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
对一次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思考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师意想不到的事件。
利用好了,突发事件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添不少色彩;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时机,而且突发事件可能会使一堂课变得很糟糕。
下面是我前不久亲眼所见的一个案例:
案例:在一节研讨课上,授课教师正引导学生用刚学到的“可能性”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
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名学生因为没坐稳,连椅子一起摔在了地上。
授课教师与摔倒的那位同学近在咫尺。
那位同学急忙而又慌张地站起来,脸通红通红的。
课堂里顿时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屏住呼吸,等待授课教师的处理。
可是只见他看也没看,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一样,不动声色地继续下面的教学……
反思:很明显在这个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授课教师采取的是一种很多教师都倾向的“冷处
理”的方法,但是在这节课中使用“冷处理”很明显是不恰当的。
1、学生摔倒了,(与授课教师那么近)教师(都)不闻不问,缺乏最基本的关爱,与“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是明显不符的。
2、这样的冷处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吗?我想,肯定不是的。
最起码其他同学一定很想关心“他”,只是慑于老师的威严而不敢作声。
表面的“波澜不惊”取代不了内心的“翻江倒海”。
3、因为自己的不注意,陷老师于窘迫之境,我想摔倒的那位同学心里一定有一些难过吧。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立即集中精神投入学习,应该说不太现实。
(从这位同学后面的课堂表现也可以看出,他后面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
)
这次的突发事件打断了教师的教学预设,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令教师“手足无措”。
然而辩证地看,突发事件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一种化教学危机为教学契机的教学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种突发事件,它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假设我们这样处理:
1、走进学生的心灵。
快步走近学生,如果及时就帮他扶起来,问一问摔痛了没有,需不需要其它的帮助,提醒一下别的同学注意坐姿。
这样的教师我想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通过浓浓的关爱之情,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后面的教学必将更加融洽,效率必定更高。
2、走进本课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可能性。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摔倒事件就是一种不确定事件,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应用”阶段。
如果改变一下教师的预设,将摔倒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是否又可以将不利因素变为课堂的生成资源了呢?假设如下
操作:(老师面带微笑快步走到学生身边,将他扶起,问一下摔的情况。
)就以这件事展开学习,如可以问:“同学们,刚才×××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件事吗?”、“在他摔倒之前可以怎么说?(他可能会摔倒)”、“只要他坐得端端正正的,那么他摔倒是(不可能的)”……
总之,我认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首先要保护当事人的尊严,不能使突发的事件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次要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巧妙而果断地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因素,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把它转化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教育艺术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学校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教育
去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带给了国人难以抹平的伤痛——垮塌的学校,瞬间消逝
的幼小、花季的生命,至今让人唏嘘不已。
痛定思痛,把加强应对突发事件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来落实,应当是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强化校长危机意识是加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教育的前提
突发事件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和灾难,中国从古至今也备受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2008年,我们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特别是汶川大地震,惨痛状况前所未有,其中,很多学校建筑倒塌,致使在教室中上课的师生大量伤亡,学校的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当突发事件一旦不幸降临时,极易受到重创。
由于突发事件意外性强、力度大、发展快、扩散效应明显,往往应对不及造成严重后果。
但是否危害完全无法避免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处于汶川大地震震区的安县桑
枣中学在地震中,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但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全部安然无恙,创造了汶川大地震中伟大奇迹。
奇迹的出现,校长叶志平起了关键作用。
叶志平是四川省优秀校长,担任校领导后,凭着高度的责任感,把学生和老师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除注意建筑物安全(曾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将造价16万元的一栋危旧实验教学楼进行彻底加固),还把应急避险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方法、有落实、有总结,即使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多此一举,他也仍然坚持,所以做到了大灾无大难,网友们尊称其为“史上最牛校长”。
叶校长“牛”就牛在强烈的避险意识。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每一天都会有突发事件发生,但一些人又存有侥幸心理,认为灾难不会发生在我这里;由于平时没有防备,当危机来临时,或匆忙应对举措失当,或坐以待毙损失无法挽回。
不难看出,危机的结果一经发生,注定无法更正。
作为学校,校长及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尤其重要。
一校之长的危机防范意识承载着多少孩子、多少家庭的生命与希望。
进行培训演练是加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形势发展,根据法律规定,按照国家要求,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监管下,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都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危机管理工作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但这只是起步,应急预案不是应付预案,搞一个摆摆样子以应付上级检查;也不是说有了预案便可高枕无忧,建立预案的目的在于有效应对危机,因此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是预案的关键所在,而科学有效的预案是通过不断演练得来的。
学校是未成年人集中的地方,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差、能力弱,因此在灾难面前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最大,必须通过教育培训预案演练提高危机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保护生命是应对突发事件最核心的内容,也
是衡量突发事件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而事前的防范与训练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有效的途径,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2007年8月30日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这是对代表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充满人性化的关怀,也是对学校的要求,各级学校负有认真落实的责任。
首先,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和培训。
告诉学生,任何时候生命都是第一位的,要通过灌输、感知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领悟生命的重要性,培育养成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认知危险,识别危险,远离危险,防范危险,学会选择安全;通过应急知识教育,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应急方法,如:灭火器如何使用、发生火灾应如何逃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学生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走投无路被迫跳楼身亡一事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易燃易爆物品的危害及识别、安
全用电以及年幼学生遭遇危险如何呼救、报警求助等,培养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心理培训,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稳定情绪,避免惊慌失措,保持冷静清醒,机智勇敢、沉着应对……这些对危机防范及提高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能力非常重要。
其次,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学校应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事件、减轻实际损害而采取的行动步骤,目的在于防止和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保护师生和学校免受或减少伤害。
当危机发生时,最重要的就是启动预案、执行预案,为此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有效的预案是在不断的演练中得以修改和完善的。
演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使参与者听从管理和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
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中能创造零伤亡的奇迹得益于平时的演练。
自2005年以来,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紧急避险实际演习,从最初各班紧急疏散应走的左右楼梯,到划分一个班前四排走前门后四排走后门向操场集中,不但每个班的路线是固定的,到操场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在多次的演习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方案,解决
问题。
当地震发生时,师生按照平时演习所形成的方案路线,仅用1分36秒就全部冲到了操场,用时间赢得了宝贵的生命,当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演练及有效性的典范。
规范化、制度化是推动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教育的保障
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开端,但距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亟待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完善使其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以制度的刚性保障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应急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随意性比较强,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理性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这对应急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应当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各级学校都要配备相应的系统课程,建立起完善的应急教育体系,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防范和应急教育。
这个体系至少应包括教育、培训、演练三个层次:在
教育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统一组织编写适合各级学校使用的不同教材,形成完善的应急教育教材体系,保证学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防灾常识,提高学生安全自防意识;在应急方法培训及心理培训方面,建立培训基地和危机模拟现场开展专项培训十分必要,可采取与消防等专业部门合作的方式建立培训基地,或利用军训等机会请专业人士指导培训。
在日本,一些城市设有防烟体验车或专门搭建房间模拟浓烟滚滚的失火现场,让学生体验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冷静辨别方向、以低位或匍匐姿势迅速逃生自救的过程,这种经验值得借鉴;而实际演练,其特点在于综合性,是对应急指挥系统、物资储备调配系统、避险组织系统的协调性及人员逃生能否成功的检验。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学校对应急防范工作非常重视,经常进行演练,有视频资料显示:某小学在上课时间进行一次先地震后起火的危机演练,在校长指挥下,老师带领学生安静从容、秩序井然地撤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加强预防预警制度建设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工作目的在于保障安全,减少损害,预防
预警制度的建立与有效执行,堪称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安全的良策。
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标准建设达标学校。
一些学校的老式建筑由于建得年代比较早,耐火等级、抗震性能等安全系数比较低,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在作为学生宿舍、教学、办公场所等使用(甚至包括一些危房),应尽快按照标准搞好此类建筑的改造和更新建设;达标学校必须有一定规模、紧急情况下至少能够容纳全校师生的操场,学校的操场不仅仅是学生运动健身的地方,还是遭遇突发事件时避险的地方,其维系的是珍贵的生命。
其次,要定期进行风险隐患排查。
如严格禁止将危险品带入学校;宿舍内严禁使用明火照明和大功率电器;保持应急通道畅通,日常使用的楼道楼梯照明设施应保持良好,以防黑暗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要注意易燃物品的规范管理、食堂食品及饮用水卫生等。
用电安全值得一提: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电脑笔记本拥有量日益增多,电吹风、“热得快”、电磁炉等大功率电
器也在使用,宿舍中随意拖拉电线、安装插座的现象很普遍,供电线路超负荷运行,极易发生危险;一些大专院校和寄宿制学校晚上定时拉闸停电、限制用电,学生宿舍中躺在床上“秉烛读书”者不在少数,隐患重重。
此外,学校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时,还必须制定专项应急预案,保证活动安全;学校应有一定的应急物资储备及保管调配更新制度。
如急救包、食品、饮用水、防火头套等,通过实际演练不断进行更新,确保急时可用;关注自然灾害等各种灾害的预报预警,明确忽略者的责任。
三、形成有效的评估奖惩机制没有评估奖惩就没有管理,学校应急教育管理亦如此。
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制定科学完善的学校应急教育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成为学校整个应急工作开展、考核、奖惩的有效依据,使学校应急工作有检查、有落实、有责任,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妥善处理。
学习“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有感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
此言不虚,然时至今日,难免有其局限。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当我有幸拜读“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之后,迷乱的心被又一次冷净化,同时对教育的感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她和无数个一线教师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在属于自己的教育舞台上尽情地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没有英雄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一路欢歌,充满笑语地走在自己平凡的教育之路上。
纵观霍老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千言万语凝铸成一个字:“爱”。
因为有爱,所以世界是美好的,因为有爱,所
以学生是健康快乐的,因为有爱……,因为有爱,所以霍老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种爱是多方面的爱,她用一生的教育实践验证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她主张“全面发展、多向成才”;这种爱还是深层次的爱,教师该做的,朋友该做的,甚至父母该做的,她都做到了!这还是一种高尚的爱、纯粹的爱、无私的爱,囊括世间万物最伟大的爱!
正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力量,所以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便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尊重理解、赏识激励”是她一贯的教育准则,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就舟随水动,并不时泛起靓丽的涟漪。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她能结合孩子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通过对耳、眼、口、脑有的放矢的训练,为孩子们的聪明成长铺平了道路。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
”诸如此类的真知灼见,在霍老师的从教生涯中,彼彼皆是。
其言、其行、其理均可见其善教之策。
她能充分尊重小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深刻认识到孩子出现所谓“淘气”行为,根本上是这些“大小人”与成从之间在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对于他们,不能“治”,不能“堵”而应通过应有的爱心和智慧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上用其长、助其困、励其志。
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方面,她更有自己的“良丹妙药”。
霍老师说:“孩子入学,读书写字,首当其要者,自然是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但规矩,就养成了习惯,便可方圆自如,终生受用了。
”是啊,我们做教师的面对刚入学的孩童,怎样教他们的坐、立、行、走,一言一行尤为重
要!看似简单,但稍加放纵,就可能追悔莫及!即要言传身教,更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霍老师从德、智、体、美几方面协调互补,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其坐姿训练法亦可圈可点。
根据儿童的习惯形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她“及时纠正”、“堂堂提醒”、“周周表扬”,同时她还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牢牢把握家庭这一儿童行为训练的重要阵地,这些做法都是很有指导性和成效性的。
可谓:小中见大。
相比之下,我在教学中表现则相形见绌:对学生的读写姿势虽然偶尔强调纠正,但未能持之以恒,有时虽然想帮孩子改正不良姿势,但看见学生正积极思考、认真做答时,不想分散其注意力、打断其思路,只好以默认相对。
事后思之,比法乃扬智抑人,犹如木舍其根,水断其源,不可取也。
事后悟之,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教师可先不必打扰学生,待他完成题目之后,再相机表扬那些姿势正确、标准的学生,通过正面教育,鼓励那些“姿势不良分子”,及时改正,如有多次未改或忘改者,教师可择时与其沟通,讲明利害。
我想,每位学生都会养成一种健康、
正确的学习意识,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达到了教育改正的目的。
如果把霍老师的校内育人看作“精心耕作的菜园”,那么她的校外育人艺术则是“丰收在望的广阔稻田”。
就拿家访来说,她从不向家长告状。
而且,家访的“面”很全,家访的次数也很多。
在向家长介绍学校和班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后,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学生没来上学,就亲自登门去问个为什么?更多的则是利用“家校联系薄”把班级工作和学生的进步表现通知家长,并随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她认为:学校和家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基地,家长是老师的同盟军,老师应积极地调动和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学生在她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
的!只要是学生的事都应管,只要是学生需要,再辛苦,再受累都高兴。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
”霍老师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来实现这一高尚的境界,她做到了,而且自始至终,绝非是“昙花一现”。
因此,我认为:“霍懋征老师是一位神圣的人民教师!”其境界,其品位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已准备坚定信念,手摹心往。
因此我想:教师对学生授应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
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才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对此,我有深刻的体验:
那是我在新立宫屯小学任教的第一年。
刚刚走出师范校门的我对工作充满了无语伦比的热情,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利用休息或业余
时间教我班的孩子学书法、打篮球,渐渐地与孩子们的情感发生了具大的变化,孩子们上课也瞪大眼睛,认真听讲,作业也能高质量地完成,总之那段时间,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与日俱增。
刚开始是孩子们从家带东西给我吃,赠送自己的画作给我,接着便是家长的盛情之邀,孩子们的热情帮助。
以至于后来与孩子们分别时竞难舍难分、泪流满面。
此时,那种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真情让人好不惬意,这也正验证了霍老师那种伟大的教育力量--爱。
在这片广阔的稻田中,每名学生好像是一根满载沉甸甸稻穗的水稻,霍老师对每根“稻子”都有信心,相信每颗都是“好水稻”。
霍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有如春雨润物,急风暴雨只能水过地皮湿,不但滋养不了“根”,而且还容易损伤“苗”。
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又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应该是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的座右铭吧!有了这种至诚的爱,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的教育就会成功。
有了这种
爱心和毅力,残疾儿童也可成材、成明星。
05年的春晚中的“千手观音”不正是一群残疾儿童给我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名作吗?残疾儿童尚可成才,我们怎么能轻言这个孩子“笨死了”,那个孩子“不可就药”呢?我们怎么可以说这个学生“朽木不可雕”,那个学生“不是读书的料”呢?饭不熟是因为火侯不到,树不直是因为管理不善。
不是孩子学不好,而是我们的功夫没有做到家啊!
这几点霍老师的育人之举,只是沧海一粟,但以让我心情澎湃,与霍老师的育人相比,其教学思想之高瞻远瞩,教学技艺之绝妙精湛更让我钦佩不已!
在当今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科技时代,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以成为世界各国的热点话题。
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有两在痼疾导致其对于培养儿童
的创造性捉襟见肘:一是过于强调知识确定性,答案唯一性和标准化的知识观;二是过于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教师观。
前者直接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被忽略甚至被压抑,因此,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富有新意的想象;后者则使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容纳异议。
因此,霍老师认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教师就应该接受并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尊重并且鼓励学生唱反调,尤其是以自己的爱和宽容给聪明、淘气的儿童提供自由、开放的气氛。
这也正是霍老师使淘气孩子成才的关键所在。
看到霍老师成功的同时,仿佛我也体会到了她的欢愉。
可能是共振的原理:我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也提倡学生不拘一格,驳古论今,借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开放了,教师的教学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