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份合集】2020-2021年漳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根据分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食物腐烂﹣﹣分子停止运动
B.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D.水结冰﹣﹣分子变成了原子
【答案】C
【详解】A、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 错误。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C 正确。
D、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
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双氧水B.高锰酸钾C.液氧D.臭氧
【答案】C
【详解】A、双氧水中含有过氧化氢分子,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中含有高锰酸钾根离子和钾离子,高锰酸根离子中含有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C、液氧中占有氧分子;故选项正确;
D、臭氧中含有臭氧分子,臭氧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对下列相关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B.汽油和洗涤剂都能洗去油污是因为二者都具有乳化作用
C.牛奶在夏天比在冬天易变质是因为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答案】B
【详解】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常用于人工降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汽油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洗涤剂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牛奶变质是与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空气和氧气中氧气的含量不同,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4.下列关于22 S+O SO 点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 .参加反应的硫、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比为1:1:1
C .反应前后硫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 .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B
【详解】A 、该反应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B 、参加反应的硫、氧气、二氧化硫的质量比:32:(16×2):(32+16×2)=1:1:2,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因此硫原子、氧原子个数均不变,不符合题意;
D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硫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5.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Cu + 2AgNO 3 = 2Ag +Cu (NO 3)2
B .CO+CuO 加热CO 2+Cu
C .NaOH + HCl= NaCl + H 2O
D .CaO + H 2O = Ca (OH )2
【答案】A
【分析】置换反应的特征是A+BC=B+AC ,其中A 、B 为单质。
【详解】A 、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
C 、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 、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过程,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A 。
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高锰酸钾
B .酱油.
C .煤
D .桔子汁 【答案】A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详解】A 、高锰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B 、酱油中含有水和氨基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C、煤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硫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D、桔子汁中含有水和维生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A。
7.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B.禁用农药,保护水源
C.回收金属,再生减污
D.焚烧垃圾,净化环境
【答案】C
【详解】A、煤气泄漏,开灯检查可能会导致爆炸,做法错误;
B、应该合理使用农药,而不能禁用农药,做法错误;
C、回收金属能够重复利用减少污染,做法正确;
D、焚烧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做法错误。
故选C。
8.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下表为部分体液的pH范围。
根据下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尿液一定呈酸性
B.胰液的碱性一定比碱性尿液的碱性弱
C.pH试纸不能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D.可得出“消化液都是呈碱性”的结论
【答案】C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弱;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
【详解】A、人体的尿液(4.70-8.4)可能呈酸性;故选项错误;
B、胰液(7.50-8.0)的碱性可能比碱性尿液(4.70-8.4)的碱性弱;故选项错误;
C、pH试纸测量液体的pH值都取整数,不能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故选项正确;
D、胃液中含有盐酸,呈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
..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说明汞原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A正确;
B、花香四溢说明花香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人能从远处闻到香味。
B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二者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错误;
D、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是因为冰、水都是水,只是是水的不同的形态。
D正确。
故选C。
10.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
B.大多数铁矿石中的铁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增强温室效应
D.太阳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
【答案】B
【解析】B项,大多数铁矿石中的铁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B项说法错误;
A项,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故A项说法正确;
C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增强温室效应,故C项说法正确;
D项,人类正在利用的开发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故D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温室效应与低碳生活、化石燃料、自然界中的金属以及新能源的开发。
11.对以下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B.将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
C.本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试管中粉末由红色逐渐变成黑色
D.加热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滤纸碎片先燃烧
【答案】B
【详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B、将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的活泼性比铜强,铝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铝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符合题意;
C、本炭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和铜,试管中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D、加热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在D选项中,物质的着火点越低,物质越容易燃烧。
但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不能升高或降低。
12.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钻木取火C.斩钉截铁D.聚沙成塔
【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滴水成冰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状态改变,物质本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B、钻木取火,是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有新物质生成,符合题意;
C、斩钉截铁是把铁斩断截断,铁的形状改变,物质本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D、聚沙成塔是沙子被聚集成堆,没有新物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区分方法是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
13.2017年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大余,方便了大余市民的绿色出行;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共享单车”的充气轮胎容易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质量变大
C.分子本身的体积变大,分子运动速率减慢
D.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答案】D
【详解】夏天温度高,分子间的间隔要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会使轮胎发生爆胎。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丙>甲
B.t2℃时,20 g丙溶解于50 g水中能形成70 g溶液
C.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2℃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D
【详解】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丙的溶解度,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丙>甲,但此题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
B、t2℃时,丙的溶解度是30g,将20g丙加入到50g水中只溶解15g,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的质量=15g+50g=65g;故错误;
C、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次之,丙物质应该是t3℃时的溶解度,所以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错误;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或添加溶质的方法,故正确。
故选D。
15.如图是电解水时,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关于对该图理解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C
【详解】A、由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可知,水分子变成了氧分子和氢分子,故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故说法正确;
B、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C、分子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说法不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说法正确。
故选C。
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
16.下图是放置在实验桌上的三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H2、O2、CO2中的一种。
下列关于这三种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集气瓶的放置方法判断,瓶①②存放的是H2、CO2
B.用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CO2
C.向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若变为红色,则存放的是CO2
D.用点燃的木条放入③中,若气体燃烧,则存放的是O2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
A、由于H2密度比空气小,应倒置;O2、CO2的密度比空气都大,应正放,故瓶①②存放的是O2、CO2,错误;
B、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用点燃的木条伸入②中,若火焰熄灭,则存放的是CO2,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没有颜色变化,通入石蕊试液才变红,错误;
D、氧气有助燃性,但本身并不可燃,而氢气能够燃烧并发出蓝色火焰,错误。
故选B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7.密闭容器内有E、F、G、H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密闭容器内仍然是E、F、G、H 四种物质,反应前和反应一段时间后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
物质 E F G H
反应前质量(g) 15.8 8.4 31.6 1.6
一段时间后质量(g) 待测14 21.6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一定是化合物
B.E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类型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生成的F与H的质量比为14:11
【分析】由表格中密闭容器内E、F、G、H四种物质,反应前和反应后各自的物质的质量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5.8+8.4+31.6+1.6=待测+14+21.6+6,M的待测质量为15.8;而F、H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G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可推测反应为分解反应。
【详解】A、G反应生成F、H,因此G一定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E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F、H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G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F与H的质量比为:(14g-8.4g):(6g-1.6g)=14:11,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一定为反应的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小的物质一定为反应的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为反应的催化剂。
18.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银杏酸化学式为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是
A.从宏观上看: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银杏酸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C.从类别上看:银杏酸属于有机化合物
D.从质量上看: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17
【答案】C
【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错误;B、银杏酸由分子构成的,1个银杏酸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错误;C、银杏酸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正确;D、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12×22:1×34=132:17≠11:17,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9.在某H2O2溶液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7,现向19g该H2O2溶液中加入1g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1g B.1.6g C.4.2g D.8.5g
【答案】A
【详解】某H2O2溶液中H、O的质量比为2:17,则19g双氧水溶液中氢元素质量为:19g×
2
2+17
=2g。
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过氧化氢完全反应后生成水和氧气,该过程中氢元素的质量没
有改变。
所以反应后水的质量为:2g÷
12
12+16
⨯
⨯
×100%=18g。
所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9g-18g=1g。
20.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
...的是
A.在食品袋里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B.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CuCl2杂质时,可以加入过量铁粉然后过滤
【答案】C
【详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在食品袋里充入氮气,以延长食品的保持期,不符合题意;
B、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制造人造骨,不符合题意;
C、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不能降低,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这是降低了可燃物质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符合题意;
D、Fe可置换出Cu,加入过量铁粉,再过滤的方法从而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CuCl2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21.人体摄入维生素C不足会引起坏血病,缺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维生素C片来补充.已知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请回答:
(1)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___;
(2)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
(3)维生素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精确到1%)
【答案】(1)9:1:12;(2)176;(3)41%
【解析】试题分析: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
(1)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比,所以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6):(1×8):(16×6)=9:1:12;
(2)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和,所以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2×6+1×8+16×6=176;
(3)某元素质量分数=×100%,所以维生素C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41%;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22.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艾杯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1630年,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发现在一些洞穴中的地面附近,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
(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
资料二:1754年,英国化学家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首次制得CO2,并详细研究了“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2)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反应。
资料三: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在带有可自由移动的活塞的容器中充满500mLCO 2气体,用注射器缓慢注入200mL 水,边注入边振荡。
①充分振荡后,活塞停留在_____mL 刻度处。
②取少量量容器中的液体,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为_____。
③将②所得的溶液加热至沸腾,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2CaCO CaO+CO ↑高温 分解 300 溶液变成红色 2322H CO CO +H O Δ↑
【详解】(1)阅读资料一,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煅烧石灰石,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CaCO CaO+CO ↑高温,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有“一变多”的特点,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3)已知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
如图,在带有可自由移动的活塞的容器中充满500mLCO 2气体,用注射器缓慢注入200mL 水,边注入边振荡。
①200mL 水可以溶解200mL 二氧化碳气体,充分振荡后,活塞停留在500mL-200mL=300mL 刻度处。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取少量量容器中的液体,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为溶液变成红色。
③将②所得的溶液加热至沸腾,碳酸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322H CO CO +H O Δ↑。
23.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
A 牛奶
B 香油
C 面粉
D 白糖
(2)下列实验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