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将任意三角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画图的笔、尺子、方格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过两天,巨人国的小朋友要去淘气的学校参观,所以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

同学们能不能帮他们想想怎么设计呢?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学生汇报想法。

二、实践操作,获取新知
1、活动1——给巨人设计教室
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1)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画,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怎么画的。

(2)展示学生画法,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按4: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

这就是图形放大的方法。

(板书:4:1 放大)
2、活动2——将三角尺缩小
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1)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画,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怎么画的。

(2)展示学生画法,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小结:按1:4缩小也就是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这就是图形缩小的方法。

(板书:1:4 缩小)
3、师生交流讨论:观察一下,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呢?通过上面的研究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4、活动3——将锐角三角形放大。

将下面的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为3:1。

(1)学生自主尝试画图。

(2)学生汇报方法。

生1:借助三角形的高分析各边长度然后完成。

生2:将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放大。

(板书:3:1 放大)
5、师生共同小结:将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时,要看清楚比的前项和后项,确定是放大还是缩小;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各条对应线段的比相等。

比值表示图形变化为原图的几倍或者几分之几。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

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再回答问题。

(1)将下面的正方形缩小,使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为1:3。

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也是1:3吗?
(2)将下面的长方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为2:1。

想一想,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3)学生讨论:图形面积与线段的变化的关系有什么规律?
四、拓展创新,升华认知
1、“巨人”教室的面积是我们教室面积的多少倍?
学生讨论后得出:4×4=16 巨人教室面积是我们教室的16倍。

2、假设我们教室的长宽高分别是5、
3、2,那么巨人教室的容积是我们教室容积的多少倍?学生讨论后得出:4×4×4=64 巨人教室的容积是我们教室的64倍。

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能说出生活中应用这一知识的例子吗?
2、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3、播放视频——生活中的放缩现象。

课堂反思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组成图形的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1、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首先,学生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认识,显然并不是零认知。

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中,或多或少有对物体或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感性经验。

所以我是通过教材中提供的“给巨人设计教室”引入、接着设计了缩小三角尺、放大锐角三角形、巨人教室面积与容积等一系列情境,最后拓展至线、面、体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上。

解决了怎样放大长方形、缩小直角三角形、放大锐角三角形这样一系列问题,学生凭借已有的认知,尝试操作完成,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放大与缩小是两种不同的变化,所以用来表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比的意义也不一样。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用来表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表示的是现在每条边的数据和原来每条边的数据的比。

无论是表示放大的比,还是表示缩小的比,其前项都表示变化后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的长度。

表示放大的比,前项大于后项且比值大于1;表示缩小的比,前项小于后项且比值小于1只有理解了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才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

教学中,不仅要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还要让学生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3、掌握放大与缩小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我一直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学习活动。

(1)放大锐角三角形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的方式,研究出来借助三角形的高、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等多种方法,效果很好。

(2)探究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面积与原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尝试了画图、分割、计算等方法,真正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

(3)拓展升华——探究放大后的长方体教室容积变化规律
这个问题比较难,但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说明学生对于涉及内容理解到位,思维阶梯自然形成,主动建构了数学思
维和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资源。

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又往往与数学研究范围内的放大与缩小有所区别。

让学生联系数学,说一说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因此我提供了例如折纸、复印机放大缩小倍率、电脑显示倍率等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
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长方形(小一些)
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
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
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原图和图3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
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
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2)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放大的特点,谁来说说看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验证后师说:看来你们的验证是正确的。

3、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图形有放大,那就会有缩小。

(板书)
师: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
形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师: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
师:在课本39页例2上画出将原图按1:2缩小后的长方形。

指名学生说,你是这样画的?小组对改。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长方形按照一定的比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放大和缩小的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师巡视,提示形状不变)
全班交流,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三、巩固深化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把它按要求放大吗?
拿出课本,翻到39页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是怎么样画的。

师: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必?怎么证明?(量一量,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练习,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是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2、学生立完成练一练,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课堂测试
1、看图填一填
1、图中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倍,②叼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倍。

2、图中②号三角形是把①号三角形按()的比放大得到的。

①号三角形是把②号三角形按()的比缩小得到的。

二、把下面方格里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后画出来。

三、练习册26页1、2、3题。

六、拓展延伸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守?
七、作业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3】篇〗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 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并能在
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彩色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两张,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呢?(照片很小,让学生不能看清)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

哦,原来是万里长城!我们是怎样才能看清的呢?(放大)
再看这一张,(看不清的)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将其逐渐缩小,原来是天安门城楼。

有时需要放大才能看清,也有时候需要缩小才能
看清。

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挺广泛的。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见过生活中对的这些现象吗?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缩小?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十分普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多媒体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2.设疑激趣
想不想试一试放大缩小?出示老师工作照,再将照片不安比变形放大、缩小,丑化照片,这是怎么啦?(学生谈感受)
师:看来今天我们探究的放大与缩小的问题可不简单的,里面是有学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深入探索其中的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 感知图形的放大。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有请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来帮助咱们认识放大缩小!看看方格纸上的它们,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小组自由谈。

生: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课件出示例4,按2:1画出这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按2:1放大,也就
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学生自主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的。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 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学生汇报画法。

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质疑释疑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

教师配合课件随机演示
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课件出示。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6.(课本习题)下面哪个图是图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放手让学生探究)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1.出示缩小的要求。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

(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2.先按4:1画出下面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 缩小。

(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3.挑战平行四边形的放大与缩小。

四、回归生活,总结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边说边出示给学生欣赏,利用链接方式,讲到哪链接到那张,并用今天的知识讲解。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