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疑为趣 以问导思——《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对话
教艺会展•看课案栏目编辑张莉莉ketang52279@
42
化疑为趣以问导思
—《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谈
刘双云马秀丽
(淄博市博山区第一中学,山东淄博255200)
(淄博市博山区教学研究室,山东淄博255200)
摘要: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得到普遍关注,其教学策略研究也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热点之一。

具体到《昆虫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可根据文本"特质",化疑为趣,以问导思,让学生在解疑、探究和发现中走到书本深处,进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化疑为趣;以问导思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1-0042-04中图分类号:G632.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整本书阅读随之得到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之一。

李卫东老师认为整本书阅读更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就阅读时间之长、阅读材料之繁、阅读挑战之大而言,整本书阅读比篇章阅读更适合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

而余党绪老师则提出,“着眼于’证据与推理’,阅读过程就自然地转化成为思维过程”。

本文以《昆虫记》为例,谈一谈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昆虫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名著荐读篇目,在此之前关于名著阅读学生已有的积累是:《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骆驼祥子》的圈点批注,《海底两万里》的快速阅读,《红星照耀中
国》的纪实作品阅读,以及略读、
默读、比较阅读等。

《昆虫记》自
身带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让
学生自然地进入阅读,因而原汁
原味地读书,是初读《昆虫记》的
不二选择。

具体到第二遍精读,
教师就开始有许多可为之处。

一、经典推荐,化“疑”为趣
由老师或已读过《昆虫记》
的同学用微课或ppt呈现精选片
段,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

如:
神奇的活动门
当一只隧蜂在花间采蜜归来
时,我看见一种关闭屋门的活门
突然降了下去,让通道可以通行。

当到来的隧蜂一钻进门里,活门
又升回到原先的位置,几乎与地
面持平,又关上了。

有隧蜂出来,
活门也同样操作。

活门从后面推
顶,往下降去,门就开启,隧蜂便
可飞出。

隧蜂一飞出来,门又重
新关上。

问题:这种全自动的活动门
是如何形成的呢?
松毛虫奇遇记
第一只松毛虫爬到哪儿,其
他的松毛虫全都排成整整齐齐的
行列行进,像朝规者似的,整齐肃
穆■地往前爬去,中间绝不会出现
空当。

它们的行进行列犹如一条
连绵不断的细带子,毎一只松毛
虫都与自己身前身后的两只松毛
虫首尾相接。

领头的松毛虫随心
所欲地游游荡荡,爬出一条复杂
多变的曲线来,其他的松毛虫则
—丝不苟地沿着那弯来绕去的线
路爬行....
问题:它们是如此认真,但当
队伍因故中断,最前面的松毛虫
便会立刻承担起领头的责任,带
领队伍继续向前。

有一天,一条
接一条的松毛虫缓慢地爬上一只
大大的花盆,整个队伍变成了一
个圆圈。

从此,它们将永恒地前
进吗?
蝎子的自杀之谜
如果按人们所说,蝎子被一
圈火炭围住,它就会用自己的毒
针蛋'自己,最后,以自愿死亡来结
束这失常的状态…
…我用烧红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11
课堂•对话ketang52279@栏目编辑张莉莉教艺会展•看课案
43
木炭围成一个圆圈,把我养着的那只个头最大的蝎子置于圈中。

风助火势,木炭越烧越旺。

热浪滚滚,向圏中的蝎子袭去,灼热难耐,只见它一个劲地倒退着在火圈里打转。

它每次想逃出重围,都会被狠狠地烧一下。

往前冲,被烧一下,往后退,又挨火灼一下,它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既绝望又愤怒。

只见它怒气冲冲地挥舞着自己的长枪,再反卷成钩子…

问题:然后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点一点去解开蝎子的“自杀”之谜。

选择经典片段的谜团,打开《昆虫记》不同于课本《蝉》的一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开辟阅读路径,让学生先读起来。

因为这部书中几乎每一种昆虫身上都带有一个谜团,法布尔用一层一层的假设和猜想指挥着他的实验与观察。

所以只要学生开始探究,阅读便不得不继续了。

只有《昆虫记》有这样的谜题吗?当然不是,作为读书先行者的老师,切中书籍最有魅力的地方,开一个小窗给学生看,用恰当的疑问引导学生生出趣味和探究之心。

这是所有书籍都可以选用的导读方式。

二、读序思评,设“问”引路
凡精读都应有所准备,在完成素读,对作品有了最初的感知和交流后,我们可以通过两个环节来完成对学生精读的引导。

一是读“序”。

读书应该先读“序”。

无论自序还是别人为作者写的序言,都会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作者的艺术追求或创作风格等方面有所涉及。

一篇好的序文,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游,会使读者对即将游历的山水产生追寻的兴趣,并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游踪。

对于序言中的感
受或观点,可以接受,用读书去发
现和体会;可以质疑,用读书去探
究和考证;可做参考,读书后加以
明确和补充;也可以理顺读书目
的,做“有目的”的专项探索。

这种思考和探索离不开对信
息的搜索和整理。

对于八年级学
生而言,信息的处理不应仅停留
于简单的复制和累积,而应有指
向不同主题的分类整理和探究。

如《昆虫记》就可以“法布尔”
“《昆虫记》”及“《昆虫记》书评”
为关键词搜索、整理信息。

二是结合书评,为学生的精
读引路。

仍以《昆虫记》为例,可
以结合周作人、罗斯丹、鲁迅和巴
金对《昆虫记》的书评,给学生提
出如下问题,以引导其读书思考:
1.《昆虫记》中有哪些“虫
性”酷似“人性”?
2.你赞成罗斯丹所说,法布
尔在“像哲学家一般地思,像美术
家一般地看,像文学家一般地
写”吗?
3.老师觉得书中那些细致的
观察、趣味横生的描写,以及对昆
虫世界的发现,都比不上法布尔
的层层推理和严谨实验有魅力,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4.鲁迅在对《昆虫记》的评
价中指出了它的缺点,对此你的
看法是?
这是精读前预告式的阅读角
度提示,引导学生将读书与思考
结合起来,提醒他们不要停留于
“认识昆虫”,要从更丰富、更深
入的角度去发现和体察作品的魅
力所在。

三、解“谜”思辨,任务在线
加布瑞埃拉•泽文在他的
《岛上书店》中写道:“没有谁是
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
界。

”这个世界充满奥秘、神奇和
美丽,在勾起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引导他们深度阅读时,给一个契
合这本书的阅读任务单,是一种
有效的指导和追踪。

比如《昆虫
记》的阅读任务单:
探昆虫之谜赏自然之奇
任务一:揭开昆虫之谜
沙泥蜂是如何发现灰毛虫在
地下的藏身之处的?松毛虫、红
蚂蚁各是依靠什么找到回家之路
的?为什么体形庞大又有坚硬外
壳的烟黑吉丁那么爱装死,而无
坚硬外壳保护的小粪金龟却无须
用装死来保护自身呢?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
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谜团。

为了增
加读书交流会的趣味性,我们向
你征集《揭开昆虫之谜》相关试
题,请根据读书所获,设计一份小
试题,内容包括5个选择题、5个
判断题及参考答案。

请于读书交
流会前2~3天将试题发至读书
群,我们将在其中随机选择作为
读书交流会抢答试题。

任务二:揭秘“法布尔观察”
褚蓿娟博士在为《昆虫记》
写的名著导读语中曾说:“他一生
与昆虫相伴,以一种平和的心和
无法模仿的观察方式记录了昆虫
的世界。

”你同意她的观点吗?请
完成对法布尔观察方式的探究活
动,然后谈谈你的看法。

1.圈画文章中对法布尔观察
方式的记录,参考下面的示例做
如下摘录。

(1)观察对象_______(2)观
察点_______(3)观察方式________
(4)观察结论_______
【示例】观察对象:红蚂蚁
观察点:红蚂蚁依靠什么来
寻找方向?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11
课堂•对话
教艺会展•看课案栏目编辑张莉莉ketang52279@ 44
观察方式:
(1)既有假设:图塞内尔认为是视觉和气象在指引信鸽寻找方向。

(2)判断:这个方法无法推而广之。

(3)猜想与实验:①触觉?观察实验后否定。

②嗅觉?观察实验后否定。

③视觉?观察实验后得岀结论—
—视觉加记忆。

(4)同类验证:蛛蜂。

观察结论:红蚂蚁有准确的记忆,它们依靠视觉和记忆力寻找方向。

2.有人说,法布尔的观察方式是“无法模仿”的,结合你的阅读发现谈谈你的看法。

任务三:学习细致而精确的表达
在观察方式的探究中,不难发现书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这当然要归功于法布尔细致入微的观察;但如若他不能准确、细腻、有序地描写,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如身临其境般欣赏到这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

请从书中再找到一两处这样的细节,做专项主题摘抄,揣摩其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任务四:思考“人性”与“虫性”的连接
书中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反映人类社会的语段,圈画出来,并在旁边空白处写写你的理解与感悟。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语言中,看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点,从而“以书观人”。

交流方式推荐:本周六晚7:30—9:00我们将在读书群就读书困惑与难点举行网络交流会,请提前准备问题与思考,希望我们可以在交流和碰撞中有新的发现。

【问题预设】
1.分享你找到的能体现作者
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点的句子。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或
语段的?如:“无论是有关人类的
还是有关动物的,声誉尤其是由
故事传说促成的,而童话则更胜
故事一筹。

”“只有我们人才能清
醒地认识到一种结局,只有我们
人才具有想见到人世彼岸的卓越
本能。

”“人在心中想:’做生意就
是弄别人的钱。

‘为了更好地抢
掠,人类创造了战争这种大规模
的屠杀和以绞刑这种小型屠杀为
荣的艺术。


3.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探讨,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法
布尔?
这一阅读任务单的设计,指
向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性指导。


结合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将批
注内容具体细化;围绕《昆虫记》
突出的特点(细致的描写、环环相
扣的布局、渗透其中的思辨)设计
阅读任务。

任务单的作用,一是
完成对整本书阅读的跟踪,二是
为后续的读书交流活动提供纲
目。

比如“任务二”中关于“法布
尔观察法”的揭秘就是一个开放
性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和尝试法布尔的观察方法。

学生
可能以“荒石园”“时间”“实验
室”等客观条件的缺失为由说明
其“无法模仿”,也可能以“用心”
“坚持”“执着”结合具体观察实
验来说明凡事皆有可能。

借法布
尔观察法是否“无法模仿”这一
问题,将阅读与思辨力、观察力的
培养提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阅
读能力的发展。

无论倾向哪一
点,关键都在于是不是根据观察
实验,是否做到了在思考基础上
的辨别、探究和条理清晰、言之有
据地表达。

四、充分活动,各抒己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
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
的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

”从某种
意义上说,语文活动是整本书阅
读的灵魂。

好的整体活动设计可
以为学生搭建一个读书的“场”,
在这个"场”里,他们互相交流,
也时常争论;他们相互合作,也形
成竞争;他们在这个“场”里听、
说、读、写,沉浸于语文的世界和
书的海洋。

读书活动是整本书阅
读推进中最有力量,也最多彩的
一环。

关于《昆虫记》,可以结合
上面的任务单做如下活动设计:
活动一:展示我的观察记
录卡
1.以小组为单位发放展示卡
纸,根据之前做的观察记录卡,择
优完成各小组展示版面,贴到教
室围墙。

2.推荐小组代表,完成打分
表,交老师处计分。

活动二:推荐我最爱的片段
1.我最喜欢的片段推荐。

2.细致观察及描写语段
分享。

组内分享,各确定1人,向班
级推荐。

【示例】我最喜欢的片段
沙泥蜂这种膜翅目昆虫是如
何发现灰毛虫在地下的藏身
处的?
到底是它的什么器官在起作
用呢?
由角质的环一节一节连接而
成的一根茎怎么会起到鼻子的功
能作用呢?
鼻子和触角是两个毫无相同
之处的器官组纟只,怎么会产生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11
课堂•对话ketang52279@栏目编辑张莉莉教艺会展•看课案
45
相同的感觉来呢?譬如工具不同,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吗?
昆虫的听觉器官长在何处?
触角到底在起什么作用呢?
—就是这些问句,一串一-串让我入迷,谜题读到一半是不行的,于是我自然做到了传说中的“废寝忘食”。

虽然我清楚,吸引我的不只是问题,更多的是周到而大胆的假设和用观察去推理,可是,每一个问号,都是兴趣的源头。

我想,我可以试着在作文里加上神奇的问号。

活动三:“法布尔观察法”演示
要求:5分钟小组交流准备,共同完善阅读任务单中关于“探究法布尔观察法”的问题。

确定两人为代表展示,一人诠释法布尔观察法,一人结合例子阐述其观察方式是否“无法模仿”=
前者发言要求:语言简练,陈述清楚,表达准确。

后者发言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不啰唆。

【示例】诠释法布尔观察法见前面任务单,同题目的预设。

后者发言举例:我同意褚蓿
(上接第25页)
渴望用形象化的语言融人诗篇中,给人以哲理的启发与思考。

示例12: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镜子》)
批注设计:“同是镜子,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它有不同的态度?”
【参考答案】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接受自己的不足。

接受的,坦然;不接受的,愤怒。

所以镜子会有不同娟博士的观点,认为法布尔的观
察方式是无法模仿的。

首先,现
在社会发展如此迅猛,我们无法
一生与昆虫相伴,时间上不允许;
其次,像“荒石园”这样种类齐
全、完全原始的“试验田”很难找
到;再次,法布尔有大胆的假设、
严密周到的推理,这不是每个人
都能拥有的,想法比物质条件更
难复制。

所以,目前来看,我们无
法模仿。

活动四:《昆虫记》知识竞赛
抢答
活动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整理试
题及答案,去掉重复试题。

2.制定知识竞赛规程,确定
题型及分值。

3.制作活动所用PPT。

活动五:盘点我的《昆虫记》
1.学生自由发言,盘点整本
书阅读的活动收获。

提示话题:
关于“观察力”
关于“读书习惯”与“读书方法”
关于“科普作品”赏读
关于“法布尔作品”赏读
关于“整本书阅读”
的遭遇。

这样的批读设计用提问式引
导学生由镜子而观照人生,从中
获得生活的智慧,体会诗歌借助
镜子反观人生这种充满哲理的
趣味。

从体现诗歌文学样式的特点
和体现艾青诗歌艺术的特点两个
方面进行批读设计是用批读法读
《艾青诗选》的主要角度。

此外,
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
批注设计,要在学生易忽略处、阅
读疑难处、信息陌生处进行批读
设计。

批读设计还要体现诗歌阅
关于“读与写”的训练
2.掩卷反思:我为其他读者
撰写“读书须知”(或“好书推
荐”)。

好书推荐:《昆虫记》
读书须知:科普作品的欣赏
提示
如今,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已
逐渐成为重要的语文阅读教学方
法之一。

也许具体到某一本书,
其教学指导和活动设计应有其独
特的价值和路径,但根据该书的
“特质”,借“疑”激趣,设“问”引
路,让学生在解疑、探究和发现中
走到书本深处,并潜移默化地培
养其思维品质,不失为一种值得
尝试和研究的读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
书阅读的策略[J].课程•教材•
教法,2017(5).
[2]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是
整本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语文
学习,2019(6).
[3]孙绍振.批判与探寻:文
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杨冰梅)
读整体性特点,一本书的批读设
计要考虑到“这一首诗歌”的整
体性、艾青“这一时期诗歌”的整
体性、艾青“这个诗人”一生创作
的整体性。

只有具有这样的“整
体性”的批语设计才能更好地让
学生产生由句到诗,由诗到诗,由
诗到人的联想,才能丰富学生的
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名著整本书导读编委
会•《艾青诗歌》名著整本书导读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
(编辑:胡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