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社会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

浅谈中西思想差异姓名班级内容提要: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中国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

哲学上将中国传统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进行比较。

伦理学上从儒家与基督教的比较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伦理思想上进行比较。

反映中西思想在以上两个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由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上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差异。

主题词:哲学伦理思想差异中国西方引言当今世界,各种学科的交叉综合趋势日益发展。

19世纪80年代以来,我过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中西方文化,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比较热潮,呈现百花开放的局面。

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明显加强。

具体科学给与哲学产生极大影响,新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哲学的世界,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因此,自人类的文明发展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伴随着哲学的发展开始不断的进化,不断的进行长达几千年的争论。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人类的智慧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管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的哲学思想都是统一于整个人类的文明之中。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之后,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传播,另一方面是现代西方哲学哲学的出现和传播。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但基本可以归为两种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事实上,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思想智慧,为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注意哲学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哲学,堪称一朵奇葩,它存在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唯心主义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巨额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推测黄帝“建立五行”。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之比较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标签:中西传统功利主义;义利观;功利要研究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异同,必然追溯中西方功利主义发展的历程以及中西方功利主义各自的理论渊源。

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经过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法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经过两汉、宋朝的传承,到明清时期逐步完善。

一、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虽然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智慧结晶,因此中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理论必然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主张以利来规定义,德行为功利服务,把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视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1.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儒家理想主义者孟子,提倡实行王道。

孟子认为圣王实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来促进人民大众的福利,这就意味着国家必须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

孟子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认为,只有百姓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百姓才会去自愿地接受教育,王道才能实现。

因此,孟子认为利益是使人遵循道德的基础。

不仅中国的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典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指出:唯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

边沁指出凡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让人痛苦的行为在道德上就是恶,即当人们的利益获得满足进而产生幸福,在道德上就是善,反之为恶。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价值观、信仰、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之一。

人们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鼓励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

而在中国社会,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

人们更加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造成了人们在对待个人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在信仰和宗教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的灵魂拯救和与上帝的关系,强调慈善和施舍。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心灵净化,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宗教和信仰的差异,使中西方社会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社交活动和个人空间。

他们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

而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更加注重亲密和互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

家庭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愿意为他人考虑和帮助他人。

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契约是主导的组织方式,个体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竞争优势。

而在中国社会,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依然对社会组织和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推动思想解放,引领社会进步——《中西主流思想演变与思想解放》专题复习新视角

推动思想解放,引领社会进步——《中西主流思想演变与思想解放》专题复习新视角
儒 家主 流 思 想
2 7
的心学理论 , 强调 致 良知和知行合一 。


解 释 了三 民主 义 , 旧三 民 主义 发 展 成 为新 三 民主 把
儒 家 思 想 是 我 国传 统 文 化 的核 心 , 着 极 其 丰 有
富的 内涵 , 不仅是 中华民族宝贵 的精神财 富 , 也是
主干知识 ; 的从 中西对 比的角度 , 中外思 想发 会 中 的 现 实意 义 有 将 展结 合 在一起 考查 ; 的从 综合 的角度 , 思 想 的 有 将
发 展 与 当 时 的 政 治 制 度 以 及 经 济 发 展 联 系 起 来 考 与 和谐社会 的人 际关系 , 主张以德治 民 , 要求统治者
义提 升到“ 天理 ” 高度 , 成严密 的思想体 系。南宋 反 对 以 三 纲 五 常 为 核 心 的 旧 道 德 , 底 批 判 儒 学 并 形 彻
朱 熹 全 面 总 结 了 北 宋 以 来 的 理 学 成 就 , 立 了 庞 大 动 摇 了其 统 治地 位 。 建 而 严 密 的理 学 体 系 。 明代 思 想 家 王 守 仁 建 立 了系 统 命 题 角 度 2 我 们 今 天应 怎 样 认 识 与 看 待 古 代
戊戌 变 法期 问 , 资产阶 级维新 派代表康 有为 等
将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政 治 学 说 与 儒 家 思 想 结 合 来 宣 传
维新 变法 , 减少 了变法 的阻力 ; 亥革命后 , 辛 以孙 中
山 为 首 的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不 接 受 传 统 儒 学 , 京 临 南 时 政 府 颁 布 法 令 , 求 学 校 不 拜 孔 子 , 读 四 书 五 要 不 资 产 阶 级 激 进 派 代 表 陈 独 秀 等 倡 导 民 主与 科 学 , 将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总结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话题,涉及众多领域,如哲学、宗教、道德、社会结构、教育等。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逐渐形成差异。

下面将就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进行总结。

首先,哲学观念方面。

中西哲学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等方面。

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推理和逻辑思维来探索真理。

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经验主义,重视感知和体验,强调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知识。

其次,在宗教观念方面。

西方有多元宗教的特点,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在西方社会均有重要影响力。

而中国受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这些教派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宗教观念。

西方宗教注重个人信仰和个体拯救,强调个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中西道德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区别。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体权利和自由,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个人责任和社区关系,追求共同体的利益和稳定。

此外,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方面。

在社会结构方面,西方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竞争,倡导平等和自由。

而中国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重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制度。

在教育观念方面,西方强调培养个体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发展。

而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学生的纪律、服从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思想观念的差异在形而上学、伦理学、宗教观念、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教育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中西伦理思想差异性

中西伦理思想差异性

一,中世纪背景:1,基督教的现身:基督教的前身是犹太教。

犹太教最高的神是耶和华和救世主弥赛亚,以他们作为保存犹太人民族意识的宗教基础。

罗马消灭以色列国家后,犹太教的一支耶稣宣传天国将近,人们将得救,后被罗马人处死。

广大群众相信耶稣是救世主,他的牺牲是为了所有的人赎罪,由此发展出基督教。

但是,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富人所掌控,教义开始变化:从祈求得救变为死后升天,从偿善罚恶变为泛爱众生。

公元313年,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承认,从劳动人民的宗教变为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2,宗教生活在精神生活中的凸显、宗教主导地位的确立:宗教开始进入在西方生活世界中占统治地位: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经验的研究和独立的理性思考被取代为以理智来论证宗教教义的合理性。

知识被神秘主义的启示所代替。

哲学思考投入了宗教信仰的怀抱,拜倒于上帝之前。

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3,阶级社会统治的稳定延续:从奴隶主社会到封建社会,二,基督教的美德从禁欲的角度看:古希腊的德性论是要以理性控制外物、控制肉体、控制自己的行为;中世纪的德性则变为将德性作为合乎宗教存在的手段。

从个体存在的角度看,古希腊德性要确保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完整;而中世纪的德性则要将个人德性归为上帝的恩赐。

从德性的内容看,德性从古希腊的个人的独立品质变为对上帝的关系:信、望、爱。

2,“智勇节义”——四枢德在基督教中:這四德為什麼叫四樞德?因為是諸德的樞紐,無論什麼德行,都是離不了這四德的。

智慧(prudence):认识理性的最高目的(神)并采取合适的方式或途径来实现。

“我派遣你们好像放羊入狼群,所以你们应像蛇那样机警(即明智),像鸽子那样诚朴”(玛10:16)“谁是受主人委托,管理家人,按时分配食物的忠诚聪明(即明智)的仆人呢?”(玛24:45)“十字架上的信息,为那些走向灭亡的人是愚蠢,而为我们得救的人却是天主的德能”(格前1:18)勇敢(Forititude):克服恐惧、为神牺牲。

浅析中西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中西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中西思想政治教育1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内涵1.1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在孔子之前,中国【论文集】的民众没有受教育【论文集】的权利,可以说中国古代【论文集】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上从孔子时代为开端,在其之后,墨学、法学、黄老学相继成为统治者灌输给民众【论文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教育内容。

儒家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集】的内容、方法、目【论文集】的都可以在《大学》中找到,后人称之为“三纲八目”,这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集】的最高纲领。

(2)教育目【论文集】的。

儒家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集】的目【论文集】的一方面是培养具有儒家精神【论文集】的人,儒家非常注重自我【论文集】的精神修养,主张“内求诸己,外图事业,内圣外王。

”另一方面是为社会输送大批【论文集】的栋梁,维护社会【论文集】的稳定,促进社会【论文集】的和谐。

1.2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一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集】的一个政党,她在教育中成长、成熟。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论文集】的产物,在历史【论文集】的不断变化中逐渐【论文集】的发生变化,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论文集】的辩证统一。

特点:(1)1950年通过【论文集】的《共同纲领》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经济中【论文集】的主导地位,是国家主流【论文集】的意识形态,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及,在法律上确定马克思主义【论文集】的地位,一直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集】的首要任务。

(2)社会主义中国自从诞生【论文集】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面临着资本主义强国【论文集】的颠覆,而国内【论文集】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仍旧没有消除,所以面临着内忧外患【论文集】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在思想深处认识到社会主义【论文集】的先进性。

(3)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论文集】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论文集】的问题需要解决,而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集】的配合,及时【论文集】的在人民群众中宣传贯彻党【论文集】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

中西哲学思想分类总结

中西哲学思想分类总结

中西哲学思想分类总结中西哲学思想分类总结中西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传统,分别来自于中国和西方。

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观点、方法和价值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西哲学进行分类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 古代哲学思想:中华古代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代表;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心灵自由,以道德经为代表;墨家思想关注社会公平和爱的普遍平等,以墨子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人的行为和修养被视为重要的价值。

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

柏拉图学派关注理念和理性,以《理想国》为代表;亚里士多德学派注重实证和观察,以《形而上学》为代表;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和个人幸福,以巴尔干学派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理性、真理和伦理是核心概念。

2. 中世纪哲学思想:中世纪哲学是基督教哲学,其核心是信仰和神学。

主要包括圣奥古斯丁学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斯科拉学派。

圣奥古斯丁学派将基督教神学与柏拉图哲学结合,以《忏悔录》为代表;亚里士多德主义是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强调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统一,以托马斯·阿奎纳斯为代表;斯科拉学派是为了辩护传统信仰而进行的哲学辩论,以教宗权威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神学和信仰是主要焦点。

3. 文艺复兴哲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人文主义注重人类的尊严和自由,以培根和伦勃朗为代表;启蒙思想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人自由,以笛卡尔、洛克和休谟为代表。

在这些思想中,人的理性、自由和科学推理被视为重要的价值。

4. 现代哲学思想:现代哲学涵盖了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哲学思潮。

主要包括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由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人代表,强调主观经验和唯心的自由意志;实证主义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哲学观点,以康普特和米尔为代表;存在主义注重个体的存在和现实,以萨特和卡缪为代表;后现代主义挑战现代理性和真理的概念,以福柯、巴特和德里达为代表。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是世界文明的两个重要分支,具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比两者的特征与不同点,既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文化的本质,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本文将就此作出一些简要分析。

一、宗教信仰的异同西方古代文化中,基督教信仰占据了重要地位,强调信仰、爱和仁慈。

信仰的影响甚至溢出到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和个人中居于核心位置。

与之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和敬畏祖先。

古代的中国人信奉多神论,相信天地万物都有灵性。

将祖先视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相信祖先的形象和传说等具有描绘人性,并在崇拜中努力传承祖先的智慧。

二、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交融,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传佛教之后,中国文化后来的历史上也强调修行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然而,传统的西方文化似乎将时间和空间分开看待,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并始终试图描绘不同对象之间的精确关系。

三、家庭、婚姻和性别的角色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和婚姻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并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

在中国,女性既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也参与并贡献于社会和政治生活。

相反,传统西方文化中,家庭和婚姻看起来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而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

四、伦理和道德的观念两种文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表达和强调的方式各有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道德伦理”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概念以孔子的儒学思潮为背景,注重道德信仰,并在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想,但它们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尤其是在性和人权等领域。

五、知识和技能的角色传统的西方文化强调知识和科学,并无时不刻地试图描绘和解释自然和社会世界。

这种文化把智慧和技巧视为核心,看重因果关系,强调接受和驾驭自然界的规律。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偏爱智慧和技巧,但更注重以德治国。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doc 中西人性论之比较人性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人的本质、特性及其与宇宙、社会、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对于人性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些不同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和现代影响三个方面对中西方人性论进行比较。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人性论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对于人性的探讨。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通过道德教化和规范来引导人们行为。

道家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然性,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的人性论奠定了基础。

西方的人性论则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认为人应该通过反思和自省来认识自己的本质。

柏拉图则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欲望、意志和理性,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和道德教化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并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为西方的人性论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观点中国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教化来达到圣人的境界。

其中,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道德责任感,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教育来引导人们行为。

道家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然性和超脱性,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自省来达到自由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人的平等和互助,主张通过“兼爱”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西方的人性论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本质上是自私、贪婪和残暴的,需要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限制人的行为。

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人本质上是理性和善良的,应该通过理性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行为。

例如,尼采提出了“超人”的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超越自身限制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马斯洛则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动机是源于内心需求的满足。

三、现代影响中西方的人性论思想对于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西思想比较

中西思想比较

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化精神比较背景: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儒学应运而生。

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是因为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反过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人文主义思想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民主政治日益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使古希腊的思想文化繁荣起来。

同:(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中: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西: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中:孔子主张仁和礼,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西: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异: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中: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人人平等。

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中: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西: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文化运动;②都启发人们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束缚;③都对封建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主张用民主取代专制。

④都源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不同点:A,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

前者发生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时期。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

中西思想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思想是人类文化思想的两大丰碑、两大奇观;它们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沿着各自生存空间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心灵写照,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生活形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状态;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谢;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从以上以及其他诸多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到,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可以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能力和经验的总结;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况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当然,除此之外也不乏其他多种描述,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等;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儒、道、释三家文化所构成,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北方文化,它诞生在中原地带,它的特点就是入世思想,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可能超越社会而生存、而生活,认为人只能按照社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生活、生存得好,否则就难以活得好;道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南方文化,它诞生在汉楚地带,这一地带保留着许多未开化的习俗、民情、观念、思想,它的特点就是出世思想,认为现实社会不尽人意,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能得到真我,人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文化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外来文化,但佛家文化到了中国,就被中国化了,它的特点就是就是人必须依附佛祖,人应断绝自我的七情六欲,人的幸福不在于现世而在于来世,不在于此岸而在于彼岸;西方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所构成,前者是一种不断积极进取的文化,它认为人的一切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获得,人的生命价值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后者则是一种自我赎罪的文化,认为人应该爱一切东西,包括爱自己的仇敌,以无限的博爱和宽恕精神去引导人们生活;;研究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在于获得两种文化的真髓;思维方式上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表现为西方人更重实用,而中国人则更偏重精神感受;反映到艺术上,如绘画,欧洲人往往不能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就使她们飞了起来,意境深远;毕加索认为,全世界最好的艺术都在东方,这绝非毕氏自谦之辞;徐悲鸿画的奔马之所以形神毕具,得益于中西技法的融合;东方以静为主的思想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培养了人的服从性和顺从性,人们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和进步,延缓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传统的中国社会缺乏独立人格,不承认个性的奋斗,忽视或轻视个人个性的张扬和满足,过分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而轻视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但是东方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带有群体和谐特点,这对工业化发展和自由主义导致的各种现代社会问题应是一剂良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生命在静态中的体验与感受,西方传统文化则注重人的生命在动态中的体验与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社会里,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中西方文化思想也进入了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全新时代,中西方文化思想都为对方所认识,所借鉴、所吸收,特别是中国更是认识到西方文化思想可以是攻破中国文化思想不足之处的他山之石;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4页word资料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4页word资料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但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本国社会历史条件和特殊国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育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比较,取长补短,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一、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共同点(一)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受到重视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汉唐至明清时期,统治者竭力构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建党后更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西方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我国。

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时代的《理想国》《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到中世纪政教合一的宗教唯心主义教育,再到文艺复兴的民主、平等、自由、无神论等教育,无不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①(二)持续运用思想政治灌输方法我国一直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灌输,内容大致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从来不存在所谓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资产阶级统治者就认为“任何社会,为了能生存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进每个成员的脑子中。

”(三)社会的广泛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参与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和高效。

一是政府部门的参与,由政府部门提出规划,确立目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和监督。

二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辐射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通过寻求“教育合力”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二、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差异性(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差异我国侧重于显性教育。

即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机构,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对各类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西方国家则更侧重于隐性教育。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伦理思想,这种不同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本文将以初探的方式比较中西伦理思想,探讨其异同之处。

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的是家庭、社会和秩序的重要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仁爱之上,强调了忠、孝等传统伦理价值。

这种伦理思想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应该如何在社会中承担责任。

与此相比,西方伦理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个体的自由、公正和平等被视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家观念中,个体的利益被放在首位,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而康德的伦理思想则强调了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部的权力或规则所束缚。

在中西伦理思想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而西方伦理思想则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传统和发展历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伦理思想体系。

除了上述的差异之外,中西伦理思想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

在关于道德的认知上,无论是中西方的伦理思想都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且,无论中西方,都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他人、遵循道德规范,互相帮助和支持。

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类共同的道德需求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中西伦理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在中西文化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在中西文化中的体现

对立统一哲学思想在中西文化中的体现日出日落,四季轮回。

花开花落,生老病死。

我们的世界就是在不断地向对立面转化着,运动着,对立统一是全世界永恒的真理。

我想做一些中西方关于对立统一思维的研究。

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在中国表现得格外明显,我们在远古就有了《易》和《老子》这两本书。

尤其是《老子》,阴阳和合的思想,道法自然的观点等等。

以至于后来发展为道家,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在封建社会,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将矛盾互相转化的道理运用自如。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深深体会到,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幅太极图,我们身处的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就是在依据对立统一的规律运行着。

每个人的人生起伏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阴阳、太极包含着最本质的真理。

先贤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生都在实践着儒道互补的思想。

老子的道,是一种“无”,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存在。

“无”中生“有”,万物再从“有”中发生。

在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中,我发现,其实西方人在古代并不是原子论,他们也有类似于老子的这种混沌生万物,万物对立统一的智慧。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就说:世界由“无际”构成,也是看不见的,而不同意泰勒士的“世界由水构成”的说法。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际”是源泉,压力从中产生,并导致湿与干,冷与热的分离,其混合物形成万物;变化即对立面的冲突。

[1]后来的毕达哥拉斯则从数学的角度得出可知的事物是真实的,完美的,永恒的;而可感的事物则是表象的,有缺陷的,暂时的。

这和老子的“无”与“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 再后来,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一种“和谐”,认为这无处不在,人们却从未认识到它。

“万物都由此产生”。

这种“对立面的和谐”是至高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原则,那么任何学习都将是没有意义的。

赫拉克利特的这个观点影响了黑格尔。

[1]黑格尔后来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观念,并且将其丰富。

再后来,就是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思考.

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思考.

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思考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各种先进思想文化涌入中国社会,深受年轻人的推崇和喜爱,并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与21世纪的世界格局和社会发展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思想文化所累积出来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强调自我压抑,而西方传统文化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大多表现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西方文化自我实现更多表现在个人或者部分人群利益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也比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更加的复杂曲折。

木文就中西方文化思想上的差异,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概述。

一、自我表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传统文化上存在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自我的表现方而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在自我表现上一直持保守的态度,不习惯主动,大多数人总是去尽力压抑自我天性的释放。

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一直遵守着宗教礼法,君主制度等,这些条条框框都大大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人们的自我发展起到了严重的抑制作用,使得人们无法完全的去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甚至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中国人为人做事都习惯性的采用谦卑的态度,不轻易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岀来。

而西方社会在近代都一直保持着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面对世界的变化,人们将个性的发展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希望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文化差异。

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即孔子所主张的谦、信、恭,为人做事主张谦虚恭谨、和善忍让。

而西方国家却大大相反,处理事情以己为先,先考虑自身利益。

在文学方而,也可看出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

中国文学讲究主谓关系,文章主旨强调以意会来把握,所写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来龙去脉必须按顺序发展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中国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上述特点。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中西方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思想由神学向人类的转化

中西方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想-西方社会思想由神学向人类的转化
2.第二大贡献是转变了人们对现实的世俗社会生活的态 度,转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取向。
彼得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追求凡人的幸 福。”
3.以人的眼光而不是神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和社会。
人文运动要恢复古代的那种理性考察,从人的眼 光去考察国家和社会。
三、马基雅弗利:人学国家观的早期代表
马基雅弗利(1469-1527),他的社会思想主要包含在《君主 论》一书中。
一头狮子,以便让豺狼惊骇。”《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83-84页。
四、宗教改革运动:教会内部的人文主义 思想的兴起
一般认为,历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主要是指德国 的路德的宗教改革,日内瓦的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以 及英国的宗教改革,这三次改革各有特点。英国宗教 改革除对英国有一定影响外,对世界的影响不大。 马丁.路德(1483-1546)宗教改革的实质性内容: 1.争取平等自由的思想。反对教会内部的等级制-教阶 制;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 2. 改变现存的社会权力结构,把一切听命于教会的教 权至上主义论变为教权与王权的相互分权。
文艺复兴运动作为这一时代文化运动的 总称,其中包含了人文主义运动、宗教 改革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运动,也包 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兴盛。
二、人文主义思潮对社会价值观的根本变革
人文主义运动:是由一些人文主义学者发起 运动,他们推崇人,强调人的重要性。他们 歌颂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权,反对神权; 他们希望过人的生活,追求人的幸福,否定 来世的天国的幸福;他们提倡人的个性的解 放,反对扼杀人性的禁欲主义。实际上是新 兴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典型表现。
空想社会主义者比较一致的思想主要是:
1.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他们构想未来社会的基 础;
2.他们各自设计了一个理想国家,这个理想国的社会结 构、财产制度以及分配制度、婚姻制度等的描述上有 许多共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社会思想
引言:所谓“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某个民族、种族、国家或地区在某个特定时期衣食住行、举止、交友、吃饭、打招呼等等的方式。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几乎都在广义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些贡献大小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其为贡献则一也。

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的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成的。

正文:“文化”是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的,正如黑格尔所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说得通俗一点吧,“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我们无法分辨出“当着客人面打开礼物”还是“等到客人走后打开礼物”哪个合理,更无从判定哪一个好哪一个坏。

“五四运动”之后,鲁迅先生批评过那些反对“拿来主义”的“食古不化”者,“你们讲卫生,我偏吃苍蝇”;也严厉鞭挞了那些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假洋鬼子”。

在批评指责坏的社会风气时,每每看到有人把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化挂钩,我认为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丝毫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有的甚至拿“洋大人”的指责作为标准,还真让我这个中国人感到汗颜。

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去评判其他民族人们的行为,是有失公允的,正像何时打开礼物的例子,各自以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评判对方,不仅偏颇更是愚蠢的,只能说这种人少见多怪。

对西方的文化,鲁迅先生曾主张“拿来主义”。

这个主义至今也没有过时。

过去我们拿来,今天我们仍然拿来,只要拿得不过头,不把西方文化的糟粕和垃圾一并拿来,就是好事,就会对我们有利。

然而,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不应当对自己的文化忘得一干二净,文化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但是在一个固有的范围,一个确定的背景下,那么相对若干种不同的文化来说,就必然有一个最适合当下背景发展的文化。

换个角度,也是由适当的背景,适当的条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形成了在该范围内的文化,那么这个文化也必然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

当文化与外界相比,当文化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必然会产生其劣势,会使得当下的人民愈发得憧憬外来文化,而对自己本身的文化不屑一顾。

显然,这种对自身文化的摒弃是不合理的。

在华夏文明,中华大地上,我们更应当做的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将我们文化中的精华贡献到世界文明。

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

诸如宋代张载的《西铭》是一篇表现“天人合一”思想最精辟的文章:“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些文化中的精华就是我们应该传承并贡献到世界的文化!
因此,我们既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民族歧视。

但我们也并不张扬“东方中心主义”。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文化之精华代代相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