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教学勇气,找回教师自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教学勇气,找回教师自我——《教学勇气——漫步
教师心灵》读后感
2013-09-22
一、教师要勇于问“我是谁”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心的首先是“做什么”(就是我们应该教什么
学科,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其次讨论更深一点,就问“如何做”(就是
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术能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再次,也会偶尔谈到“为什
么”(就是我们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谁);最后,即使有也很少人会问到“我是谁”(就是教师内心深处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的本性是什么,我源自心
灵的呼唤要我成为谁,如此等等)。

当然,“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也是优秀教师必须搞清
楚的问题,同时又不能忘了“我是谁”这个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

“我是谁”涉
及的是教师的心灵。

我们说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
的成长带来启发,但更多的则是在人格完善方面。

我们知道, “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
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

”3由此可见,认识自我并不是一个自私的做法,它更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是优秀教学
必备的要素。

对自我的认识不仅能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还能将所教的学科
融入到自我的经验中,用生活的朴素和个性的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能鼓起勇气,探索源于心灵的自我时,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能够做到把
心灵向学生和学科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

这种勇气源于对自我
认知的强烈情怀。

他迫切寻求当初选择教学这个职业的人生激情,对教学赋
予的伟大理想, 在教学中想要实现的可敬的人生价值。

就为了这份最初的理
想而执着着。

也只有找回了这份年轻的热情,教学生涯才会充满奋斗的意义。

“我”究竟是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更是一个挖掘心灵的问题。


去灵魂的教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会在模仿中徘徊;他也找不到学生在哪里,
只会用教师固有的权威镇压、制服学生;他还找不到所教的学科是什么,只会
把书本上的符号用一些技术手段灌输给学生。

于是,这样的教师就生活在恐
惧中,惧怕自己完不成教学目标而失去养活自己的稳定工作;惧怕自己得不到
学生的信任,引起学生的反动;惧怕自己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越是恐惧,就越要用专业主义保护自己,封闭在自己的课堂上,不与学生交流,不与同事探讨,过着一种完全迷失自我并与自我分裂的生活。

“我”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主体。

能找回真正的自我就能消除教师的恐惧,坦然接受学生和学科的挑战,并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进步。

源于心灵的真我一
直与我们并存,敢于直面心灵,就会给心灵的舒展开辟道路。

教学活动也能找
到与本性的契合,将某种方法技术、模式范型运用得得心应手。

把心灵释放,
敢于追求心灵的选择,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
共同体结构中,从此过一种摆脱恐惧的生活,一种与自我不再分离的真我生活。

二、教师要学会引导真我的实现
引导真我的实现是要找回源于心灵深处的自我。

给真我留有充足的空间,实现个性的解放。

同时还要防止走入教师孤立的个人化倾向。

优质的教学不
是教师自我的封闭式教学,需要与由教师、学生、学科一起编织成的共同体
一起生活。

也许是教学这项工作的独特性,就是教师在走进教室这个工作场地,便把同事关在门外。

结束以后又很少与同事谈论在自己的课堂上发生的
事情。

反倒认为“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城堡,其它封地的君主一概不受欢
迎。

”143止步于自己的一片狭小天地,不但不能取得教学上的进步,而且还会
孤立真我,阻碍真我的实现,导致心灵的扭曲。

教师真正的自我是在共同体中培养起来的, 脱离不开共同体这个大家庭。

在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下,在自我的反思后一步步迈向开放的心灵。

(一)暴露不足,完善自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个人都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所以拿别人的缺点当
笑料的人是一个没有自知的人,同样地死盯着自己缺点而自卑的人也没有充
分的自知。

正确的做法是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看到自己的优点,把别人当成
自己学习的榜样,努力向榜样看齐,以弥补不足之处。

既不要羞于暴露自己的
缺点,又不能止步不前。

只有勇于暴露不足的人,才会敢于接受真正的自己,并
在共同体中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一味地以教师固有的权威来威吓学生,无形中便给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设置了障碍。

如果教师能展示真实的自我,承认对知识的
不熟悉,承认对学生背景的不了解,承认自身固有的缺陷和不足,那不就消除了
和学生之间存在的等级差别和地位的不平等吗?在学生面前站立的正是一个
不完美的教师,一个没有掩饰自己,一个将知识置于共同体中央,围绕着知识这
个第三事物共同探索其奥秘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同样有缺点,有来自内心的恐惧。

恐惧得不到学生
的喜欢,恐惧与学生的代际差距,恐惧无力应对学生提出的挑战,恐惧工作得不
到校长的赏识,恐惧赢不了和同事的竞争, 恐惧丢掉养活自己的稳定工作……
但是,如果教师能换个角度认识恐惧,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教师们应该认为,
我找到了恐惧之源,我就比别人更近一步地了解了自我,接纳了自我。

我也能
从源头上消除恐惧,从而完善自我。

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是不可逃避的事实,但
与年轻学生的相处能被学生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更能唤回教师对活力的渴望。

与学生之间的鸿沟我们是有责任主动跨过去的,因为向他们跨越的这一步不
仅能给他们带去成长道路上的点滴帮助,还能被他们的洞察力与活力所感染,
以此来更新我自己的生命。

正是由于教师主动跨出的这一步,就拉近了与学
生的距离,拉近了与自我心灵的距离。

面对工作的恐惧,教师们应该坚信,与学
生打成一片,不仅教给学生必需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还教给他们找到内心深
处的自我,这样就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找到了工作的幸福所在,这种精神的满足
就是最大的收获。

教师们自然会明白“人类不只是靠面包活着”。

180 教师们没有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来掩
饰恐惧,而是向学生坦露自身的缺点,主动与学生拉近距离,融入到学生的团体中,和学生一起接纳了自我,完善了自我。

坦露缺点的过程也是对自我的一种
开拓,这也意味着教师能正视自己的缺陷。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教师“转换思维、勇敢地融入社会,唤醒并激发生命中的潜能,以自己的改变应对社会、生命的
挑战。


(二)吸取精髓,契合本性
优秀的教师往往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生身上,为了学生的需求而从教,
从与学生的相处中找到工作的幸福。

教师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取得优异的考试
分数,而在于学生从教师那里受到多少人生的启发。

这正切合了作者在书中
所说的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学有很多形式,好的教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教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

”22
不为学生成长着想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但一心为了学生的成长着想的教
师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找到符合自我本性的方
法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课堂教学为例,有的教师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方法来教学,正如作者在
书中所提到的他所敬佩的一个老师一样;有的则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来
教学,这就是作者后来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

但是不同的教师用同一种方法
而获得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

作者在教学生涯的初始阶段,试着模仿老师
所用的满堂灌的方法,可是他发现这种廉价的模仿吸引不了学生。

后来他认
识到他导师之所以能以滔滔不绝的方式讲课并博得学生的欢迎,是因为他将
自己的本性融合进了教学方式之中。

于是作者便开始寻找一种与他自己的本
性相契合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与自己的个性整合,进而顺着本性去
学习可能有帮助的策略。

就这样,作者找到了优秀教学的精髓———与自我
本性相契合,才成就了作者如此伟大的教育人生。

作者的例子足以见证优秀教学的本质所在。

对我们当前教师的启发便是:通过观摩同事的教学,并反思自己的课堂,找到内含于心灵深处的独特本性。

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看到自身的劣势,还要明白自己的特长,最重要的就是将这
个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把别人的东西拿来消化吸收,并转化成自我的东西,
才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这不是说教学方法和技术不可靠,而是说要善于利用
这些方法和技术,与自我本性相整合,再产生最优秀的教学。

三、教师直面自我的意义
教师对自我的认识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而是对优秀教育教学的负责。

鼓起勇气直面源于心灵的自我,既能帮助教师找回工作的意义,更能给学生开
辟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环抱着知识驰骋。

(一)自我体会工作的乐趣
作者认为“教学也许是所有公共服务中最个人化的专业”。

笔者认为教学
同时又是一项与生命接触最为密切的工作,在教学中体会到的最大快乐是生
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和心灵的沟通。

教师通过选择教学中的不同科目,塑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人格特征。

因为不同的学科提供给教师看世界的不同的透镜,从而对人的自身认同和自
我完整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语文教师往往呈现出细腻,外语教师往往表现出
活泼,数学教师则总是展示出严谨,等等。

我们提到的各种学科,只有得到教师
心灵的首肯才会对教师的人格和态度等产生作用。

这里还是突出了教师心灵
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即使一项工作有再多的薪金报酬, 再丰厚的职位提升,如果没有
心灵的默认,将会枯燥无味,经受不住时间的磨练,必会产生厌倦之感。

而作者
就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来形容工作与身心的和谐,及工作与心灵碰撞产
生的深层愉悦。

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就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到自身完整之中。

我们还知道,“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

”作为教师,就要用心
对待工作,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对待心灵犹如对待朋友,不是一味地有计划
有目的地询问,而是平和、快乐聆听和絮叨。

只有在工作中找到源于心灵的
自我, 与心灵展开真切的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二)教师与学生、学科一起编织生活的网
只有认识了自我,才有可能认识我的学生和我所教的学科,与学生一起,围绕着知识这个事物进行无所顾忌的自由探讨,享受知识的滋润。

认识自我,同样可以找回心灵深处的意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向着自我意向努力的共同体。

认识了自我教师就不再孤单。

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是教师内心深处的一种呼唤,呼唤着教师用整颗心
来爱学生,教给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沉默的空间,最后和学生一起编织相互依靠、紧密联系的网。

源于心灵
的自我呼唤教师对课堂上的沉默保持忍耐,不要恐惧沉默时刻的出现。

对学
生的任何回答都用心聆听,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考,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

课堂上的沉默是优秀教师从不回避的一个现象。

教师不恐惧沉默的出现,也不急于打破沉默, 相反,教师用极度的耐心等待沉默的进行,并且他还相信“当我们被赋予沉默的自由时,我们更有可能选择参与。

”83学生沉默的过程
并不是对时间的浪费,而是对问题的一种深层思索。

因为在老师给学生抛出
一个问题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组织。

(除非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假问题,就不需要留出思考的时间便能脱口而出。

)因此,在这种观点形成时的沉默或者一个问题提出来但没有引起即刻响应的沉默,亦或者是讨
论过程中的沉默都是极富教育价值的。

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好沉默的这个时间,用来反思我们所说过的话和听过的信息。

只有反思才会有进步的可能。

在我们急于打破沉默的那一刻,我们就阻止了所有真实学习的机会。

当我们的学
生知道我们总会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怎么会静心思考他们
自己的想法呢?总依赖我们,助长自身的惰性。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不只是赋予学生沉默的权力。

在学
生打破沉默,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还要耐心聆听,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知道,“即使谎言出现在我们面前,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以后,我们和真理依然存在。

”134用心聆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既消耗我们心灵的力量,又考验我们的耐力。

要学会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提取其主要观点和思路,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呼唤(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到自己声音的呼唤),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这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主表达观点的方法,
会促使班级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敢于发出他们的声音,说出他们的真心话。

在这种氛围中进行的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对生命的呼唤,对心灵的祈盼。

有了生命和心灵的参与, 课堂就不会惧怕沉默的出现,教师也不会惧怕课堂秩序的无法掌控,学生也不会惧怕自己的无知将受到他人的嘲讽。

在这里,优秀的教师把他们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着生活,这时,“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紧密地编织伸展。

”12
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笔者对教师的教学勇气和自身认同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也开始联想到教师教育这个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主题。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搞好教育,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大多数教师的心愿。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力不从心的事情。

教师教育就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各种实践和理论上的困惑,为教师提供帮助。

读过《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又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笔者非常赞同作者提出的教学勇气、教师自身认同、自身完整这些概念。

这些概念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师教育的终极目的或者说是重中之重。

所谓的“教学勇气” 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做出解释。

但是透过全书,可以对教学勇气做这样的描述:“教学勇气就是教师以符合自己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进行教学, 也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符合自己内心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从心灵深处进行自我的认识。

作者又多次用到“自身认同”、“自身完整”等词语,再次呼唤教师心灵深处的真我。

这样,就把教学勇气、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粘合在了一起。

由此可见,这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位优秀的教师从来都不会割裂地看待这三者,会背负一种责任感来实现这三者的完美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