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食品工程专业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FOOD INDUSTRY I 103
摘要: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食品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正值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
文章以高校食品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从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培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四个方面强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提升人才培养力度。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食品工程专业
文 马瑜鸿 刘涛 南京财经大学改革发展办公室
高校、企业追求的价值目标不一致,成为了校企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更多追求的是获得自身经济效益和实现市场价值,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首要考虑的是风险问题和成本高低。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企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两者间的认知差异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认为提供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即是任务,没有担起人才培养的实际责任。
(三)师资结构过于单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高尚的师德、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
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食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调查显示,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情况不容乐观,全日制“双师型”教师的占比仅为20.1%,其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比例仅为 12.1%,可见高校食品工程专业师资结构简单。
当前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毕业的博士毕业生,青年教师历经多年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后,虽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但因缺少工作实践经历,无法将实践活动的成果反馈于教学,应用性教学能力存在不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部分教师没有在理论与实践连结上“下
食品产业在我国轻工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食品产业也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的食品工程专业人才已难以适应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
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多元主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对于培养现代化食品工程人才,推进食品健康安全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由来及必要性分析
二十世纪末,我国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将企业生产环节、高校教学研究和科研院所科研实践环节相结合,贯穿于大学生培养全过程,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随着时代技术的更迭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政产学研用”协同教育模式。
它是在传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基础上,以提升大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更加突出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政府、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的共生,将内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整合,更好地促进知识资源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发挥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及工业发展间协同创新作用。
是对传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化。
二、食品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理念区分度不高,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化倾向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行业对接紧密、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当前,不少高校受传统办学理念影响,在专业育人目标理念上存在同质化倾向,不利于专业人才实现自身行业价值。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部分高校偏重考虑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忽略行业用人单位需求导向,以致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千人一面”,在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规格上缺少一定的区分度。
在课程设置上,“知识本位型”高校热衷“大”“全”“泛”,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普遍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现象。
有些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学分任务,在修完专业课程后,重复性选修内容相近的公共课程,并未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二)校企合作协同机制不健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弱
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多年来
高校“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食品工程专业为例
FOOD INDUSTRY I THEORY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足功夫”,讲堂上照本宣科,未结合当下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透彻分析,既缺乏行业前瞻性,也缺少主动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积极意识。
(四)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政府引导激励功能未有效发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关于规范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的政策法规也逐渐变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范了高等院校参与“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的行为;在企业、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方面,主要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内容涵盖了对学生实习报酬等费用给予的优惠和对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让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理应通过政策引导,协调引导“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进行协调创新合作。
但从出台的各类政策规定文本来看,政府未从微观角度对许多应尽事项进行明确规定,法律条文表述简单,内容稍显笼统。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实际合作中遇到意见分歧时,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导,造成参与度下降。
三、食品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特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航向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时期,食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解决食品生产
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极强的
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食品工程专业若
想加强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
升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目标应在顺
应高等教育“普遍性”发展规律基
础上,改变传统独立办学人才培养模
式,坚决杜绝“拿来主义”,照搬其
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通过深入
调研行业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人才的
需求,聘请行业资深的企业家、工程
技术专家共同论证、确立本专业人
才培养特色目标,避免人才发展同质
化,更好地服务于为食品行业现代化
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高校应围
绕食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目标,
以用人单位为中心,契合行业人才
发展需求为目标,科学合理进行学科
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
其一,鼓励
构建跨学科教学内容,促进多学科间
的优势互补。
其二,剔除教材中的陈
旧案例,引入当下最前沿的食品智能
化、绿色化等行业发展内容,将公共
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进行
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课程间的“错位
发展”,避免出现相同知识点的不断
重叠和交叉,使学生既能拓宽学术
视野,又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其
三,食品工程专业还应将思政教育纳
入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对于提升其
职业道德、强化社会责任担当都具有
积极意义。
(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升
实践科研创新能力
食品工程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以校内实验课程为主,学生在专
业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完成课本中
的操作练习即可。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虽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
对于提升实践科研创新能力未起到实
效,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弥补这方面的
缺陷。
高校和企业通过协商制定适合学
生的实习培养方案,改进实践教学体
系,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内部,参与
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了解学习食品行
业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的实效性,切实保障实践教学任务的
完成。
与此同时,高校和企业还应积极
拓宽联合培养的形式,除了积极搭建
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外,还可建立联合
实验研发中心,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
生参与生产技术类课题研究工作,为
企业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提
升食品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
“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
养食品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需要。
优
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双师型”
教师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范围。
高校在
引进教师人才时,要改变唯学历、唯
科研论的观点,在考察个人道德品行
基础上,加大对人才行业实践背景的
考察。
第二,强化实践技能培训。
一
方面,高校可聘请行业资深企业家或
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
通过“请进来”,深入分享行业一线
的实践经历,增加青年教师在课堂中
的授课案例,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兴趣
度。
另一方面,鼓励年轻教师“走出
去”,前往基层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丰富自身行业经历,了解企业真正需
要和难题,从而带领学生参与横向课
理论THEORY
(下接第107页)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04 I FOOD INDUSTRY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