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十大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受人赞扬,但是,在政治上,无须问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只 应问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当合乎道德的事有害于国家利益和君 主个人安全时,就不应去做。当不道德的事对国家和君主有利时,都应毫 不犹豫地去干。不要有什么顾忌。“如果一个人完全遵守德行去行事,不 久就会遭逢不幸,家破人亡”,马基雅弗利说,“做人君的如欲保持地位, 必须知道怎样去行不义。” 马基雅弗利所说的“政治无道德”,其实主要在强调:政治应该和道德分 开。如果把政治和道德比喻为游戏,两者的游戏规则是大不相同的,如果 在政治领域遵循道德的规则,或者在道德领域奉行政治的规则,必然会遭 到挫败。 马基雅弗利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我个人的立场和角度,我完全赞 同。政治谋求的是一种权力,如果受到道德的羁绊,必定畏首畏尾,不敢 放开手脚。正如在战场上打仗一样,讲究兵不厌诈,政治也是如此,如果 遵循“做人要忠厚诚实”的道德原则,估计永远也打不了胜仗。我们难道 不记得中国哲学史上的那位宋襄公吗?处处讲仁义,时时讲仁义,结果错 过了战机,被敌人杀得大败。有人曾经评价宋襄公是“像猪一样蠢的军事 家”。历史上多少例子表明,那些抱有道德之心的政治家,到最后都是因 为“妇人之仁”,小则害身,大则亡国。比如项羽,他因为讲求信义不愿 在鸿门宴上借机杀死刘邦。在只需要捅穿一层纸的羞涩道义面前,年轻气 盛的项羽偏要顾及信用、名誉,顾及周围人的看法和口舌。尽管自己实力 强大并且功劳最大,却因怀王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一条款而内 心不安,处处束手束脚,在鸿门宴上被樊哙言明而失掉灭去刘邦的机会;
3.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奠基人,他像 20 世纪英国的温莎公爵一样本可继承 希腊一个城邦的王位,他却对此毫无兴趣,因迷恋哲学而把王位让给兄弟。 温莎公爵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代表人物,其美人还是实用的,可是赫拉克 利特迷恋的却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 都是永不停息燃烧着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 结论。河水川流不息,当人们第二次原地踏入这条河时,碰到的水流已不 是原来的水流了。比如,你爬山的时候,通往山顶的路和下山的路也已不 是同一条路了,因为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间即逝地变化着。 这条路上肯定有树叶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树叶改变了位置,泥土中间和表面 蚯蚓、虫子、细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烂,一部分正在 化为石头,只不过人类的肉眼无法明察罢了。
芝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是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学生和 继承人。芝诺素有“悖论之父”之称,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 他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次,一位学生 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 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 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 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 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 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哲学故 事中,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人类的智慧仅在于说出真理,其余一切都是不足取的。 这就是说,即使你的鼻孔能辨别出任何烟味,你也不会变得优秀。在他的 眼里,智慧的人极少,多数人是坏的。他既不合群,又蔑视一切。在他的 晚年,隐退到一座废弃的庙宇。野旷人稀,不得不吃草根树皮。在得了水 肿病后,下山回城里找医生,竟不同医生说话,只是用哑语手势,以致医 生不懂何为。他一气之下独自躲进牛圈,用牛粪贴身,想用牛粪的热力逐
除了“诧异”以外,从事哲学活动还必须有“闲暇”。设想,如果一个人 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哪还会时间去“诧异”?一个人如果连饭都吃不 饱,哪会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 他 们 不 必 为 生 计 操 劳 ,因 此 才 能 从 事 纯 思 辨 活 动 。亚 里 士 多 德 正 确 地 把“ 闲 暇”作为哲学思辨的必要条件。古希腊拥有比任何其他民族都要发达的奴 隶制,贵族享有充分的闲暇。但闲暇只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辨,这是希腊人的特殊之处。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 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 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其实,发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而骄傲自满则多半出自自己的无知。 庄子不就说过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 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 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 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只有什么也不懂、不 学无术的人,才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岂不是最大的无知?
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在他看来,君主国是最理想的。他的 名著《君主论》就是在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由此总 结出君主的治国之道。马基雅弗利目的在于教劳伦佐建立巩固而强大的国 家,统一意大利。写完后秘密呈送给小劳伦佐,并没想公诸于世。所以语 言非常坦率,毫无掩饰。直到马基雅弗利死后五年,才被人公之于世。
马 基 雅 维 利 认 为 ,政 治 包 括 国 际 政 治 就 其 实 质 而 言 是 一 种 争 权 夺 利 的 斗 争 , 与公正、仁慈等道义原则无涉。他说,政治的统治手段和措施应该同宗教、 道德和社会影响完全区别开来,除非它们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一项决策 是否过于残忍、失信或不合法,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马基雅弗利不仅 将宗教与政治法律分开,而且将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分开。“政治真理要 发展,就必须首先抛弃自己的两个伙伴──神学与伦理学”,因为“讲道德 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所谓道德,不过就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品 质。道德和伦理的善,不过是实现物质成就或权力地位等世俗目标的手 段 … … 神 学 和 伦 理 学 都 是 政 治 的 工 具 ,而 政 治 就 是 利 用 一 切 工 具 达 到 目 的 的 实践的艺术。”
校本教研 7 十大哲学思想
1.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 知。”亚里士多德用这一格言来说明哲学的起源。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一 句格言是:“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 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 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诧异 就是好奇心。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 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 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的哲学问题。
还 是 爱 因 斯 坦 说 的 ,“ 我 想 知 道 上 帝 是 如 何 创 造 这 个 世 界 的 … … 我 想 知 道 的 是他的思不玩骰子,科学只能由那些彻头彻尾浸润了对真理 和理解的追求的人们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对于一种可能性的坚信也属于这种领域;这种可能性就是,适用于存在世 界的那些规律是理性的,即可以用理性来概括。我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这种
按照马基雅弗利的观点,“政治”成为“公共领域”的同义词,“道德” 则被划归于“私人领域”,二者间形成了一种通过与对方的对立来反衬自 己的“镜像”关系: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统治者意味着他必然被私人领域 的标准定义为一个恶棍;而若将私人领域的行为准则运用于公共领域则不 啻自取灭亡。他指出:运用力量和权术,不必受道德的束缚。合乎道德时
很多爱好哲学的朋友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确 实让人很难回答。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求知是人的本性,人们为
求知而求知,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学思考以后得到另外的 东西。海德格尔也说,如果非要追问哲学的用途,我宁愿说:哲学无用。 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苏格拉底 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 可 以 制 作 家 具 ;学 了 商 业 ,可 以 去 赚 钱 。那 么 你 学 哲 学 ,将 来 能 做 什 么 呢 ? ” 青年无法回答。 苏格拉底是想启发这位青年,哲学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 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你懂哲学 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数学吗?”“不 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 看 着 哲 学 家 在 水 中 胡 乱 挣 扎 ,船 夫 问 哲 学 家 :“ 你 会 游 泳 吗 ? ”“ 不 … … 会 … … ” “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看来,哲学真的没什么用途,关键时刻连命都救不了,还不如去学习一项 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但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类不会先衡量一门学问是否有用再去决定是否继续 思考下去。同样,哲学也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有所取舍, 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之中,人说到底就是“哲学的”存在。 所以说,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2.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 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出体内的水分,约公元前 480 年与前 470 年之间,这个高傲的苦行者最终 还是复归于土。 赫拉克利特虽然走了,但他的学说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那句“人 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名言,我们更是记忆犹新。黑格尔评价赫拉 克利特是辩证法的第一奠基人。黑格尔读到他时,动情地说:我在茫茫大 海里航行,看见了新的陆地。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 不错,一切都在变化,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 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的这句话, 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拥有的想放弃,没有的想拥有,也许这就是生活。但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 有些东西可能失而复得,如健康、金钱、地位、朋友等,有些东西一旦失 去,便不会再有,如青春、生命。 我们总以为生活在别处,其实,生活就在身边。岁月河水一般在我们的脚 下缓缓流过,一去不返。两千多年前,孔夫子便曾在河川上感叹:逝者如 斯。几乎在同一时代,赫拉克利特又说出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句格言。先哲们那悠远的声音至今仍在耳边回响,千万要记住:珍惜你 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值得你珍惜的一切。 4.马基雅弗利:政治无道德 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他是一位深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他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
在与刘邦的争斗上,他更是处处遭到刘邦舞起的道德大棒的折磨。即使到 最后惨败之时,还是因为“不肯过江东”的道德面子而自刎,丧失了东山 再起的机会。 话说回来,如果把政治上的规则运用到道德领域,结果也是同样的糟糕。 如果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搞阴谋、争利益就说不过去了。所以,马基 雅弗利说得对:政治属于“公共领域”,道德属于“个人领域”。 5.爱因斯坦: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爱因斯坦说,“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他 又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看来,这位 科学伟人的一生,是在科学和宗教两大思想体系中度过的。无论如何,一 种超然于智能生命的自然力,是可以被普遍感受到的。宗教把这种自然力 的来源,归结于神;而科学,对此尚没有完美的回答。也许,在这个世界 上,永远会存在那些我们用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事情和现象。对于这些, 我们除了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以外,还能做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