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高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
解析:(1)C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②。

[注]①漫劳:劳驾您。

②药栏: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延客之状,“老病人扶”写诗人要被搀扶着才能拜见客人,显出他的年迈多病。

B. 颈联写款待之事,上一句易“宾”为“客”,暗含了对客人整天留在家中的强烈不满。

C. 本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宾主对举,实际更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D. 全诗前两联写宾至,后两联写宾留,语意明快俊爽,温醇得体,尽显作者的豪迈之情。

(2)面对来访的宾客,诗人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①殷勤好客之情。

首联诗人闻报有贵客来临,即使“老病”也要人扶着行礼;尾联邀请客人如果不嫌自家条件太差,以后还可以常来家中小坐。

②对客人的歉疚之情。

颔联诗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好文章,却劳驾客人来访,自己很惭愧。

③对客人来访的无奈之情。

“老病人扶再拜难”,自己体力不支,对客人的来访有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B.没有“对客人整天留在家中的强烈不满”。

(2)从“老病人扶再拜难”可见,诗人即使身体欠佳,被人扶着也要再拜,体现诗人对客人到来的喜悦与欢迎之情,热情好客,同时也有对自己处境无奈之感;“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诗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客人车马停驻的,表达惭愧迁就之情;“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对自己家中条件不好而对客人有所歉疚之情,又表达了欢迎客人再次前来的意思。

故答案为:(1)B。

(2)①殷勤好客之情。

首联诗人闻报有贵客来临,即使“老病”也要人扶着行礼;尾联邀请客人如果不嫌自家条件太差,以后还可以常来家中小坐。

②对客人的歉疚之情。

颔联诗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好文章,却劳驾客人来访,自己很惭愧。

③对客人来访的无奈之情。

“老病人扶再拜难”,自己体力不支,对客人的来访有一丝无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
语,借此领悟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①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②。

穷腊③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④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

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

③穷腊:整个冬季。

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

B. “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

C. “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

D. 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

(2)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

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A.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B. 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

(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C.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

(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D.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

(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E. 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

(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D
解析:(1)D
(2)A,C
(3)“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

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

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

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

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分析】(1)D项,写宝云、日注是为了正衬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

不是反衬。

龙凤团和双井茶更是没有衬托关系。

故选D。

(2)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A项,诗句表达的是茶之高洁不容玷污,借茶说人。

C项,“问法求诗了无碍”正是茶的静心效果。

B项,写春风吹拂茶园,茶树发了新芽。

重在描写客观之景。

D项,写的是茶的提神功效。

E
项,写的是饮茶时的迫切心情。

故选AC。

(3)诗歌前八句写双井茶的倍受推崇,第九、十句点明了其中原因——争新弃旧。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到“君子有常德”,明确了写作意图,君子们不会像世俗之人一样与时俯仰,而是能坚持原则、固守美德。

而“不改旧时香味色”的建溪龙凤团依旧醇香。

茶叶之香不会改,君子之德不能改,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故答案为:⑴D;⑵AC;
⑶“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

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

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

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

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准确辨析即可。

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从字数看,《雨霖铃》属于________;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_。

(2)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请找出这一首词中运用点染的句子,加以赏析。

解析:(1)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2)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分析】(1)本题,《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

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属于长调。

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
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此外还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故答案为:⑴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⑵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

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体裁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所以这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诗歌表达出对是送别友人,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仔细分析词句内涵的基础上作答。

在这首词中起到“点”作用的句子是“念去去”,是指想到这次去南方,点明了离别之情。

而“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后面的写景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想象此去路途遥远,前路迷茫,通过写景来渲染离愁。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径
保暹
杉竹清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古悲秋诗文非常之多,可本诗却借秋径赞美了秋天的清静和活力。

B. 诗人对秋径深处和峰顶下的层层岩洞,足可隐居的遐想,加深了意境。

C. 本诗由小及大、由细到粗地描写了大自然可爱的生物,语言颇见匠心。

D. 诗中“静极忽归僧”,与王维的《鸟鸣涧》描写环境,用了相同的技巧。

(2)诗的首联写“闲行意有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C
解析:(1)C
(2)①“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

②“行”呼应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

③“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

【解析】【分析】(1)C项,“由小及大、由细到粗”说法错误,因为首联先写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然后颈联用工笔的手法,细写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

因此,本诗的写法是“由大及小、由粗到细”;故选C。

(2)“闲行意有凭”,从内容上,是说“我”乘闲来到这条小径,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从结构上,“行”字呼应了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从效果上讲,“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

题干要求回答作用,可以把内容部分省略。

故答案为:⑴C;
⑵①“闲”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闲适”。

②“行”呼应标题,并表明移步换景的写法。

③“意有凭”,统领下文作者的所见所思。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诗句作用,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译文】
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

我乘闲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

刚下过一阵小雨,迎面吹来的风儿,带着丝丝凉意;万籁寂静,忽然远远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原来是山中寺庙的僧人归来。

我细细地品味着四周的一切,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

望着远方,我想到那小径深处,那高峰下层层岩洞,一定有高士隐居在苍烟暮霭。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①
唐·柳宗元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②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②莳:种植。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

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

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

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D项,“‘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

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

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

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自然。

而不是“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故选D。

(2)“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

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

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

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D;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

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A
解析:(1)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

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

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故答案为:⑴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