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五 《孟子》二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五《孟子》
二章
任何的限度,都是从自己的心坎开端的。

每一奋发尽力的背地,必有加倍的弥补。

以下是本文库为您推荐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五《孟子》二章。

十五《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第一段:
1、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⑴翻译。

⑵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⑶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2、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

⑴翻译。

⑵辩证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⑴翻译。

⑵假设推理,从反面来论述。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恶有甚于死者。

⑴翻译。

⑵因果分析,从正面来论述。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⑴翻译。

⑵"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点拨] 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⑶递进论说,升华主题。

第二课时
(二)第二段:
1、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⑴翻译。

⑵正面举例。

(三)第三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⑴翻译。

⑵反面举例。

2、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⑴翻译。

⑵排比、对比。

(四)总结全文:
1、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2、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好处:深入浅出逻辑严密气势充沛主题鲜明
五、赏读·延展:
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后的感受。

欣赏·感悟·表述
孟子:义我所欲也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忠君报国的"忠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六、结语: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

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

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

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对于今天的我们,
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

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一处很优裕的地方,生活着一群健康活泼的梅花鹿,它们无忧无虑,悠闲、安逸,食物应有尽有,慢慢地,它们变了,变得懒了,变得衰弱不堪,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狼,狼把它们当中最弱小的鹿吃掉,接着吃次弱的,接着又吃了一批身体不灵活的。

狼的侵入,使这群梅花鹿受到极大的震动,在生死存亡面前,它们一只只都警觉起来,醒悟过来。

它们不再过以前那种安逸懒散的生活,它们与狼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搏斗,最终弱小的梅花鹿被淘汰了,较壮的梅花鹿生存下来了。

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我们能否悟出一个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三、研习课文: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

) 2、第1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排比。

列举事实,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 3、第2段和第1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根据上述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4、第二自然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5、"是人"是指什么人
(指上段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


6、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历哪些方面的磨练
(思想上:苦其心志
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7、人经受艰难痛苦磨练的目的是什么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论证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

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

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

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9、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10、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各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1-2):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

第三段(4):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拓展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