恩母亲的主旨。
(2)【答案】①运用动作描写,“蹿”字表现了“我”动作的迅捷,反映出“我”要背母亲上楼的决心。
②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我”被母亲对自己的爱和理解深深地感动了。
(3)【答案】插叙。
交代了母亲的身体状况和“我”执意接母亲来城里小住
以及背母亲上楼的原因,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心。
(4)【答案】善良,为孩子无私奉献自己的爱,不求回报;善解人意,为了
不给儿子添麻烦,撒谎说自己怕高,不肯上楼。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根据文中的事件和对人物的描写进
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